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
此情如初,故人未黎 百世傳承到現代 淡定小傻妃:王爺,有種就休我 豪門驚夢:圈愛一生 閃婚蜜愛:薄少的心尖寵兒 天武霸尊 重生之校園至尊 醜妃妖嬈:王爺,輕點疼! 荒宅陰靈 穿越之妃臨天下
§第二十章 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
第二十章 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1/3)
東歐劇變,又稱蘇東劇變、東歐大革命、東歐民主化。西方社會也稱為19**年革命。指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是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西方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盪。最先在波蘭出現,後來擴充套件到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這個事件以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誌著冷戰的結束。東歐劇變的實質是東歐各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一)外交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後,雅爾塔體系開始形成。1949年,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在西歐及大西洋兩岸成立,推行資本主義並大力扶植反蘇政權(不論民主或獨裁)。另一方面,蘇聯則加強其對東歐各國實行軍事佔領,推行共產主義並扶植親蘇的共產黨政權。1955年5月,華沙公約組織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東歐國家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美蘇兩國之間的政治集團於歐洲展開全面對峙,歷史進入“冷戰時期”。在冷戰後期,東歐各國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內因上:在經濟方面,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東歐各國的執政黨和政府因為缺乏監督和選舉,貪汙腐敗、踐踏法律和人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在外因上:蘇聯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推行的建設“民主社會主義”綱領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同時戈爾巴喬夫採取“辛納屈主義”減少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可以說,東歐劇變是東歐各國在冷戰期間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一說,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和民主化。
(二)過程
1、東歐劇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執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由於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面臨著嚴重的困難,民主化浪潮隨著戈爾巴喬夫新思維而傳入,黨內出現了民主派,它與黨外的民主派相呼應。是當地的共產黨一貫的專制政策失去了民眾的信任。
二是執政黨在國內外的各種壓力下,以及東歐共產黨統治的瓦解,不斷對反對派妥協退讓,最終放棄社會主義原則,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制,民主派得以擴大勢力。
三是民主派向執政黨奪權,施加壓力,但引發了執政黨與民主派人士的衝突,使執政黨陷入困境,最終民主派取得政權,個別國家甚至透過武裝衝突,實現政權更迭。
2、主要歷史事件
(1)波蘭工人罷工
80年代初,波蘭政府為擺脫經濟困境,大幅度提高肉類價格,引發了許多城市的工人罷工,產生了以瓦文薩為首的團結工會;團結工會得到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援,不斷挑起罷工,導致局勢動盪。波蘭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宣佈全國進入“戰時狀態”,使局勢平穩下來。“戰時狀態”結束後,由於經濟得不到根本好轉,局勢繼續動盪,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威信大為降低。
19**年,波黨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工會多元化的方針,與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會議達成了關於團結工會合法化、進行議會大選等協議。在大選中,波黨失利,團結工會獲勝,組織政府。團結工會上臺,標誌著波蘭政治經濟制度的劇變。
(2)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發生的政治事件 。1956年2月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之後,在匈牙利勞動人民黨內、社會各界人士和人民群眾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馬加什的情緒日益強烈 。
1956年7月 ,匈牙利勞動人民黨中央全會宣佈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書記職務,由格羅.艾爾諾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勢日趨惡化。布達佩斯從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幾千名大學生,隨後增加到大約10餘萬市民舉行和平示威遊行。大多數參加者要求糾正以前的錯誤,實行新的經濟政策,要求納吉.伊姆雷出任總理。格羅.艾爾諾發表廣播演說指責示威遊行,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當天夜晚,一批暴亂分子武裝襲擊國家廣播大樓,隨即攻佔電臺以及一些武器倉庫和警察哨所,進而襲擊公安部隊人員和共產黨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佈改組,由納吉.伊姆雷出任總理。納吉.伊姆雷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聲稱這次事件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請求駐紮在匈牙利的蘇聯部隊協助平息叛亂,要求鬧事者放下武器。
此後,暴亂波及全國。
10月28日,納吉.伊姆雷在廣播講話中宣佈蘇軍將撤離布達佩斯,解散國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 10月30日納吉.伊姆雷宣佈取消一黨執政 。3天后 ,組成所謂四黨聯合政府 。11月1日 ,納吉.伊姆雷宣佈匈牙利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實行中立,呼籲聯合國進行干涉。
以卡達爾.亞諾什為主席的匈牙利勞動黨中央六人主席團在10月31日宣佈解散匈牙利勞動人民黨,重建新的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 。11月4日 ,以卡達爾.亞諾什為總理的匈牙利工農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佈,已向蘇聯提出,請求紅軍部隊幫助恢復國內秩序。同日,蘇軍進入布達佩斯。
歷時13天的事件給匈牙利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據不完全統計,經濟損失相當於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4。1991年匈牙利當局公佈了一份當年的絕密報告:事故中死亡人數共計2700人,其中體力勞動者1330 人,大專院校學生44名,中學生196人。另有約20餘萬匈牙利人逃往西方。
納吉個人的命運也很耐人尋味。納吉及其政府成員攜家人共47人前往南斯拉夫駐匈使館尋求政治避難。11月22 日,在
得到匈牙利方面將納吉等人送回各自家中並保障其安全的承諾後,南斯拉夫同意納吉等人離開使館。可是,納吉等人坐的車剛駛離使館就遭到蘇軍的劫持,第二天被送至羅馬尼亞,軟禁在靠近布加勒斯特的斯那科夫政府別墅。1958年1月28 日,“納吉案件”的審理在布達佩斯正式拉開帷幕。納吉被指控犯有“發動並領導陰謀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的罪行和叛國罪”。 1958年6月16日,媒體公佈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司法部關於判處納吉.伊姆雷和他的同謀者死刑和徒刑的公告》。
(3)柏林牆的倒掉
1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長期保持穩定的民主德國政局出現大動盪。這時,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領導更換,隨後黨的方針改變:承認反對派組織“新論壇”為合法組織;政府宣佈開放東西柏林邊界,拆除”柏林牆”;決定實行多黨制。第二年春天,稱為“德國聯盟”的三個反對黨聯盟在大選中獲勝。10月,以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的方式,實現了兩德的統一。柏林牆開啟後,大批民主德國公民前往西柏林。
(4)羅馬尼亞騷亂
19**年12月羅馬尼亞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議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見的神父職務舉行的群眾示威,演變成騷亂。不久,布加勒斯特也開始了騷亂,軍隊倒戈。外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齊奧塞斯庫被捕,並被祕密處決。救國陣線委員會取代羅馬尼亞共產黨執政。
(5)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
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杜布切克在國內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這個方案並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樣,完全拋棄了舊有的傳統。然而,蘇聯依然將這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也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在冷戰期間,這是華沙條約成員國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絕蘇聯的援助而寧願屈服於希特勒的經驗,都依然清楚地存在於蘇聯每個人的記憶之中。在捷共內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數派——尤其在高層領導中—拒絕放鬆黨對社會的控制權,並且密謀在蘇聯的領導下推翻改革者的領導。
與中歐東歐的許多國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透過一場平穩的政治變革使捷共上臺,並沒有發生如同匈牙利一樣的暴力革命和社會動盪。但是,蘇聯期望在其盟國中推行蘇式的斯大林模式,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透過武力來強制實現。這種政策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稱為勃列日涅夫主義,其實這種政策最早從斯大林時代就開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將其公之於眾而已。蘇聯的這種霸權主義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被戈爾巴喬夫的辛納特拉主義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這段民主化程序,在8月20日深夜開始的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的武裝入侵後宣告失敗。事實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大會已經準備支援改革派,並削弱新斯大林主義者的力量。在一個工廠裡,捷共通過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將這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事件發生後,西方國家中只有少數批評,因為在冷戰時期,由於核對峙的存在,西方國家無法挑戰蘇聯在中歐地區的霸主地位。
這次軍事入侵導致了約有10萬人左右的難民潮,其中包括了許多精英知識分子。
這次事件也影響了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宣揚列寧主義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終也導致了這些政黨的部分崩潰。
(6)結局
最終,除蘇聯解體之外,在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都發生了政權更迭、社會制度劇變的類似事件。
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分為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南斯拉夫聯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後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宣佈獨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五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實現了統一。
3、主要原因
(l)歷史原因
東歐各國共產黨執政後,都照搬蘇聯模式,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蘇聯,蘇聯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歷史上蘇聯與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家有民族積怨。如卡廷事件等。長期導致蘇聯與東歐國家的民族關係緊張。宗教原因,東歐部分國家的天主教勢力的長期歷史影響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東歐國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發生尖銳矛盾。
(2)內部原因
在經濟上,大多數國家發展緩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歐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經濟困難導致經濟危機,誘發政治危機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於嚴重破壞了民主和法制,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脫離了群眾。黨在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歷經波折,幾乎沒有安寧過。
黨的自身建設出現根本性的失誤。東歐各黨,隊伍龐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一般都達到10%,有些甚至為20%,黨員人數增加,素質必然下降。因為執政黨,入黨是作官的資本,許多不夠條件的人紛紛進入黨內。黨員人數增加以後,黨員的政治教育也放鬆了,甚至取消了。黨員被混同於一般的老百姓,有許多黨員入黨以後甚至不如老百姓,黨的形象被嚴重破壞了。
與此同時,黨的領導人的選擇也降低了標準性,素質大大下降。從蘇東變化的情況可以看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黨的領導人
主動放棄共產黨的領導,而主張實行多黨制的。
另外,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權,不斷腐化的現象十分嚴重,破壞了黨的自身建設,如原民德黨最高領導人昂納克,連同他們的妻子、兒子、女兒都是黨的高階幹部,一人當道,雞犬升天。匈牙利的卡達爾雖然自己清廉,但周圍的人都搞特權,腐化現象嚴重,從未得到過糾正。
除此之外,這幾個國家高階領導層中,家長作風,專制主義十分嚴重。民德的物價問題早已暴露出來,上下一致要求改革,但昂納克只說了一句“物價問題不能動”,一切再好的設想和建議都沒有用。結果,釀成了大禍。
波蘭許多老黨員評價他們歷屆領導人是“有不同的優點”,但“有共同的缺點”,都是“集中有餘,民主不足”。羅馬尼亞更為嚴重,齊奧塞斯庫任人唯親,自己是黨的總書記,夫人是政治局常委,二把手,子女親友把持了重要部門,夫妻政治,家天下。他搞一言堂,獨裁專斷,一意孤行。**年12月22日,齊召開黨政軍領導人會議,決意鎮壓群眾,因國防部長拒絕執行命令而被槍決,結果參謀長和一批軍官轉而反齊,把他槍斃了。徹底反了。黨員、黨幹部素質下降,是引起不滿導致劇變的重要原因 。
(3)蘇聯因素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給東歐國家“鬆綁”,他的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和對外政策的“新思維”,導致各國黨內部思想混亂,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
戈爾巴喬夫的思想,以及蘇共關於多黨制的主張,與東歐各國黨主張是一致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實踐上的一致性,使蘇共對東歐劇變採取了支援的態度。
我們知道,東歐是蘇聯紅軍解放的,斯大林說是蘇聯紅軍的鐵犁,犁了東歐的反動政權,在這個基礎上,東歐大多數黨的領袖是坐著蘇聯的**回國執政的。長期以來,東歐各國黨看蘇聯的眼色行事,與蘇聯的關係如何,有時甚至成為他們能否繼續執政的決定性因素,斯大林時代和勃列日涅夫時代,蘇共對東歐嚴格控制,68年勃侵捷克;即使是赫也控56年的波匈事件。曾引起東歐各黨的強烈不滿。
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蘇東關係開始鬆動,戈爾巴喬夫也多次表示對東歐的改革表示支援。當東歐一些黨提出實行多黨制主張以後,戈爾巴喬夫也表示贊同。
蘇共的支援和贊同,使東歐各黨能放手大幹,無顧忌。當蘇共自己也主張實行多黨制以後,東歐更是歡欣鼓舞,越走越遠,以至於連政權也丟掉了,有人說,這是歡樂的一跳跌進了深淵。所以,蘇共指導思想和對東歐國家的態度,是東歐迅速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
(4)西方因素
西方國家以貸款、貿易、科技和意識形態滲透等各種手段誘壓東歐國家,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嚴重對峙,雙方都擁有把對方摧毀幾次的核打擊力量。這種軍事對立的現實,使西方國家認識到這是一場誰也打不贏的戰爭。沒有勝利者。用軍事手段難以摧毀東歐政權和社會制度,因而便採取了和平演變的手段,在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干涉、顛覆和滲透。進入80年代,東歐各國普通遇到了經濟上的困難,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給一點甜頭,逐步誘其上釣。
1983年10月瑞典把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瓦文薩。美國“爭取民主基金會”給波蘭團結工會每年固定撥款40萬美元。
1987年,美議會向團結工會每年提供津貼100萬美元。
1988年又提供500萬美元作為其活動經費,給團結工會會員發工資。
19**年,布什說要“以西方的援助來促進和獎賞共產黨國家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誰同我們站在一起,誰就會得到支援”。
**年7月11日至13日,布什訪問波、匈。布什說,為了加速波蘭走自由企業制度和民主社會程序,美國將援助波蘭10億美元。8月下旬,當團結工會主要領導人之一的馬佐維耶茨基擔任波蘭總理以後,美國和西方國家又表示給予新的經濟援助。歐共體提供了8300萬英鎊的食品,英國提供了2500萬英鎊的現款,日本、加拿大。對其他東歐國家,如匈、羅、東德等,他們也程度不同地給予經濟上的援助,以便拉他們倒向西方一邊。
除經濟上援助以外,在政治、文化上也加緊滲透,透過所謂的文化交流,向東歐兜售西方的社會觀、政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藉此抵消馬克思主義,否定社會主義。以便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政治經濟上的橋頭堡)東歐是前沿陣地,是蘇聯與西歐抗衡橋頭堡,重要。丘吉爾當年稱巴爾幹半島是歐洲柔軟的下腹部,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為遏制蘇,提供了立足之地。
(三)深遠影響
1、冷戰的結束
19**年12月3日,美蘇兩國領袖在馬耳他的高峰會上宣佈結束冷戰。1990年7月,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說服戈爾巴喬夫不反對德國在北約組織下實現統一,以作為德國持續經濟援助蘇聯的回報,清除了兩德統一的最後障礙。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在布拉格的會議中宣佈正式解散。在同月峰會上,戈爾巴喬夫與美國總統布什建立美蘇戰略伙伴關係,使冷戰走向終結。布什總統稱在1990年至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實現美蘇合作,從而在處理雙方及世界問題上打好基礎。
2、蘇聯的解體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標誌著立國69年的蘇聯解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