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莊子論劍_第69章 三個理由
亂紅殺 星光璀璨 深宮囚愛:獨攬君心 賴上皇室拽公主 媚娘不媚骨 穿越之拜金王妃 殯儀館的捉鬼師 重生之鬼難纏 左耳 西夏咒
第2卷 莊子論劍_第69章 三個理由
宦官見到劉宣的時候,他正在南門走訪。
劉宣得到趙何召見的命令,私下詢問宦官是什麼事。宦官倒沒有隱瞞,把繆賢讓他轉告的訊息,一字不差的告訴劉宣。
清楚了來龍去脈,劉宣一邊趕路,一邊思考解決之法。
趙何召見他,是讓他解決問題。
如果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會讓趙何失望。
如今的劉宣,是趙何面前的紅人,但這一切,是建立在劉宣對趙何有利用價值的基礎上,所以劉宣不能有絲毫的差錯。
馬車在宮門口停下,劉宣下了馬車,直奔宮內。
進入殿中,劉宣道:“臣劉宣,拜見……”
話一開口,趙何揮手道:“先生不必多禮,坐吧。”
“諾!”
劉宣回答一聲,在廉頗的下方坐著。
趙何說道:“本王得到訊息,襜襤人洗劫了代郡三縣。”
“關於這件事,太子、廉頗和丞相各執一詞。”
“太子認為應當先禮後兵,先派人前往申斥,勒令襜襤人歸還錢財和百姓。如果襜襤人不同意歸還百姓和錢財,再提兵開戰。”
“廉頗認為,應當直接開戰。”
“丞相認為應當先做準備,制定詳細周密的計劃,再和襜襤人開戰。”
趙何眼神銳利,問道:“先生有什麼建議?”
眾人目光,落在劉宣身上。
劉宣看了趙悝一眼,恰巧此時,趙悝投過來意味深長的眼神。那意思,是讓他也支援先禮後兵。
趙勝神色如常,並未有任何的暗示。
劉宣聞言,卻陷入沉思。
趙何表情平靜,淡淡道:“現在是議論國事,你不要有任何的顧慮。爭論國事,各執一詞是難免的。”
“臣明白!”
劉宣點頭。
片刻後,劉宣道:“大王,臣認為應當直接提兵北上,反攻襜襤人。”
“哦,為何?”
趙何眼中一亮,有著一抹驚喜。
沒想到劉宣一介書生,對待襜襤人的態度也如此強硬。
趙悝心頭不快,皺眉道:“劉宣,事關國事,輕易出兵必然造成巨大影響。”
廉頗哼聲道:“如若不出兵,那才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趙悝臉上的表情冷若冰霜,道:“本太子沒有說不出兵,得先禮後兵。”
廉頗道:“我不贊同派人申斥再出兵,那不妥當。”
趙悝說道:“你怎麼知道不妥當?”
兩人在大殿中,直接爭論了起來。縱然趙悝是太子,廉頗也絲毫不讓。事關代郡高柳、平明和平邑三縣的百姓,他不會讓步。
“夠了!”
趙何喝道。
廉頗和趙悝聞言,便不再說話。
趙何
道:“劉宣,你說。”
“諾!”
劉宣表情肅然,道:“在下認為不需要先禮後兵,直接派兵北上的理由有三。”
“第一,襜襤人是胡人的一支。胡人是馬背上的種族,天性野蠻粗暴,不讀詩書,不懂禮儀,不通教化。”
“這些人,只崇尚力量,只尊重強者。”
“襜襤人劫掠了代郡的高柳、平明和平邑三縣,如果我們不發兵反擊,反而派遣使節前往申斥,等於告訴襜襤人,趙國軟弱可欺。”
“臣斗膽猜測,襜襤人可能會直接斬了使節。”
“甚至於,再次興兵劫掠。”
劉宣眼神肅然,肯定的道:“先禮後兵的做法,適合於禮儀之邦,適合於諸侯列國。但是,唯獨不適用於胡人。”
趙悝聞言,面色大變。
劉宣的一番話,將他的理由駁斥得體無完膚。
趙悝張了張嘴,卻是一言不發。
廉頗咧開嘴露出笑容,一副贊同的表情。
作為一個曾經和匈奴人交過手的將軍,他深知匈奴等蠻夷之輩的性格。這些人狡詐狠辣,更粗鄙暴躁,你展露出怯弱的一面,反而會被對方瞧不起。
對付襜襤人,唯有以血還血。
唯有拳頭,才能懾服襜襤人。
趙何思考了片刻,又問道:“第二個理由呢?”
劉宣神色不卑不亢,繼續道:“第二,高柳、平明和平邑三縣的錢財和百姓被劫掠,如果先禮後兵,趙國的百姓怎麼看待大王呢?”
“百姓被劫走,城池被焚燒,無數的人家破人亡,這是何等仇恨啊?”
“百姓忠於大王,是因為大王能保護他們。”
“現在,他們陷入了苦難,大王卻不能為他們報仇,百姓必定失望。”
“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就可能掀起趙國百姓的民憤,認為大王昏庸無能,不能為百姓做主,不能鎮守趙國。”
一番話,使得氣氛越發嚴重。
趙何的心沉了下去,更堅定了出兵的決定。
劉宣目光銳利,繼續道:“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大王是趙國百姓之君主,趙國百姓都是大王的臣民。”
“百姓蒙難,大王豈能當縮頭烏龜?”
劉宣強勢說道:“襜襤人入侵代郡,殺我百姓,此仇不共戴天。當此之時,臣斗膽建議,請大王在城外築高臺,一是祭拜死去的百姓,二是當著百姓誓師出兵,安趙國百姓之心。”
趙何聞言,眼中露出粲然神色。
祭拜死去的百姓,是安撫民心。
誓師出征,是報仇雪恨。
此舉一箭雙鵰,不僅能報仇雪恨,還能凝聚人心。
趙勝
盯著劉宣,眼中閃爍著精芒。
作為趙國的丞相,他監察百官,有提拔官員的職責。劉宣的分析條理清晰,令趙勝也忍不住稱讚。
趙悝心中咯噔一下,暗道情況不妙。
當著趙何的面,他過早表明了態度,以至於被劉宣啪啪打臉。
這感覺,真是不爽。
趙悝看著意氣風發的劉宣,第一次覺得劉宣不順眼。
廉頗心頭寬慰,很贊同劉宣的建議。
趙何問道:“第三個理由呢?”
劉宣回答道:“第三,趙國被襜襤人洗劫,這一情況,在列國的眼中,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但是臣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向列國展露趙國實力的機會。”
“擊潰襜襤人,各國自會知曉。”
“各國知道了趙國的勢力,才能達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劉宣提出了第三個理由,道:“大王繼承了先王的遺志,改革圖強,但自大王繼位以來,還沒有遇到大的戰事。襜襤人湊上來,大王就有了機會,打一場漂亮的戰事。”
此話一出,不論是趙何,還是趙勝,都為之意動。
這一分析,實在是妙。
繆賢是宮中的老人,他站在趙何的身旁,看劉宣的眼神有一絲錯愕。劉宣年輕,但劉宣的一言一行頗有章法,很是厲害。
趙悝在這個時候,也知道要直接開戰了。
先禮後兵……
豈不是讓列國看笑話嗎?
對付小小的襜襤人,還要先禮後兵,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趙悝不傻,馬上改變主意。
他站起身,向劉宣揖了一禮,鄭重道:“若非劉子,趙悝險些犯下大錯。”
劉宣道:“太子嚴重了。”
趙悝又看向趙何,朗聲道:“父王,劉子的分析鞭辟入裡,兒臣也贊同劉子的建議,認為應當提兵北上,和襜襤人一戰。”
趙勝捋著鬍鬚,道:“邯鄲令的分析很精彩,現在看來,這一戰必須打了。”
趙何道:“丞相言之有理。”
趙勝繼續道:“只是訊息剛傳回,我們對代郡的情況不清楚,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情報太少了,是否先摸一摸訊息。”
趙何搖頭,斷然道:“襜襤人一戰即走,哪有什麼情況?多耽擱一天,就會多造成影響。至於情報,到了北方後,自然有詳細的戰況。這是領兵主將的事情,本王只要最後的結果。”
趙勝點頭,便不再贅言。
趙何的目光落在廉頗身上,沉聲道:“廉頗聽令!”
“末將在!”
廉頗直接站身,抱拳行禮。
他稜角分明的臉上表情肅然,心中激動無比。
身為武將,他在邯鄲都快生鏽了。唯有上陣殺敵,那才是他的歸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