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10卷 屈子離騷_第411章 《勸學》

第10卷 屈子離騷_第411章 《勸學》


婚天久地 裂愛:惡狼總裁的綿羊妻 吞噬修仙 英雄無敵之十二翼天使 鼠皮人 惡魔王子別鬧了! 網王之火玫瑰 乘龍 奉旨毀婚 雪之花

第10卷 屈子離騷_第411章 《勸學》

荀子之名,天下皆知。

不論哪一國的君王,在表面上,對荀子都得敬重。趙何也清楚荀子的學識,知道荀子學究天人,他對荀子親自手書的一篇文章,心中也是非常期待。

他打斷道:“先生,本王有一請求。”

劉宣道:“大王請說。”

劉宣有些意外。

在既定的流程中,沒有這一安排。

趙何面帶微笑,不急不緩的道:“荀子的才學,蓋世無雙。有荀子親自手書的《勸學》,丹兒必定努力讀書。今日丹兒拜師,不如先生帶著丹兒誦讀一遍,令丹兒更有印象”

“臣遵命!”

劉宣直接應下,說道:“公子丹,坐到為師的身旁,跟著為師誦讀。“

趙丹上前,在劉宣的身旁坐下。他準備把竹簡遞給劉宣,但劉宣輕輕的搖頭,示意趙丹自己拿著。如今的趙丹,雖然聰慧,也早早的啟蒙讀書,但年紀還笑,不可能認識所有的字,也看不懂竹簡上的內容,只能跟著誦讀。

劉宣對《勸學》的內容,早已倒背如流。他正襟危坐,調整好氣息,微閉著眼睛,張口誦讀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勸學》的第一句,自劉宣的口中傳出。劉宣聲音極為洪亮,而且誦讀時抑揚頓挫,更透著不一樣的味道,非常舒服。

趙丹打起精神,跟著劉宣一句一句的誦讀。

劉宣誦讀一句,趙丹就跟著讀一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整篇《勸學》,全部讀完。

劉宣自始至終都沒有看竹簡一眼,而且他誦讀極有韻律,令人不自覺的沉醉。恰是劉宣的這一舉動,令在座的眾人欽佩不已。

劉宣不愧是荀子的弟子。

趙何捋著鬍鬚回味一番,感慨道:

“荀子之學問,真天人也。”

趙勝道:“可惜荀子在稷下學宮,如果荀子來趙國,那就太好了。”

一眾人,紛紛稱讚。

劉宣聽在耳中,倍感自豪。拜師結束後,接下來得開宴了。宴席開始前,劉宣起身請趙何到主位上落座,但趙何卻在正上方擺放了三個位置。

一個是趙何的,一個是田欣的,一個則是劉宣的。

至於趙丹,在劉宣的身旁伺候。

宴會上,觥籌交錯,推杯交盞。

尤其是田欣,她的歡喜溢於言表,也向劉宣敬酒致謝。宴會結束後,百官散去。田欣帶著趙丹回宮,趙何、趙勝、廉頗、繆賢留下。

劉宣帶著趙何等人進入書房落座。

趙何喝了醒酒湯,人已經清醒,正色道:“先生即將離開邯鄲,但丹兒的學業,還得先生多費心。”

劉宣正色道:“臣自當竭盡所能。”

事實上,教導趙丹的不可能只有劉宣一個人。

只能說劉宣是經過拜師的。

趙何話鋒一轉,道:“先生剛回邯鄲,才休息幾天時間,本王又讓先生前往楚國奔波,真是過意不去。可舉國上下,唯有先生通權達變,所以辛苦先生了。”

劉宣道:“大王嚴重了。”

話鋒一轉,劉宣說道:“臣準備明日一早啟程,但隨行的人員,大王安排妥當了嗎?”

趙何看了廉頗一眼,微笑著說道:“本王一開始,準備讓廉卿隨你一同前往。但考慮到趙國的邊境時常有戰事發生,需要廉卿坐鎮邯鄲。再者,此去楚國求親,不會有大的危險,本王就讓廉卿之子廉恆護送先生南下。”

“多謝大王。”

劉宣聽到是廉恆護送,也就放心了。

作為趙國的使節,如果護送的人和劉宣不齊心,會非常麻煩。如今廉恆護送他,劉宣的安全,就完全不擔心了。

廉頗笑了笑,接著說道:“劉相,廉恆年少莽撞,性子飛揚。此去楚國,請劉相多多指點,讓他能夠有所成長。”

劉宣道:“將軍謙虛了,廉恆天資聰慧,是可造之才。”

趙何看著廉頗,眼中掠過笑意。想到廉玉的事情,趙何很期待去楚國的路上會發生些什麼。

趙何想了想,詢問道:“先生,關於齊國方面的戰事,你認為會怎麼發展?田法章在莒縣,田單在即墨縣,他們能擋住樂毅嗎?”

趙勝和

廉頗聞言,都看向了劉宣。

齊國的戰事,牽動人心。

齊國的局面,也左右著天下的大局。

劉宣沉默了半響,緩緩說道:“大王,田法章和田單能否擋住樂毅,臣也不敢斷定。臣可以斷定的是,在短時間內,不論是田法章,亦或是田單,都沒有反攻的機會。”

“然而,樂毅在短時間內奪取齊國七十餘城池,意圖掌控整個齊國,這就導致了樂毅的兵力分散,力量不濟,也難以奪取莒縣和即墨縣。”

“雙方目前,會維持僵局。”

“從目前的情況判斷,燕王信任樂毅,而樂毅睿智通達,暫時沒有任何的敗相。”

“處在劣勢的,仍是齊國方面。”

“長期考慮,齊國方面能維持現狀就不錯。只要田單和田法章能守住,以後未必沒有反攻的機會。但他們能否等到反擊的那一刻,又是未知之數。”

劉宣說道:“大王,微臣也難以斷定。”

田單駐守即墨縣,田法章駐守莒縣,劉宣其實不怎麼看好。

趙何眼神銳利,說道:“趙國方面,是否公開的出兵,以牽制燕國,為齊國分擔壓力?”

“不!”

劉宣想都不想,直接回答。

趙何道:“為什麼?”

劉宣解釋道:“大王,只要田單和田法章在,就牽制著燕國,燕國就還不成氣候。趙國真正要防備的,仍是西面的秦國。”

“在過去的幾年,我們和秦國交戰打了些勝仗。”

“但總體而言,沒有傷及秦國,而且秦國在南面不斷的開疆拓土,勢力日益強大。而且我們之所以取勝,是秦軍的主力不在背面。”

“如果不是秦國的主力佈置在楚國一線,我們會很頭疼。”

“一旦秦國把主力放在趙國,趙國就危險了。目前來說,以趙國一國之力,擋不住秦國的兵鋒。所以現在還得防備秦國,同時還得增強自身的實力。”

劉宣侃侃而談,鄭重道:“大爭之世,停步就是後退,因為敵人每天都在變強。”

趙何聽完,重重的點頭。

聽了劉宣的分析,趙何的心中有了方向。

幾個人在一起各抒己見,分析著趙國目前的局勢。傍晚時分,趙何等人在劉宣的府上吃了晚飯才離開。

這個時候,劉宣才鬆下來。

回到後院,劉宣洗漱後,在田瑾的伺候下休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