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替代行為,這一人性弱點是怎樣形成的

替代行為,這一人性弱點是怎樣形成的


女總裁的最強兵王 仙君,你是我的劫 撩火小妻:傲嬌冷少是頭狼 超級玉璧 錦繡風華,第一農家 傲世絕仙 側妃謀 死活人 重生之帝歸 宸宮

替代行為,這一人性弱點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耐得住習以為常的惡習,我們非難新發現的惡習。

賽勒斯

幾乎社會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都會有極普通的替代行為,為自己小失落、小失敗、小挫折尋找一些使內心自我平衡的藉口和行為。這就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也是最為普遍的替代行為。我們可以從替代行為中看到某些人性的弱點。

但最可怕的替代行為;則是讓別人替己承擔過錯。這已不是無意識的行為,而純粹是有目的的一種舉動,這是人類社會化和本身弱點相混雜的產物。

面對不能滿足自己的事物、無力承擔的錯誤,或難以逃避的罪行而又無法正視現實時,就將責任與罪行轉嫁在替代物上,這是人性弱點近乎邪惡化的行為模式,也可以說是人類獨有的醜陋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是最可怕的。因為只有人擁有嫁禍於他人的這種可怕的行為,而且這種事也幾乎貫穿了人類的整個歷史,甚至構成了明的一部分。比如,在古希臘時期,典人很早就有了救濟金制度,他們用公費養著一批貧困潦倒,且對社會無用的人。然而每當一有災難時,例如瘟疫、乾旱或饑荒,他們(這群替罪羔羊)就會被作為祭神用的祭品而成為犧牲品。利用替罪羔羊的習俗和人類明本身一樣古老,在全世界不同的化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這些犧牲儀式背後的理念,就是用物體、動物或是人替代罪行與罪惡,然後將它驅逐或消滅。據說最早是希伯來人習慣用一隻活羊,將雙手放在羊的頭上進行懺悔,這樣罪惡就轉移到羊身上。然後將這頭羊帶走棄置在荒郊野外,人類也就無罪了。而後的典人和阿茲特克人,他們的替罪羔羊則是人類,通常是特意豢養來充當犧牲品的人。他們認為饑荒與瘟疫是神祗所降,以懲罰人類的罪行,因此人們不僅身受饑荒與瘟疫之苦,也飽受罪惡感與內疚的折磨,他們透過將罪惡轉移到無辜者身上以求獲得解脫,替罪羔羊的犧牲是為了讓天神滿意,同時驅逐自己內心的邪惡。

有些人犯下錯誤,為了推卸責任、掩蓋真相也會不惜代價尋找替罪羊,這種事罄竹難書,自然也就無法用偶然來解釋,只能是人性深處的某種東西在作祟,那也只能是人性的“弱點”了。

替代行為在古今中外都不勝列舉,而且有些行為手段陰險狡詐,動機深不可測,結局往往也慘不忍睹,這幾乎是人性弱點惡性發作的頂尖代表作了。我們能不清醒地記住這些歷史嗎?翻開歷史,一股血腥氣在故事中展開,人性的弱點也在其中爆發。公元前206年冬,秦始皇第二次巡行天下。李斯、趙高和他同行。不料案始皇暴病而亡,臨終前讓趙高代為起草詔書給長子扶蘇。始皇一死,趙高便與胡亥一起密謀殺掉扶蘇。但趙高又想拽上李斯,就去找李斯,運用三寸不爛之舌,挑撥離間李斯與扶蘇的關係。李斯竟然上了賊船,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於是,二人合謀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篡改扶蘇的信,諂害扶蘇誹謗皇上,連同蒙恬失職,,一併賜死。於是,悲劇發生了。陰謀得逞後,趙高依仗二世的寵信,肆無忌憚,任意妄為,為報私仇,大開殺戒,李斯對此卻熟視無睹。而當趙高串通二世欲加害於他時,他已無利用價值,而作為罪行的替代者將被奉上祭壇宰殺時,李斯竟然愚蠢到與狐謀皮的地步,去向二世力陳趙高之罪,勸二世除之。而二世反把李斯的話告訴趙高。趙高先下手為強,把李斯拘捕入獄,將李斯全家滿門抄斬於咸陽市上。

東漢末年,漢王朝已土崩瓦解,群雄逐鹿,爭殺中原。有一次,曹操在圍攻對手時,把軍糧運抵的時間計算錯誤,結果食物越來越少,被迫令糧官減少口糧供給。很快就有士兵在發牢騷,抱怨吃不飽。如果怨言蔓延開來,就要兵變。這時,曹操的人性中的陰險部分就被啟用。他將糧官召到帳中,竟要糧官替代他的過錯,要殺糧官。就這樣,糧官別無選擇,當天就被斬首示眾,於是士兵停止抱怨。

從替代行為透視人性弱點怎樣發作

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種現象,人一旦有了挫折的自卑感時,立即會想以其他的東西來替代欲求的物件。

有些人會故意一面肯定別人,又一面批評說:“科長雖然人很好,但穿著卻一點品味也沒有。”這句話表面上的肯定是偽裝的,其真正的含意卻是在於指責對方的形象。雖然主觀意識上不喜歡對方,卻又無法為其上司的事實做掩飾,於是產生了“替代的心理”。生怕別人知道他的不滿行為,而以用所穿著的服飾來醜化其形象,而非直接的人身攻擊,此可謂為“遷怒式替代”的方式。

歷史上,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有名的人物,他們的言行和隱藏在內心中真正的意識,表裡並不一致。甚至有些人雖然看似開朗,但事實上,卻充滿著自卑心理,並對世事抱著內疚或慾求不滿。

拿破崙是由科西嘉島貧民出身,到巴黎後由一名普通軍官努力爬升至法國皇帝的地位。在他成為法國皇帝時,與貴族遺孀約瑟芬結婚,多少有出身的自卑心理作祟。此外,拿破崙是個盡人皆知的矮子,也存著身材上的自卑。所以,與約瑟芬的婚姻,可以用來彌補他的卑微出身和矮小身材造成的心理缺憾。又如,18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中的主角,貧民出身的於連索黑爾和貴族德瑞那夫人的情史,同樣地也身分家世相關的彌補心理。

事實上,在當代企業家中也有不少白手起家的類似例子,有財富和權力已無法滿足,於是,堅持著要與門當戶對的富家女通婚的執著心態,與其自身的卑微家世不無關係,欲藉此彌補其內心中的自卑心理。此類的替代彌補方式,不只侷限於對出身的關注,甚至會發生在一切的需求或**上。換言之,人在無法滿足自己**時,會轉而追求別的東西,以消除其對欲求的不滿足。也就是將原來難以達到的目的,改變為較容易達到的目的。此種心理現象,可稱之為“替代”。這種替代心理,是人性弱點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前面所說的科西嘉島貧民出身的軍官拿破崙和出身貧民的於連,因對自己的身世背景感到自卑,因此便以和貴族通婚或戀愛的做法來代替原來的願望,就是典型的以其他優勢替代自身弱勢的人性心理活動。諸如此類替代行為的例子,古今中外不勝列舉。許多人為了獲得替代的合理合法性,而全力以赴努力爭取,以證明自己。當然,這種人性弱點很多時候是無可指責的,也沒必要去指責它,,因為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合理合法性。通常代替的物件大約有以下幾種型別。首先,是將物件替換為原來相似的物件。例如,一個羨慕著同學有哥哥可以一起玩的男孩,往往將他的家教老師視為哥哥看待,而替代自己“沒有哥哥”的事實,以家教老師為替代物件,來彌補自己的缺憾;又如,母親去世且有戀母情結的男人,往往會娶比自己年長的女人為妻。而此類男性也往往易罹患性無能,原因是此類男性在潛意識中,將妻子作為代替“母親”的角色的需求。

此外,如沒有物件,缺乏愛情滋潤的女人,往往也因愛的欲求得不到滿足,轉而飼養貓狗等寵物。或許有人會生疑惑,貓狗與男性根本毫無關係,但對於此類女性而言,這些成天被她抱著、睡在一起的小寵物,等於扮演了“被愛”的男性角色的替代物件。

一些工作能力無法受到肯定的人,會在聚會、旅行、社團活動中極力表現出領導、帶動能力,以此來掩飾其在工作上的自卑感,並藉以肯定自己的才能。但是,一旦無法以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的自卑感時,則易變得暴躁易怒及怨天尤人,甚至其他的方式報復,以發洩其因自卑而不滿的情緒。例如,用釘子扎布偶,將布偶當做仇人,以發洩其攻擊報復的情緒。在我國農村中,過去就有一些婦女將仇恨的人制成布偶,反覆用錐子或針扎它,以此消除壓抑的情緒。此即利用物件的轉移,而改變為象徵性的玩偶替代,以達到平衡情緒的目的。

另有一種模式,不針對人而以其周圍的事物進行替代,如所穿的衣服或有關的東西等為物件。有句諺語說:“憎恨和尚,連其袈裟也討厭”即是這個意思。

換言之,只要是存在於物件身邊的事物,都可成為出氣的代替晶。乍看之下,某些人背後的作為是不可理解的,但這卻是人類的真實行為,因為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就是我們人性中的弱點。有一個朋友非常珍視一條女用手帕,據說,是病逝的愛人的遺物,類似情形,可視為因失去愛人的打擊,而將失落的愛情寄託於他的遺物上,以此來減輕其所受的打擊。,一般所謂的“故人的遺物”,正是以賭物思人來轉移失落的感情。有親人去世時,通常會將遺物分送給家屬,家屬不僅會珍視遺物。甚至有人會隨身攜帶,這種情形可能是離不開故人影子的關係。例如,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卻珍視父母的遺物,與其說是懷念,不如說是受戀母或戀父情緒的影響。替代需求物件的另一模式既非物件本身,亦非其所有物,而是以物件所具有的特徵為需求物件。例如,想獲得較高的地位,或想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卻無法如願。於是,便憧憬上流社會的生活,如使用名牌或出入於上流社會的交際場所,以及與富豪子女談情說愛等。拋開剛才拿破崙的例子不提,眼前便有許多現實的例子。例如,學歷低的人想娶學歷高的配偶等;相反地,歷史上曾有若與某國處於敵對狀態時,甚至其國家的語言亦會被敵視排斥。諸如此類的例子多不勝數。

有位知名的學者,他父親是位有錢人。他最喜歡不斷地賣弄名牌或名牌的專有常識。例如,某品牌的葡萄酒是什麼口味的、咖啡的品牌中有什麼典故,甚至固執己見到異常的程度。何以他會如此的在意名牌?又因何以自己懂得如此多的名牌為榮呢?其實他對身為一個學者並不滿足,同時也一直眷戀著過去的美好回憶,且無法釋懷。結果,只好訴諸此類做法來提高自己的地位,並沉湎於過去的幻夢中。另一方面,他也因過去常把山珍海味當家常便飯,而在現實社會中,其高貴身份卻被完全抹煞。於是,他鬱悶不樂而形成內在的自卑,因此,其自我表現的**,最後只得用莫明其妙的言行來表現。

此外,尚有一種型別最值得回味,那就是某些人常會不分物件莫明其妙地亂髮脾氣。例如,被上司訓斥過的男人,回到家裡會因一些家常攀事,而對妻子大發雷霆;受委屈的妻子也會遷怒到孩子身上;受到不明不白責備的孩子只好拿小狗出氣。這種方式不同於前述的例子,既非以特定的物件作發洩,也不是以類似的相關事物為物件,而是以任何不定的目標及自己所屬的事物為物件,以尋求自我情緒上的發洩。當某人內心有毫不客氣地反抗上司的**,但礙於現實卻又不得不忍氣吞聲,於是怒氣衝衝地回家。此時,妻子既非上司的替代,也非上司的所有事物,但卻和上司同樣,有象徵著權威地位的性質,於是,便以此毫不相關的理由,與原來的需求物件交替,胡亂地發洩心中的怨氣。

又如,在家中和父母關係不睦的孩子,常會熱衷於盆栽及塑膠玩具。雖然二者並不可能成為家庭的分子,但在他的內心世界,卻將盆中花或玩具作為交談的替代角色。即將二者依其心裡的意識形態,作為生活中消除寂寞的發洩物件。

需求物件的替換模式,除可歸納為前述幾種型別外;尚有主體的替換和行動手段的替換兩種。

主體的替換往往發生在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上,轉而寄託於自己的子女身上。例如,自己夢想擁有一流大學的學位,但卻事與願違,於是,便自然地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代替主體的“自己”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此種替代的角色,並非任何人都可扮演,必須是與自己類似或關係親密的人方可,因此,最親近的莫過於與自己最類似的孩子事實上,極力堅持孩子上一流學校,或希望孩子成為音樂家的父母,有不少例子足以顯示他們大都因為自己曾有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將希望寄託於孩子上身上。

當然,此類主體的替代,並非只限定於未實現願望的替代角色上,例如對長相或身材有自卑感的父母,經常會誇張地讚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的可愛,或是多麼的聰明美麗,此亦可說是主體的替代。另如,執教於深山僻壤的學校老師,希望以各種比賽的優異成績,讓他人認同自己教出優秀學生的能力,也是同為此一形式的主體替代。

另一種是行為手段的替代。在此類模式中,是以手段替代為目的,進而獲得滿足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守財奴。這類人將錢財的儲存作為達到幸福的手段,所以他們便以儲蓄錢財為樂趣。通常此種類型的人,因無法獲得一般的幸福,遂產生高度的需求不滿,故企圖以金錢來購買幸福。

不可否認的,合理地運用錢財,可以謀得幸福的生活,但無論如何也只能說是一種手段,金錢絕非幸福的目的。因此,守財奴視財如命,只不過是將謀求幸福的手段,誤解為幸福的目的,以滿足自己需求的不滿罷了。法國藝術大師莫里哀的喜劇《吝嗇鬼》中的主角,從事高利貸的阿巴公,一個貪婪無厭、讓人鄙視的老頭,居然愛上一個窮人家的女孩,且受盡窮女孩的冷落。故事結局,他為了取回被偷走的財物,而放棄了他的黃昏之戀。對守財奴而言,幸福只能以金錢購得,所以,對他們來說,存錢守財的目的是為了彌補所缺的幸福,並且以財富(手段)代替幸福(目的)。

除了錢財之外,其他例子亦不少。如有些高爾夫選手,其球技已臻於一流水準,但此時,卻往往會對球具的材質品味感興趣,轉而迷於蒐集珍貴、有歷史價值的球具。於是,他逐漸地不再磨鍊球技,甚至不再打球了。這類選手將享受蒐集精緻的球具(手段),替代了賽球(目的)的原來目的;又如,忘記汽車是用來代步的原始目的,每天將車子仔細地擦拭清洗,將愛車保養得閃閃發亮、光可鑑人。通常沒有經濟能力到高階場所去的人更喜歡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愛車,為了消除心中對不夠富有的現狀不滿,而將汽車的外觀美化,當做一種補償代替的心理作用。

替代行為尚有一種型別,那就是昇華模式。何謂昇華模式?即將受壓抑的情緒或攻擊傾向,替代為社會公眾所能接受的行為模式。所謂能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模式,並非指其違反社會習慣、道德,而是另一種受高度評價的方式。

例如,具攻擊傾向的人,會轉而著迷於運動、遊戲等耗盡體力的活動上。若一言不合即與人爭吵或直接施與暴力,社會道德必不認同,故只好把精力替代為運動、遊戲;若其精力過人,原本只是個替代的角色,卻往往發展出優異的運動能力,甚至成為一流選手。除了運動之外,經常與政敵抗爭的政治家、競爭激烈的企業家、外科醫生等,時常也有某些由攻擊傾向替代轉變的例子。

當然,即使這些人具攻擊傾向而透過替代轉變成目前的行為模式,他們在社會上的評價並不致因此而遭貶低,反而因為他們能將這些攻擊傾向昇華,並引導至公眾認可的方向而有卓越的發展,因此備受好評。昇華模式的替代行為,不僅限於出現在攻擊傾向上。例如,**等也往往會升華為舞蹈、握手、散步等,此類與**無直接關係的行為中,作為短暫的替代行為,以發洩受壓抑的事物。其他如義工活動、宗教活動等,若解釋為人慾昇華的一種運用也不為過。熱衷於義工或宗教活動,對異性完全不感興趣的人,此類傾向的可能如果愈強烈,這樣的需求也愈高,只攔不過害怕將此需求直接表達出來罷了。總之,這是普通的人性弱點。這是一種人們在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出現的人性弱點。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真一的苗芽,而是我們透視世界的眼睛不夠明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