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28章 呆板的王匡

第28章 呆板的王匡


仙君別鬧 乾坤聖手 淨世妖炎 溺歡 暗界龍子 王爺,你被捕了 地下城之十字弓狙擊 最終進化 報告首長,申請反攻 博美集

第28章 呆板的王匡

第二十八章呆板的王匡

王匡,字公節,泰山人,好仗義疏財,曾任大將軍府掾,後奉命回鄉募兵,待其回到京師時何進已被殺,與袁紹商議後,回鄉觀望時事。

袁紹特招其為河內太守共討董卓,王匡便馬不停蹄的趕來。

在張楊的印象裡王匡一直是老大哥的形象,故而才把河內太守之位相讓,要是換個人來,張楊就沒那麼好說話了。

張楊與關羽到了郡廨府,被王匡以事務繁忙給晾了大半個時辰,別說關羽,就連張楊也心有怒火,我把河內太守之位讓給你,你就這麼報答我。

就在張楊快壓制不住怒火時,王匡的從事出現“二位校尉,某家主公有請。”

“哼!前面帶路。”

張楊的怒氣毫不掩飾。

王匡正在處理政務,看到張楊跟關羽進來,忙起身道“稚叔、雲長,你們來的好快啊!我本以為你們得天黑才能趕到呢?”

張楊道“董卓大軍幾要過河,豈敢不快?”

“呃?那倒也是。”

王匡被張楊嗆了一下有些尷尬,隨即笑道“吾招稚叔、雲長來,也是為了此事,以你二人之見,西涼軍會不會渡河?會在何時渡河?在何地渡河呀?”

這件事張楊真跟關羽商量過,華雄駐軍平陰縣,二人無疑也感受到了壓力。

張楊給關羽使了個眼色,關羽站起來道“如今袁渤海袁紹與吾兄都未至河內,吾等都立足未穩,西涼軍一定會渡河。”

王匡聽了連連點頭,他也是如此想,西涼渡河是一定的,就看他們從哪裡渡?何時渡?

“至於何時渡?何地渡?某與稚叔兄商量過後,覺得與其處處在河岸設防,不如在河岸遍灑遊騎,西涼軍渡河的動靜一定不會少,某等完全可以待西涼軍渡河後再將其一舉擊潰。”

關羽的話王匡只能用呵呵來應對。

“二位想法不錯,可西涼軍一旦過河,騎兵的機動性誰能限制,當然吾承認雲長兄的西園軍能擋住西涼軍的鐵騎,可西涼軍一旦四散開來,誰能控制?”

王匡說的未免沒有道理,可關羽相信一旦大股西涼軍被擊垮,小股西涼軍更容易被絞殺。

張楊聽出別的意味來,王匡不想按他倆的路數來,問道“不知公節兄有何良策?”

王匡聞言道“兵法雲“半渡可擊之”,這道理那華雄不會不懂,某在河岸大肆設防,其必不敢輕舉妄動,只要華雄不渡河,某撐得本初兄大舉而來,便可一舉將華雄擊敗。”

王匡的思路未免太僵化,華雄如果真的這麼膽小就不會成為西涼第一將了。

關羽還想勸阻一二,張楊把他攔住,轉而對王匡說“公節兄需要吾等做什麼?”

王匡聞言笑容大盛,道“雲長兄曾在西涼待過,某希望雲長兄能帶一支軍參與河防上來。”

“這自然沒有問題。”

張楊搶先道。

關羽雖有不滿只能壓在肚裡。

“那就勞煩二位了,今夜吾親自為二位設宴。”

王匡笑的極為燦爛。

張楊猶豫一二道“公節兄,溫縣常家的事能不能寬大處理?”

王匡笑容一僵,道“好。”

“那某等先告退了。”

“嗯!吾送送二位。”

王匡親自把他倆送出府門,看著二人遠去的背影臉色越來越黑,他身邊出現一儒士,問道“主公,常家的事?”

王匡道“先把人放了吧!”

“可常林那小子還在為陳張兩家出謀劃策,這陳張兩家可是河內最大的肥肉了。”

那儒士滿臉不捨,這陳張兩姓都是閹黨分子,拿下他兩家能撈不少油水。

王匡怒道“某說先放了。”

“諾!”

那儒士見王匡發怒不敢再言,王匡轉身入府,那儒士緊跟其後,王匡走著突然停住腳步,道“常家有張楊出面說情,某不得不給他們一個面子,那陳張二家卻沒有,放了常奢,改日再把這肥肉吞了。”

“主公英明。”

那儒士大喜的說道。

張楊跟關羽走在街上,關羽問道“稚叔兄為何不再勸勸王公節?”

張楊搖頭,道“雲長兄,你不瞭解公節兄,公節兄為人仗義疏財不假,可其人卻非智謀之士,常常因別人的意見而改變主意,如今他如此堅定的說出自己的意見,恐怕是受人指使?雲長兄,這就是公節兄的另一個優點,按主公的話說就是執行力極強。既然是有人遙控他,你覺得我們能說動他改變主意嗎?”

至於遙控他的是誰?不用想也知道必是袁紹,袁大楷模。

關羽嘆道“王公節未免太死板了。”

“二位校尉,二位校尉,請留步。”

常林再次攔在二人馬前。

張楊見是常林,調侃道“怎麼來問事情辦了沒有?”

常林搖頭“張校尉說笑了。如今董卓大軍壓境,二位校尉手握雄兵,王使君怎會不賣二位的面子?某猜某叔父今晚之前必能被放出來。”

“呀!好聰明的後生。”

張楊二人一驚,關羽撫須“那你為何還要攔在吾二人馬前?”

常林道“某有一事相詢,不知算不算冒昧?”

張楊道“且說來聽聽。”

常林道“某聽聞劉使君在太原辦了一學堂,大肆招收河北名士,不知是真是假?”

關羽丹鳳眼一眯“怎麼?你也想去教人?”

常林連連擺手“開玩笑?某是想去求學。”

“不錯,是有這麼回事,你這麼聰穎,日後必是棟樑之才,這樣某給你寫封信,你直接去找左原公。”

張楊熱心的說道,常林如此聰穎,日後定能成大才,這麼好的送人情的機會,他豈能錯過?

張楊突然道“左原公,你知道吧?”

常林點頭“當然知道,他是介休公郭泰的門生之一。”

張楊點頭“不錯,介休公去世後,唯有他一直在介休公墓前結蘆而居,這次劉使君辦介休書院就是由他主持。”

常林大喜“聽聞左原公文武雙全,在他麾下學習定能一日千里。”

如這常林這般趕往太原的學子有不少,比如河東的賈逵、王經,太原的郭淮、王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