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逃避行為是由人性弱點驅動的

逃避行為是由人性弱點驅動的


呻吟 黑道學生II 大婚晚成:老婆離婚無效 女二號 儒仙 異界邪神 書仙 穿越之修仙 現代丫鬟 皮狐子仙傳奇

逃避行為是由人性弱點驅動的

惡行是一種面貌可怕的怪物,只要一見到它,就會憎惡它,但見得多了熟悉了它的面貌,便會首先容忍它,繼而可憐它,最終則認可它。

波普

我看到一些人不會從事科學,但卻從來沒有看見哪個人不會培養美德。

伏爾泰

一個人能否成功、能否幸福,都與人性弱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系。因此,瞭解人性弱點、轉化人性弱點,對於每個追求成功的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為什麼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有些人偉大,有些人渺小;有些人高尚,有些人平庸呢?這一切的源頭在哪裡呢?這恐怕就是人性弱點。

為了掌握人性弱點,觀察一個人是必要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觀察一個人的平常表現與其矛盾的心理,就可以明白其品質的複雜情況;觀察一個人感觸外界變化的反應,就可以確定其平常觀察和分析情況的態度;觀察一個人的突出素質,就可以知道其確切的聲譽;觀察一個人所作所為的動機,就可以分辨出其好與惡、愛與恨的類別;觀察一個人對誠信和尊敬的信守程度,就可以瞭解其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觀察一個人情感變化過程,就可以分辨其出胸懷的寬窄;觀察一個人的缺點,就可以知道他的優點。從而掌握了一個人的本質以及其命運的走向。

中國自古就有一套透視人性弱點的方法,非常有見地,並被用到了識人的領域。例如派一個人到遠處去任職,以觀察其忠誠;讓他在身邊任職,以觀其謹慎;派他做煩雜之事,以觀察其能力;突然問他問題,以觀察其機智;倉促約定會見的時間,以觀察其誠信;託付他大筆財富,以觀察他是否為仁人君子;告訴他情況危急,以觀察他的節操;故意灌醉他,以觀察其本性;與眾人雜處中,觀察其為人處世的態度。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智慧,用以洞悉一個人的全部本質。其實,人世間,以瞭解人最為困難,以親近賢才為最急迫的事。但由於潛伏著的感情和隱藏著奸詐,是很難從一個人的外貌瞭解他的內心的。因為人們總是把自我的弱點掩飾起來。

在現實生活中,具備做一個有才能的人並不太難,發現有才能的人才真正困難。這就是“千里馬常見,而伯樂不常有”的緣故。有人感嘆賢才與非賢才之間,似是而非,難以分解,像和氏璧這樣的無價之寶,一般的人是認識不到的;而高出世俗的人才,一般人更是不能識別的。識才不易,而能識別人才的人必是有見識的人。所以,世俗人常說,畫老虎,畫皮毛容易,畫出內部骨骼就困難了。認識人的外貌容易,認識人的內心和人性弱點也就更加困難了。

人是一種動物,其本能中,均有躲避攻擊的傾向,會避開與傷害有關的事,而逃人其他的世界。這也是一種人性弱點。

例如,對許多事表示高度關心的人,一旦談到與工作有關的事時,突然閉口不提,或轉移話題的說:“工作歸工作,聊天歸聊天”;或在下班回家後,隨即將工作拋諸腦後,沉溺於其他事中,從而避開這些**問題。但無論如何逃避,終究會自暴其弱點。若有人追根究底地追問下去,他便逐漸地脆弱、崩潰、甚至道出其真心話。

其實,人害怕別人提及其弱點時,會立即轉而熱衷於其他的事情,並逃避所隱瞞的祕密。這類消極的自我防衛反應,心理學家稱之為“逃避行為”。從審視人性弱點的觀點來看,對某事異常熱衷,渾然忘我而達到“逃避”的人,舉目所見不在少數。

逃避不想認同的不滿或殘酷的現實,然後瑟縮入封閉的世界。但這樣卻又暴露出一個人的潛在弱點,正所謂欲蓋彌彰,亦即鴕鳥心態。當鴕鳥面臨危險時,會把頭一股腦兒地埋進沙堆裡,自以為隱藏了自己躲過了危險,誰知竟將它的弱點“臀部”高高地暴露在外。

盤踞於內心的自卑,若想採取逃避方式加以隱藏,則不外乎有下列幾種模式,即可循線找出此人的自卑面。如同工作狂一樣,只熱衷於眼前的工作,使自己忙碌地渾然忘我,以逃避現實;又如中邪一般,沉迷於特定的動作,來逃避從事某一件事,如以裝病的方式來逃避。此外,又以沉默或漠不關心的態度,與現實中斷關係的方式,即“以拒絕、否定逃避”。因此,研究出隱藏在背後的人性弱點是一重要課題。

首先為“逃避於幻想”型。人若寄託於幻想中,可以逃避來自現實生活的苦惱失意。這樣使心理保持平衡,極為簡單且常見的方式,也是一般人在現實生活中自我排解情緒的渠道。例如,在擠滿上下班乘客的車廂裡,經常可見許多上班族,無視於車廂的擁擠,兀自拿著雜誌或推理小說閱讀著。他們沉浸於其中,搖身一變成為書中的主角,暫時拋開了世上塵囂,而進入跨越時空的幻想裡,並且得以忘卻因擁擠而產生的精神壓抑。由引可知,暫時性的幻想有益於精神情緒的平衡;但若積久成習,或者生活的四周充斥著幻想的空間,則此人將因逃避而變得憂鬱、孤獨,甚至憤世嫉俗而脫離正常的生活軌道。

另外有一種“遠離現實”,可視為“逃避於幻想”的另一種型式。這型別的人一旦離開公司,就絕口不談有關工作的話題,絕對不將工作上的痛苦帶回家,即使在進入特殊營業場所,也絕不會吐露心中的積怨或牢騷。這種“工作歸工作,生活歸生活”的型別,往往因其有隱藏在內心深處無法滿足的需求,故轉而逃避。當然也不盡然,有的人純然是將工作和生活分開。工作的時候埋頭工作,生活的時候輕鬆地生活,顯得十分超脫。

一般地說,很多人都有對工作感覺疲乏、上司無法認同自己或沒有升遷希望一類的不滿。這些不滿若為他人知悉,勢必將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工作對他們而言,無疑是難以接受殘酷的現實;卻並未因而不斷地反省自己,追究自己為何致此的原因。換言之,因為現實中有強烈的需求無法滿足,於是將現實視為一種“假象”或“虛構的世界”,在不滿的現實世界與自己間築起一道牆,並反覆地告訴自己:“現實歸現實,自己是自己”。因此,外表泰然自若、無動於衷,且非常看得開。但事實上,卻在無意識中產生了逃避心態,儘可能地隱藏起在現實社會中的自卑。所以,刻意強調“工作歸工作”的人,將工作和私生活明顯區分,內心卻往往與其外表相反。其實他們心中往往存在著與同事、上司間在人際關係、職位的不滿,並且隱藏著極大的自卑。

“逃避於幻想”的相對應的模式為“逃避於現實”。二者屬於完全相反的型別,後者想在現實世界中藉以消除苦惱與自卑。與幻想模式相比,乍看之下較為複雜,但實際上二者如出一轍,只是方式不同罷了。如受家庭問題極端困擾的人,工作時會特別賣力,且對工作之外的事漠不關心,以期忘卻心中的憂煩。相反地,在工作崗位上有自卑感的人,反而會認真地處理家務事。

例如,一位部門的主管對部屬要求就某種商品做出新的企劃件,但部屬卻苦於無任何突出的創意,但又不能交白卷。結果,不能就主題研究,卻隨便地以一些與主題毫不相干的調查事項,長篇大論地大做章。相信很多公司主管皆有此經驗。

又例如學校測驗,一定也會有此情形出現,弄得閱卷者哭笑不得。這些卷子大都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卷面雖然被寫滿了,但閱卷者卻很難看出與考題有關的內容。寫出這類考卷的學生的態度,並非想獲得好成績,其實只不過是想透過寫填滿考卷,拼命地努力應付,而獲得心理上的某種滿足,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感。

“逃避於現實”的特徵是這些人處事相當認真,幾乎沒有半途而廢的情形,不再消極地安慰自己,而是像受了刺激般地瘋狂地工作,希望自己永遠處於忙碌而不停歇。

從社會觀點來看,“逃避於現實”亦有其正面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有時無法立刻判斷出來。

眾所周知,社會上有很多人都是工作狂,猶如一群不停忙碌的工蟻,不僅能分工合作,而且是盡心盡力地工作,甚至可稱為“工作麻痺症”。所謂“工作麻痺症”者,即是連休假日都獻給工作而沉醉其中。早上爭著第一個向公司報到,下班後最後一個離開。一坐在辦公桌前,或者拜訪客戶時,即顯得精力充沛,幹勁十足;但下班後或工作稍閒時,即顯露出無精打采,疲憊散懶。從外表看來,“工作麻痺症”的人工作皆相當熱心,惟有工作才能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周圍的同事眼裡,他被視為工作魔鬼。但其實在他們的內心世界往往隱藏著極大的自卑、不安和不為外人所知的人性弱點。

一般而言,“工作麻痺症”者幾乎都存在著嚴重的家庭問題。為逃避家庭的需求和不滿情緒,他們會熱衷於工作,將精神集中在極高昂的工作情緒上,同時想盡量避免家庭的困擾。如**不協調、夫妻感情不知;婆媳不睦,一回到家就爭執不斷;或小孩行為不良,經常被老師約談等等。凡此種種都是人們不願談起,並且想加以淡忘的情形。萬一這些問題重起爭端,即會顯得不安、浮躁,結果,自然地想透過工作藉以舒解不安的情緒。這類“逃避於現實”的心理因素若繼續存在,並持續作用於積久成習,便形成所謂的“工作麻痺症”的病態心理。

同樣地,極端的家庭主義者,或異常熱衷於自己興趣的人,和“工作麻痺症”者一樣有逃避的心理產生。這類心理往往擁有潛在嚴重的人性弱點,但。二者的問題根源和逃避方式卻恰好相反。換言之,極端的家庭主義者,其問題根源卻在於工作或公司。他們在工作或公司裡遭受挫折,信心喪失,與上司不和、無法升遷等不滿。當此不滿情緒愈大時,對家庭關注的精神愈大。

另一方面,一些工作表現平凡,但在感興趣的領域裡卻表現出色的人,有不少在家庭或工作上皆有自卑感。這些人談到興趣所在即興致勃勃;但若提及工作或家庭時,卻沉默寡言。因為,他原來應關注於家庭或工作上的精神,由於某種因素而無法關注。為了填補精神上的空白,遂將所有的精力投注於自己感興趣領域內。因此,在你四周若有“極端的家庭主義者,,或“工作麻痺症”者存在時,不應只看到對方的外表,而該試著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須知“工作麻痺症”者的弱點在家庭,而“家庭主義”者的弱點則在於工作或公司。例如,某人最近突然對高爾夫球和釣魚感興趣,極可能是因為在工作或家庭中遭到困擾。

逃避行為皆屬無意識的流露,自己並未察覺。有時亦只是以反射性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例如,最典型的例子,當某人思考著某一件煩雜的問題時,會在斗室間來回地踱方步,或搖頭搔首或手足無措地亂動,而最常見的是抖腳。又如,無法立刻回答對方問題時,會說出許多不相關的玩笑、或大聲狂笑、或以快速度地喋喋不休等等,皆因某種心理作祟,而自然地出現此類下意識的動作行為,以紓解心中的緊張、不安的情緒反應。有兩種現象,男人在外不軌後回家,通常會顯得特別地多話,且喋喋不休地和太太說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以掩飾內心的惶恐不安。

例如,某位有外遇的先生,因內心有“被發覺”的不安恐懼感,為了消除此種情緒,會不自覺地以極快的速度搶先發言,在妻子面前提一些無聊的話題。通常在此種情況下,沒有太多的時間能使自己冷靜地思考,遂脫口而出,結果變得嘮叨、喋喋不休。此時,身為妻子者若較**,立刻會察覺“不尋常”。此種現象和“鴕鳥心態”如出一轍,因其極力想要隱藏問題,卻反而自暴缺點。

同樣在工作場合中,平常愈是沉默的人,若是反常地多話,則愈發有問題。例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因水門案受到嚴厲的質詢時,會不自主地不斷摸臉頰或下額,由此小動作我們可以一眼判定,他內心一定隱藏著不欲人知的不光彩事件。

當一個人的逃避意識漸趨強烈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甚至演變成“借疾病逃避”的現象。這種現象並非裝病,而是一種心理因素導致的病變,即一般所謂的“心病”。例如,莫名其妙地手部顫抖,甚至導致無法寫字的**;眼睛突然失明、耳朵突然失聰。這些症狀多半為心理上的障礙所致,漸漸地連他自己也信以為真,結果竟真的就會變成生理上的病變。因此旁人很難判斷是否為真病,甚至很難揣摩出隱藏在疾病背後的心理和人性弱點。

生活中,也常有這種情形,當一個人遇到難以適應、或難以解決的困難情況時,反而拒絕適應和解決的行為,同時還保持著反抗的態度。此種反應是逃避和反擊的心態同時作用的結果。

拒絕和反抗的心態,常見於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尤以青春期最為顯著,甚至有些人直到長大仍保有此類逆反心理。例如,看到“禁止進入”的告示仍故意闖入,看到“禁止張貼”的標語卻故意在上面塗鴉,這些人的叛逆性格乃源自青春期的反抗心理。換言之,愈是受到禁止,他們就愈是對受禁止的行為感興趣。

拒絕的心理並非一定以積極的行動表現出來,無所事事的態度,亦是常見的模式。例如,在許多大公司或公家機構裡,一般會有一些面無表情的職員。這些人以中層主管為最多,一面忙於基層工作,同時還須煞費苦心地管理下屬職員。他們的精神狀態經常處於繁重的壓力下,或置身於充滿敵意和憎惡感的環境裡。若是有了極其煩惱的情緒問題時,即會不自覺地表現出冷漠,以壓抑不安的情緒。當感情受壓抑時,表情即冷若冰霜。雖然他們拒絕態度的直接表現,但事實上這種心態背後,往往存在著對環境或上司的壓力所作的抗拒態度。尤其是年輕的員工對上司會故意露出抗拒的表情。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再沒有比這種面孔更直接的表現方式。乍看之下,可能會被冷漠的面具所矇蔽,但仔細地推敲,將會發現本人都一無所知的人性弱點。例如,若談判桌上出現這種表情物件是我方的人員時,則你需特別注意,因為我方已成為此種抗拒反應的直接物件。此種情況下,若想找出對方的弱點以牙還牙,或按撫對方,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會招致相反的結果。所以最好不要當場說穿,靜待下一次有機會時再討論較好。

許多人在生活中總是遭遇失敗,並不是他們的能力不足,或是時運不濟,而是他們的人性弱點太頑固在作怪而已,已至於不可救藥。人想要成功,就必須瞭解人性真相,改變人性弱點,徹底重塑自我。人生的陷阱無所不在,而面對自己的人性弱點,瞭解人性的真相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處世技巧。在現實社會里,你必須比小人更懂得人性弱點,洞穿他們內心正在玩弄什麼詭計,只有這樣才會讓你識別各式各樣的陷阱和危險,儘快找到成功的契機。

如果你能夠了解隱藏在人性背後的真相,也就真正瞭解了人隱藏的動機,這將是你所能擁有的最了不起的知識,它會為你贏得無數的機會去取得更大的成功。18從反面行為透視人性弱點

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是極容易顯露的。因為那時人最不必掩飾。在一時激動的情況下,也易於顯露天性,因為激動使人忘記了自制。

培根

現實生活是複雜多變的,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主客觀因素,通常人們都有其掩飾性的一面。因而,認識其本質和人性弱點是很難的。但是,人的本質又一定會透過某種方式有所反映。因此,透過觀察人某些蛛絲馬跡的表現,就能在相當程度上認識其本質。

生活中有許多人,他們的外貌和本質有很大的不一致性,例如他們表面上莊重嚴肅而行為卻不檢點的、有外表溫良敦厚而偷雞摸狗的、有貌似恭敬而心懷輕慢的、有外表廉潔謹慎而內心虛偽狂妄的、有看似真誠專一而實際無情無義的、有貌似品性忠厚而並不誠心誠意的、有看起來足智多謀而實際上缺乏主見的、有表面上敢作敢為而實質上膽小如鼠的、有貌似誠懇而不講信用的、有表面上迷糊不清而實際卻忠實可靠的、有貌似言行偏激悖離常理而實質上能建功立業的,這些事情在生活中都是極為普遍的。這些小現象常為天下人所不在意的,卻為聖賢這人所看重,原因就在於一般人不瞭解其中奧妙,若沒有極強的洞察力,是看不到邊際的。這些就是人的外表與內心世界不盡一致,甚至物極必反的種種情況。

一般地,物極必反之後的一種去向,那就是一個人若有某種不足為外人所知的尷尬理由時,為了避人耳目,會做出一些與需求完傘相反的行為,來掩飾內心的人性弱點。這也是人表裡不一的真正原因所在。

例如,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物皆淡然處之,惟獨對性問題特別**,並採取幾近潔癖態度的人;或看到別人欺負動物即勃然大怒的人,不應單純地認為這種人對性真有潔癖,或真正喜愛動物。此類行為往往在其內心深處,潛藏著與此反應完全相反的需求,而基於此種因素所作異常**的反應。由此可知,內心愈不安、需求愈強烈的人,愈易採取相反的行為。換言之,看似對性有潔癖,或厭惡的人,對性問題的態度,或許往往更加地開放,對性的要求更高而已。

日本名作家井上靖與其妻子井上好子的離異,不僅轟動當時日本壇、藝壇,並普遍受社會各界議論紛紛。

據說,兩人的結合,乃源於25年前的一件欺詐案,由於兩人同為被害人,故而相識。當時的好子,還是一個梳著髮髻、淘氣頑皮的小姑娘,個性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好子的這種開朗性格,從井上靖成為名作家後,變得更為開放,同時在擔任製作人及經紀人方面,她的才華更受肯定。井上靖能在壇大放異彩,背後完全依憑好子的支援。

好子女士充滿才華與活力的個性,當然並非僅限於做個名作家妻子的角色上,同時她亦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她也非常注重子女教育,是一名具有獨特見解的婦女問題評論專家。而她的成就說得上是靠自己走出來的。而作為一個幹練的妻子,與一名作家丈夫共同生活,兩人當然會有許多差異之處。因此,許多人在他們離婚前兩三年,即感覺到兩人之間已有些不和諧的蛛絲馬跡,最終導致不幸的結局。

後來,井上靖在東京市區的一家餐廳,面對100多名記者面前公開宣佈離婚宣告。當時面容憔悴的井上靖,以連珠快語說:“造成離婚的私人原因,在仔細考慮後,我將以小說方式寫出,所以希望大家能以惻隱之心和朋友之情,不要逼問我。”

但第二天好子女士,卻公佈了他們離婚的私人因素。這件事也充分顯示出兩人性格上的不同,也因為此性格的差異,許多週刊、雜誌的報道內容,乃據此做各種角度的探討。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好子女士的公開談話中,有關夫妻口角間的措詞最值得注意。據說,二人曾在公開場合中,曾言詞犀利地相互指責。

儘管如此,井上靖仍希望與好子長相廝守;另一方面,好子也相信井上靖在學方面,應比別人更有才華,正因為如此,許多年來好子東奔西走,使丈夫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華。

換言之,兩人內心所想的,與實際做的卻是全然相反。而之所以說出違背內心的話,極可能是因為無法率直地承認自己內心的期待、需求的情感之故。

根據心理學解釋,希望某人採取某種行為或態度,亦即內心有所需求時,往往會採取相反的態度,或做出與本意相反的行為,這種心理活動稱為“反面形成”。井上夫婦所說的話背後,其實,就是有“反面形成”的心理活動在作祟。

“反面形成”可說是一種壓抑,亦是一種積極自我的保護作用;但無論多麼積極的反對行為,或是反常的讚美行為,其“反面形成”導致的行為,必隱藏著自卑、不安等弱點。內心愈是懦弱不安的人,所表現出的行為,往往更加強烈。

因此,“反面形成”式的行為,可因內在的自卑與弱點的不同,分為下列三種較具代表性的種類,受抑制的**而引起的“反面形成”;若以實際行動表示出來,則會因為極力抑制反變為無法彌補的攻擊傾向,更導致“反面形成”;在成長過程中,因壓抑的情緒被保留下來,會相對增加對青少年的“反面形成”。

這些“反面形成”型別,並非刻意或有計劃的行為,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況下產生,此亦為“反面形成”的特點。

一般人們對自己目前的態度與行為,都是根據正確的判斷思考而成,但對隱藏在其心靈深處的需求和弱點卻不自知,這就是名符其實的“反面”。在這點上,“反面形成”與偽善十分類似,並非經刻意安排的掩飾行為。因此,可從“反面形成”的行為看出人性的弱點,並根據這一點來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

首先,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形成了因抑制**所導致的“反面形成”。

曾有一位牧師在一次演講中,發現一名認真聆聽的學生,不斷地用指指捏住鼻子緊皺眉頭,同時這種動作只在他演講中提到“性的**”時才出現。於是在演講後,牧師便故意和他閒談些性的問題,此時這個學生又出現了同樣的動作。牧師認為這名學生的動作,必定是隱藏著關於性的煩惱。不出所料,不久後這名學生前來找他懺悔,內容與牧師意料的一樣,果然與性方面的煩惱有關。這名學生懇切地告訴他,自己因為了滿足性的需求而產生罪惡感,經常夜裡輾轉難眠。牧師終於明白他的怪異舉動,乃源於**的罪惡感。

對性抱持潔癖主義或限制十分嚴格的態度,事實上是因被壓抑的“反面形成”所形成的。因為,想抑制的**,卻會因亢奮而感到不安和罪惡感,因此,就逐漸變成“反面形成”的心理結構。此外,也會藐視或排斥色情電影、裸照等違反道德的事物。甚至在公司裡也儘量避免與女同事交談或在一起,絕對不開黃腔,且過了年紀卻還未結婚,而只熱衷於工作,或只對運動等個人喜愛的事物感興趣。此型別的人當中,有不少是**比一般人強、便對性卻有強烈罪惡感,在其潛意識裡隱藏、壓抑,也就是“反面形成”的人性弱點在作祟。

通常也有以另一種方式表現的性方面的自卑感。我們周圍經常可見吃女人豆腐的人,甚至有些以言語佔女性便宜,或不斷吹噓自己是如何地好色。這些人乍看之下,像是情場上的老手;但事實上,卻往往有性方面的高度自卑感。這種例子與前述的案例相似,是另一種方面的“反面形成”。

當別人以誠懇、親切的態度對待我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惡言相報;但假若對方的姿勢太低或有**份時,就會令人產生莫名的不安。

你是否曾懷疑過,“為何他對我這麼好?”、“為何他的態度那麼恭謹?”,也許你會進而懷疑“說不定他在算計我。”等等對別人的言行感到疑慮呢?事實上,就心理學而言,這種直覺是相當正常的現象。

因為過分親切、慎重的態度,背後往往隱藏著某種看不見的強烈攻擊心理。這種心理出自於攻擊傾向的“反面形成”的心理活動和人性弱點。換言之,害怕直接表現攻擊傾向,以避免暴露內在的需求或弱點。基於這種不安的理由,故以此完全相反的態度呈現出來。

根據家庭糾紛調解中心的協調員透露,凡是要求調解的夫妻,兩人看起來都非常懂事,甚至笑容滿面。根據他們的經驗,夫妻間態度愈謙和有禮,他們的距離和仇恨也愈大。

對一些事感到害怕的恐懼過敏症者,皆是源自於完全相反的需求。換言之,均是想使用暴力、想欺負動物、想用刀去割人身體、想用尖銳物體去刺東西等潛在需求的反作用所造成的。反面形成的另一種型別為幼兒的反面形成表現。幼兒皆有依賴父母的高度需求,當其需求因某種理由而受壓抑時,即會以獨立自主的反作用態度表現出來。此時,會刻意地自作主張、違背父母,即使是自己辦不到的事,也會堅持自己來解決。這種經驗若是在幼兒時期經常出現,則會積存於內心深處,即使長大成人後,此類傾向也不易消失。

例如,小時候有遭受虐待經驗的人,成長後一方面追求熾熱的愛情,但另一方面卻擔心自己的愛情,甚至害怕最後以失戀終結。因此,對別人的愛情漠不關心,更且當別人向他示愛時,他也會疑心別人是否心懷鬼胎,而採取反抗、汙衊,甚至挑釁的態度。

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上,極端要求有秩序的潔癖心態者,也可用於解釋幼兒反面形成的心理結構。從小骯髒、**、懶惰的孩童,即使長大成人後,此種性格也不會消失。只是此類性格隨著年齡增長,已不再為社會所接受。

因此,此類幼兒的反面形成會造成潔癖症。如公司裡乾淨成癖的經理,連一張紙屑也不放過;報告書上一點微不足道的小過失,也要大肆責備的科長等,這些人的言行,即可解釋為幼兒時反面形成的結果。此型別的人表裡不一,生性不愛乾淨,且懶惰成習,因為害怕將自身的弱點顯露於外,心中的不安遂變得神經質,終至形成完美主義的性格。

同樣的心理結構,也可應用於熱衷工作至達到狂熱程度的員工,或只知工作,對休息不感興趣的員工身上。事實上,這些員工中有不少是屬於無法脫離幼兒階段、性格慵懶之人。換個角度來看,那些對工作不感興趣或漠不關心的人,則是因害怕受到責備,而保持畏縮不前的態度。然而一旦緊張的情緒沸騰至最高點時,即搖身一變成為人人誇讚的認真員工,如此才能消除他內心的緊張。這或許是人性弱點的一種適應。

然而,因為此型別的人不斷重複著違背內心的行為,以平衡心中的緊張情緒。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精神壓抑相當大,偶爾也會因為某種契機,而破壞了反面形成的心理結構。毋庸置疑地,此型別的人乍看起來對工作十分認真,但其賣力的程度卻幾近反常的現象,甚至惹起一些不太熱衷工作的人極為反感。

因此,欲探究此型別人的心態,可由其反常的現象,搜尋形成懶惰個性的反面心理結構。只消利用適當的時機,不時地讚美其工作態度,免除對方擔心受責備的戒備恐懼之心。若對方的工作熱誠是源白於反面形成,則在其緊張感消失之後不久,此人即會開始遲到、曠課,將原來的原形暴露出來。

某位娛樂新聞記者根據長期的工作和觀察,將人類的“反面形成”微妙的心理研究得很透徹,以發人深省:“判斷演藝人員的夫妻生活是否不睦,並不困難,只須仔細留意在電視上表演的問答、歌唱等等節目時,若變得格外高興、更多嘴或更誇張地表示夫妻間感情多麼要好者,大致可斷言是感情亮起了紅燈”。

有些對別人有高度自我主張的意願,或總想支配別人的人,一旦自己的攻擊性需求為人察覺時,則往往會採取與其需求相反的警戒態度,或過分謙虛的態度。例如,在別人面前儘量避免說話,或做出引人側目的行為;害怕在開會時被要求發言,故儘可能坐在不顯眼的角落,甚至無法與上司、部下溝通等等,這種現象乍看之下,似乎有些懦弱、無能,但這種人的內心,卻往往存在著想支配、征服別人的強烈競爭**,所以其刻意表現出來的謙虛態度,乃是強烈需求受到壓抑的一種反作用。

這類人本質上的弱點,在於害怕暴露自己本來的需求,而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同。也正因為有這種弱點,他們時常會主張不需以牙還牙的非暴力行為。對別人的暴力行為,如對虐待動物者做出過度斥責反應的保護動物者,看到血就昏倒的醫科學生,看到小刀、針、乃至於筆尖、筷子等尖狀物體就驚恐者。

在日常接觸中,我們也完全可以從一個人不經意所表現出的言行小節中,看出其不自覺的潛在弱點。換句話說,可由日常的某個人言行追察其真正的心理活動。

例如,挨家挨戶走訪的推銷員,都有類似的經驗。當與對方溝通方式不恰當時,對方不僅不為所動,甚至會惡言相向。若是推銷生手遭上述反應時,必定掉頭就走,從此不再上門拜訪;但老手則完全不同,絕對不會因而退卻。有經驗的老手發動攻勢的方法與生手完全相反,他們認為此類客戶才是最有希望的顧客,縱然對方屢次斷然拒絕,皆不輕言放棄。即使捱罵:“你也太固執了吧?告訴你,不論你再來幾次都沒有用的。”此時,老手仍會賠上笑臉說:“即使沒有用也沒有關係,大家作朋友嘛!”之後,仍然每天登門拜訪。因為,根據他們的經驗,這種型別的客戶,往往表裡不一,口是心非,易於被人情和義理所屈服。

事實上,數次拜訪並非故意做出一些無謂的動力,而是藉此找尋對方防衛面具後的缺口,而客戶也不自覺地會為自己的反面形成,露出一個缺口,將原始的心態表露出來。於是,只消將目標對準缺口,其防線便立即全面崩潰,洽談也可由此順利開展。另有一種人,與上述型別恰好相反。不論對方說些什麼都會卑躬屈膝地立刻回答:“是,是”、“對,對”、“有道理”、“我知道”等,但根據反面形成的心理活動分析,對此種人反需加以提防;因為這種人外表看似迎合,但事實上,可能根本聽不進對方的話,或不好意思不加理睬,所以,只好假作贊同地點頭附和。某大學教授曾說,上課時教授每講一句話即點頭附和的大學生,十有**不瞭解課程實質內容。

最後再舉一例。因公務而有來往的人,或商場上的朋友,不能在短時期間推心置腹。情誼剛開始時應以讚美、客套來試探對方,但某些人對於這種社交性的禮貌或讚美會極力否認。根據反面形成的心理結構,此型別的人經常易為美言所影響,因此,會刻意地隱藏這種弱點。

但是一些老道高明的人,還是能從對方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中,以及每一種司空見慣的習性中,窺一斑而知全豹。比較準確地分辨出人的本質和心態以及他們的人性弱點。

而從生活細節上觀察人識別人,帶有很大的經驗性,其實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所以,一些有心人在實踐中總結出從生活細節識別人的三條規律:

一是從常見表情上識別人。好經常皺眉的人,一般都心思較重,心事較多,總喜歡思考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經常愛用眼角餘光看人的人,一般都心胸狹窄,心懷叵測,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恐懼感;經常用手撓頭的人,一般都心情煩躁,心神不寧。

二是從常見動作上識別人;總好掰手指節的人,一般工於心計,總在動腦筋;一坐下就蹺起二郎腿的人,一般都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走路總是駝背低頭的人,一般都心事較重;沒事就兩眼發直的人,一般都思想遲鈍。

三是從常見言詞上識別人。說話總是好加上“我認為”、“我感到”、“我想,,等字眼的人,一般都白以為是,剛愎自用;說話總好加上“可以嗎?”、“行不行?,,等字眼的人,一般都自信心不強,拿不了大主意;說話總是模稜兩可,含含糊糊的人,一般都是老奸巨猾,老於世故;說話總好誇大其詞,虛張聲勢的人,一般都好吹噓,好誇張。總之,從生活細節上識別人需要敏銳的眼力,發現別人不容易發現的特點,並能在轉眼即逝的言行中發現某個人的隱蔽特徵。一個有心人,只要他在平時能夠注意鍛鍊自己觀察細節的能力,就不難發現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特徵,從而進一步掌握其內心世界的祕密。曾國藩當年和太平軍打仗,他招收士兵很有自己的見解。他善於從應徵士兵的身體上,辨別其出身。他的湘軍士兵,幾乎無一不是黑腳板的農民。曾國藩招募兵勇有自己的條件,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而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這是因為應招士兵的稟性不同,如山僻之民多強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浮惰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鄉之人,而不喜用城市之人。這種從細節識人的方法確實十分特別。、

在生活中,一個人為了考察和了解另一個人的某方面的能力以及內心的想法,通常也會從很小的細節檢驗他的能力和誠實與否。

宋神宗年間,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他的政敵彈劾下獄。宋神宗以及太后都知道蘇東坡可能是因為才高而被人忌妒了,於是他們就想一個方法來試探蘇東坡。

一天夜裡蘇東坡正要入睡,忽有一人走進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頭,倒地便睡。

蘇東坡以為他是新來的囚犯,未予理會,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時,那人推醒蘇東坡,對他說:“恭喜,你安心旺巴,不用愁了。”原來那人是皇上派到獄中觀察蘇東坡的太監,他回宮裡稟報:“蘇東坡很安靜,夜間睡得很深。”

神宗點頭說:“我知道他問心無愧。”

不久,蘇東坡就被釋放出獄了。宋神宗從蘇東坡安然入睡的小事上,得知他內心無愧,可謂有識人之明。

英國曼徹斯特市有位醫生想在他的學生中找一名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當地手。一次在臨床帶學生時,當眾用指頭沾一下糖尿病人的尿液,然後用舌頭舔其味,接著要求所有的學生跟著做。

大多數學生都愁眉苦臉地用同樣的方法真的舔了尿液,只有一個女學生髮現自己的老師用來沾尿的是一個指頭,舔的卻是另一個指頭,她也如此仿效。於是這位醫生認為這個女學生具有他需要的敏銳的觀察力,於是就讓她當自己的助手。

這是一個從小細節選用人才的例子,卻很有啟發性。

一個人的學問、氣質、秉性、喜好,可以透過不同的渠道反映出來,小到隨地吐痰、排隊加塞兒,大到政治傾向,人生追求等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透過觀察他的朋友來了解他的為人,是一種便捷而可靠的觀察人的方法。透過觀察其所交朋友的型別,就可知其人是否賢明。生活中人們也常說:“告訴我你的朋友是誰,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所有這些都儘可說明觀友在知人中的作用。朋友與朋友之間,一般都有著某種共同的興趣、追求。或者其脾氣相投,或者其目標一致,或者其工作性質相同,這些共同點使他們有條件凝聚在一起。這一現象實質上就是共生效應。所以,透過識別其朋友的品質能力是比較科學的方法。

三國時期,姜維曾求教於諸葛亮,可諸葛亮開始並不看重他。於是,姜維私下就虛心好學,每天挑燈夜讀。這些都讓諸葛亮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後來,諸葛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教給了姜維許多知識,如八卦陣法、連弩箭法等。姜維由此成為了名驍勇戰將,立下了不少戰功。姜維能與諸葛亮交朋友,便可知其為人的不一般了。

所謂看書知人法是指看看一個人經常讀什麼書,就知道他的品行為人。一個人讀不讀書,大概是最不好裝假的事情,有人視讀書為享樂,有人髒書為負擔,也有人把讀書當安眠藥。有人外表可以打扮得如紳士,談吐也可以很堂皇,但是,拿起書來就有如舉千斤般費力。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讀什麼書,是其性格的品味,以至行為和化素養的最好體現。

作為一名領導者,透過對下屬喜歡讀什麼樣的書,可以大致看出他的品行和修養。

當然,見微知著觀察人,自有它的侷限性。這主要是因為領導者有時也會透過有色眼鏡來看人的。

用有色眼光識人,就是帶有固有的感**彩,也就是帶著成見去識別人才。雖然這是識人中的大忌,但用有色眼光去看人者,在古今中外的識人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

人性是複雜的,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意識,支配著人類在求生存過程中的所有行為。它有時散發著善良的光輝,有時則流露著醜惡的**。人類所有的行為都以“自私”為起源,自私是人類求生存的一種本能。從這個角度上來觀察人類的行為,便可以發現,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大惑不解的事都變得合理了,人世間的種種醜惡、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