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

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


絕版青春 改變復仇公主 讓桃花飛:宅女的富二代男友 重生之將門孤女 兵臨天地 穿越寶鑑 唯我仙尊 情劍倚紅顏 碎甲狂潮 校園小公主

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

第二十七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五之上)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當石越稱讚陳元鳳的時候,他其實並不知道陳元鳳在注京做了些什麼。

陳元鳳去京師,一則是為了協調有關糧草軍資之事,一則是為了親自向太皇太

後、皇帝、樞密會議彙報戰爭的進展—這個本不是石越本意,石越原本是希望由

參議官遊師雄去替他報告,接受質詢,但是樞密會議點名要宣撫判官兼隨軍轉運使

陳元鳳去,石越雖不情願,但為了表示自己光明磊落,只得勉強答應。

對於陳元鳳來說,這自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並不是每個官員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太皇太后、皇帝與兩府諸公,更不是防防

便便哪個官員,都有機會在這些人面前展示自己。有多少官員,就是因為抓住了這

樣的機會,因而魚躍龍門,一飛沖天。

陳元鳳抵達注京是在七月二日,他到達的當日,段子介兵敗唐河的訊息,也正

好抵達注京—比仁多保忠、唐康接到訊息,只晚了一天。這得益於自戰爭開始之

後,開始漸漸運轉起來的葬傳系統。大宋的葬傳系統,彷彿一臺老舊生鏽的機器

當它運轉以後,開始是緩慢的,需要一段時間,各種齒輪之間經過磨合,才終於能

慢慢的變得靈光。戰爭初期,傳遞戰報的訊息雖然有嚴格的要求,但度不過中規

中矩,葬法中規定一日四百里的度,當時還不過是個美好的願望:一份公文從大

名府送到注京,三百二十里,需要兩三天,但是,漸漸的,在宣撫使司做出一些改

良與調整之後,各地與大名府、注京的聯絡,變得更快捷。各州、軍雖然皆歸宣撫

使司統轄,但是許多府、州、軍官員,也會同時向注京察報,各地與大名府、注京

之間的葬館,都備足了快馬,遇有遇急軍情,都是書不入鋪,晝夜兼程,如今從大

名府一份公文送至注京,一日夜便可抵達州尤戰爭初期度快了一倍都不止。

段子介唐河兵敗後,他自己尚未來得及向大名府、注京報告,鎮、定諸府、

州、軍的官員們,早已迫不及待的將這個訊息報告了上去,因此唐康、仁多保忠在

冀州反而知曉得慢一些,實則七月一日,大名府宣撫使司綜合各州、軍之報告,大

體已知詳情,石越深知段子介在鎮、定一帶的人際關係不太好,因此,當注京樞密

院收到這些府、州官員的急報之後,不過晚了五六個時辰,便也收到了宣撫使司的

報告。再怎麼說,葬路之上,宣撫使司的公文跑得總要比這些地方官員的要快些。

這也是段子介能得到寬大處分的重要原因。~

等到段子介自己的奏表送到注京,樞密會議其實早已決定如何處分他了。

但是,注京是一個充滿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儘管韓維主持的樞密會議決定從輕

處分段子介·可是段子介兵敗徽紉的訊息·仍然對注京朝廷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有些跡象是如此明顯。

陳元鳳人剛到葬館,便聽說朝廷暗中放鬆了遼使的禁錮,稍稍恢復了對遼使的

禮遇。他甚至從交遊甚密的同僚口中,聽到北朝已經派遣議和之密使前來注京的傳

聞。而這是他在大名府時一無所知的,他相信石越也被瞞在鼓裡—這是人之常

情,注京諸公既然要私下裡與遼使打交道,對於態度強硬的石越,在沒達什麼協議

之前,肯定是要瞞著的。一

此後他往來兩府,又聽到更多的傳言流傳:據說朝廷每日都有人上書,指責石

越此前主導之絕不言和詔。而且,這種言論這些日子漸漸活躍,甚至有人抨擊石越

徒知大言,坐擁十萬大軍,龜縮大名府不出,區區一深州而不能救,卻妄言絕不言

和,甚至暗沙射影的斥責石越是玩寇自重,欲以遼人俠持國家。

這些言論倒不足以動搖石越的地位,身居高位,他一舉一動,無論如何,都會

有人誹謗,有人不滿。

但是,謠傳太皇太后,乃至樞密會議諸公,心裡都是認可“戰和皆國策”的

認為二者不可偏廢,自春秋戰國以來,以和議而保全國柞者甚多,因此大宋的上

層,大部分並不排斥和議。這一點,從此前陳元鳳與在注京的友人的書信中,從此

番他回到注京所交往的官員的言語中,他都有所體悟:這或者並不是謠言那麼簡

單。

注京有無名氏甚至寫了一篇《漢唐和親論》,在注京廣為流傳,此文稱讚以

漢、唐之強,亦不免於和親胡狄,讚揚和親給漢唐帶來的和平與福社,避免無數無

辜百姓慘死沙場,認為真正謀國,不能追求虛名與臉面,而應在乎民眾之實利。他

極力誇讚與匈奴和好之漢宣帝、霍光,而抨擊對匈奴作戰之漢武帝,指責漢武帝的

戰爭,帶給漢朝民眾巨大的災難,對於國家、百姓,全無半點好處。

這篇《漢唐和親論》文采棲件,立論、論證,皆十分有力,頗有西漢之風,許

多人疑心是蘇軾的作品,但也有人認為近於韓拖古烈的文風一不過,不管此文出

自何人手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石越的絕不言和詔或者能激勵士氣、振奮軍心

但對於朝堂公卿來說,即使再堅定的主戰派,也不能否認拒絕任何和議的宣告其實

是偏激的、意氣用事的。

陳元鳳知道許多的大臣都是支援戰爭的,但是他也瞭解到,他們同樣也認為

議和也是一種必要的手段。甚至不妨一邊打仗,一邊議和。為了國家計,總得多準

備幾條退路。打了勝仗有打勝仗的議和法,兩軍僵持有兩軍僵持的議和法,萬不得

已,打了敗仗也要準備打了敗仗的議和法。

不過,這些原本都限於私下的議論。注京的大氛圍,是對遼國的蔑視,對勝利

的自信,對戰爭的熱切—普通的市民、年青計程車子、中低階的官員,大多沉浸在

這種情緒中。陳元鳳所感覺到的這些微妙的態度,則主要存在於能真正決定大宋命

運的那些衰衰諸公之中。

百姓愚蠢而極易蝙動,年青計程車子自以為聰明實則同樣的蠢笨,至於中低階官

員,絕大部分都不過是鼠兩端的牆頭草,他們總是軟弱的,為了自己的前程與烏

紗帽。這都要謝謝石越—在報紙被管制的背景下,要操縱這些人,實在太容易

了。

因此陳元鳳很清醒的知道,哪些人的態度是重要的,哪些人的態度則是可以忽

略的。

雖然到七月二日為止,樞密會議還從未提過“和議”二字。

但這一切,終止於七月四日。

當天,樞密會議得出結論,認為段子介兵敗唐河之後,深州已難堅守,左垂相

韓維的態度率先動搖,他對太皇太后表示:為長遠計,大宋要同時做好戰爭與和議

的準備。他宣稱縱然戰爭最終獲勝,大宋也不可能吞併遼軍,兩國最終仍要有一份

和議,否則邊患不止,非大宋之福。既然總是要議和的,那不如早做準備,邊打邊

談,倘若能由使者得到的,就不必非要用戰爭來獲取。

他的主張立即得到了高太后的贊同。

儘管高太后與樞密會議都聲稱這個變化並不是要停止與遼國的戰爭,而只是要

給遼國“改過自新”的機會。伯該次政策的調整,仍然激起了一些強烈的反應。皇

帝對此大為不悅,單獨召見韓維,面責之,卻也因此被高太后喝斥了一頓。

這次風波普通百姓甚至中低階官員都無從知曉,宋廷不可能公開封詔書宣稱

他們要與遼人議和,當然更不可能告訴臣民們,他們的皇帝反對議和。但陳元鳳在

注京也有不少朋友,有些人甚至就在兩府當差,而且在許多人來看,他還是範樞使

親信、賞識的人,年輕有為,前途無量,刻意巴結他的人也不少,這些流言總能傳

到他的耳朵裡,透過各種各樣的方法。

儘管,所有的關於“和議”的流言加在一起,在注京數不清的流言中,也只是

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對於絕大部分的注京市民甚至是一般的官員來說,他們在聽到

這些流言後,都會不屑一顧。對於朝中大臣那微妙心思的揣測,也是一件玄之又玄

的事。

但有時候,真相與人心,便隱藏其中。

而陳元鳳的確是一個擅長此道的人。

七月五日的晚上,當千里之外的深州,城牆已破,拱聖軍血戰一日之後,僅存

的將士們隨便坐臥在城牆上、地上,拌著冷水啃著乾糧的時候:當三百里外的大名

府,石越正給王厚、何畏之設宴接風洗塵的時候:在注京的葬館,陳元鳳摒退左

右,點起蠟燭,正在苦心構思著自己的奏摺。

與預想的不同,來注京三日,他只見過太皇太后一面,而且只是簡短的幾句問

話,此後,他便全是與樞密會議、兩府打交道。顯然,他需要做點什麼,才能計高

太后、皇帝留下a刻的印象。

他當然也有一點進展,連續兩日,他拜會韓維、範純仁,極力勸二人說服高太

後,將更多的殿前司禁軍調往河北,他向二人不斷的保證大名府防線絕對安全,所

以京師也絕對安全,不需要更多的兵力來守!。同時,也是他建言,可以將新增的

殿前司軍隊交由田烈武統轄。有些事情,他看得很透徹,在太皇太后眼裡,田烈武

是個如周勃一樣忠義可信之人,即使他出自石越門下,但果真石越有任何不軌之

事,天下最先站出來舉兵反對的,必然是田烈武!

這一點上,高太后絕對是有識人之明的。

如田烈武、桑充國這些人,無論與石越私交再好,甚至也贊同他的政見主張

欽佩仰慕他的為人與能力,但是,如這些人,也是真正的君子。石越若蒙冤受屈

這些人能為救石越而不惜家破人亡:但若石越有任何對趙家的不忠之意,這些咒也

會是最堅定果斷的反對者,他們會親手將石越送進鬼門關,而不會有半分的猶豫。

高太后此時倒未必真的在猜忌石越,但是,身居她這樣的位置,做任何決定

自然都會小心謹慎,她不見得是針對石越,任何人擔任三路宣撫大使,都等同於將

天下的兵權送到他的手上,若有可能,她都會做一些防範。就算是司馬光在世,出

任此職,也是一樣的。

陳元鳳對此洞若觀火。

他能做到宣撫判官,不也不是因為這種心理麼?範純仁難道還不夠信任石越

麼?但那又如何?信任是一回事,防範亦是必不可少。

因此,陳元鳳遊說韓維、範純仁的主題便是:使兵權分於行營,而非聚於宣

臺!

樞密會議應將絕大部分禁軍,直接劃入諸都總管府,宣臺只能直轄最基本的預

備部隊,這並不會影響宣撫使司的權威,因為若有必要,諸參謀官、參議官、甚至

勾當公事,都可以直接派往諸軍,接掌指揮權—但卻能有效的防範宣撫使兵權過

重,直接指揮權與間接指揮權,在有些事情上,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看起來,高太后最終採納了陳元鳳的建議。

一天前,樞府來人告訴他,樞密會議己纖決定增派鐵林軍、宣武一軍至田烈武

鷹下。樞府已經在準備舟船,這兩隻殿前司禁軍,會由水路直接運往河間府。

這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還遠遠不夠。

陳元鳳意識到,要讓高太后、皇帝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議”這個議題

如今正是最好的切入點。

他沉吟許久,親自磨了墨,提起筆來,沾墨寫了幾個字,卻又不是太滿意,抓

起來,揉成一團,丟進紙簍,又鋪了一張紙,寫道:“臣伏聞宰臣韓維等……”

“·()”

推薦小說:

支援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新宋VIP。閱讀更多精彩小說請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