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
桃運聖醫 都市極品酒神 茅山道士在紅樓 證道天途 劍辰 我的老婆是條龍 穿越到抄家現場 奪玉 古代穿越日常 魂道神尊
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
都江堰是我國戰國時期興建於今四川省灌縣西北岷江中游的水利工程。
岷江上游,流經川北山區,坡度很陡,水流湍急,挾帶著大量的泥沙。岷江進入灌縣以後,就進入了成都平原,水流也變緩慢了。成都平原的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以致岷江流域的平原西南部容易水澇,而平原的東北部又缺乏江水、容易乾旱。要解決成都平原的水利和水澇問題,只有開一條新河,把岷江水撇一部分去東北。都江堰的興建正是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都江堰水利工程,簡要的說來,就是在灌縣縣城的附近新建內江河道,把流入灌縣縣城附近的岷江江水分出部分流入內江。原來的岷江河道叫外江,新開河道叫內江。這樣,在洪水氾濫時,減輕外江負擔,免除外江流域的水患。同時,外江新開闢灌溉河渠,兼具灌溉和排洪的作用。內江系統也開闢許多河流和渠道,可以灌溉也可以通航。內江、外江兩大系統成為成都平原上干支河渠遍佈、地區廣泛的大型水利工程。
早在古蜀國時期;就有勞動人民開鑿寶瓶口,興修水利的記載。公元前261年,也就是秦滅古蜀以後六十多年的秦昭王時期,被任為蜀郡守的李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家。他在修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中,作出了很大貢獻。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設施,是在灌縣縣城附近的西北地方的岷江,修築“百丈堤”,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起點。目的是保護河岸,不讓被上游衝來的石塊沖毀。同時加築挑水壩一條,由江東岸連到江心沙洲,逼使江水直奔右岸正流,準備分水。離百丈堤不遠的岷江中心,以大竹籠裝卵石,堆砌成魚咀形狀的分水堤,這就是“都江魚咀”,這是都江堰工程最重要的部分。都江魚咀延伸於岷江中心,把浩浩蕩蕩的岷江劈分為二,從這開始岷江分別流入外江和內江。都江魚咀以下修築金剛堤,金剛堤分“外金剛堤”和“內金剛堤”,外江沿外金剛堤、內江沿內金剛堤下流。沿內江河岸緊接內金剛堤又修建“飛沙堰”,飛沙堰起堤岸作用,它又不是很高,如果內江江水超過需要而可能引起水災時,水流可越過飛沙堰流入外江,飛沙堰能起到確保內江灌溉系統安全的作用。內江至灌縣縣城附近西南的離堆地方,在離堆鑿開山道而成“寶瓶口”,內江流經寶瓶口而下,分出大小干支渠,穿入成都平原。外江原是岷江的正流,在外江流域也開闢許多大小河道,組成了大小河渠遍佈的灌溉通航系統。都江堰總計分支河流有五百二十多條,分堰有二千二百多道,渠道總長約一千一百多公里,灌溉面積合古代畝約三百多萬畝(古代每聲合今畝五分二釐)。
《華陽國志》記載秦時在江中立石人測量水位,“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就是說水枯時水位在石人足下,水漲時水位不能過石人肩膀。石人測水說明基本能掌握水位規律,從秦漢時代起就逐步摸出“分四六、平澇旱”的規律,就是作到江水小時,內江分入六成,水大時,內江只流入四成,收到避免水旱災害的功效。在都江堰的河渠灌溉網系統的大小水口,都安置了“斗門”,斗門是用來調節水流的,需要水時開啟斗門,水多時可以關閉斗門。由於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治水和管水的辦法,古書上把都江堰譽為作到了“水旱從人”。
都江堰附近的河底經常容易被沙礫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須淘挖,在每年冬季和初春的枯水季節進行淘挖。淘挖內江時截斷流入內江的水使它全部流入外江,然後又以同樣方法把水攔往內江而淘挖外江。相傳李冰時曾制定了“深淘灘、低作堰”的修河原則,每年進行淘挖,後來發展成為總結經驗性的治水“三字經”,以及“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格言。就是在江流遇到轉灣拐角的地方,為了水流順暢,截去突出的陸地部分;江河裡如遇有沙洲、小島,影響和分散水流,就挖掘掉,這就是八字格言的意思。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河管河辦法,使都江堰千百年來一直為四川人民謀福利,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古今聞名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水利工程,經歷了二千二百多年,經歷代維修整治,灌溉面積有所擴大,這是由於不斷開闢一些新的干支渠,灌溉面積最大時曾達三百多萬畝。雖然這樣,它的基本規模和主要設施,當時就已經具備了。今天去看都江堰,當你走上橫跨岷江的竹索橋,站立橋上面對自北流來的岷江,浩蕩岷江依從人們的意志,被前面的都江魚咀從中分開,一江分為兩江而流。沿內江行至灌縣南門外的離堆,堆的極端,下臨寶瓶口,內江流過寶瓶口。水流湍激,夏季水漲時,站立堆上,江水驚濤怒吼,猶如山呼海嘯,大地象是被搖撼震動,蔚為奇觀。在離堆和都江魚咀附近,建立有李冰父子的祠廟。登上離堆李冰祠廟內的觀瀾亭,俯瞰都江堰,可以看到江流滾滾,內江外江各堰盡在眼底,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而深受感動。都江堰水利工程雄辯地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人定勝天”的堅強意志,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有無限的創造力,有改造自然的決心和能力,我們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科學文化而感到自豪。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始皇採納韓國派來的水利工程家鄭國的建議,由鄭國主持,在關中地區的渭河平原上,開鑿了西引涇水東注洛水的大型灌溉渠——鄭國渠。這又是戰國時期繼都江堰之後又一著名的水利工程。
鄭國渠的開鑿,改變了關中地區的面貌。這一地區雨量稀少,鄭國渠對於農田灌溉和戰勝乾旱收到了巨大的效益。同時又改良了灌溉地區的土壤。關中地區土質帶滷性,土壤礦化度高,而涇河河水渾濁,夾帶的泥沙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既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又對降低耕土層中的鹽鹼含量,有良好的作用。《史記·河渠書》說:“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使關中地區“為沃野、無凶年”就是這個意思。
鄭國渠起自今天的陝西禮泉縣東北,引涇水東流,至今三原縣北匯合濁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東經今富平縣、蒲城縣以南,注入洛水。乾渠全長約一百二、三十公里。鄭國渠的開鑿,從選擇乾渠開始的地方到乾渠流經的地域都對開渠和灌溉很有利。涇河從陝西北部流來,上游永壽、淳化等地是群山,衝出群山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鄭國渠乾渠開始於禮泉縣東北的谷口地方(谷口又叫瓠口),這裡是涇河衝出群山進入平原的一個峽口。峽口的東面和西面都是山,渠首選擇這一很有利的地形,修築石堰壩,抬高水位,攔截涇河入渠。涇河流經關中平原,平原東西數百里,南北數十里,北面有山。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鄭國渠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使乾渠沿著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佈置在灌溉區的最高地帶。由於把乾渠開在高處,不僅最高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鄭國渠灌溉面積約為今天的二百萬畝左右,渠成以後農業產量增加。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裡還說,由於鄭國渠的興建,“秦以富強,卒並諸侯。”這就是說鄭國渠的興建對秦國的富強起了重大的作用,使秦國能夠消滅別的諸侯國,最後統一中國。
鄭國渠開鑿以來,經歷代改建和修治,由於泥沙的淤積,使谷口地方乾渠首部逐漸填高,水流不能入渠,歷代以來在谷口地方不斷改變河水入渠的渠首地方,但谷口以下的乾渠渠道始終不變,二千多年來一直為促進農業生產服務,使關中地區成為我國自古以來的富饒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