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一篇:紅顏並非禍水(1)

第一篇:紅顏並非禍水(1)


惡魔總裁的腹黑小祕書 我的專屬邪魅王子 無敵訓練 功德簿 一不小心潛了總裁 網遊之五行法師 人魚效應 快穿之尋憶旅程 壓寨主 鐵娘子無敵

第一篇:紅顏並非禍水(1)

第一篇 紅顏並非禍水(1)(1/3)

做人難,做女人難,想做一個好女人更難。尤其在傳統社會中,她們稍有不慎,便要為男人背上禍亂國家的罪責,於是“紅顏禍水”也便成了一個顛撲不滅的真理。然面,翻開歷史,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歷史上的紅顏們,她們都忠貞烈膽,為了這些男人們建功立業,而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韶華。她們就像一道耀眼的光芒,劃破黑沉沉的夜空,顯示出人性之美,女性之美。

西施捨身雪恥

如果不是她身處吳越相互攻伐的混亂年代,如果不是范蠡的美人計,西施也許只是一位浣紗溪畔相夫教子的美麗女子。是那紛亂的時代和刀光劍影的政治鬥爭,將這美麗而柔弱的江南女子推上了歷史舞臺,褒她的人說這是一段江山美人的歷史佳話,西施明大義忍辱負重雪國恥,而貶她的人,則把她看作“禍害”,只因她幫助越國滅了吳國。

春秋末年,各國之間的爭霸戰爭已經進入了尾聲,但吳越之間仍在交相攻伐戰爭不斷。

魯哀公元年(前494),吳王夫差為報越國當年殺父之仇帶兵伐越,在夫椒(今江蘇吳縣太湖中)擊潰越軍主力,順勢攻破越都。越王勾踐兵敗只好退守會稽山,眼看走投無路,無奈之下派大夫文種買通了吳太宰伯嚭向吳王委屈請和。吳王夫差認為越國主力已被擊潰,從此不足為患,他又一心北上爭霸中原,所以就答應了越國的請求。越王勾踐夫妻被迫屈身入吳服侍吳王,在吳國受盡屈辱。有一次吳王生病,勾踐竟為吳王嘗糞診病。這樣在吳國一呆便是三年。三年後越王勾踐回到越國,他臥薪嚐膽,計劃重振越國。

大夫文種向越王獻了破吳七術:一是捐貨幣,取悅吳國君臣;二是高價從吳國收購糧食,以削弱吳的糧谷積聚;三是行美人計,以迷惑吳王心志;四是向吳國贈送能工巧匠,使其大興土木,削弱國力;五是行離間之計,疏遠吳君臣的關係;六是再行離間,誘使吳王殘殺大臣;七是積材練兵,以乘吳國衰敝之機攻破吳國。文種的計謀深得勾踐讚賞,於是立即派人選名山神材獻於吳王,助其造姑蘇臺,以投其所好。吳王耗散國力修建了雄偉浩大的姑蘇臺,越王便開始物色人選行美人計。當時有人建議下令全國廣徵美女入宮。但勾踐以為越國剛剛復國,如此大張聲勢,在全國進行選美必然招致百姓的反對。於是范蠡便獻計說,由他深入民間祕密搜尋,既可選出得力人選,又可避免造成民怨沸騰。勾踐依計而行,范蠡便親自挑選了幾個心腹干將,隨自己到民間選美。幾個月下來,美人倒是選了不少,但都難堪大任。後來,范蠡聽說在苧蘿村有個浣紗女叫西施,長得極美,尤其是犯心口痛病時雙手捧心,眉頭微蹙時的形象就更美了。她有一個女鄰居,叫東施,人長得很醜,卻十分羨慕西施的美麗,她見西施捧心美極了,也學著她的模樣捧心皺眉走回家去,她本來就醜,這麼一來就更醜了,嚇得周圍鄰居都跑開了。所謂“東施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就是指的此事。范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見到西施,果然見其美貌非常。據說范蠡愛上了她,兩人做了情人,范蠡與西施雖有情,但為了幫助越國滅吳,他也只好忍痛割愛。這日,他對西施說了他的想法之後,本以為西施會斷然拒絕並加以痛斥,然而西施卻深明大義地說:“國王和官吏們被拘繫在吳國,我是知道的。國家的事是大事,兒女私情乃是小節,我哪敢為了愛惜自己微不足道的軀體而辜負了天下人的厚望呢?”在臨行時,西施又有所猶豫,范蠡勸她說:“你如果能夠輕鬆愉快地前往吳國,咱們的國家也許會儲存下來,你我也可能會活下來,我們倆後會有期,也是有可能的。你如果執意不去,我們的國家就會旋即滅亡,你我也會同為溝渠之鬼,哪裡還能結百年之好呢?”范蠡又交待了一些做事的方法和見機行事的訣竅,就把西施送到了吳國。到了吳國,吳王一見西施,驚為天人。而西施也正如越王他們所料,得到了吳王的寵愛。從此西施也便開始了她的雪恥大紂。

一次,西施從范蠡處獲悉,靈巖山下的木瀆鎮是攻拔吳軍的重地,一旦越國進軍,就要在木瀆鎮駐軍,而木瀆鎮恰好是吳國一個水源缺乏的地方,因此西施便設法解決軍士的用水問題。不久西施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法子。

一日,吳王和西施一起從館娃宮坐車到香山遊覽,走到木瀆鎮時,西施要求下車看看,正好被一陣風吹亂了頭髮。吳王一見,命令宮女們趕快請西施上車,以免受了風寒。哪知西施不但不上車,反而走到一口井邊上去對水照影。

吳王見她這樣,趕快下了車,到井邊扶起西施說:“愛妃,車中備有寶鏡,為何不用,卻要在井口對水照影?”

西施回答說:“大王不知,妾身年幼時,曾在井邊和鄭姐姐照影比美,在當地傳為佳話,因這次照影認識了鄭姐姐,以後就經常以井水照影,頗覺有趣。來吳之後,好幾年沒有用井水照影。剛才忽然看見這口井,不禁想起往事,因而又到井口照影,還真覺得比照鏡有趣呢。”

正好這次伯嚭也隨同遊覽,一聽西施這話,巴不得有個討好的機會,馬上接過話茬說:“大王,既然娘娘喜歡對井照影,何不多開一些水井,供娘娘使用。依老臣之見,這靈巖山上有個十八景,我們就在下邊開上十八井,山上山下,景井相映,豈不有趣!”說完,又回頭看看西施,看她喜不喜歡。

西施讚許地說:“太宰說得極好,正合我心。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吳王一聽西施高興,當即表態:“只要愛妃高興,寡人沒有不依。”然後就叫人從靈巖山到木瀆鎮,沿路開十八口“御井”,這十八口水井形狀各異,每口一個形狀,方、圓、六角、八角、菱形樣樣具備。每口井旁都有一個梳妝亭,內有琴臺、棋桌,供西施出遊時照影、梳妝、休息時用。

這樣過了一兩年,西施便不在井中照影了,就對吳王說:“臣妾蒙大王開十八口御井照影,每次都煩大王下車陪同,耽誤很多時間。臣妾想以後暫

時不再在井口照影,以省下時間陪大王玩樂。但這些井因臣妾已用過,不想讓他人胡亂照影或取水,可派人給井中撒些糠皮秕穀,遮住水面。萬一臣妾以後再想照影時,派人撈了就是。”

吳王見西施這樣體貼自己,萬分高興。立即派人給井中撒上糠皮秕穀,並在井口栽上木欄,保護起來。

西施為什麼要在井中撒上穀糠之類呢?原來西施想到,越國士兵進攻時,必然是遠道奔襲,到此時肯定又燥又熱,焦渴難忍,如果突然大口喝這冰冽的井水,就會患病,所以給井中撒下糠秕,喝的時候就要一邊吹一邊喝,吹出滯留在胸腔中的熱氣,再飲進清涼的井水,這樣就不會因此而生病了。

果然,三年後的酷暑六月,也就是公元前482年夏天,范蠡奉命帶領5萬越軍,渡湖穿溪,一路殺奔靈巖山下的木瀆鎮,準備在這裡稍事整休後,繼續進攻吳王王宮。

當時盛夏大暑。天氣十分炎熱,士兵們一個個口乾舌燥,難以忍受,一聽到休息的號令後,立即來到井邊,開啟木欄,汲水飲用。他們本想一口氣喝個痛快,不想打上來的水裡佈滿糠皮秕穀,難以人口,只好皺起眉一口一口地吹氣,先吹去水面的糠、秕,再喝一口井水,然後再吹、再喝……令人很不耐煩。這樣一邊吹,一邊喝,一邊抱怨,說吳國人心地不好,井裡都要撒上東西,不能讓人痛快飲用。只有范蠡知道其中奧妙,在一旁笑而不言,讓士兵慢慢地喝著。

後來,士兵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一個個恍然大悟,深深感謝西施處處為越國著想。還有一次,文種給吳王進貢來館娃宮,以孃家人看女兒為理由,見到了西施,又和西施密定了一條給吳國致命打擊的政策--蒸谷代種。

第二天,文種在吳王面前,面露慚愧之色,說是有事向吳王面奏,但又不好意思開口。吳王雖不悅但當著西施的面,不好對文種發脾氣,就一個勁地催他快講。文種見吳王催促,就跪倒在地,叩頭說越國今年糧食歉收,百姓無法度日,請求吳國借給他們10萬石穀子,幫助越國渡過難關。

吳王沒有當即表態,用眼睛掃了掃兩旁大臣,意思是看他們怎麼表態。

伍子胥首先表示反對,他認為10萬石穀子是個大數字,無論是對吳國還是越國,都很重要。如果吳國借給越國10萬石穀子,勢必導致庫存減少。萬一吳國有事,糧食接濟不上,又該怎麼辦呢?

伯嚭則和伍子胥態度相反,他認為現在越國既然是吳國的屬國,那麼越國的百姓就是吳國的百姓。越國的百姓挨飢受餓,就是吳國的百姓挨飢受俄。眼看著自己的子民挨飢受餓,做國君的怎麼能忍心呢?再說,越國凋敝,民不聊生,就無力供奉大王。如果越國百姓吃到吳國的糧食,他們感激吳王,一定會加倍地為吳國效力。

但是,其他大臣們都站在伍子胥一邊,堅決反對把糧食借給趙國。只有王孫雄、逢同等人支援伯嚭,同意借給越國。

吳王一時拿不定主意,然後用徵詢的眼光看著身邊的西施。

西施裝出難過的樣子說:“朝中大事,臣妾不敢妄談意見,只是聽說鄉親們捱餓,叫人心裡真難過呀!”說著,眉頭緊皺,眼中含滿了眼淚。吳王一見,心疼萬分,連忙說道:“愛妃不要難過,孤王借給就是。”

西施的臉上立時佈滿了歡悅。

次日,吳王臨朝,又召來文種,宣佈了借糧的決定,但要求他明年不管是豐收歉收,都得歸還,文種千恩萬謝,一再保證。10萬石穀子就源源不斷地被運往越國。

第二年,越國獲得大豐收,文種按照約定把10萬石穀子還給吳國,並有意多還了幾百石表示謝意。吳王看到越國還回的穀子顆粒飽滿,閃閃發亮,比吳國的穀粒要大得多,心裡非常高興。就下令把這10萬石穀子分給百姓,儲存起來,明年一律以此為種。

吳國百姓聽了吳王的命令,將越國送來的糧食作為種子種下後,一心盼望得到一個好收成。誰知種子下地後,卻出現了與他們願望完全相反的結果--一根禾苗也沒長出來。

原來越國送來的10萬石穀子,全部是在國內用蒸籠蒸熟後又晒乾了的。等到吳國百娃發現這種種子不能發芽,想重新播種時,早已過了播種的季節了。而吳王則以為是這種種子不適合吳國而沒有深究。

不用說,第二年吳國發生了糧食饑荒,越國就趁著吳國無糧、人心惶惶之際,發兵攻打吳國都城,取得了徹底勝利。

文種將穀子借走之後,西施知道越國就要興兵伐吳了。於是暗地裡準備了一張姑蘇地圖,想著把它送到越國。

但是,吳王宮中,戒備森嚴。平時西施悠遊玩賞,可以隨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然而要送一張地圖出去,又談何容易。西施左想右想,想不出好辦法,人也慢慢地消瘦下來了。

這天,吳王來看西施,見西施頭髮散亂,臉色憔悴,有氣無力地倚在**,不覺大吃一驚,問道:“愛妃怎麼成了這種模樣,是不是有什麼病了?”

一個“病”字提醒了西施,她立刻決定在“病”上做文章。於是,手捧胸口,裝出很痛苦的樣子說:“大王,不知為什麼,我這幾天心口疼得真是難以忍受呀!”說著,眼淚汪汪,一副承受不住的樣子。

吳王連忙上前,把西施擁在懷裡,一面用手給她按摩胸口,一面下令趕緊傳御醫給娘娘診病。

御醫來了一個又一個,醫藥服了一劑又一劑,可西施的病就是不見好。御醫們束手無策,又害怕招禍,最後竟沒人再敢開處方了。

吳王心急如焚,看著日益消瘦的西施說:“愛妃呀,只要有人能治好你的病,寡人就是賞幾座城池給他,也在所不惜。”

西施可憐兮兮地說:“大王呀,其實我這病從小也曾得過,也不是治不好,可惜能治這病的人現在不在跟前。”說完,又一聲接一聲地呻吟起來。

吳王忙問:“此人現在哪裡,寡人立即下令宣召。”

西施說:“此人不是別人,就是苧蘿山下苧蘿村中我的堂伯施惠。以前我每次犯病,都是他老人家親手治好的。唉,這麼多年了,也不知他老人家還在不在世。”

吳王一面安慰西施

,一面下令派人星夜兼程到苧蘿山下請老醫生施惠立即前赴吳宮,為西施娘娘治病。

施老醫生一聽,以為西施得了什麼重病,立即動身,趕到吳國,見到西施。一番望、聞、問、切之後,覺得西施脈象平和,一切正常,心裡覺得奇怪。但又一想,西施這麼遠召自己前來,一定有什麼要緊的事,只可惜吳王在旁,不好詢問。

正巧這時伯嚭來找吳王,說是有要事報告。吳王囑咐了施老醫生幾句,就走出去了。

吳王一走,西施支開使女,說明原委,施老醫生一聽,欣然從命。西施就拿出預先把地圖反折製成的白花,交給施老醫生,要他趕快出宮,把它交到范蠡手中。

施老醫生知道事關重大,不敢久停,簡單開了一張處方,提起藥箱就要出門。不料剛走到門口,就碰到伍子胥從外面進來。

原來伍子胥聽說吳王從越國召來醫生,給西施看病,恐怕其中有詐,就趕到宮中來看個究竟,正好在門口碰上施老醫生。

伍子胥攔住施老醫生說:“老伯既來看病,為何不多停幾天,等娘娘病好了再走?”

施老醫生回答說:“娘娘原來不是什麼大病,只是思念亡父,憂鬱成疾,我已給她開了疏導之藥,不出三天,可保病好。我繼續留在這裡,也是無用。”

伍子胥無話可說,一轉眼看見施老醫生手中的白花,心中疑惑,問道:“老伯手中拿的是什麼?”

施老醫生說:“娘娘親手做成的白花,叫我拿上一朵,代她祭奠父親亡靈。”

伍子胥說:“拿過來我看看!”

施老醫生一聽,禁不住一陣慌張。正在這緊急關頭,忽聽珠簾內傳出西施的聲音:“伍相國,這是我親手做成的東西,難道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非看看不可嗎?”

一句話問得伍子胥十分難堪,連忙搪塞道:“既是娘娘的東西,不看也罷!”

施老醫生驚魂稍定,謝過伍子胥,正要離開,不想還未下臺階,又碰上了吳王。

伍子胥見有機可乘,連忙上來稟報吳王說:“啟稟大王,臣聽說娘娘的病,只有施老醫生才能治好,何不把老醫生常留宮中,為娘娘診治,大王也好放心。”

吳王笑看了伍子胥一眼,覺得他今天才說了一句好話,連忙點頭同意:“好,好,老相國說得對,老醫生就留下吧。”

伍子胥也哈哈大笑:“老伯;就請你留在宮中為娘娘診病吧。”

施老醫生已想好了對策,只見他不慌不忙,深施一禮,說:“蒙大王和相國器重,老漢萬分感激,樂於從命。只是這次來得過於倉促,還有一些新鮮草藥沒有采來。請大王寬限幾天,讓我回去採了草藥,然後回來,就能根治娘娘之病。也好常留宮中,隨時為娘娘診治。”

吳王聽他說得有理,立即下令:“好,那就快去快回。”

吳王號令既出,伍子胥不敢阻攔,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施老醫生拿著白花出宮了。

這張被做成白花的地圖,在范蠡領兵滅吳的戰鬥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四年後,越國再次伐吳。此時的吳國已經是兵疲民貧,軍中主力已在北伐中消耗殆盡。夫差勉強拼湊主力起兵抵禦,在笠澤(在今江蘇吳江縣平望湖)夾水列陣。越王創造“左右句卒”,在夜間或左或右,鼓譟著進擾吳營。吳軍只好分兵抵敵。越王則暗中調集主力渡水突犯吳中軍,吳兵大亂,被打得大敗。吳軍退守吳都,被越軍苦苦圍了三年,終把吳都攻破。吳王派公孫雄向越王請降。越王準備答應,范蠡說:“上次吳破越乃是天授越於吳,吳不取。如今天授吳于越,大王豈能有違天命,況且大王臥薪嚐膽二十餘年,今一朝而廢,豈能如此。天授而不取,必反得其咎,您忘了上次的事嗎?”越王勾踐說:“我知你說得在理,可又真不忍心取夫差的性命。”便讓公孫雄回覆夫差說:“我不忍加害於你,就讓你在甬東做個百家之君吧!”吳王此時已無心活於世間,便說:“我已老了,不能侍奉大王了。”說罷便拔劍自殺了。

越王攻入吳都焚姑蘇臺,范蠡知西施尚在裡面,便派人將她接出,並安慰她說:“美人入吳,皆因受我之託,讓你在此受苦了。現今吳國已滅,我也將力辭爵祿,隱居江湖。當與美人共乘一舸,隱於煙水深處,以樂餘年。此時因軍務纏身,沒能親自去接你,望美人切勿怨望。”西施聞言,襝衽答道:“妾身人吳,本想雪國恥。不料吳王寵愛無比,恩誼備至,妾身欲報吳王之恩。然生為越人,國仇不可不報;若亡吳國,則吳王愛妾之德也付諸東流。我早巳立下誓言,吳國亡後,越仇既報,便當一死,以報吳王寵幸之恩於九泉。今吳國將亡,妾身尤艦顏生存,不立即赴死,只因吳王未返,不知生死,望相國念其年已衰邁,貸其一死,使妾身與吳王再見一面,答謝他的寵愛之德,表明妾身人吳離間之罪,然後就死。相國勿以為西施為女子,便不知大義。”范蠡聽使者回報,深為這忠義女子所打動。怕她得知吳王死訊,真的赴死,便吩咐手下瞞著西施,並備下一葉扁舟,託言吳王因國以殘破,亡命五湖之中,派人來接西施。西施信以為真,便登舟而去。

既到越國,西施認得此地乃是會稽,不覺大驚,便詰問吳王所在。從人不能隱瞞,便以實相告。西施大哭道:“妾身捨身入吳,是因報國仇,雪國恥,今國仇雖報,國恥雖雪,而我受吳王厚恩卻已無從報答,將以何面對吳王呢?況且從一而終,乃是女子之義。雖蒙相國厚愛,妾身有何面目立於這天地之間!當追吳王子地下,以報其生前之恩情。也讓後世知道我亡吳,乃是報國家之恥辱,並非忘恩負義。”說罷,舉袂蒙面,投江而死。

中國春秋時代的最後一次爭霸與一個美麗的女人糾纏在一起,使這段歷史似乎減少了些血腥,平添了許多悽豔迷離。作為越國的子民,西施無疑是偉大的,她把她最珍貴和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了國家,她完全是可以拒絕范蠡的要求,也不致於要揹負一個“禍亂國家”的罪名,然而,這個國並不是她的國,她是一心一意效忠越王。她的深明大義,事事以社稷為重,體現了人性之美與女性之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