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1375-1380

1375-1380


傾世紅顏之一吻染紅塵 半生旖旎 總裁大人,早安 我家明星難飼養 我的房東先生 冷情殘王囂張妃 凰權:步步生魅 魔獸永恆之樹 星戰雷師 詭世陰陽錄

1375-1380

正文13751380[1375]打仗,實際上和打麻將差不多,排兵佈陣,這叫洗牌,擲色子,就是開打,戰況多變,就是不知道下一張摸什麼牌,而要想贏牌,一靠技術,二靠運氣。

靠死運氣,怎麼打怎麼贏,所謂福將。

靠死裡打,怎麼打怎麼贏,所謂悍將。

李成梁,應該是福將加悍將。

隆慶四年(1570),李成梁到遼東接任總兵,卻沒人辦交接手續,因為前任總兵王首道,是被蒙古人幹掉的。

當時遼東的形勢很亂,鬧事的部落很多,要全列出來,估計得上百字,大致說來,鬧得最凶的有如下幾個:蒙古方面:插漢部,首領土蠻。

泰寧部,首領速巴亥。

朵顏部,首領董狐狸。

女真方面:建州女真,王杲部。

海西女真,葉赫部、哈達部,首領清佳努、孟格部祿。

這些名字很難記,也全都不用記,因為他們很快就會被李成梁幹掉。

以上這些人中,最不消停的,是土蠻。

他的部落最大,人最多,有十幾萬人,比較團結,具體表現為搶劫時大家一起來,每次搶的時候,都是漫天煙塵,鋪天蓋,明軍看到就跑,壓根無法抵擋。

所以李成梁來後,第一個要打的,就是這隻出頭鳥。

自從李大人出馬後,土蠻就從沒舒坦過。

從萬曆元年起,李成梁大戰五次,小戰二十餘次,基本算是年年打,月月打。

總打仗不奇怪,奇怪的是,李成梁每次都打贏。

其實他的兵力很少,也就一兩萬人,之所以每戰必勝,大致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技術問題,他屬下的遼東鐵騎,每人配發三眼火銃,對方用刀,他用火槍,明明白白就欺負你。

其次是戰術問題,李成梁不但驍勇善戰,還喜歡玩陰招,對手來襲時,準備大堆財物,擺在外面,等蒙古人下馬搶東西,他就發動攻擊。

此外,他還不守合同,經常偷襲對手,靠這兩大優勢,十年之內,他累計斬殺敵軍騎兵近五萬人,把土蠻折騰得奄奄一息。

看到這段史料,再回憶起他兒子李如松同志的信用問題,不禁感嘆: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

土蠻歇了,泰寧也很慘,被打得到處跑不說,萬曆十年(1582),連首領速巴孩都中了埋伏,被砍了腦袋。

蒙古休息了,女真精神了。

[137]女真,世代居住於明朝遼東一帶,到萬曆年間,主要分為四個部落: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黑龍江女真、東海女真。

黑龍江和東海的這兩撥人,一直比較窮,吃飯都成問題,連搶劫的工具都沒有,基本上可以忽略。

而最讓人頭疼的,是建州女真。

當時的建州女真,頭領叫做王杲,這人用今天的話說,是個給臉不要臉的人。

他原本在這裡當主,後來勢力大了,明朝封他當建州衛指揮使,官位不低,這人不滿意,自封當了都督。

王杲的盤靠近撫順,明朝允許他和撫順做生意,收入很高,這人不滿意,誘殺了撫順的守將,非要去搶一把。

因為他經常不滿意,所以李成梁對他也不滿意,萬曆元年(1573),找個機會打了一仗。

開始明軍人少,王杲佔了便宜,於是他又不滿意了,拼命追,追到後來,進了李成梁的口袋,又拼命跑,從建州跑到海西,李將軍也是個執著的人,從建州追到海西,王杲束手無策,只能投降。

投降後,屬下大部被殺,他本人被送到京城,剮了。

但在亂軍之中,有一個人跑了,這個人叫阿臺,是王杲的兒子。

十年後,禍患即由此而起。

建州女真完了,下一個要解決的,是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中,第一個被解決的,是葉赫部。

應該承認一點:李成梁除掉葉赫部的方法,是相當無恥的。

萬曆十一年(1583),葉赫部首領,貝勒清佳努率兩千餘人來到開原,準備進行馬市貿易。

在這裡,他們將用牲畜換取自己所需的各種物資。

高興而來,滿載而歸,過去無數次,他們都是這樣做的。

然而這次不同。

當他們準備進入開原城時,守城明軍攔住了他們"你們人太多了,不能全部入城。

"清佳努想了一下,回答:"好的,我只帶三百人進城。

"但當他入城後,才驚奇發現,這裡沒有商人,沒有小販,沒有擁擠的人流,只是一片空。

然後,他聽到了炮聲。

炮聲響起的同時,城外的李成梁下達了攻擊令,數千名明軍蜂擁而起,短短几分鐘之內,清佳努和三百隨從全部被殺,城外的明軍也很有效率,葉赫部只跑掉了四百四十人。

然後是哈達部。

[1377]相對而言,哈達部人數少,也不怎麼惹事,李成梁本來也沒打算收拾他們。

但不幸的是,哈達部有個孟格部祿,孟格部祿又有個想法:和葉赫部聯合。

這就有點問題了,因為李成梁先生的目標,並不是蒙古,甚至也不是女真,他選擇敵人的唯一標準,就是強大。

強大,強大到足以威脅帝國的程度,就必須消滅。

本著這一指導原則,李成梁偷襲了哈達部,將部落主力殲滅,解決了這個問題。

自隆慶四年至萬曆十九年,在二十二年的時間裡,李成梁把遼東變成了靜土,並不乾淨,卻很安靜。

如果各部落團結,他就挑事,挑出矛盾後,就開始分類。

聽話的,就給胡蘿蔔吃;不聽話的,就用大棒。

多年來,他作戰上百次,大捷十餘次,殲敵十多萬人,年年立功受獎,年年升官發財,連戚繼光都要靠邊站,功績彪炳,無懈可擊。

除了萬曆十一年的那一場戰役。

萬曆十一年(1583),李成梁得到了一個訊息:阿臺出現了。

從戰火中逃離的阿臺,帶著對明朝的刻骨仇恨,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

經過十年不懈的殺人搶劫,他成功由小土匪變成了大強盜,並建立了自己的營寨,繼續與明朝對抗。

對付這種人,李成梁的辦法有,且只有一個。

萬曆十一年(1583)二月,他自撫順出兵,攻擊阿臺的營寨。

攻擊沒有想象中順利,阿臺非常頑強,李成梁竭盡全力,放火強攻全用上,竟然未能攻克,無奈之下,他找來了兩個幫手。

這兩個幫手,實際上是幫他帶路的嚮導,一個叫尼堪外蘭,另一個,叫覺昌安。

這兩位都是當部落首領,所以李成梁希望他們出面,去找阿臺談判,籤個合同把事情結了。

當然了,遵不遵守合同,那就另說了,先把人弄出來。

兩個人就這麼去了,但是,李成梁疏漏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動機。

同為建州女真,這兩個人有著不同的動機,和不同的身份。

尼堪外蘭是附近的城主,之所以幫助李成梁,是因為除掉阿臺,他就能夠獲得利益。

而覺昌安跑過來,只是為了自己的孫女——阿臺是他的孫女婿。

當兩人來到城寨下時,不同的動機,終將導致不同的行為。

[1378]覺昌安對尼堪外蘭說,我進去勸降,你在外面等著,先不要動手。

尼堪外蘭同意。

覺昌安進入城內,見到了阿臺,開始遊說。

很可惜,他的口才實在不怎麼樣,說得口乾舌燥,阿臺壓根就沒反應。

時間不斷逝去,等在城外的尼堪外蘭開始不耐煩了。

但他很明白,覺昌安還在裡面,無論如何不能動手。

正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李成梁的使者來了,只傳達了一句話:"為何還未解決?"對李成梁而言,這只是個普通的催促。

但這句話,在尼堪外蘭的腦海中,變成了命令。

他之所以跑來,不是為了覺昌安,更不是為阿臺,只是為了利益和盤,為了李成梁的支援。

於是,他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

他走到城寨邊,用高亢的聲音,開始了自己的談判:"天朝大軍已經到了,你們已經沒有出路,太師(指李成梁)有令,若殺掉阿臺者,就是此之主!"這是一個謊言。

所謂封官許願,是尼堪外蘭的創造,因為李成梁雖不守信用,但一個小小的營寨,打了就打了,還犯不著許願開支票。

但事實證明,人窮志短,空頭支票,也是很有號召力的。

應該說,遊牧民族是比較實誠的,喊完話後,沒有思想鬥爭,沒有激烈討論,就有人操傢伙奔阿臺去了。

誰先砍的第一刀無人知曉,反正砍他的人是爭先恐後,絡繹不絕,最後被亂刀砍死,連覺昌安也未能倖免。

雖然城外的李成梁不知道怎麼回事,但他知道該幹什麼,趁亂帶兵殺了進去。

因為他不知道尼堪外蘭的那個合同(估計知道了也沒用),所以也就沒有什麼顧忌,辦事也絕了點——城內共計兩千三百人,無一生還。

和覺昌安一起進城的,還有他的兒子塔克世,同樣死在城裡。

不過對於李成梁而言,這實在無關緊要,多死個把人無所謂,在他的戰鬥生涯中,這只是次微不足道的戰鬥,打掃戰場,撿完人頭報功,回家睡覺。

尼堪外蘭倒是高興,雖然覺昌安是慘了點,畢竟討好了李成梁,也算大功告成。

但在他們看不見的方,有一個人已經點燃了火種,燎原沖天的烈焰,終將由此而起。

他是覺昌安的孫子,他是塔克世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努爾哈赤。

[1379]萬世之罪首努爾哈赤很氣憤——他應該氣憤,他的祖父、父親死了,而且死得很冤枉,看起來,李成梁害死了他的兩位親人,實際上,是五個。

如果你還記得,覺昌安所以入城,是為了阿臺的妻子,自己的孫女,當然,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她也死在亂軍之中,這是第三個。

而阿臺,自然就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夫,他是第四個,然而,他和努爾哈赤的關係,遠比你想象得複雜得多。

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生於赫圖阿拉,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是女真世襲貴族,曾任建州左衛指揮使。

滑稽的是,雖說家裡成分很高,努爾哈赤的生活檔次卻很低,家裡五兄弟,他排行老大,卻很像小弟,從小就要幫著幹活,要啥沒啥。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女真部落,大都窮得掉渣,所謂女真貴族,雖說不掉渣,但也很窮,所以為了生計,小時候的努爾哈赤曾到他的外祖父家暫住。

他的外祖父,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王杲。

現在,先洗把臉,整理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努爾哈赤的母親是王杲的女兒,也就是說,阿臺是努爾哈赤的舅舅,但是阿臺又娶了努爾哈赤的堂姐,所以他又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夫,這還好,要換到努爾哈赤他爹塔克世這輩,就更亂了,因為阿臺既是他的侄女婿,又是他的小舅子。

亂是亂了點,考慮到當時女真族的生存狀態,反正都是親戚,也算將就了。

你應該能理解努爾哈赤有多悲痛了,在李成梁的屠刀之下,他失去了祖父覺昌安、外祖父王杲、父親塔克世、堂姐XX(對不起,沒查到)以及舅舅阿臺(兼堂姐夫)。

悲痛的努爾哈赤找到了明朝的官員,憤怒質問道:"我的祖父、父親何故被害,給我一個說法!"明朝的官員倒還比較客氣,給了個說法:"對不住,我們不是故意的,誤會!"很明顯,這個說法不太有說服力,所以明朝官員還準備了一份禮物,以安撫努爾哈赤受傷的心靈。

這份禮物是三十份敕書,三十匹馬、一份都督的任免狀。

馬和任免狀大家都知道,我解釋一下這敕書是個什麼玩意。

所謂敕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貿易許可證。

[1380]當時的女真部落,住在深山老林,除了狗熊啥都缺,過日子是過不下去了,要動粗,搶劫的經驗又比不上蒙古,明朝不願開放互市,無奈之下,只好找到了這個折衷的方式,一道敕書,就能做一筆生意。

三十分敕書,就是三十筆生意。

明朝的意思很明白,人死了,給點補償費,你走人吧。

客觀講,這筆補償費實在有點低,似乎無法平息努爾哈赤的憤怒。

然而他接受了。

他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然後,他召集了族人,殺死了一頭牛,舉行了祭天儀式,拿出了祖上流傳下來的十三副鎧甲,宣佈,起兵。

收了賠償金再起兵,和收了錢不辦事,似乎是異曲同工。

但無論如何,努爾哈赤向著自己的未來邁出了第一步。

這一年,他二十五歲。

按照許多史料書籍的說法,下面將是努爾哈赤同志的光榮創業史,先起兵殺死尼堪外蘭,然後統一建州女真,打敗海西女真最強的葉赫部落,至萬曆四十六年(118),統一女真。

最後是基本類同的幾句評價:非常光輝、非常勵志、非常艱苦等等。

本人同意以上評語,卻也要加上四個字:非常詭異。

據說努爾哈赤從小住在林子裡,自己打獵、採集蘑菇,到市集上換東西,生活艱苦,所以意志堅定,渴了喝泉水,餓了啃人参,所以身體強壯,天賦異稟,無師自通,所以極會打仗。

有以上幾大優惠條件,所以十三副鎧甲起兵,便不可收拾。

這絕不可能。

努爾哈赤起兵時,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導彈,他帶著十三副鎧甲,不是十三件防彈衣,在當時眾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過是個小人物。

然而這個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統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權,佔據了原本重兵集結的遼東,並正式嚮明朝挑戰。

於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得到了幫助。

而幫助他的這個人,就是李成梁。

我並不是陰謀論者,卻驚奇發現,無數的清代史料書籍中,都詳細描述了祖父覺昌安的慘死、李成梁的冷漠殘酷、努爾哈赤的無助,卻不約而同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好朋友。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