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條約
都市召喚師 夕陽亦悠然 得罪美女上司之後 殿下不受美人計 腹黑男遇上堅強妞:男人,請滾開 豪門婚劫:助理,你被辭了 亂世神技 傲世邪妃 穿越訣 千生緣:王妃太傾世
第312章 條約
第三百一十二章 條約
?中國雖然講究以仁治國,可是天下所有人的心裡對於開疆拓土這種事總是很熱衷的。
對於華國的官員來說,殖民是一種新鮮的東西,雖然這種東西不一定適合華國,不過也不妨礙他們對這種新鮮制度的研究。
任何的制度到了中國人的手裡,都會被研究透徹,然後從中找出漏洞,甚至完善這種制度。
對於西方國家的侵略歷史瞭解的越多,自然也就月警惕,再加上高鴻信的推波助瀾,這種警惕之心也就更加的重了。
就在日本戰爭進行之時,英國使團阿美士德一行人便在北京與陶澍為首理藩院展開了談判。
雙方矛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問題,英國想要中國放寬對**貿易的態度,而陶澍等人沒有皇帝的旨意怎麼可能同意。
談判雖然陷入了僵局,不過對於阿美士德一行人來說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的。
華國同意新開放山東煙臺、江蘇上海、江蘇海州(今連雲港)為通商口岸,這是華國第一次在長江以北開設通商口岸。
另外,英國透過成人西藏為中國領土換取被扣押的英國商人,在阿美士德看來這筆買賣對於英國來說是上算的,英國雖然一直打算染指西藏,可是一直進展緩慢。現在要贖出被扣押的英國商人卻需要知府華國一百五十多萬兩白銀的罰金,倒不如用遙不可及的西藏做交換,就算英國不承認西藏是中國的領土,對於中國來說其實影響微乎其微。
最令阿美士德高興的是,中國竟然同意了與英國互相派遣使節常駐對方的首都,要知道這可是以前所有歐洲國家都沒有實現過的願望。
因此,阿美士德這次就算在**問題上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回國之後也肯定不會收到任何的懲罰。
神武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公元1816年11月1日),陶澍代表中華帝國,阿美士德代表大英帝國,雙方在理藩院簽署了《中英友好通商條約》。
條約內容如下:
一、英國承認中方的領土主張,中國的固有領土包括現有的省份以及附屬海域(另附有地圖),並承諾不入侵中國領土。作為交換中方釋放因為走私**而被扣留的英國商人,不過這些商人必須保證今後不再從事**貿易相關活動;
二、英國向北京派駐使節,中國向倫敦派駐使節,雙方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三、中方為擴大貿易,增進與西方的交流,同意新開放山東煙臺、江蘇海洲、江蘇上海為通商口岸;
雖然這分條約只有短短的三條,不過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有開拓性意義的。
對於中國來說,透過這份條約,自己的版圖正式得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承認,並且高鴻信還透過英國人對於南海、東海等海域的不重視,徹底將這些海域給圈了進來。
同時,中國透過這份條約算是徹底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尤其是向外國派遣使節更是破天荒。
對於西方國家來說,中英雙方簽訂的這份條約註定要引起軒然大波,可以想想的便是,接下來會不斷有國家來北京要求締結條約。
閉關鎖國結束,對於全中國的商人來說都是一個契機,南方的大商人已經嚐到了甜頭,最近幾年海貿蓬勃發展,商人們往往一年賺到的錢便超過了過去幾年。
於此同時,中國的財政收入也節節攀高,到神武十一年的時候已經超過了六千萬兩白銀。
有了更多的錢,高鴻信自然不會像大清一樣拼命的蓋園子,而是開始在全國普及義務教育制度。
高鴻信下旨全國6到18歲的少年必須接受至少五年的義務教育,如果入學時間少於五年,父母有罪,官府可以對其判處杖刑。
另外,如果有十八歲之上的青年想要學習,只需要繳納一兩銀子便可以學習兩年。
當然高鴻信也知道,中國地域廣大根本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鋪開,只能逐漸由繁華地帶向著四周擴充套件。
為了這個義務教育計劃,朝廷每年至少要投入一千萬兩白銀,對此有很多官員都有意見,不過在高鴻信的強勢之下,都被壓了下來。
義務教育制度雖然推開了,可是對於科舉制度,高鴻信還不打算動。
現在官員對於科舉太過看中了,如果他一旦取消了科舉那麼,肯定會天下大亂。
科舉制度雖然有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可取之處的。因此高鴻信打算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科舉制度,不過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
首先,高鴻信廢除了八股文制度,規定科舉考試不再考八股。
然後著重提高了武舉的地位,擴充套件了武舉的考試內容,從單純的比較武藝,考試兵法,變得更加的多樣化。
此外,科舉的科目也增加了許多,加重了對於格物致知學問的考察。
這些改革對於國家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對於大多數的讀書人來說卻不同了,畢竟很多人從小開始便盯著八股文學習,如今一道旨意,便不考試八股文了,這些人怎麼能不絕望。
不過總有心思通透的,絕望的人也大多是一些死讀書的書呆子。
對於這些人高鴻信自然看不上眼,在高鴻信看來,如果連這麼點挫折都不能面對,有怎麼能擔當大任。
十九世紀是風起雲湧的時代,自然需要一些開拓性的人才,如果都是一些書呆子在朝堂之中,那麼中國距離亡國已經不遠了。
令高鴻信欣慰的是,現在他已經發現了很多的人才,像陶澍、應冠宇、彭浚、賀長齡、鄧延楨、杜受田等人。
這些人在原本歷史上便是封疆大吏級別的任務,能在歷史上脫穎而出的人又怎麼會是無能之輩,因此高鴻信對這些人都進行了考察,一旦確定才能不錯,便會適當的時候對這些人一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差事,但是這些差事卻很鍛鍊人。
另外,高鴻信也從原來大清投降的大臣中發現了很多的人才,像王鼎、曹振鏞、戴均元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