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九篇:一次不忠,百次也用

第九篇:一次不忠,百次也用


傻子王爺小白妃 宅男修仙 掌骨香 中華民族的皇帝 北宋生活顧問 重生之大叔我不愛你了 逍遙龍帝傳 別裝了,超能力者! 你是到不了的天堂 曠世神醫

第九篇:一次不忠,百次也用

第九篇 一次不忠,百次也用(1/3)

怎麼樣用人?用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困惑著歷代的統治者。由於歷史上得一士而國昌,失一士而國亡的例子實在太多,因此統治者對待人才難免有點吹毛求疵。他們一方面個個標榜自己是“野無遺賢”,另一方面又攘著“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於是,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人生在世難免會犯錯誤,“一次不忠”只要他是個人才,其知錯能改,改過之後,下次還用,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有過改過,改過則用

“有錯改錯,無錯加勉”,是一句至理名言。聖人也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僅僅是因為一次的過錯而對這個人的其他方面全部否定,這絕不是選才用人的好辦法。學會揚長避短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用人態度。

蘇威作為隋初著名的宰相,在任職期間盡職盡責,政績“優異”,為世人所稱道,但是當初隋高祖楊堅發現和使用蘇威這個人,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蘇威(542-623),字無畏,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人。西魏名臣蘇綽之子。蘇威早年也不得志,縱使有再多才藝,也苦於無用武之地。後來,一位高大將軍看重了他的才華,便屢次向還在北周做丞相的楊堅推薦蘇威,陳述蘇威的才能。於是楊堅把蘇威召來,並引到臥室內交談,兩個人談得很投機,真是“相見恨晚”。楊堅很欣賞他,便打算與他共謀大計。後來蘇威聽說楊堅要廢周立隋,自己要稱帝,以為此舉大逆不道而不願輔佐,遂就逃回到家裡,閉門不出。高大將軍要追他回來,楊堅說:“他很有骨氣,他現在不想參與我的事,先讓他去吧。”

楊堅建隋即位後,又想到了蘇威,便想請他出山。大臣們都說蘇威當初拒絕了你,現在也不會忠於你的,但楊堅不計前嫌請蘇威出來輔佐他,並授蘇威為太子少保,追贈蘇威的父親為邳國公還是讓蘇威承繼父爵。而蘇威認為自己並未參與這件事,對自己的名譽也沒什麼損害,於是,就同意出來輔佐楊堅。楊堅不久又讓蘇威兼任納言、民部上書兩職。蘇威上書推辭,楊堅下詔說:“大船承載重,駿馬賓士遠。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辭,多幹事情吧。”由此可見楊堅對蘇威的信任。

蘇威在位期間盡忠職守。開皇二年(582),一位朝臣無意中觸怒了隋文帝。文帝震怒之餘,竟下詔要將此朝臣當廷處死,隨即拂袖退朝。一剎時,滿朝失色。文帝生性猜忌多疑,“以文法自矜,明察臨下”,群臣稍有不慎,即有大禍臨頭之厄。因此,滿朝文武雖知文帝此舉極為不妥,但卻沒人敢出頭匡正,唯獨官兼納言、民部當書的蘇威挺身而出,直追人文帝的寢宮中,極力勸諫文帝應該依法處斷,赫免那位朝臣,而不能濫施**威、草菅人命。

正在盛怒中的隋文帝根本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堅持要殺掉冒犯自己的朝臣。只是他平素極為倚重蘇威,因而對他的強諫還含忍未發,沒有痛加呵斥。

爭執中,文帝見蘇威始終不識時務,拒不執行詔命,“怒甚,將自出斬之”。蘇威是個脾氣很執拗的人,朝廷中每次商議國事時,“雖或小事必固爭之,時人以為無大臣之體”。他見文帝不僅不採納自己的建設,竟要親自動手,拗脾氣就上來了,立刻不管不顧地擋住文帝的去路,不讓他出去。文帝深知蘇威性情倔強,他以前曾對群臣評論蘇威說:“其性很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從己則悅,違己則怒,此其大病耳!”因此,一見蘇威的架式,就繞開他,未和他計較。不料蘇威竟又迎上去“遮止”擋駕,氣得文帝只得又“拂袖而入”。

過了好一會兒,漸漸冷靜下來的文帝深悔自己剛才的處置唐突,派人召蘇威人見,稱讚他說:“公能如是,吾無憂矣!”並賜給他名馬兩匹,錢十餘萬。鑑於他的忠直守法,特意讓他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一時間,蘇威身兼五職,榮寵備至。蘇威的“不識大臣之體”竟挽救了一位無辜朝臣,不知那些自詡為識君臣大體的謙謙君子們做何感想!

他曾主張減免賦稅,楊堅聽從了他的主張,這一政策深為百姓喜歡,因此蘇威也更受楊堅的寵信。楊堅讓蘇威與高大將軍一起參掌朝政,蘇威見宮中簾幔的鉤子都是用銀子作的,就主張換用其他材料,要節儉從事,受到楊堅的讚賞。有一次,楊堅對一個人發怒,要殺那個人,蘇威進諫,楊堅非但不聽,反而更加生氣。過了一會兒,楊堅的怒氣消了,對他的進諫表示感謝,並說:“你能做到這樣,我確實沒看錯人。”

當時的治書侍御史梁毗因為蘇威身兼五職,並沒有舉薦其他人的意思,心存妒意,想方設法要彈劾他。楊堅對他說:“蘇威雖然身兼五職,但始終孜孜不倦,志向遠大。而且職務有空缺時才能推舉別人,現在蘇威很稱職,你為什麼要彈劾他引薦別人呢?”有一次,楊堅還對朝臣說:“蘇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實行他的主張;我得不到蘇威,就不能行大道。楊素舌辯之才當世無雙,至於斟酌古今,審時度勢,幫助我治理國家方面,他卻比不上蘇威。”

官做大了,權欲便會膨脹,這是當官的敝病,蘇威也逃不脫。開皇十二年(592年),有人告發蘇威和主持科舉考試的官員結為朋黨,任用私人。楊堅讓蜀王楊秀審察這件事,結果是確有其事。楊堅指出《宋書?謝晦傳》中涉及朋黨故事的地方,讓蘇威閱讀。蘇威很害怕,免冠謝罪。楊堅說:“你現在謝罪已經太遲了。”於是免去了蘇威的官職。

後來有一次議事的時候,楊堅又想起了蘇威,他對群臣說:“有些人總是說蘇威假裝清廉,實際上家中金玉很多,這是虛妄之言。蘇威這個人,只不過性情有點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過於追求名利,別人服從自己就很高興,違逆自己就很生氣,這是他最大的毛病。別的倒沒什麼。”群臣們也都同意,於是楊堅又重新起用了蘇威,蘇威果然不負眾望,對隋朝忠心耿耿,竭盡職守,一直到死。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用人切莫求全責備。聰明的領導應罰其過而用其才,不能認為“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死理。楊堅這人並無過人之處,但他卻成為一代明君就因為他有海納

百川的氣度,善於用人。犯了錯誤不姑息養奸,但只要是誠心改過,便給對方一個機會,再重新啟用。楊堅對待蘇威便是如此,他的這種用人之道在今天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齊恆公用人不計私仇

有人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其實這種想法並不完全正確。一個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須要有容納海川的氣度,如果小肚雞腸,以牙還牙,以眼擊眼,不僅找不到人才,還會因此而流失人才。

春秋之時,天下四分五裂。周王名義上是天下的共主,實際上,鄭、齊、魯、晉、燕等大小上百個諸侯國各自為政,爭奪霸權。管仲和鮑叔牙來到東部海濱大國齊國,分別擔任了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糾和小白是齊國國君襄公的異母弟。齊襄公昏庸荒**、殘暴無道。公子糾便隨老師管仲去魯國避難,公子小白則跟老師鮑叔牙去了營國。

公元前686年,齊國終於爆發了內亂,襄公終因暴虐無道被殺隨後政局一片混亂。但國中不可一日無主,由於齊國大夫、正卿高敬仲向與公子小白關係好,急派人往莒國迎接小白回國即位。魯國聞訊,也立即準備派兵車三百輛護送公子糾回齊爭奪君位。但管仲認為公子小白在莒國,距齊國路途比魯國近,現在雖有齊國使臣迎接,仍放心不下。所以在徵得魯莊公同意後,管仲帶著幾十輛兵車,日夜兼行。趕到即墨時,聽說莒國的兵馬已過去了一頓飯的工夫,於是率兵馬奮力追趕,一氣跑了三十多里終於趕上了莒國的兵馬。管仲上前攔住公子小白的車問道:“公子上哪去呀?”小白說:“回國辦喪事。”管仲說:“喪事有你哥哥主持,你就別去了,省得別人說閒話。”雖說鮑叔牙與管仲是好朋友,但是這時候也各為其主。鮑叔牙瞪大眼睛說:“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太多了!”旁邊的莒國計程車兵也隨聲附和。管仲見莒國人多勢眾,而自己力量單薄,不敢力爭。於是一面假裝退走,一邊拿好弓箭。乘公子小白不備,對準他射出冷箭。果然暗箭難防,只見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裡,眼看命在垂危,鮑叔牙等人見狀趕忙上前救護。管仲見大功告成,便趁對方混亂之機,帶著手下人馬跑了。魯國護送公子糾的人馬不慌不忙地走了六天,到達齊國。誰知小白非但沒有死,反而先入齊國即位為君王。原來,古人腰間都繫有一條寬寬的帶子,兩頭用青銅製成的帶鉤掛住鉤在腹部。管仲那一箭恰巧射在小白的帶鉤上,西漢初年的開國功臣們,出身微細,身受暴秦苛政的壓迫,在反秦起義和建立統一新王朝的鬥爭中,作戰勇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些人文化素質低,缺乏教養。在他們加官晉爵、享有權力後,那種不拘小節的粗俗舉止更加暴露無遺,他們喝醉酒後狂呼亂叫;為了爭功,甚至拔劍擊柱。

齊桓公即位後,立即發兵與魯國對抗,魯國也要幫公子糾奪位。這年秋天,齊魯兩國軍隊在齊地乾時(今山東桓臺縣南)展開了一場激戰。結果,魯軍被打得大敗。

魯莊公被迫同意齊國的要求,逼死公子糾,把管仲抓起來。但齊國提出,管仲射過齊桓公一箭,要報一箭之仇,將他押送回齊國。由齊桓公親自處置:魯莊公只得同意。在被押往齊國的路途中,管仲吃了不少苦頭。到了綺烏時,管仲去向那裡的官員要飯吃。一位官員跪著把飯端給管仲,十分恭敬地等他把飯吃完,然後問道:“要是您回到齊國沒有被殺而受到重用,將來怎麼報答我?”管仲回答說:“如果我真的受到重用,我要任用賢明有才能的人,獎賞有功的人。我能拿什麼來報答你呢?”那位官員聽了這些話,心裡很不滿意。

管仲被押到齊國後,沒想過遇到什麼樣的景況,但受到鮑叔牙的親自迎接還是其始料不及的。原來因為鮑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所以想管仲能輔助齊國。

鮑叔牙曾在齊恆公面前極力推薦管仲,說:“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齊國,那麼有高敬仲和我輔佐就足夠了。但是,您如果想成為天下的霸主,那就非得到管夷吾不可。”接著,他向桓公列舉自己在治國理軍,轄士惠民以及禮樂邦交等方面,都不及管仲的才能,因此,勸桓公召管仲為相。桓公始終記著那一箭之仇,十分猶豫,說:“管夷吾射中寡人的帶鉤,險些要了寡人的性命。”鮑叔牙又進一步勸說:“那是各為其主。您若是赦免他的罪,用他為相,他也會同樣效忠於您的。”

齊桓公最後終於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捐棄前嫌,親自迎接管仲入朝為相,而鮑叔牙自願為副,協助管仲。

桓公豁達大度和禮賢下士的作風,使管仲深受感動。他慶幸自己終遇明主,管仲還向齊桓公薦舉賢才說:“靠我一個人也治理不好國家,齊國地廣人多,賢才良士不少,國君必須要量才而用。像管理官吏,我不如公孫隰朋;管理農業,我不如甯越;行軍佈陣,我不如王子成父;公平斷案,不如賓須無;犯顏直諫,我不如東郭牙。大王任用這些人各居其位,各司其職,才能治理好國家。”齊桓公聽後,依照管仲推薦,一一旅行。並且在國內張榜,要大家獻計獻策,凡有利於治國的都加以實行。

管仲擔任齊國相國後,協助齊桓公進行全面改革。在經濟上發展了農業、手工業生產;在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軍事上強化了武器裝備,使得齊國在短時期內迅速強盛起來。

接著,齊桓公依靠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適時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並開始向外拓展,準備稱霸中原。但齊桓公內心深處總是缺乏足夠的信心,於是他求助於管仲說:“我這個人有許多缺點,會不會有害於稱霸?”管仲回答說:“一般來講,君王不能成就霸業的主要毛病一是不能發現良才,二是發現良才而不能使用,三是用賢卻不能信任,四是禁不起小人議論,這些才會有害於稱霸。”齊桓公聽了非常欽佩,從此尊稱管仲為仲父,並通告百官:“凡涉及國家大事,首先告訴仲父,然後再告訴我。國家的一切軍政要務,均由仲父裁決。”齊桓公的這種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大臣易牙和堅刁就當面向齊桓公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自古以來都是君王發令,大臣執行,像現在這樣大事小情都

由管仲說了算,好像齊國沒有國君似的。齊桓公笑著說:“我和管仲,好比身體與手腳,有手腳才能稱其為健全的人;有仲父,我才能稱得上君王。這個道理你們會慢慢理解的。”管仲為相四十一年,忠心為國,兢兢業業,終於輔助齊桓公建立了霸業,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個霸主國。竭盡思慮,滔滔不絕地獻上久蘊在胸的富國強兵的治國之策和“尊王攘夷”的爭霸戰略。桓公聽罷,大為讚賞,愈加厚禮待之,任管仲為卿,主持齊國政務,尊稱他為“仲父”。就這樣,管仲在鮑叔牙的幫助下,依靠齊桓公的支援,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賢相。

齊恆公的胸襟與“肚裡能撐船”的宰相寇準有得一比。對於一個幾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經保護和追隨自己政敵的人,齊恆公不僅不計前嫌,而且仍是大膽任用。也正因為齊恆公不計前嫌,大膽重用人才,才使得他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正如孔子所言:“無求備於一人”。倘若求全責備,因瑕棄玉,那麼天下就沒有人才可用了。

唐高祖用人不計前嫌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昌盛的一個朝代,它的影響至今還相當深遠。唐朝初期最為後人所稱道的當數唐太宗從諫如流,善於納諫,從而才出現了“貞觀之治”,其實,唐高祖與唐太宗兩位君主能成就一代英名,還與他們善於用人是分不開的。

李靖青年時頗有文才武略,是隋朝開國名將韓擒虎的外甥。韓擒虎每與李靖論兵,都非常賞識他的謀略,以為“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他也常對親近的人說:“大丈夫若生逢其時,遇遇明主,必當建功立業,以取富貴。”後來他入仕隋任長安縣功曹,又任駕部員外郎。左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都與他相友善。楊素曾經撫摸著自己的坐椅說:“你終究要坐在這個位置上。”

大業末年,李靖任馬邑君丞。此時,唐皇李淵尚未稱帝,也在山西,為太原留守,統鎮北疆。李靖以其軍事家的眼光,察覺李淵擁兵有異志,便多次報告朝廷。因此,李淵十分怨恨李靖。史書只簡單記為:靖“素與淵有隙”。

隋恭帝元年(617年),李淵以回擊突厥入境為藉口聚集兵將。適逢高祖李淵在塞外攻擊突厥,李靖訪察高祖的行動,知道高祖有奪取天下之志,便向隋煬帝密告高祖李淵預謀造反的事。後來高祖攻破京城長安,擒獲了李靖,要將他斬首,在殿前,李靖高喊道:“您起義兵,本來是為天下人除暴亂,想成就大事業,卻因為個人恩怨而要斬殺壯士嗎?”高祖認為他言辭雄壯,就饒恕了他。不久,太宗將李靖召入幕府。

武德二年(619年),李靖隨太宗討伐王世充,因立下大功授開府之職。當時,蕭銑佔據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高祖派李靖前去安撫他。李靖率輕裝的騎兵到達金州(治所在今陝西安康),遇到南方少數民族首領所率領的數萬蠻兵駐紮在山谷,廬江王李瑗率軍前去討伐,屢次被蠻兵擊敗。李靖為李瑗設計攻擊蠻兵,多次取勝。李靖率軍到達硤州(一作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被蕭銑的軍隊阻遏,長時間不能前進。高祖因為李靖在中途長時間滯留而大怒,暗中命令硤州都督許紹將李靖斬首。許紹愛惜李靖的才能,為他請命,於是李靖才得以免除死罪。到武德三年(620年),統一大業尚未完成,開州(治所在今四川開縣)蠻兵首領冉肇則造反,率領蠻兵進攻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縣東),趙郡王李孝恭與蠻兵交戰失利。李靖率領8萬精兵,突襲蠻兵營寨,然後又在地勢險要之處設下埋伏,蠻兵果然中計,交戰中,李靖將蠻兵首領冉肇則斬首,俘獲蠻兵5000餘人。高祖聞訊,非常高興,對眾朝臣說:“我聽說,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然發揮了他的重要作用。”於是,高祖降旨慰勞李靖說:“你竭誠盡力,功勞極其顯著。我遠在都城,已看到你的至誠之心,特予讚揚、獎賞,請勿擔憂不得富貴。”又親筆給李靖寫書通道:“我對你既往不咎,過去的事,我早就忘了。”

李靖接到嘉獎詔書及高祖的親筆信之後,深受感動,更加竭忠盡智報效國家,以謝高祖知遇之恩。

無獨有偶,唐太宗用人也以寬容為原則,對有過錯的人以寬容,以信任,並且繼續使用。唐朝時期的長孫順德是太宗長孫皇后的族叔。他曾為隋朝大將,後投奔李淵,深得高祖,太宗的信任。由地他追隨高祖與之出生入死,高祖即位後便拜長孫順德為左驍衛大將軍,封為薛國公。公元626年(武德九年),長孫順德與秦叔寶等參加了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為唐太宗即位立了大功。太宗登上皇位以後,特賜給長孫順德宮女,長孫順德也受到特別的允許,常在皇宮內住宿。也許就是由於受到特別優待,所以他開始恃寵若驕。於是長孫順德默許自己的管家接受別人贈絹,但被人告發。按照唐朝的法律,是要受到很嚴重的處罰的。但太宗不忍心處置他,對身邊的近侍大臣說:“長孫順德處在外戚的地位,功勞屬於開國元勳之列,官位高,俸祿豐厚,可以稱得上富有尊貴,只是他讀書太少。他若能勤於讀書,通覽古今之事,作為自己的鑑戒,就會與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不顧及舊情給予懲處,只會徒增怨憤。”

在他受賄的事被告發以後,太宗不僅沒有加以懲處,還在朝廷上當眾賜給他絹數十匹,使他內心感到非常的慚愧。大理寺少卿胡演進諫說:“長孫順德違法受賄,罪過不能饒恕,為什麼又賜給他絹呢?”太宗說:“人是有良知、有悟性的,得到絹比受懲處更厲害;如果不知慚愧,就不過是一頭禽獸罷了。如果是一頭禽獸,即使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

對這件事,朝中的大臣們頗有感慨,覺得唐太宗實在像一位慈愛的父親,對待孩子的過錯總是給予改正的機會,沒有責罰的念頭。這樣以來,大臣們就對唐太宗更加心悅誠服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犯了錯誤,並不代表他會一直犯錯,正因為他有了過失,而你又難不計前嫌地對其加以重用,給他機會,他必將發揮自己的最大積極性來將功補過,所謂“使功不如使過”,這才是“一次不忠,百次也用”的精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