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
都市小道士 流年已盡,愛未涼 獨寵小萌妃 錯妃誘情 技鬥天下 愛上惡魔王子 紅月傳說 冤靈的詛咒 武唐攻略 抗日之我為戰神
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漢名將,善騎射,以英勇善戰著稱。
西漢時期,匈奴不斷侵擾漢朝北方邊境。李廣從小就經受匈奴戰火的磨鍊,他是秦將李信的後代,家族世代傳習射箭,一直儲存著將門家風。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單于率領14萬騎兵南下侵漢,文帝發兵馬,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入伍參軍。因為英勇無敵,善於騎射,屢次斬殺敵軍首領,在軍中論功行賞時,他被提拔為中郎,還曾得到武騎常侍的加銜。後來,李廣經常隨從文帝出行,與猛獸搏鬥或衝陣奪關,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勇敢。文帝曾對他說:“可惜生不逢時,假使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時候,就是作個萬戶侯也當不在話下。”等到景帝即位時,李廣又為隴西郡尉,後又徙為騎郎將。景帝三年,吳王勾結封國諸侯製造了“七國之亂”,李廣為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在梁國的昌邑城(今山東金鄉西北)斬將奪旗,大顯身手。但西漢朝廷認為李廣身為漢將卻接受梁王贈與的將軍印,功不抵過,將其降為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遂經常與匈奴交戰。後又轉任多地太守。但無論出任何地官職,他都以抗擊匈奴聞名於世。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匈奴軍南下直搗上郡。景帝派一寵臣跟隨李廣學習軍事以便領兵抗擊。一次,這名宦官率領幾十名騎兵追上三名匈奴兵。接近後,匈奴兵反身勁射,宦官中箭逃了回來,隨從皆被殺。李廣聞之便說:“這一定是專射鵰鳥的能手。”為防後患,李廣率騎疾追。三名匈奴射手已徒步走出幾十裡。接近匈奴射手後,李廣令隨從分左右兩路包抄,親自發箭,兩人應聲倒地,一人被活捉。詢問得知,果如李廣所料。剛欲回營,匈奴數千騎已經趕來。胡兵以為李廣之百騎是誘餌,不敢輕舉妄動,爬上山頭擺好陣勢。此時,隨從皆調轉馬頭欲逃,卻被李廣喝住:“吾去大軍數十里,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敢擊我。”他讓大家前進,到離匈奴兩裡地處停了下來,又說:“大家都下馬,把鞍卸下!敵人以為我們要逃,我們卸鞍示意不走,其必堅信有詐。”敵人果然不敢進攻,派一將領前來打探,李廣帶領十餘騎奔襲,射死將官,回到原地。匈奴始終未敢動兵,後因害怕漢軍夜間伏擊,便將部隊撤回。天亮時,李廣等人安然歸來。
李廣不僅功夫了得,還是一名非常懂得士兵心理的好將軍。他的軍隊沒有嚴格的編制和一定的行列,而是採用更寬鬆的管理方式。選擇起居方便的地方屯紮,夜間不設巡更,文書等事一切從簡,但在敵前佈置盡職的哨探,確保及時掌握敵情。同時,李廣對部下真摯誠懇,征戰時身先士卒,飲食上先人後己,深得士卒擁戴。公事上廉潔奉公,賞財一概分給部下,分文不取。他拙於言辭,很少與人交談,閒來無事,就畫地為陣,與人比射、飲酒,偶爾也外出射獵。一次,李廣發現一隻老虎伏在草叢中,抽箭扣弦,全力拉弓射個正著。近前一看才發現,箭正中一塊虎形大石並深入其中,連他自己都驚訝不已。於是,他退回原地,重新發箭,卻再也不能射入石中。這就引發出了眾所周知的一則成語典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漢武帝繼位,將李廣上調京師,為未央宮衛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引誘匈奴進入埋伏圈,單于察覺後引兵退出,從此積恨,頻頻侵掠漢朝邊境。公元前125年,李廣出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北)擊匈奴,寡不敵眾被擒。他傷勢很重,被網於繩網之中,由兩馬馱運。走了十多里,李廣裝死,伺機逃跑。他瞥見身邊有匹好馬,便一躍而起跳上馬去,奪過弓箭將胡人推下馬,南馳數十里遇到自己的殘餘部隊,一路不斷回身射殺,才得以逃脫。回漢後,執法官以折兵過多又被生擒判其死刑,但準交贖金削官為民。不久,匈奴又進犯,武帝震怒,李廣重被啟用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之飛將軍”,遠遠避之,幾年未敢侵犯邊境。
武帝元狩四年,國內太平,武帝召集諸將謀劃。匈奴常以為漢兵不能穿越大漠,何不出其不意,以輕騎突襲。遂令大將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帶領10萬騎兵、14萬步兵及數十萬轉運軍,分路出發,向漠北猛追北匈奴。由於年老,李廣本非人選,經屢次請命,最終得任前將軍,但必須服從衛青調遣。
衛青調其曲折行進,路中又無嚮導,李廣常常迷路,無法完成任務。衛青欲審問李廣隨從人員,究其罪責。此時,李廣對衛青坦然道:“諸校尉都無罪,是我自己迷路了。”回府後,又對部下說:“我自幼與匈奴打仗,大小七十餘戰,今有幸跟大將軍出擊匈奴,大將軍卻強令我走迂迴遼遠的東路,我部迷失道路,豈非天意!今已六十餘歲,豈能再受刀筆小吏審訊之辱。”說完,這位曾威懾匈奴的飛將軍便拔刀自刎,結束了他為國征戰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