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章 網際網路+_“網際網路+”:連線普惠經濟

第四章 網際網路+_“網際網路+”:連線普惠經濟


亡國公主pk蠢萌妖王:烈豔江山 別逃,老婆 吸血鬼穿越闖武林 摯愛一生:傅先生的私蜜寶貝 豪門重生之小姐難惹 霸皇無敵 雲鎖朱樓 鬼說 極品魅顏女神 網王同人-燕歸

第四章 網際網路+_“網際網路+”:連線普惠經濟

第四章

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連線普惠經濟

馬化騰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

今天“網際網路+”一下成了社會和業界追捧的熱詞,這是我兩年前始料未及的。騰訊當時已在這個方向上積極探索了。

2013年,我和馬雲、馬明哲在上海一起推出眾安保險時,就談到了“網際網路+”的實踐。幾天後的“WE大會”(Way to Evolve,進化方式)上,我再次提出“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未來發展的七個路標之一。

當時頻繁提及“網際網路+”,主要是想改變人們的一些固有看法。因為我們跟一些政府或傳統行業的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很難理解我們在做什麼。大家覺得,網際網路是新經濟、虛擬經濟,跟自己所在的領域或傳統行業沒有太大關係,或是覺得網際網路和傳統行業存在衝突,是顛覆、取代、搗亂甚至對立的關係。

今天“網際網路+”引發前所未有的熱議,表明政府部門和各行各業對網際網路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變,甚至在某些領域,出現了虛炒“網際網路+”概念的情況。

我一直認為,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但網際網路將“連線一切”;不必神化“網際網路+”,但“網際網路+”會成長為未來的新生態。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實體、個人、裝置都連線在了一起。網際網路已不再僅僅是虛擬經濟,而是主體經濟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濟社會的每一個細胞都需要與網際網路相連,網際網路與萬物共生共存,這成為大趨勢。

過去兩年,我在各種場合提到較多的詞可能就是“連線”。騰訊要做網際網路的“聯結器”,希望實現“連線一切”。連線,本身是網際網路的基本屬性。我們的QQ(一款即時通訊軟體)、微信,首先就是為了滿足人與人的連線這個較基本的需求。現在,我們把人與服務、裝置和內容源等連線起來,開始實現互聯互動,虛擬與現實世界的邊界已經模糊。

連線,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礎。未來,“網際網路+”生態將構建在萬物互聯的基礎之上。

“網際網路+”生態,以網際網路平臺為基礎,將利用資訊通訊技術(ICT)與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推動各行業最佳化、增長、創新、新生。在此過程中,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會層出不窮,彼此交融,最終呈現出一個“連線一切”(萬物互聯)的新生態。

“網際網路+”與各行各業的關係,不是“減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業都有很深的產業基礎和專業性,網際網路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我經常用電能來打比方。現在的網際網路很像帶來第二次產業革命的電能。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新的DNA(脫氧核糖核酸

),與各行各業結合之後,能夠賦予後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們錯失網際網路的使用,就好比第二次產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能。

“網際網路+”就像電能一樣,把一種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業,使各行各業在新的環境中實現新生。比如,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文學讀者、影視觀眾、動漫愛好者、遊戲玩家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遊戲、動漫、文學、影視也不再孤立發展,而是透過聚合粉絲情感的明星IP(智慧財產權)互相連線,共融共生。可以說,“網際網路+”給各個傳統文化娛樂領域帶來了一種新生。騰訊提出“泛娛樂”戰略,圍繞明星IP打造粉絲經濟,正是行業大勢所趨。

“網際網路+”是一種“寓大於小”的生態戰略。在萬物互聯的新生態中,企業不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較小單位,個人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較小細胞。這使得傳統企業的形態、邊界正在發生變化,開放、靈活、“寓大於小”成為商業變革的趨勢。

過去,企業自上而下地進行市場推廣,現在則需要基於感測、資料去感知每個使用者每個瞬間的位置、需求、行為,快速理解和響應每一個細胞的需求和行為,甚至和每一個不同的人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鳴。

未來,如果一個企業不能透過“網際網路+”,實現與個體使用者的“細胞級連線”,就如同一個生命體的神經末端麻木,肢體脫節,必將面臨生存挑戰。

借用“資訊熵”的概念來說,“網際網路+”生態中,實現連線的層級單位越小,熵就越低,商業活動、社會經濟的耗費就越少,效率就越高,確定性就越強,有序程度就越高,生態體系也越有活力。反之亦然。

“網際網路+”代表著以人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經濟。區域性、碎片、個體的價值和活力,在“網際網路+”時代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萬物互聯和資訊爆炸帶來的不是人的淹沒,其實恰恰是人的凸顯,每個人的個性更加容易被識別,消費者更靈活地參與到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中去,實現以人為本、連線到人、服務於人、人人受益。

普惠經濟也是一種集約型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它能高效對接供需資源,提升閒置資源利用率,實現節能環保。例如,“網際網路+”在拼車、房屋互換、二手交易、家政服務等領域創新迭出,以“滴滴專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正在井噴式發展,這為最佳化利用社會閒置資源、實現綠色環保、解決現代城市難題帶來了新的思路。

騰訊參與“網際網路+”生態的方式,主要是開放協作,跨界融合。張小龍說:“微信是一個森林,而不是一座宮殿。”我很認同。最近兩年,騰訊對自己的業務做了大量減法,聚焦在較為核心的通訊社交平臺、內容遊戲等業務上,其他則交給合作伙伴。這是幾年來我們歷經痛

苦得出的結論,我們會堅定地做所有創業者較好的合作伙伴。我喜歡“自留半條命”這個說法,把另外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這樣才會形成一種生態。

騰訊的開放平臺上,如今已有幾百萬合作伙伴,有數億使用者。很難講今天的騰訊只是騰訊自己,企業正逐漸變成無邊界的開放組織。

現在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在內的生態公司都在往這方面努力,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騰訊早走一點兒,但只是早一點兒碰壁,早一點兒改而已。我相信大家都會走向開放。不管是資料開放、雲平臺還是提供連線,我們都想把更多的資訊孤島連線到各自的生態體系,讓更多傳統行業在這個體系中共生、發展,讓各自生態體系裡的使用者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這是良性競爭,看誰做得更好,生態體系的黏性、使用者量就會更多。

經濟領域之外,“網際網路+”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運用空間也相當廣闊。例如,微信公眾號平臺可以聚合多項民生服務功能於一體,把政府服務大廳建在智慧手機上,這將推動中國服務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

2015年4月中旬,騰訊與上海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有位政府官員在交流時提出,“網際網路+”代表著未來,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甚至是社會形態變化的一種趨勢。我覺得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網際網路+”確有無限想象空間。

“網際網路+”會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的起跑線。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這兩個指數型增長的效應疊加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網際網路+”可能帶來大量“彎道超車”的機會以及被超越的風險。例如,網際網路正在成為中國包容性增長的動力,對於發展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網際網路+”帶來了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在更廣闊的國際競爭中,我們看到資源稟賦不同的各個國家,正重新聚集在“網際網路+”這個起跑線上較量:發達國家希望繼續搶佔優勢生態位,而發展中國家則希望藉此實現彎道超車。時下大家熱議的德國工業4.0和美國先進製造,都將網際網路視為一個重要的基礎和創新引擎。

回頭看我們國家,工信部這個機構設定裡,為什麼把工業和資訊產業放在一起管理?戰略意義其實也早已明確。

2015年,在全國“兩會”上,我再次提了“網際網路+”的建議。很慶幸,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倡“網際網路+”概念,正式提出“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對於在網際網路行業一線工作十幾年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振奮。

今天,在“網際網路+”的起跑線面前,不僅我們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還有各行各業乃至整個國家,都需要把握難得的機遇視窗,做出至關重要的反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