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一百九十六章 君王之道

第一百九十六章 君王之道


獄鎖狂龍3之血仍未冷 情劫,步步淪陷 報告少將,夫人要離婚 梨落相思引 我的王妃是吃貨 父皇母后又翻牆了 無限規 冥希 情傷 待君歸 惡魔13號完美校草

第一百九十六章 君王之道

{呼呼,上架的細節問題總算都搞明白了,本書也開始穩定更新-。-!謝謝書友稻草人的月票,這位貌似是資深書友,以前做書蟲時就注意到了。不過,雖然這可能是你的第nnn張月票了,但對筆者來說,卻是意義重大的第一張,再次表示感謝^_^}

對於趙?的這一做法,在某位忠心的幕僚如此解釋後,眾將紛紛高呼太子殿下(注1)果然聖明。但也有幾個“不會做人”的傢伙從整個大宋、整個華夏的立場提出了異議,指出遼軍得到這些士卒後實力大增,如果利用這次大宋內『亂』的機會趁火打劫,那大家不就都成了千古罪人嗎?

這一問題趙?自然早就想到了,他並沒有責怪那幾位將領,反而嘉許了他們對於華夏的忠誠,然後給出了他的解釋。在趙?看來,耶律大石是足以和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相提並論的一代雄主,絕不會如同當初的粘罕一樣短視,為了一點眼前利益棄大敵金人於不顧,卻反而與大宋再次結仇。大家雖然半信不信,但現在衛軍實在抽不出兵力同時應付兩個大敵,也只能寄希望於趙?的想法沒錯了。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後,本來束手無策的趙?很快就有了主見,由於時間緊迫,他幾乎是不間斷地下達了一系列的命令......

趙?的第一個命令是授權孫默擴大內衛的活動範圍,但只要戰火未起,就不准他先行動手。說起來,趙?還真得慶幸自己建立了這個特務機構,要不然現在恐怕局勢已經惡化到無法挽回了,在一貫推行人治的古代中國,特務機構對於領袖來說,的確是不可或缺的啊。

雖然心中對孫默為首的情報人員頗為感激,但由於他們的工作見不得光,趙?不願他們暴『露』人前,因此無法明著封賞,可他又不願破壞自己建立的制度,私吞公款(注2)卻反而用私人的名義大肆賞賜,這就難辦了。好在孫默等人都是趙?的死忠,眼下還沒什麼問題,但遲早還是得想辦法解決的......

第二,將那些家眷被朝廷控制的將士從軍隊中分離出來,只要他們保持中立就好,如果他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些人一樣可以獲得部分賞賜。這樣一來雖然可用兵力會減少很多,但至少不用擔憂交戰的時候內部出問題,而且沒有人質的後顧之憂,軍隊士氣自然會更加高漲。而那些人中雖然也有少數對趙?不滿,但更多的人則因此而保全了家人,所以趙?反而更受擁戴了。

第三,將此事的真相公示天下,而且不光是針對市民,他還透過王府的宣傳部門將其散佈到廣大的農村。趙?在告示中說,當今天子被佞臣矇蔽,想要廢止新政,但這新政是他趙?首倡,無論多麼艱難,他都有責任將其繼續下去。可是,目前特區的面積已經極為廣闊,而且又非常分散,趙?縱然有心,也無法保護其中全部的百姓。所以趙?決定,放棄甘陝等新佔地,集中兵力確保根基紮實的兩淮地區。因此趙?在告示中表示,支援新政的,都可以來到兩淮投奔他,王府一定會予以安置,對於遷徙過程中的損失,還會量力而行地予以部分補償。

這份告示不僅在各塊特區境內四處散發,而且趙?還授意宣傳部門將其以類似前世“牛皮癬”的方式,散佈到全國各地,以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將趙?改革的宗旨與內容告訴了全國百姓。結果,雖然趙?將自己的勢力大幅度收縮,改革的影響卻反而更大了。

趙?選擇將根據地定在地勢平曠的兩淮地區,而不是易守難攻的甘陝,主要是因為水軍方面的優勢。雖然大宋朝廷各路水師擁有的船隻總數依然比衛軍多上好幾倍,但質量上卻差了一大截,接近現代管理制度的各項政策,與以高宣為代表的傑出船工,是特區造船業青出於藍的兩**寶。

說到船工,趙?就想到一件事,在這次變『亂』中,他部下的官吏將領跑掉了一大半,而那些頂尖的工匠們卻幾乎全部留了下來,這令他十分欣慰。趙?最高興的倒不是這些工匠知恩圖報,而是他昔日在《君王論》中看到的一個觀點得到了證實。那就是要贏得平民百姓、尤其是底層民眾的衷心支援,遠比令權貴官紳普遍認同自己要容易得多......

因為平民百姓尤其是最底層民眾想要的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吃飽穿暖、能夠過上太平日子而已,只要君王有這個意願,實現的難度並不太大。而權貴官紳這類“精英”階層可就不一樣了,他們本就不必為生活而發愁,所以最基本的溫飽甚至小康都根本不能滿足他們的貪慾。如果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物質上的要求,那麼下層百姓的生活就難以得到保證,活不下去可是要造反的,一旦流民出現,就算最終能夠控制下來,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也足以動搖國家的根基。

而更麻煩的是,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要求,而且並不都是物質享受這麼簡單,有人要權力、有人要地位、有人要自由、有人要民主......甚至有些有些野心家乾脆以皇位為目標,這是君王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全部滿足的。

而且,對一個君王來說,即使所有的“精英”階層都背離他,只要獲得了平民百姓的普遍支援,一樣可以將皇位坐得穩穩當當。這一來是因為下層百姓之中也能提拔出足夠的人才以協助其治理國家,畢竟雖然平均素質稍遜(將人品和管理難度等因素都算上,確實只是稍遜而已。),但基數卻大得多;二是由於上流社會的“精英”們內部,其實也並非鐵板一塊,既然有那麼多人為了當官什麼醜事都可以做得出來,掌握著官職任免大權的君王想要擺佈他們,那還不容易得很?三是就算這些“精英”全都反了,只要君王能夠獲得最廣大的底層民眾支援,就根本不必懼怕,因為光有指揮官卻沒士卒,反是造不起來的。歷史上朱元璋等人的成功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理論上來說,只要皇帝能讓升斗小民過得好,那些官紳士林殺著玩都沒關係,只是日後名聲會不太好罷了......

不過,歷史上對精英階層對立的領袖人物,實在是少之又少,除了朱元璋,大概就只有某位後世的偉人了。這是由於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統治者都是出生於上層,或是一早就對上層社會充滿嚮往,而對最底層的民眾沒什麼親近感的緣故,即使是劉邦這個流氓皇帝,起事前也好歹是個亭長,平素結交的也大多是官吏土豪......

然而,比起那些個『性』多樣的上層人士,淳樸的底層百姓更加懂得感恩(從古到今皆是如此,百姓們只要日子過得稍微好了點就會感謝『政府』,而精英們永遠都是先看到『政府』哪兒做得不能令他們滿意,即使挑不出刺,他們也會首先認為,正是有了他們的輿論監督,『政府』的工作才能有那麼大的進步......),再考慮到服從『性』上的差距,那就更大了。有些好笑的是,這些精英一方面要求他們的下級任勞任怨,老老實實接受剝削,而自己卻對國家(在他們口中則是統治者)的需要而置若罔聞,還整天高呼“愛國不等於愛『政府』”......

在趙?看來,要麼就充分解放人權,支援所有的下級都向他們的上一級爭取應享的權利,從而促進社會的公平,國家也得以可持續發展;要麼就一級服從一級,每個人都老老實實地當好社會螺絲釘,可以更好地應對戰爭和災害的威脅。“精英”階層作為一個國家實際上獲利最大的群體(金字塔頂的人數太少,即使出些暴君昏君,在財富分配上的比重也比重遠不如這些人大。),如果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迴避應盡的義務,還仗著自己掌握話語權而掩蓋真相,那麼歷史上宋明兩朝的滅亡,就是前車之鑑......

所以,其實君王與其將統治的根基建築在那些精英階層上,遠不如直接依靠平民百姓來得穩固,可惜在集權國家,個人喜惡往往會影響國策,選擇這麼做的實在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小國林立的中世紀歐洲,出現過不少次因為領主善待領民,在被敵國侵佔後,百姓擁護其後人成功復國的例子。(注3)

注1:一開始還有冒失鬼叫趙?“陛下”的,結果立刻受到了貶斥,這不是授人話柄嗎?如果“謀逆”的罪名坐實,而不只是現在的“目無君父、擁兵自重”,朝廷出兵就將無所顧忌,那對目前還沒完全準備好的衛軍可是很不利的。而且趙?若真的自立為帝,但父子之間就徹底反目成仇了......

注2:雖然理論上趙?的錢就是王府的錢,但他為了避免出現分配不公的情況,對自己用錢制定了嚴格的制度進行管束,雖然算不上特別節儉,但至少杜絕了奢靡和浪費,省下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便杜絕了趙?因為私人感情而額外賞賜的行為,從而令王府中人一心一意將事情辦好,而不是整天只想著如何拍上面的馬屁。

注3:其實當時歐洲的領主大多貪婪無恥而又殘暴不仁,這在當時眾多的文藝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不過歐洲本來國家就多,當時實行的又是分封制度,如果一塊領地就算作一個國家的話,只怕上萬個國家都有,這樣品一多,出現一些特例,實在是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