三、構建政治參與平臺:促進公民有序參與新的嘗試
秦家有女初長成 絕心計:皇上,別這樣 逆生神典 逗比系統求放過 封神錄 異種--醫觸 無良龍王 暮色天曉 武道本紀 蛻凡之變
三、構建政治參與平臺:促進公民有序參與新的嘗試
三、構建政治參與平臺:促進公民有序參與新的嘗試
前文討論了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公民政治參與的基本形式。社會化媒體下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眾多、錯綜複雜,必須從技術、制度及文化整個社會大系統的視野去考查,而目前還缺乏這樣系統性的研究架構,這必然導致研究方法與管理政策的片面性。針對這些問題,本書嘗試構建一個系統的公民社會化媒體政治參與平臺,從技術、制度與文化等多個層面搭建一個系統的研究架構。
社會化媒體下公民政治參與平臺是一個能夠實現公民運用社會化媒體的各種應用有序地表達政治意願、介入政治活動的系統環境,這個環境是培育社會民主政治的土壤,也是政府獲知民願、啟迪民智、把握民情、引導民聲的管理決策系統。由於公民參與行為的廣泛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這個平臺應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其邊界不能囿於物理範疇,而必須要從公民參與的整個社會情境來審視,其體系由技術支撐平臺、參與制度平臺和參與文化平臺三層架構組成,如圖7-2所示。
圖7-2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平臺架構
(一)技術支撐平臺
技術支撐平臺為公民政治參與行為提供良好的技術保障,包括三層結構:①“網路基礎層”是系統的底層支援,它透過對網際網路、寬頻區域網、無線通訊網、衛星網等傳播渠道的連線與整合,為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提供一個跨媒體交流和無障礙溝通的網路環境。②“技術服務層”為資訊的跨平臺交流提供技術支援,包括數字終端技術(如PC、手機、PDA等)、數字通訊技術、資料協議及網路技術、下一代網路技術(NGN)、數字移動通訊技術、數字無線技術、資料庫管理技術資訊檢索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文字挖掘、主題發現技術等)、資訊保安技術(如數字簽名和加密技術、數字版權管理技術等)。③“軟體應用層”包括各種應用軟體工具,為公民的政治活動創造直接的參與體驗。軟體應用工具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網際網路發展初期,入口網站、E-mail、BBS、線上調查、網路評論、留言板等應用極大拓展了人們瞭解資訊的渠道,但資訊的傳遞是單向的,公民政治參與表現為更多的知情權;第二個階段,隨著即時通訊(如QQ、MSN、手機簡訊、聊天室等)、新聞組(newsgroup)、群組(如QQ群、 UC群、飛信群、gypsii圖釘社群群組等)工具的應用,使人們交流與溝通更加便捷,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更加豐富;第三個階段,部落格、播客、微博、Wiki及其他各種SNS(社會化網路)工具的普及、行動網路的發展,使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的協同互動特性更加明顯,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越來越強、影響力越來越大。概而言之,第一階段賦予了公民更多“知”的權利,第二階段賦予公民更多“說”的權利,第三階段賦予公眾更多“動”的權利。
(二)制度保障平臺
制度平臺為公民政治參與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包括以下三層結構:①“公民參與制度”,著眼於對公民政治參與的權利、義務進
行規制。我國《憲法》規定了參與社會管理權力和參政權是中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並明確了公民參與權的基本內容。但隨著網路環境下社會結構和政治民主形式的變遷,公民政治參與的內容、形式和範圍也將發展變化,必須要與時俱進,透過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保障公民政治參與權。②“網路管理制度”,透過對網路環境進行監督與治理,為公民政治參與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如網路輿情監督管理機制、議程設定與輿論引導機制、網路秩序規範與管理機制。③“政府管理制度”,透過對政府行為進行規制,提升公民政治參與中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申訴權。如建立政府資訊公開制度、線上政務處理制度、公共決策制度、信訪受理制度、官員問責制度、網路發言人制度、聽證制度等。
(三)文化平臺
社會化媒體使公民的參與性、互動性更強,實現了資訊的自由傳播,但它和任何技術、工具一樣,並不會為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民主模式構建和政治觀念進步提供自發的思想土壤,它只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意見論壇。而歷史傳承、思想基礎和文化積澱等社會文化環境因素都對公民政治參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構建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的文化平臺具有重要意義,它包括三個方面:①“網路文化與網路倫理建設”。網路的虛擬性打破了人在傳統社會狀態下如身份、地位等社會“標識”,衝破了傳統道德對人的自律與他律的約束以及由社會角色差異所形成的社會秩序結構網路,成為一個道德示範的自由地帶。因此,必須要著力於加強網路文化與網路倫理建設,培育現代民主精神、穩健的網路政治文化,將民主文化內化為網路主體的內在規範和行為準則。②“公民參與意識培育”,增強公民的主體意識、理性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使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理念內化為公民的內心信念,成為公民政治參與的內驅力。③“公民參與能力培養”,培養公民的政治**性,公民瞭解政治生活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基本內容、決策方法以及評判準則;培養公民政治參與的行為習慣與政治參與的經驗,提升公民依法參政的能力。
(四)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平臺的執行機理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平臺旨在建立一套保障公民利用社會化媒體有序參與政治活動的技術、制度、文化系統,它不但要發揮社會化媒體在公民政治參與中的放大作用,而且要保證這種放大效應呈協同有序的正向增進,而不是無序的激增與混亂。如果把網路環境下的公民政治參與過程看作一個放大電路的話,那麼公民政治參與平臺在這條通路中則起到類似於三極體的放大作用。這裡借用三極體的物理特性來描述公民政治參與平臺的執行機理,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整個過程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公民政治參與的輸入與輸出變數及其所構成的迴路;二是起到三極體放大作用的公民網路政治參與平臺;三是社會政治事件這一公民政治參與的載體,以及社會政治事件的不同狀態,如漲落、突變、熱點形成;四是體制閘管——保證整個公民政治參與路徑暢通的民主政治體制
;五是政治參與的監督治理系統。在這一系統迴路中,公民以社會政治事件為載體表達觀點、發表意見、投票、決策,形成意見流和行為流。當某些社會政治事件被更多的公民參與和關注,便形成了社會的熱點與焦點問題。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上,公民的意見流和行為流不斷彙集,便會形成更大的社會政治事件。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中,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見流和行為流被加速和放大。公民政治參與平臺透過對這些意見流和行為流的整波,使得這些意見流和行為流不但在規模上放大,在效果上也更趨有序。政府等相關部門透過對公民網路政治參與行為資訊的收集、分析、管理、預測預警及引導,弱化無序的意見流與行為流,強化有序的意見流與行為流。在這個系統中,公民政治參與平臺建設是關鍵,它是引導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確保社會民主進步與社會穩定的最重要的序參量。而政治參與的監督治理系統作為整個迴路中的外部作用力,僅是一個輔助變數。因此,要實現公民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政治參與的有序性與有效性,必須著眼於公民政治參與平臺的建設,而不僅僅是著眼於政治參與監督治理系統建設。如果僅僅對公民政治參與行為監督治理,而忽視對整個公民網路政治參與平臺的建設,則就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了。目前我國各級政府紛紛透過建立部落格、開辦微博、監測輿情等方式來嘗試網路問政,儘管顯示了政府在推動公民政治參與方面的決心,但效果卻並不理想,社會衝突仍然頻發,這充分說明,僅透過對公民參與行為的監測與管理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從技術、制度和文化多方面搭建一個系統的公民政治參與平臺,為公民政治參與創造良好的土壤。
綜上所述,社會化媒體的新應用極大地拓展了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既為公民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政治參與渠道,也使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更加難以把握。提升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有效性和有序性,是學術界與政府都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鑑於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眾多、錯綜複雜,必須要從社會大系統的視角塑造公民政治參與的良好環境。基於此,上文構建了一個由技術、制度和文化三層結構形成的公民政治參與平臺,其中,技術層透過更加實時、便捷的傳播工具、溝通方式和資訊共享渠道,使公民政治參與的規模與影響放大;制度層作為公民政治參與的柵網,用於規範公民政治參與行為的無序因素,過濾公民政治參與行為中的紊亂因子,使公民政治參與行為更加有序化;文化層則從更深層次、更廣範疇上放大經過制度層調諧後的公民政治參與行為,使公民政治參與既能在規模上擴大,又能夠保證有序的發展態勢。如果把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過程看作一個放大電路的話,那麼,公民網路政治參與平臺在這條通路中則起到類似於三極體的放大作用,對公民參與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意見流與行動流進行放大並整流,實現公民政治參與的有效化與有序化。公民政治參與平臺的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要納入政治文明建設的體系,進行系統性、戰略性與前瞻性的設計與佈局,制定出科學的實施路線圖,為實現社會政治民主進步奠定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