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六章 親歷與回憶

第六章 親歷與回憶


至尊兵王 旁愛 清穿之四爺,給紈絝笑一個! 逆天重生:棄妃復仇攻略 金牌前妻 冷少爺戀上野蠻女 噬盡天下 循界神蹟 白金農民麻煩哥 情動醫緣小逃妻

第六章 親歷與回憶

第六章

親歷與回憶

何振梁:艱難的起飛——奧林匹克與中國

何振梁,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前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北京奧運會組織委員會顧問、執委、新中國體育歷史的見證者。這是他在北京外交學院的一次演講。

升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我國建立了一個名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體育組織。當時工作的中心還是國內體育的重建和發展,無暇顧及國際事務,對於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也知之甚少。但我們很快面臨參加1952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問題。1952年是蘇聯第一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所以它希望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能參加。蘇聯表達了他們的希望,並願意為我們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和援助。於是,我們開始與國際奧委會接觸、交涉,要求參加本屆奧運會。

……

我們參加了那次奧運會是事實,但國際奧委會竟說中國的承認問題尚未解決。直到1954年,國際奧委會才以23票對21票承認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中國奧委會。按照當時國際奧委會的章程規定,這就意味著不再承認原先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從1952年起美國人布倫戴奇開始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這個美國人執行的是當時美國國務院的政策,他不能接受把臺灣開除出國際奧委會的決定。於是他不經過全會任何討論,獨自做主將臺灣所謂“中華民國”的名義保留在了各國奧委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名單裡。

中國表示堅決反對,但抗議毫無結果。我們不得不宣佈退出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隨後在1958年8月中斷了與國際奧委會的聯絡,同時也退出了全部有臺灣問題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突破

……

那個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總方針是“另起爐灶”。我還記得《人民日報》當時有一篇社論,提出要建立一個革命的聯合國。

1971年,形勢發生了變化。毛主席開展“乒乓外交”,震驚了世界。同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透過決議,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蔣介石集團被驅逐出聯合國。這在體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當時越來越強烈的呼聲是:亞洲的體育不能沒有中國,世界的體育不能沒有中國。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在這樣的強烈呼聲中,我們在亞洲運動會方面首先獲得突破。

1974年,第7屆亞洲運動會將要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最後亞運聯合會的理事會(即全體大會)批准了執委會的決定,以38票(伊朗一國即佔3票)贊同、13票反對、5票棄權的結果,成功地接納了中國參加本屆亞運會。這是中國進入亞洲體育組織後的一個突破。

……

轉折

1979年是新中國體育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元帥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倡議透過商談結束兩岸的對峙狀況,呼籲儘早實現兩岸之內的“三通”。就在同一天,中美兩國宣佈建交。這兩件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第一件事標誌著我們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調整和發展。第二件事表明對臺灣極盡保護之能事的美國如今也不得不在現實面前改變態度,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中央的指示下,我們在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育組織中相應調整了策略,提出:臺灣的體育組織可以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性體育組織,並以與此相適應的名稱保留在國際體育組織裡。經我們的多次交涉後,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終於在1979年10月透過決議,承認了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歌。會址設在臺北的奧林匹克委員會不得使用所謂“中華民國”的旗和歌,名稱只能是“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也就是說,我們代表的是全中國,臺灣地區的奧委會只能是中國的一個地區組織。這就是“奧運會模式”。

……

申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體育事業發展獲得長足進步,具備了為國際體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的條件。1983年我們與日本共同發起、創辦了亞洲冬季運動會。1990年在北京舉辦了亞洲運動會。為適應亞洲的特點,我們還創辦了東亞運動會。先後兩次申辦2000年和2008年奧運會的工作,是我們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

……

1991年2月底,中央正式批准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2000年是世紀之交,又是千禧龍年,所以我們很想舉辦這屆奧運會,它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當時有8個城市提出申辦要求,除了北京以外,還有悉尼、柏林、曼徹斯特、伊斯坦布林、巴西利亞、米蘭、塔什干,競爭相當激烈。……最後,北京以兩票之差與成功擦肩而過。

我們第一次申辦沒成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整個力量對比中,我們還沒有達到優勢。客觀地講,從基礎設施、環境各方面來看,悉尼確實比北京強。我們之所以能拿到40多票,主要是靠亞非拉朋友。

……

勝利

1998年11月,經過多方論證,中央批准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從此開始了北京第二次申辦的歷程。這次總共有10個城市申辦。國際奧委會採取了新辦法:申奧城市並不就是候選城市,要經執委會各方面瞭解,進行篩選,淘汰掉沒有希望的,免得他們浪費錢。經過篩選,留下的候選城市是實力比較強的北京、巴黎、多倫多、大阪和伊斯坦布林5個城市。

……

7月13日,全會聽取了5個城市的陳述,北京被排在下午第一個。我們的陳述一完,旁聽席上傳來一位女士的喊聲“Bravo”(太棒了)!這在莊嚴的會場裡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大家“嘩嘩譁”地鼓起掌來。後來才知道,她是義大利都靈冬季奧運會組織委員會的副主席,當時她激動得忍不住了,喊後她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據外電報道,多倫多申奧委員會主席對他的夫人講:“My God!多麼有說服力的陳述啊!他們應該得滿分。”

……

我們在第二輪就勝出了,比第二名高出34票。這在奧林匹克歷史上是空前的,也說明北京這次是眾望所歸了。

三贏

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其意義遠遠超出體育領域本身,北京奧運會應當是“三贏”的局面。第一贏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舉辦奧運會,對國際奧委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沒有比在中國舉辦奧運會更能傳播奧林匹克的精神和理想了。第二贏是中國。奧運會不僅使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獲得了強大的催化劑,也對我們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體育發展都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第三贏是世界。世界將透過奧運會在中國的舉辦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和人民,瞭解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與發展、與世界人民友好相處的美好向往。

中國透過奧運會的舉辦也會更瞭解世界。雅典和悉尼奧運會都是透過電視轉播讓人們看到了東道主的真實情況,從城市到國家到人民,觀眾達到三十幾到四十億。如果每人看10小時轉播,就是400億小時。在半個月的時間裡,這樣集中的效果沒有任何一項其他的活動可以比擬。所以中國將成為世界注意的焦點。中國透過舉辦奧運會將大大加強與世界的互動與交流。如果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與世界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合作,我想,影響絕不僅僅在體育方面。所以我在陳述時講:“無論你們今天作出什麼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但是隻有一種決定可以創造歷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將可以透過體育使世界和中國友好相擁在一起,從而造福於全人類。”

我想,我們應該從整體上、從創造“三贏”局面上把握北京奧運會,而不是就事論事地搞籌辦工作。要將北京奧運會的效益,不管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還是外交效益,都發揮到極致。這樣,中國人民舉辦的北京奧運會將不僅是奧運會史上令人難忘的重大盛會,一次高水平、成功的奧運會,而且將是中國對外關係史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橄欖綠為奧林匹克增輝——訪武警北京總隊

北京奧運會期間,武警北京總隊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奧運的理念,出色完成了奧運會期間的安保工作。為此,《解放軍報》記者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採訪報道。

在奧運村、在體育場館、在數字大廈,隨處可見外國朋友為哨兵拍照、中外觀眾和執勤戰士合影的場面,它成為賽場之外的獨特風景。武警北京總隊堅持用人本理念帶動執勤方法變革,從單一呆板到遊刃有餘,從生搬硬套到展現一派勃勃生機。

在奧運村採訪,上等兵孫文超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8月9日上午,奧運村興奮劑檢測中心一下子熱鬧起來,運動員要進行尿樣檢測。在通道安檢口,兩個人高馬大的拳擊運動員因證件不全被孫文超叫停。

兩人根本沒把小孫放在眼裡,頭也不抬就往裡闖。“對不起,請出示證件。”小孫伸開右手,面帶微笑解釋。但兩人反應各異,一名運動員捂著肚子,另一名運動員雙手握拳,半弓著身體,做了一個示威動作,渾身隆起的肌肉就像一座座小山。

這是一起典型的“無理取鬧”,但小孫看到有名運動員捂著肚子,有可能是憋著尿很難受。他用英語說了句“請稍等”,立即呼叫志願者,優先為他們辦好臨時證件。

兩名運動員出來從小孫身邊經過時,不好意思地豎起大拇指說:“你很有修養,你

們中國軍人很棒。”

小孫自豪地說:“如果我對他的‘無理取鬧’橫眉冷對,說不定會鬧出什麼後果,以柔克剛,可以四兩撥千斤。”

一級士官崔加明在亞運村執勤,每天都有大量“追星族”想進入簽名,被拒絕後,有些人言行舉止時有過激。小崔從來不趕他們走,也不和他們“脣槍舌戰”,而是微笑面對。他深有體會地說:“我也是‘追星一族’,換位思考一下,我想發作都氣不起來。”

“讓我進去,我妻子進去看比賽了,快讓我進去!”8月15日晚上8時,奧運會田徑比賽首日,“鳥巢”南門入口處一名外國人對著哨兵大喊大叫。哨兵廖朝輝禮貌地示意他出示證件,來人不但沒有反應,反而要求廖朝輝出示證件給他看。一陣風吹來,小廖明顯聞到一股濃烈的酒味撲面而來。

這是一起酒後影響哨兵執勤事件。

在平時,哨兵處理此類事件最常用的辦法,是及時將來人控制,然後讓警察把人帶走了之。如果按此常規辦理,很有可能引起群眾圍觀,把事態搞大。更重要的是,這名醉酒的外國朋友和妻子走散後,他妻子肯定在心急火燎地到處找他。

廖朝輝簡短思考一下後,很快有了辦法。他隨即呼叫當班流動哨兵張軍華、週二營,簡單位地說了一下情況後,讓兩人到“鳥巢”的各個入口處去尋找外國朋友的妻子。然後,他從哨位上拿出一瓶礦泉水,把蓋擰開,遞到這名外國人手中。

喝醉了的外國人根本不理會這一套,叫嚷著要進去和她妻子一起看比賽。廖朝輝用英語熟練地告訴他,他的妻子馬上就出來接他,同時告訴他下一場女子萬米決賽更加精彩,問他有沒有興趣預測一下衣索比亞選手迪芭芭能否打破世界紀錄。

一談到田徑比賽,這名外國人顯得清醒多了,他從荷蘭選手基普拉特加談到迪芭芭,語速從含糊不清到能把一句話說完整,不少外國觀眾對他們有意思的交流也回頭一笑。

半個小時後,哨兵張軍華、週二營帶著一名外國女人一路小跑趕回來了,夫妻二人見面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看著夫妻兩人進入了場館,三名戰士高興地笑了。沒想到,這對外國夫婦突然又折了回來,舉著一張檢過了的奧運會門票微笑著說:“這是我給你們寫的感謝信,請收下。”上面用英文寫著:我們代表沒來中國的三個孩子感謝你們,謝謝。

事後,大家對這起典型事件進行分析。不少官兵談到,過去擔負看押、看守和處置突發事件時,就等著聞令而動,基本上束手無策。總隊後勤處處長馬德榮告訴記者,參與服務奧運以來,官兵先後在哨位上探索出“化整為零”等20多項“金點子”,湧現出陳攀峰、席栓柱、趙永軍等一大批有勇有謀的執勤能手,為構建平安奧運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際志願者Naomi Lim:2008看北京

Naomi Lim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學生,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國際志願者,擔任朝陽公園沙灘排球場引語記者的工作。

我總是夢到離家出發。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確實令人心裡沒底。但是此刻,我坐在擁擠的飛機上,透過窗戶凝視著窗外,期待著來到這個與布里斯班隔洋相望的國家——中國。我已經做好了準備,腋下夾著漢語速成小冊子,拖著沉重的行李箱。這次我要完成北京2008奧運會海外志願者媒體執行的任務。

絕大多數人是透過電視轉播體驗奧運會的,他們所看到的侷限於電視節目。而我們,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二十多名志願者,卻是透過親身參與奧運會感受了每一個**的瞬間,體驗了奧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奧林匹克新聞服務(ONS)是一個賽時臨時國際通訊社,由北京奧組委組織,其職責是為報道奧運會的媒體提供各項奧運會資訊。ONS是一個巨大的網路,由幾百名付薪人員和志願者組成,我們是其中的一員,負責採寫即時引語。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簡明扼要地採訪參加羽毛球、拳擊、藝術體操以及室內排球和沙灘排球等比賽的運動員,同時提供每天新聞釋出會的摘要。

來到北京已是深夜,直到次日凌晨才到達住處。揉開惺忪的睡眼,我發現原來自己住在具有全套服務的賓館裡,這家賓館位於北京東五環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BISU)到處鬱鬱蔥蔥,樹木鮮花裝點了整個學校,而且校內還有各式各樣生意興隆的飯館和售賣各式點心的超市,這為我們提供了莫大的便利。起初,我曾經想象自己可能會住在只有自家浴室般大小的房間裡,可是來到這裡,我和我的室友完全驚呆了:兩張單人床,有網路連線、電視機和一個大小適中可以晾晒衣物的陽臺。住在隔壁的是我的一位校友,我們一開始素不相識,到最後卻成了永久的摯友。

到北京的前幾周我們參加了很多活動,還“會晤”了場館ONS業務的負責人——夏陽。他為我們簡要介紹了工作,並組織我們試穿了奧運志願者服裝。我在沙灘排球場工作,上司夏陽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他總是彎眉眯眼地微笑著。北京奧組委也為海外志願者組織了為期三天的參觀活動。我們遊覽了八達嶺長城,儘管那裡很擁擠,但是置身於長城,感受著這個古國的文明,彷彿在夢境中一般。我們還遊覽了頤和園的昆明湖,站在豔陽下欣賞遊客們泛舟水上。

奧運將至,北京奧組委針對負責媒體執行的海外志願者舉辦了兩天的強化培訓。此前,雖然我們在布里斯班已經接受過長時間的專項訓練,但內心仍不免有些緊張。同時,場館的培訓也拉開了帷幕。那段時間,我們在場館裡利用午飯時間和中國同行們玩乒乓球和沙灘排球取樂。

在前期緊湊的安排與培訓中我們也忙中偷閒,有幾天時間暫時不用考慮工作的問題。我們穿行在都市,發現北京是一個容納了各種元素的混合體,很多像我一樣的外國人都感受到了這座都市眷戀著過去輝煌的歷史並且對未來躊躇滿志。來到北京,車輛的喇叭聲充斥耳膜,霓虹燈佔據了你的雙眸,處處可以嗅到現代的氣息。然而,你又會發現熱情好客的北京人依然遵循著歷史的傳統,繼承著古人的文化。我們也曾徜徉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附近的大街小巷,透過牆洞探訪隱於街角的小商鋪,仰望新落成的店面碩大的新餐館。

奧運工作從一開始就給我們帶來了驚喜——我們受邀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觀看了奧運會開幕式。那是一個美妙的夜晚,張藝謀過人的藝術造詣在那一夜傳遍了全世界。在此之前,我也有幸得到一張門票到現場觀看了奧運開幕式彩排,開幕式當晚則是我第二次觀看。從開幕式的那一刻起,接下來的16天裡,我的心緊緊地與奧運連在了一起。

沙灘排球的賽場坐落在朝陽公園滿是綠蔭的湖畔。在首場比賽開始前,場館裡洋溢著熱烈的氣氛,志願者在為觀眾的到來做準備。舉著小旗蜂擁而至的觀賽者中也包括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好萊塢巨星文斯·沃恩,還有美國夢之隊的科比·布萊恩特。

比賽結束後,我在場館混合區裡採訪運動員。雖然被擠得踉蹌難行,但是在喧鬧的人群和雀躍的拉拉隊的喝彩下,自己工作的熱情反而愈來愈高。比較精彩的採訪包括美國沙排女王凱利·沃爾什和特里埃諾。在淘汰賽中,當俄羅斯女子沙排組合被喬治亞隊擊敗後,我採訪了俄羅斯運動員們——這小小的媒體採訪區裡因而也留下了些許政治的烙印。住在中國的這兩個半月時間裡,感覺像夢幻般令人難以置信:看到了奧運會開幕式彩排;見證了烏塞恩·博爾特成為世界第一飛人;搞清楚了澳大利亞大使館究竟是什麼樣子;登上了長城;站在了天安門廣場;與小商販討價還價;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生活,交到了很多的朋友……這一切,都如同夢一般。

奧運就是人生的縮影,在奧運的工作經歷將成為我人生中永不褪色的記憶。奧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舞臺,她將默默無聞的人變成了英雄,她讓我們每個人就如同運動員一樣發揮出自己的潛力。這個階段的工作也讓我懂得了工作中的“專業精神”以及“做人”的真諦,學到了採訪技巧、在時間壓力下趕稿以及團隊合作等。這些都為我今後的職業生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身處異國他鄉,我也鍛鍊了自己的漢語,學習了中國的文化。走出布里斯班來到中國,我鍛鍊了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也找到了從未發現過的自信。

現在我又總是夢到離開北京。熟悉了的北京令我留戀。坐在去往布里斯班的飛機上,凝望窗外——又要飛越大洋回到自己熟悉的故里。忽然,自己想家了,懷念溫暖的陽光、湛藍的天空,渴望清晨被故鄉的笑翠鳥吵醒;懷念鄉音,懷念街道上張張熟悉的面孔,懷念Vegemite三明治醬的味道,更懷念燒烤時飄逸在夜晚的火腿香……當然,最懷念的還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手裡拿著免稅的香水,拖著更為沉重的行李箱,迫不及待地要擁抱自己的家人。

2008,北京奧運會,我會永遠銘記。

陳寅:工人奧運火炬手

陳寅,普通工人,是黑龍江地區選拔出的21名大眾代表之一,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我叫陳寅,來自北國冰城哈爾濱,是一名由可口可樂公司選拔出來的火炬手,今天給大家講述一下我的故事:

1986年7月出生在哈爾濱市的我剛上小學就開始喜歡足球運動了,正是在足球運動的感召之下我由一個只喜歡足球專案的足球迷演變成了熱愛多種體育專案的多元化體育迷。

在2007年的4月,當我得知可口可樂公司面向全國進行北京奧運會火炬手選拔活動的時候,我躍躍欲試。作為一名體育迷來講我很想成為奧運會的火炬手。

我認為:申辦奧運會的成功是祖國的光榮,成為奧運會火炬手是我的光榮,我希望與祖國共同分享奧林匹克帶給我們的光榮!於是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寫下了一份自我介紹。蒼天把幸運賞賜給了熱愛體育的我,我很榮幸成地為了黑龍江省可口可樂火炬手選拔的五十強。

2005年,我從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三分廠。我廠與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公司,奧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合作生產國內第一臺9FA級重型蒸汽——燃氣聯合迴圈機組。2006年,機組被運用到北京奧運會專用電廠——太陽宮電廠。該機組負責奧林匹克公園及其周邊地區冬季採暖、夏季製冷,可替代供熱區域內多個燃煤採暖鍋爐房,有利於改善北京市特別是奧林匹克公園及周邊地區的空氣質量和城市景觀。

2007年10月,我有幸成為了可口可樂公司在黑龍江省所選拔出來的21名大眾火炬手之一。說來我與北京奧運會也有很多緣分:首先,我正是透過我所在的單位與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簽訂北京奧運會專用電廠發電機組的加工合同,實現了參與奧運的夢想,之後又在我的母校成功地當選了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在奧運聖火抵達黑龍江省的時候,是我22週歲的生日,我有望在生日的當天高擎奧運聖火來實現人生當中最經典的一刻!

作為代表新時期青年產業工人的火炬手,我會在成為火炬手之後的日子裡,發揚“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為振興我國的民族工業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援奧運,參與奧運”。

陳昊:回憶我的奧運會

陳昊,北京工業大學學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近百萬名普通志願者中的一員。

轉眼間,北京奧運會已經過去一年了,而對於我來說,一年前作為志願者參加北京奧運會羽毛球比賽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在奧運會前,我參加了北工大內部組織的羽毛球三級裁判培訓,並順利透過測試成為三級裁判,後來我又通過了二級裁判測試。所以在選拔奧運會志願者時,學校因為我有裁判培訓的經歷,更熟悉羽毛球專案,就把我選入了奧運會以羽毛球ORIS計時記分的團隊。

奧運會開始前我們進行了緊張又周密的培訓。例如如何操作比分計時器,如何操作電腦,如何記錄運動員的站位,小組的四個人如何完成計分的配合等等。

最令我難忘的就是比賽開始三天前,為了對場地進行檢驗,我們進行了一次實戰測試。而我則擔任了此次測試賽的裁判。先進的升降椅,全新的場地,全新的佈置,都讓我印象深刻。真的站在了奧運場地上,我還真有點緊張,說話都不是那麼流利。可慢慢地隨著比賽的進行,我真正地成為了比賽的一部分,而且我也逐漸做到了能控制比賽的節奏。幾場比賽下來,我的身體尤其是眼睛確實很疲勞,有點酸,這才體會到了當一名臨場裁判的不容易。

終於到了比賽的日子。那感覺和測試、演練時完全不一樣,看著賽場上激烈拼搏的運動員,聽著場內觀眾的陣陣喝彩聲,我真是很興奮,也還有點緊張。不過隨著比賽的進行,我緊張的情緒慢慢緩解,轉化成工作的動力,真正已經完全融入到比賽當中去。

我的工作是“speak”,主要在場下負責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隨著比賽的進行數出每一回合運動員來回球的拍數;二是需要配合裁判的工作,每場開始前要與裁判做簡單的交流,知道雙方的位置及發球與接發球權的歸屬,當每一回合形成死球之後,我要注意主裁判的報分和報分時間,之後告訴同伴,讓他們來做記錄;三是在我們團隊中我要最瞭解比賽規則的,我要認清場上的兩名或者四名運動員,然後告訴我的同伴,讓他調整運動員在場上記分牌中的位置。這樣的工作也決定了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能走神。

奧運會對我來說既是一次視覺和聽覺的盛宴,更是人生中一次難得的經歷,雖然可能疲倦,但是很有意義。而我禁受住了這次考驗,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雖然一年過去了,但當時所經歷的一切,就好像是昨天剛剛發生一樣清晰。

楊瀾:有關奧運的個人記憶

楊瀾,中國著名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曾被評為“亞洲二十位社會與文化領袖”、“能推動中國前進、重塑中國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她親身經歷了中國兩次申奧歷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申奧形象大使之一。

與奧運結緣純屬偶然。

那是1993年春天,我當時在中央電視臺做主持人,有一天接到通知去主持一場為國際奧委會評估團舉辦的晚會,中英文解說都由我一個人來負責。演出結束後,我正在後臺卸妝,導演跑來說有幾位奧申委的領導要見我,其中就有何振梁先生。他一見面就熱情地握住我的手錶示祝賀:“評估團的官員都在說,這個中國女孩的英語怎麼這麼漂亮!你給咱們北京爭了光!”

不久,我就接二連三地主持了一系列申奧活動,直至7月份接到通知作為申奧代表團成員赴蒙特卡洛。我的任務很明確:一旦申奧成功,中國就要在當地舉辦答謝酒會,由我主持。雖然我在大學學的是英語專業,又主持了三年以各國風情為主要內容的《正大綜藝》,但其實在這之前我從未去過西方國家,又是如此的大事,所以既興奮又緊張,晚上睡不著覺,總在琢磨說什麼話才顯得熱情喜悅又不失大國風範。我還專門定做了中、西式的禮服各一套備用。出國的專機上,同我一樣興奮的團員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流傳著“某氣功大師測過了,這回主辦權肯定是咱的了”的說法。

對另外一種可能性,我沒有思想準備。

……

宣佈結果的那天晚上,合唱團的女孩們抱在一起哭了,天真的她們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她們唱得還不夠好。轉播結束後,我和中央電視臺的同事們從體育館走回飯店,一路上大家都不說話。回到房間,我把掛在衣櫥裡的禮服疊了起來,壓進了箱底。那兩件禮服,我從此再也沒穿過。回國的飛機上我哭了,不是因為輸不起,而是因為何老特意走到我身邊,說:“楊瀾,真對不起,讓你白跑一趟。”都這個時候了,老人還想著我們,讓我感動。透過舷窗俯視,美麗的蒙特卡洛陽光燦爛,白帆遊弋,讓中國人的失落如過眼雲煙。我心裡想,我們一定會回來的。怎麼回來,其實我並不知道。

申奧的經歷促使我作出人生的一個重要決定:辭去工作,出國留學。我感到自己就像一隻井底之蛙,對外面的世界瞭解得那麼少,對國際事務的認識那麼幼稚,甚至,自己的英語那麼不夠用!

我要永遠感謝2001年春節前接到的那個電話。……是奧申委的趙衛,他問:“我們想聘請你做北京申奧形象大使,並且參加文化計劃的陳述小組,你願意嗎?”“當然!”我沒有絲毫猶豫,甚至沒有感到意外,好像自己早就知道會接到這個電話。……

2001年的北京與1993年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了。我們是不是隻有奧運會一種機會來讓世界認識我們?當然不是。人有了底氣,眼光就會放遠些,心胸就會寬廣些。有了這種成熟的心態,目標也就更單純些,即使聽到風言風語,也要把它們當做是一個民族成長必然經歷的煩惱。

2001年7月13日,當我站在國際奧委會委員面前,準備就北京申奧的文化計劃進行陳述時,我一點兒都不緊張,甚至不去想最後的結果。那一刻,我就是一名信使,把信傳達到是我的使命。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那些凝聚了多少人心血的精簡了再精簡、推敲了再推敲的字字句句,都要打到聽眾的心裡去。那天,現場的光線從觀眾席後射向講臺,我看不清人們的面孔,但我又似乎能看見他們。該笑的地方,他們笑了;該驚喜的地方,他們在深呼吸。在結尾處我說:“七百年前,當馬可·波羅即將去世時,人們再一次問他:‘你所說的那些關於東方中國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馬可·波羅回答說:‘我告訴你們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來北京吧,用你們自己的眼發現中國!”這些話打動了他們,我深信不疑。

……

在奧運年,《楊瀾訪談錄》改變以往的周播形態,製作了五十集系列採訪,在東方衛視以日播形式播出。我走訪了國內外五十位奧運人物,有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大逆轉開山鋪路的優秀組織者,有奧運史上偉大的運動員和教練員,也有為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綠色奧運譜寫新篇的社會人士。我越來越發現,奧運不僅是萬眾矚目的巨集大敘事,也是冷暖自知的個人體驗。

……

運動,幾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Game,是競賽,也是遊戲。紐約黑人聚居區的孩子們因為希望有朝一日像喬丹一樣打籃球而對毒品說“不”;飽受戰爭摧殘的塞爾維亞青年可以在廢墟間的空場上踢一場足球,暫時忘記苦難與悲傷;受宗教保守勢力束縛的中東女性,正在鼓勵她們的女兒穿上運動服參加運動。奧林匹克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讓人們在人性的原點上彼此靠近。當布勃卡這樣的運動員每週重新整理一次撐竿跳世界紀錄時,他已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驕傲,而是人類共同的英雄,正如他所說:“極限是什麼?極限就是用來突破的!”這是奧林匹克的聲音,也是人類的聲音。

在這個衝突、饑荒、環境危機不絕於耳,誤解、偏見與仇恨分割著人群的時代,有什麼力量能讓我們作為人類聚合在一起?人道的力量。有哪種人道的力量讓人充滿身心的喜悅,發於本性,彼此相通?運動的力量。有哪種運動團結了世界上最多的國家和人民,代表了人類最高的競技水平?奧林匹克運動會。

與奧運結緣,絕非偶然。

(本章完)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