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章 大變之中

第四章 大變之中


卡其的超級異能 冷少的替身罪妻 滅仙之路 無名簫 狂風 為妹而戰 網遊之蝶舞天下 末日血痕 602噬人公寓 古脈傳言:天才言靈師

第四章 大變之中

第四章大變之中||一曾老九要把英王府的財寶運回荷葉塘——八月初一日掌燈時分,曾國藩收到了安慶攻克的捷報。

看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非常祥瑞,的的確確是應在安慶戰場上,應在他曾氏家族身上,這不僅預示著長毛的覆滅,更預示著曾家將成為當今天下最為幸運的家族。

這一點,馬上就會透過皇上的褒獎而昭示天下。

想到這裡,曾國藩興奮不已。

他立即在燈下給沅甫、貞幹寫了一封信,向兩位老弟恭賀大喜,並告訴他們明天親來安慶祝賀,兩江總督衙門也隨即遷到安慶。

第二天早起,東風大作,江面上波濤洶湧,船不能行,曾國藩只得留在東流,草擬報喜折。

以往,曾國藩的報捷奏疏,免不了自矜自誇的言辭。

復出以後,他牢記陳廣敷的指點,按黃老學說處世,盡去矜誇,一味柔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老子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可惜先前理解不深!”曾國藩想。

儘管他內心深處為安慶的攻克,為曾氏家族的勃興而矜喜萬分,他的報喜折卻極平極淡,絕口不提“日月合璧、五星聯珠”一事,也絕口不提曾家三兄弟的謀畫戰功,而把一切成績都堆在胡林翼的頭上:“前後佈置規模,謀剿援賊,皆胡林翼所定。”

一來謙讓,二來也藉此報答胡林翼這幾年對他的好處。

寫好後,他還覺得把這事提高了。

想起鮑超前幾天打了一個大勝仗,於是乾脆改作為鮑超報捷,把攻克安慶之事的文字儘量壓縮,降為附片。

大風颳了三日三夜,到了第五天早上,長江風平浪靜,曾國藩帶著一班文武幕僚乘船東下。

下水船行得快,不到兩個時辰便到了安慶南門碼頭。

曾國荃、曾貞幹、鮑超、多隆阿,還有韋俊等,早已在碼頭上等候了。

大捷之後重逢,大家都格外高興。

“雪琴呢?”曾國藩發現歡迎的人群中缺了立了大功的彭玉麟。

“他到池州府去了,過幾天就來。”

國荃答。

寒暄之後,曾國藩準備從南門進城。

國荃說:“不著急,大哥,今下午先在城外安歇,我和厚二陪大哥看看城外的戰場,明天上午再進城。”

曾國藩說:“也好,我是要細細看一看,好曉得將士們這半個月來攻城的艱辛。

赴湯餅會,不能懷抱嬰兒而忘了產婦的苦楚。”

說罷哈哈大笑起來。

隨行幕僚都說:“產難之後,好比再生,真正不容易。”

當天下午,眾人陪曾國藩沿著城牆走了一段路。

見缺口毗連,血痕滿目,曾國藩不停地嘆息,感嘆勝利來之不易。

次日吃過早飯後,營房外擺著一長溜轎,除一頂綠呢外,其餘都是藍呢轎。

沅甫請大哥進綠呢轎。

曾國藩說:“戰事剛結束,到處亂糟糟的,一切都要從簡為好,牽匹馬來代步就行了,何須費力去找來這麼多的轎!”沅甫笑道:“長毛當官的最喜坐轎,安慶城裡少說也有百來頂官轎,只是他們喜歡用黃綢黃緞遮蓋,找轎不難,換綠呢藍呢卻費了幾天功夫。”

說著,大家都依次進了轎。

安慶城九門,數南門最為高大、寬闊、這一年多來南門一帶仗打得少,破壞不大。

曾國荃選定從南門進城。

今天,南門外紮起了一座高大的牌坊。

牌坊上裝飾著松枝、綢花,並懸掛著四個大紅燈籠。

擔任南門外指揮的是吉字前營分統李臣典。

李臣典字祥雲,今年才二十四歲。

邵陽人。

從小在湘鄉荷葉塘外婆家長大。

人生得孔武有力,打起仗來,衝鋒陷陣,很是勇敢,從曾國藩的身邊來到吉字營後,極受曾國荃的器重。

為把這次入城儀式辦好,李臣典早早地便作了安排。

他站在城樓上,遠遠地看見前面一列約有三四十頂轎組成的隊伍,逶迤向南門這邊走來,立即下令作好準備。

曾國藩的綠呢大轎離城門還有百把丈遠的時候,南門外排列的十座火炮,相繼對天發射。

一聲聲悶雷般巨炮,驚得鳥飛獸走,附近的人紛紛躲進屋裡。

入城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威嚴肅殺。

火炮聲停下來的時候,轎隊已來到城門口。

李臣典率領百餘名吉字前營的營官哨官,穿著整齊的武官服,筆挺肅立在城門的兩邊。

曾國藩忙吩咐停轎。

他從轎中走出,雙手撫摸著李臣典的肩膀,感動地說:“李分統,你們為國家收復名城,厥功甚偉,請受本督一禮。”

說完就要作揖。

慌得李臣典忙扶著曾國藩的手說:“大人請上轎。

過兩天,吉字前營全體官勇設宴為大人洗塵。

到時,我們還要向大人討賞哩!”曾國藩快樂地說:“諸位大功,我已向皇上申報了,想不久御賞即可到來。

本督恭喜諸位。”

說完重新上轎。

曾國荃將兩江總督衙門安排在榮升街的英王府。

自咸豐三年安慶被太平軍佔領後,八年來,歷任安徽巡撫都無力將安慶收回。

咸豐六年,檢點陳玉成奉命為安慶主將,將原巡撫衙門改建為檢點衙門。

以後,陳玉成的官位不斷升遷,檢點衙門也就跟著改為成天豫衙門、英王府。

太平天國講究修繕官衙,英王府於是成了安慶城內第一富麗堂皇的建築。

安慶將破時,曾國荃忖度英王府裡一定藏有不少奇珍異寶,遂下了一道命令,任何官衙都可打劫,唯獨不準進英王府。

城破的當天下午,曾國荃便帶著貞幹匆匆來到英王府,果然裡面有不少珍寶。

他指揮勇丁把這些東西全部裝進一間屋子,然後貼上封條,派幾個勇丁日夜把守。

從南門到英王府沿途大街小巷都已清掃乾淨,每隔十步八步便站著一個執刀持槍的湘勇,氣氛森嚴而威風。

曾國藩坐在轎裡不覺感嘆起來:過去看不出九弟有過人之處,這兩年真是大有長進,且不說攻打安慶的軍事才能,光就從南門進城來一路的安排,就已顯示出大將之才了。

想起當年天未亮進武昌,半路遇冷箭,險些喪命的情景,愈發見出九弟不同凡響的氣概和老練。

轎隊在英王府前停下。

“英王府”三字橫匾早已砸爛,換了兩江總督衙門黑底金字豎牌。

太平天國喜歡繪畫。

英王府裡到處塗畫著有關天父天兄的宗教畫和讚美天王、英王及歌頌太平軍軍事勝利的各種圖畫。

現在,它們全部被白石灰遮蓋了,唯獨大門前照壁上的那幅畫還保留著。

那是一株盛開紅花的桃樹,樹幹上爬著一隻猴子,猴子手裡拿一根木棍,戳著桃樹杈上的一個蜂窩,四周是驚得亂飛的小蜜蜂。

曾國藩佇立在照壁前,問:“這幅畫為何沒刷掉?”“大哥!”曾貞幹走上前說,“這是封侯圖。

取蜜蜂和猴子的諧音。

九哥說這幅圖還要得,這是大哥日後封侯的喜兆。”

“什麼烏七八糟的東西!”曾國藩滿臉不悅,“長毛不學無術,拿猴子來比侯爺,豈不荒唐絕頂!堂堂總督衙門哪能容此不倫不類的塗鴉。

趕快把它刷掉,另寫‘清正廉明’四字。”

“是!我馬上叫人辦。”

國荃帶著大哥進了臥室,指著屋裡擺的東西說:“這是過去四眼狗住的地方,大哥看哪些要得的就留下,哪些不行的,我叫人搬走。”

曾國藩環視臥室內四周,見臥房佈置得頗為豪華奢侈,不禁皺緊眉頭說:“屋子裡的東西一件不留,統統給我搬走。

把我的那幾口竹箱抬過來,再尋一張舊床,幾條舊桌椅板凳就行了。”

曾貞幹說:“九哥,大哥既不要,就抬到我的房子裡去吧,讓我樂得享受幾天。”

“行,滿崽後來福,都送給你了。”

曾國荃笑著一揮手,立時過來十幾個親兵,一窩蜂似地把屋子裡的用具抬了個精光。

曾國荃在英王府裡擺下豐盛的酒席。

這頓飯一直吃到夜裡,曾國藩正要解衣睡覺,國荃推門進來了:“大哥,有件要緊事跟你商量。”

“什麼要緊事?”曾國藩奇怪地問。

“大哥,過幾天,待城內略微安定後,吉字營託厚二照管一下,我回荷葉塘去休養兩個月。”

“論你前段的勞累,是應當回去休息一下。”

曾國藩望著九弟黑瘦的臉,頗為心疼地說,“不過,依大哥之見,暫時還不要回去,你要乘攻克安慶的軍威,東下無為、巢縣、含山、和州,作進軍江寧的準備。”

“大哥說的不錯,”沅甫壓低聲音說,“我此番回荷葉塘,名為休養,其實是要把英王府的財物運回去。”

“四眼狗聚斂了多少財寶?”曾國藩吃驚地問。

“全部封存在後院一間屋子裡少說也值十幾萬兩銀子。”

曾國荃說著,面露喜色。

“你打算全部運回荷葉塘?”曾國藩面有慍色。

“全部運去。”

曾國荃毫不含糊地回答,“用船運,我已想好了。

用舊木板釘五十口大箱子,估計可以裝完,外面再放些舊書。

別人問起,就說運書回家。

回來時再沿途買幾箱人参,賞賜這次有功將官。”

“沅甫,你不能這樣做。”

曾國藩滿臉正色地說,“軍中餉銀很緊,除吉字營、貞字營外,其他各部都已欠餉多月,你如何能將這筆鉅款私自運回家去?再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你就不怕別人指責你私吞賊贓?此事萬萬不可為!”“大哥,你也太認真了。”

國荃微微一笑,不當一回事,“私吞賊贓?軍興以來,不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哪個帶兵的將帥不私吞賊贓?就拿我們湘勇內部來說,又有幾個將領不將金銀運回湖南老家的?迪庵在世時,運回家的銀子何止十萬二十萬!現在希庵在皖北,又是一船一船地將賊貨運回湘鄉。

他家的田少說也有五千畝,記在別人名下的,就更不知有多少了。

只有我們曾家,大哥管得嚴,我們幾兄弟都不敢多帶一兩銀子回去。

可別人是怎樣看的,大哥想過沒有?沒有一個人相信我們不私吞賊贓,都說黃金堂現在名副其實地堆滿了黃金。”

“誰講這些沒根據的話?”曾國藩氣憤地說。

“講的人多的是,不只是湘鄉縣,全湖南都這樣說。

前幾天又有人對我講,說湘鄉縣、長沙城沒有人参買,就有人說,都讓曾家的人買光了!這次我真的要對不住各位,不但湘鄉、長沙,連衡州、湘潭的人参我都要買光。”

曾國荃越說越起勁,嗓門很大。

“小聲點,老九。”

曾國藩說,“你這次立了這樣大的功勞,我想皇上必定會有厚賞,估計會放個臬司,也可能是藩司,何必要授反對者以口實呢?”“我不這樣看。”

當過幾年統帥的老九,已不像過去那樣唯大哥之命是從了。

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只不過跟大哥說話,口氣和神態仍還是恭敬的。

“皇上升不升我的官,我看既不在乎我運不運銀子回家,也不在乎別人攻訐不攻訐。

在當今這樣的亂世,皇上要的是早日光復他的江山,只要我的吉字營能打仗,他就不能不升我的官!”曾國荃的話雖欠含蓄,但說的是實情。

“大哥,道光二十三年,你初次放了四川主考,得了二千兩程儀,忙著寄回一千兩,並附一張長長的清單,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寫到了,我和四哥、六哥當時不理解,自己家裡很緊,得了點錢,何苦要這樣散開。

大哥開導我們,說親朋過去支援甚多,有的已年老了,若不早點給他們點錢,以後怕無法報答了;還深情地回憶起南五舅說要給你當伙伕的話。

我們看後很受感動,最後完全按大哥說的辦了。

大哥,你可能不大清楚,這些年來,因為你要做清官,家裡沒有多的銀子,致使許多親戚對我們生了怨懟,說是擔了個虛名,一點實惠也得不到。”

曾國藩笑了起來,說:“當我曾家的親戚真是委屈了他們。”

“大哥,我知道你是要做一個無半點瑕疵給人指責的聖賢,但家產不能不置,子孫的飯碗不能不考慮,至親好友的要求不能不滿足。

這種事大哥你就莫管,讓我來做。

我不怕別人講,我也不想做聖賢,我講的是實在。

再說,安慶城裡的財產都讓弟兄們分光了,偽英王府的東西歸我和貞幹亦不過分。”

“沅甫,我平時是怎樣教你的?才打下一個省城,你就這樣急急忙忙置家產,擺闊氣,倘若以後真的由你打下江寧,你豈不要把偽天王宮裡金銀都運回荷葉塘?”見大哥動了氣,老九不再開腔了。

這時貞幹進來,手裡拿著一疊紙:“大哥,這是保舉單,各營將士都在催發,你就趕快過過目吧!”曾國藩接過來,一張張地翻看。

保舉單上的名字,曾國藩大部分不認識,也弄不清各人的功勞如何,明知其中必有許多不實之處,他也無可奈何,正要提筆簽字,卻突然看見了一個名字:“厚二,這個金益民是不是金松齡的兒子?”貞乾點了點頭。

曾國藩發怒了:“他還只是個十歲的孩子,就請以把總儘先拔補,賞戴藍翎,給人知道豈不笑掉大牙!”曾貞幹不慌不忙地解釋:“大哥,自從金松齡被處死後,他的老母妻兒活得太可憐了。

我知道大哥後來對此事也有些後悔,但人已死,無可挽回,便只有對他的兒子盡點心意了。

大哥不要忘記了,金益民的爺爺曾經救過母親大人的性命。”

“到底是個小孩子,又遠在湘鄉,離譜太遠了。”

曾國藩說,口氣明顯地緩和了。

“待到長大成人,只怕仗早就打完了!”曾國荃湊過臉來,插了一句。

曾國藩沉吟片刻,再次提起筆來,寫了兩個字:照繕。

兄弟三人正準備就寢,外面驟然響起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大家都深感突兀,不約而同披衣向門外走去。

剛出房門,康福捧著一個木匣正從大門口走來:“大人,朝廷來了緊急公文。”

曾國藩急忙接過木匣進了屋。

木匣打開了,露出一份兵部信套,上面赫然寫著:六百里日夜傳遞,送東流兩江總督曾大營。

“為何這般火急?”他匆匆拆開信套,一行字跳進眼中,只覺兩眼一黑,手一軟,人癱倒在椅子上,兵部諮文從手中飄落下來……曾國藩第二部——野焚二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原來,兵部諮文報告了一樁天崩地裂的事:咸豐皇帝已於七月十六日駕晏熱河行宮,皇長子載淳即位為新主。

大行皇帝臨終前託孤於八位顧命大臣,他們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六額駙景壽、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

奉上諭,各省將軍、督、撫、都統概遵成例,不要來熱河叩謁梓宮。

過一會兒,曾國藩回過神來,吩咐九弟滿弟連夜佈置靈堂,傳令闔城官吏,明天一早成服,會集於總督衙門,給大行皇帝行哭拜禮。

兩弟走後,曾國藩把房門緊閉,靜靜地思索著這突發的重大變故。

皇上只有三十歲,正當盛年,雖有體弱多病、常常咯血的傳聞,但曾國藩從沒有想到皇上會這麼快地崩駕。

儘管這些年來,皇上對自己有過猜忌,但總的來說還是信賴、依畀的,尤其是去年實授兩江總督,這表明猜忌已大為消除。

有此際遇,本人生大幸,正要乘風遠颺,豈料……曾國藩心裡很痛苦,嘆息自己命運多蹇。

他拿起兵部諮文,將八個顧命大臣的名字再細細地看一遍。

新主只有六歲,國家的大計今後都在這八個顧命大臣的手中,自己的命運,湘勇的命運,乃至東南大局的命運,都將聽命於這八人的安排。

八大臣中載垣、端華都是襲爵的王爺,名位極高,人卻平庸,景壽是個駙馬,為人木訥謹慎,無所作為,名列第四的肅順,是曾國藩熟悉而欽佩的人。

他幹練剛明,早為朝野所知,尤其是力主起用漢人平亂,足可證明他是滿蒙親貴中有識之士。

曾國藩永遠記得,當年的出山,正是基於肅順向大行皇帝的薦舉,而去年的實授江督,更是因為得力於肅順對大行皇帝的勸說。

沒有肅順,說不定會沒有今日的三軍統帥;沒有肅順,說不定現在仍處在孤懸客位的尷尬局面。

曾國藩是感激肅順的。

但肅順太專權,太跋扈了,積怨甚多,仇人甚多,曾國藩一直審慎地與他保持著不遠不近、不親不疏的關係。

另外四人都唯肅順馬首是瞻。

端華是肅順的異母兄,載垣與端華親如兄弟。

這樣看來,除開一個景壽外,其餘七人都是一黨,這一黨的首領便是肅順。

顧命大臣,遠者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羨之,近者如本朝的鰲拜,都沒有好下場。

顧命大臣地位太高,權力太大,既為別人所嫉恨,又難盡如新主之意。

一旦新主羽翼豐滿,根基鞏固,便會嫌顧命大臣的束縛。

而顧命大臣又往往自恃功高,不甚敬重新主,也就容易為新主製造加害的口實。

對於這些複雜的君臣關係,曾國藩是揣摩得很透徹的。

何況現在這個顧命大臣的首領是如此地剛愎自用,不得人心,又是如此明顯地結黨拉派,自我孤立,他能“顧”得久嗎?曾國藩為肅順的前程捏著一把汗。

第二天一早,安慶城裡的文武官吏們一齊前來督署,身著素服的曾國藩帶著他們,在大行皇帝的牌位面前三叩九拜,然後放聲大哭。

曾國藩想起咸豐帝對他的恩德,動了真情,眼角邊不斷流出淚水。

曾國荃和大部分官吏們只是陰沉著臉,乾號了幾聲。

正哭拜之際,胡林翼趕來了。

他是特為來安慶祝賀的,進城後見到素燈白花,驚問其故,才得知這一訊息。

胡林翼趕忙驅馬來到總督衙門,來不及與曾國藩等人打招呼,先對著咸豐帝牌位大哭了一通。

哭臨結束,曾國藩置辦素酒,為胡林翼洗塵。

吃過飯,二人攜手來到簽押房。

曾國藩吩咐荊七,今日一律不見客,他要與這位心心相印、足智多謀的老友暢談當今的局勢。

“大行皇帝駕崩,既感意外,又不感意外。”

胡林翼平靜地說。

他沒有曾國藩那麼多的憂心,且自己正患咯血,極需保養,他哭臨純粹是演戲。

“應甫、壬秋這一年來,信裡都提到聖體不康,京師知內情的人都說,皇上的病難以痊癒。

不過,畢竟只有三十歲,也太早了,我又感到意外。”

“大行皇帝即位十二年,長毛就造反十二年,沒有過一天安寧日子。

去年洋人兵臨京畿,被迫秋獮木蘭,身體原就弱,又受此奇辱,更是雪上加霜呀!”曾國藩的情緒仍在悲痛之中。

“本來,京師有恭王在那裡應付,洋人的事也平息了,大行皇帝在熱河好好休養休養,身體也就會日漸好轉。

偏偏大行皇帝年輕,放任自己,不知愛惜,終於越來越不濟。”

胡林翼不悲痛,反倒不講情面的揭穿了咸豐帝斃命的老底。

他出身官宦之家,年少時也是個浪蕩子弟。

二十歲那年,時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的胡達源,下狠心把兒子死死地打了一頓,這一頓打把胡林翼打轉了,二十四歲鄉試高中,第二年連捷中進士點翰林。

胡林翼雖然以後克己修身,但可惜,少年**時得下的痼疾卻害了他一生,不僅身體孱弱,更使他後悔莫及的是,三妻四妾沒有給他生下半個子女。

因為有這層緣故,胡林翼對咸豐帝的死因看得清楚。

素來謹慎的曾國藩從不在人前談論皇上的事,更何況是皇上不光彩的私生活。

他有意轉了話題:“新年號定作祺祥。”

胡林翼思考了一下說:“這兩個字像是出自《宋史·樂志》:‘不涸不童,誕降祺祥。

’”“正是,正是!”曾國藩十分佩服胡林翼的博學強志。

剛接到兵部諮文,看到“祺祥”這個年號時,曾國藩想了很久,想不起出自何典,最後還是身邊的幕僚們翻了半夜的書才查出,不料胡林翼隨口就答了出來!“這個年號取得好,無疑出自八大顧命大臣之手。

國家雖遭大變,有這批老成謀國的大臣掌舵,看來不會出亂子。”

曾國藩有意這樣說,他要藉此試探一下胡林翼此時的態度。

“滌生,今天就我們兩人,我跟你說句心裡話,對於國事,我沒有你這樣樂觀。”

胡林翼的城府沒有曾國藩的深,在多年交情深厚的老友面前,他是願意敞開心扉的。

“上面的事,你素來比我靈通。”

曾國藩親手給胡林翼斟上茶。

“顧命八大臣牽頭的名為載垣,其實不是他。”

“是哪個?”曾國藩明知故問。

“肅順。”

胡林翼說。

他近來身體很差,時常咯血,本來就略長的臉,這下因乾瘦鬆弛,越發顯得狹長了。

“肅順這人聰明能幹,敢作敢為,自是朝廷中數一數二的人,但辦事手段太狠了一點。

咸豐八年為科場案殺柏葰,至今使人心冷,近來又為戶部寶鈔處案嚴辦了一批大員,京師物議沸騰。

肅順的仇怨太多了。”

“是的,嶢嶢者易折,太剛直的易招怨恨。”

曾國藩想起咸豐三年至六年這段期間,在湖南、江西屢遭挫折的事。

他現在算是徹底明白過來了,當初若不那樣執意強行,略作些寬容,事情可能會順利得多。

還是老子說得好,“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關鍵是要最終達到目的,走的路不妨迂迴點。

欲速不達,示弱反強,天下事就是這樣的!可惜肅順不明白這個道理。

“滌生,還有一個人,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底細。”

曾國藩離京近十年,京中人物也生疏了,他不懂胡林翼說的誰。

“官秀峰有次多喝了點酒,一時興起,跟我說起了一個人。

此人為今上的生母。”

“你是說懿貴妃?”曾國藩離京時,懿貴妃葉赫拉那氏尚只是一個名位不高的貴人,莫說外臣,就是宮中也不把她作個人物看待。

但後來居然就是這個小名叫蘭兒的貴人,大受咸豐帝寵愛,給皇上生了個獨生子。

母以子貴,不久便晉封為懿妃,後又升為懿貴妃。

現在她的兒子繼了大統,無疑她就是太后了。

對於這個昔日唯一皇子、今日真龍天子的生母,曾國藩所知也僅僅只有這些。

“宮中的事,我們這些作外官的哪裡知道,但官秀峰卻清楚得很。”

胡林翼說。

“他當然知道,他是滿人,宮中耳目甚多。”

曾國藩極有興致地問,“官中堂說了些什麼?”“他說這個女人非比等閒,不要說大清朝沒有這樣的后妃,前朝前代也少有人可與她相比。”

“啊——”曾國藩吃了一驚。

“官秀峰說,此人國色天香,自不必說,更兼絕頂機警,這都罷了,此人還有一個嗜好,便是貪權!”“貪權?”一個女人也貪權,曾國藩頗感意外。

“滌生,這一年來由熱河發回的奏摺上的硃批,你說是誰批的?”胡林翼的問話使曾國藩好生奇怪:“硃批還有誰假冒?”“也不是假冒,是大行皇帝委託懿貴妃批的。”

“有這事?這種事可不能信口胡說。”

“我當時也這樣責問官秀峰。

你猜他怎樣?他放下筷子,哈哈大笑說:‘你看你這人,大驚小怪的,這在京師已不算祕密了。

’”曾國藩想:朝中出了這樣的太后不是好事,嘴上卻說:“有這樣了不起的太后,新主雖在沖齡,也大可放心了。”

“就因這樣,不能放心。”

胡林翼冒出一句怪話。

“為何?”“倘若太后與肅順一條心,那就可以放心,但現在恰恰是太后與肅順面和心不和,兩個都要攬權,都要自作主張,而皇上嫡母又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今後有戲看了。”

“哦,是這樣!”曾國藩站起來,甩了兩下手,在屋子裡來回踱步。

外患內亂,主少國疑,廟堂不和,時局維艱,他已預感到,或在熱河,或在京師,很可能不久將有大事發生!“滌生。”

過了一會,胡林翼又神色凝重地說,“還有一樁事,也令我憂慮不安。”

“潤芝,你都敞開說吧。

你剛才說的這些,使我大有收益。”

曾國藩重新坐到胡林翼的對面,說,“我這幾年在外帶兵,與京官接觸甚少,筠仙、荇農、壬秋他們也不常來信,對朝廷中的事懵懂得很。”

“大行皇帝臨終前指派了八個顧命大臣贊襄政務,卻隻字不提在京師辦理夷務的恭親王。

大行皇帝這樣冷淡才德兼備、廣孚眾望的親弟,只怕會因此種下麻煩。”

“是啊,恭王,怎麼能忽視恭王呢1/3|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