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五章 月球的故事

第五章 月球的故事


掃黑 軍婚的祕密 戀愛樂章:王牌提琴手 紈絝仙醫:邪帝毒愛妃 絕妙老婆 脫光——警花女神棍 武訣 科技制霸 空亡屋 特戰狂龍

第五章 月球的故事

第五章

月球的故事

在宇宙的混沌時代,一個有銳利眼光的觀察者如果站在宇宙繞之旋轉的一個不可知的中心,就會看到一個充滿著無數原子的太空。但隨著世紀的變遷,漸漸發生了變化;引力定律出現了,直到當時為止,一直漂泊不定的原子都受這條定律的支配,這些原子按照親合性化合成分子,形成了模糊星團,佈滿了太空深處。

這些星團立刻開始圍繞自己的中心旋轉。由漂泊不定的分子組成的中心也逐漸凝結,並開始自轉;另外,根據永恆不變的力學定律,隨著體積的凝結縮小,它的旋轉運動也日益加快,由於這兩種互為因果的作用的持續發展,就產生一個主星,即中心星團。

如仔細觀察,觀察者就可發現,其他星團的分子群也和中心星團一樣,由於自轉運動的逐漸加快而凝結起來,在中心星團周圍形成了無數的星體。這樣就形成了星雲,據天文學家估計,現在有近五千個。

在這五千個星雲中,有一個被人們叫做“銀河”的星雲,它包括一千八百萬顆星座,每一個星座都變成了一個太陽系的中心。

在這一千八百萬顆星座中,如果觀察者當時特別注意其中一個最不起眼、最不明亮的四等星,即自豪地叫做太陽的話,那麼,太陽系得以逐漸形成的各種現象就可一覽無遺了。

確實,太陽當時還處於氣態,是由遊離分子組成的。觀察者可看出它正圍繞其軸線旋轉以完成濃縮過程。按照力學定律,濃縮過程隨著體積的減小而加快,於是,到了一定的時刻,把分子推向中心的向心力被離心力戰勝了。

這時,觀察者就會發現另外一種現象,那就是赤道表面的分子,像投石器的繩子突然斷裂,石頭四面散開一樣,在太陽周圍形成了很多同心光環,恰似現在的土星光環。這些環狀宇宙物質也圍繞它們的共同中心旋轉,接著它們也破碎、分裂成一團團較小的雲霧狀物質,也就是行星群。

假如當時觀察者特別集中注意力觀察這些行星群的話,就可以發現它們完全和太陽一樣運轉,併產生一個或者好幾個宇宙光環,這就是通常稱為“衛星”的低階天體的起源。

這樣,從原子到分子,從分子到星團,從星團到星雲,從星雲到主星雲,從主星雲到太陽,從太陽到行星,從行星到衛星,這就是自宇宙太古時期以來天體演變的一系列過程。

太陽在無限的恆星世界裡似乎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從當今的科學理論上講,它和銀河星雲有著密切的聯絡。這個太陽系的中心儘管在廣闊的太空中顯得十分渺小,但它事實上卻非常龐大,因為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一百四十萬倍。自從創世的遠古時期起,有八顆行星繞著太陽運轉,那是它生下的八個“孩子”。從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另外,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還有許多較小的天體在有規律地執行,也許是一個天體破裂成數千顆小行星在其中游蕩,直至今日,我們透過天文望遠鏡還可以看到九十七顆。

依靠偉大的萬有引力定

律,這幾個“僕人”被束縛在太陽周圍的橢圓軌道上運轉。其中有幾個也有自己的衛星群,天王星有八個衛星,土星有八個,木星有四個,海王星也許有三個,地球有一個。地球的衛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之一,它就是月球,是果敢機智的美國人打算征服的物件。

由於與地球比較鄰近,以及各種月相的變化多端,因而黑夜的天體和太陽一樣,首先引起了地球上居民的格外注意;可是,太陽容易傷害眼睛,它那刺眼的光芒,迫使觀賞者不得不低下頭來。

相反,金色的菲貝女神比較富有人情味。她端莊雅緻,樸實無華;她淡泊清高,光線柔和,讓人賞心悅目;有時她壯著膽子,把她的哥哥——光芒四射的阿波羅給遮擋起來,卻從不會被阿波羅遮住。伊斯蘭教徒們知道他們應該感激這位地球的忠實女友,因此他們以月球的公轉時間作為一個月。

原始人對這位聖潔女神十分崇拜。埃及人叫她伊西斯;腓尼基人叫她阿施塔特神;希臘人崇敬地叫她菲貝女神,他們把月食解釋為月神去會見英俊的恩底彌翁去了。如果相信神話傳說,內梅阿的獅子在地球上出現前,還在月球的原野上奔跑過呢。據普魯塔克引證,詩人阿耶齊亞納克斯曾經作詩讚美敬愛月神的燦爛面容,歌頌她溫柔的雙眸、迷人的鼻子和可愛的嘴脣。

月球執行圖

儘管從神話的角度看,古人非常瞭解月亮的特徵、脾氣,總之,瞭解她的精神方面的優點,可是,即使是他們當中最有學問的人也對月球學知之甚少。

當然,古代也有不少天文學家發現了月球的一些特性,它們已被今天的科學證實。如古希臘的阿卡狄亞人聲稱,他們在還沒有月球的時代曾在地球上住過,塔蒂尤斯認為月亮是日輪上分離出來的一塊殘片,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克萊阿克把月亮當做一面映照著海洋的光滑的鏡子,最後,還有一些人把月球看成是地球上散發出來的一團蒸氣,或者是一個一半是火,一半是冰的自轉的球體,有些學者儘管沒有光學儀器,卻透過精明的觀察,揣想到了支配月球的大部分規律。

例如,希臘的塔萊斯在公元前460年提出月亮是被太陽照亮的論點。希臘的阿里斯塔克對月相作了正確的解說。克萊奧邁德告訴人們,月亮光是反射的光。迦勒底人貝洛斯發現,月球自轉和公轉的時間相等,這樣,他就闡明瞭人們總是看到它的同一面的理由。最後,希巴科斯在公元前2世紀,發現了地球的衛星的表面運動有一些均差。

這些觀點後來都得到了證實,對以後的天文學家有很大幫助。托勒密在二世紀,阿拉伯人阿布韋法在十世紀,都對希巴科斯的觀測作了補充,他們認為月球的軌道受太陽的作用,變成了波狀線,因此有均差現象。隨後,十五世紀的哥白尼和十六世紀的蒂科·布拉埃全面論述了星球體系和月球在整個天體中所起的作用。

當時,月球的運動已差不多都確定下來,但人們對它的物理結構卻知之甚少。只是到了伽利略的時代,他才解釋說,在某些月相中產生的發光現象是由一些月球表面的山脈引起

的,他說這些山脈的平均高度為四千五百託瓦茲。

在他之後,但澤的天文學家厄弗利於斯把海拔最高的山脈降為二千六百託瓦茲,但他的同行裡克希奧利又將它們升高至七千託瓦茲。

十八世紀末,赫歇爾用一個大功率的天文望遠鏡觀測,把以上的高度大大降低了。他認為這些山脈最高的只有一千九百託瓦茲,平均高度則降為四百託瓦茲。然而,赫歇爾也弄錯了,後來又經施勒泰、盧維爾、哈雷、納斯密斯、比安希尼、帕斯托爾夫、洛爾曼和克利杜伊遜,特別是比爾和馬德萊爾兩位先生堅忍不拔的研究,才徹底解決了這個難題。多虧了這些學者,月球山脈的高度今日才大白於天下。比爾和馬德萊爾兩位先生測算過一千九百零五座山,其中有六座高二千六百多託瓦茲,二十二座高二千四百多託瓦茲。最高峰從三千八百零一託瓦茲的高度俯瞰著月輪的表面。

月球表面

與此同時,我們對月球的認識日趨完整,看起來,這個星球到處是火山口,每一次觀察都證明,它們基本上屬於火山帶。被它遮住的行星的光線沒有折射現象,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月球上幾乎沒有空氣。沒有空氣就自然沒有水。這樣,顯而易見的是,月球人一定要有特殊的生理結構,與地球上的居民大不相同,否則無法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

總之,由於採納了新方法,更為完善的儀器仍在不停地對月球進行深入探索,不放過月球表面的每一個角落。它的直徑為二千一百五十英里,面積為地球的十三分之一,體積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可以說,它的任何奧祕都無法逃過天文學家的慧眼,這些能幹的學者還要把他們驚人的觀測提高到更加完美的地步呢!

例如,他們發現在滿月時,月球表面有些部分會出現一些白線,而在月虧時卻出現一些黑線。經過更加精確的研究,他們終於搞清楚了這些線條的性質。原來這是一些在兩條平行邊中形成的窄長溝紋,一直伸展到火山口的周邊,它們的長度在十英里至一百英里之間,寬八百託瓦茲。天文學家把它們叫做凹槽,不過,他們所能做到的,也就是給它們取名而已。至於這些槽是否為古老河流乾涸的河床,他們也無法圓滿地答覆。因而美國人希望有那麼一天能徹底弄清楚這個地質現象。他們還打算把格魯伊杜森在月球表面發現的一系列平行壁壘探察清楚,這位慕尼黑的知名教授認為它們是月球上工程師們修築的一個堡壘體系。以上兩點,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問題,均有待澄清,恐怕只有等直接與月球發生聯絡之後,才能得到解決了。

至於光的強度,這方面已不再需要進行什麼探索了。大家已經知道它的強度比太陽光強度要弱三十萬倍,它的熱量對溫度計不起多大作用;至於被稱為“灰光”的現象,自然被說成是太陽光從地球上反射到月球上的結果,在月初和月虧時,它似乎對月牙起到補充光線的作用。

這就是當時人們已經獲得的關於地球衛星的知識狀況。大炮俱樂部打算在宇宙學、地質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的觀點上對這些知識加以補充和完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