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文化廣場
美女跟班 冷少的新晉寶貝 豪門毒愛:狂野總裁的可口小情人 財色無疆 鮮聲任飛揚 穿越太子妃之雲想衣裳花想容 英雄聯盟之電競無雙 懾愛高手 重生變女王:拿下特種隊長 我的悠閒御史生涯
第七十章 文化廣場
湖濱文化廣場建設緊鑼密鼓地進行。王江明下了死命令,要在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會召開之前全面完工。因此,許炎林和屈福田日夜督戰,要求搶抓時間,加快建設進度,如期完成廣場建設任務。屈福田負責施工監督;許炎林負責工地石塊、樹木、花卉等物質的調運。建設包工頭也增加了大量的工程人員和民工。廣場建設工地上不分晝夜,燈火通明,原來綠茵茵的草皮已全部被推土機翻騰過來,各種樹木花卉和大理石堆滿了廣場的每個角落。
湖濱文化廣場已經成了雲陽人矚目的地方。
王江明領著一夥黨政要員興高采烈地來到湖濱文化廣場視察指導,晚報和電視臺的記者們,挎著照相機和攝影機簇擁著王江明,認真記下他的指示,攝下他和雲陽黨政官員們視察的風采。王江明看到廣場建設進展順利,部分地方已經成形,小塊小塊的花園用大理石砌就,顯得豪華氣派。花園中各種樹木都有,其中有不少熱帶雨林。王江明心裡感到特別興奮。他對在場的記者和黨政官員們說:“城市亮起來的關鍵是要綠化,而綠化的重點是要栽樹,栽大樹。廣場要高品味,就要栽樹,就要搞園林化,沒有樹只有草皮的廣場已經過時了。”明眼人都知道他說這番話的用意是抬高自己,貶低前任書記辛曉林。
其實,王江明和辛曉林之間沒有任何過節。王江明總認為辛曉林當初調走時那萬人歡送的場面讓他壓力不小,而且也讓他感到十分難堪。王江明和辛曉林交接工作時,辛曉林的一番感人至深的話,讓臺下掌聲雷動。而王江明不溫不火的表態,讓雲陽的中層幹部們感覺到新來的這位書記遠不如辛曉林強。因此掌聲也不熱烈,幾乎是無人喝采。而更讓他感到不悅的是辛曉林的車子開出市委大院時,門前的公路兩旁全是黑壓壓的人。連十里八鄉的農民也趕來為辛曉林送行,他們打著“辛書記,我們捨不得你走啊”的橫幅,一個個流下了依依難捨的淚水。
辛曉林確實是一個務實的好書記。他調到雲陽還不到兩年,第一年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辛曉林在堤上摸爬滾打了幾個月,和堤上的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扛麻袋,幾次因勞累過度而暈倒在大堤上。哪個幹部群眾不敬佩他的實幹精神?不為他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所感動?防汛結束後,辛曉林剛喘過一口氣,就開始騰出手來抓雲陽的城市建設,搞了一個城市建設的五年規劃,只用了半年時間,就讓湖濱廣場成形,還在城市商業集中地搞了一個綠化廣場,並已經著手沿江開發。雲陽市民多麼盼望辛書記能在雲陽多幹幾年,讓雲陽有個大變化呀!辛曉林雖然贏得了雲陽群眾,但他卻和省裡主要領導關係緊張。有人說,論水平和能力,辛書記比省裡的省長書記都強。這話不知什麼時候竟傳到了省主要領導的耳朵裡,那位領導聽了自然不高興。因此對辛曉林不大感冒,也許正是辛曉林過於張揚和強勢地露了鋒芒,上面交換幹部時,辛曉林就被一紙調令平級貶到了大西北。
王江明深知辛曉林在雲陽人心中的威望,因此他要壓壓辛曉林的人氣。在他看來辛曉林是個失敗者,在一個具有區位優勢的南方城市當了幾年市委書記,沒能再往上挪,卻調到一個經濟不發達的西北小市當一把手,他還算是勝利者嗎?他認為辛曉林在雲陽之所以贏得信任,是他有一套辦法籠絡人心。王江明到雲陽之後,看到聽到對辛曉林的一些讚美,他心裡就有些不舒服。因此他決不照葫蘆畫瓢,走辛曉林的老路。他要另起爐灶,將辛曉林搞的那些推倒重來,並在各種場合不指名道姓地貶低辛曉林。他剛到雲陽不久,就在市委召開的一次千人大會上說,我不會拿著人民的錢亂花,我要對雲陽人民負責,我不會像有些人那樣圖虛名,籠絡人心。他還說,我這人是喜歡抓權的,你們的帽子都提在我手裡,你們如果不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就摘誰的帽子。既貶了辛曉林,又給了身邊配角們一個下馬威。之後,辛曉林原來定的幾件大事,他都一概否定,城市建設專案也都推倒重來。就連辛曉林搞的常委定期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制度也被取消,並下發檔案,哪個單位如果有人到市委、市政府上訪,年終實行一票否決。
王江明在廣場上指指點點,馮金木和其他幾位黨政官員緊隨在後。許炎林、屈福田向這些領導熱情認真地解釋著。王江明滿臉笑容,這是他在城市建設上的一個最大的動作,雖然有人私下裡說他搞“貢品”工程,但他感到自己的氣魄要比辛曉林大。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會將在雲陽召開,他相信與會人員參觀廣場後,一定會大發感慨。
王江明走到一處花園前駐足了好幾分鐘。這是廣場分割成數十塊花壇中的一塊。這小花壇有幾十平米,是個稜角型花壇,四周用大理石砌了起來,花園中植上了蓬蓬勃勃的花草,中間栽了一顆沒有枝節和枝葉的枯樹。用園林師老莫的話說,這是一顆價值昂貴的上等盆景。雖然老莫口口聲聲誇耀這樹怎樣好,但王江明凝視著這株朽木,心裡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他認為這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化廣場,要特別顯示出它的蓬勃和秀麗,那盆景一般的枯樹栽在這裡,顯然有點不適合。於是他對許炎林和屈福田說:“炎林,老屈,這顆枯樹放在文化廣場有些煞風景,把它挖掉,找一顆桂花樹栽上。”
園林師老莫聽王書記要將那株盆景挖掉,換上桂花樹,立即走到他面前解釋說:“王書記,這顆樹是從廣東調運過來的,是廣場上價值最昂貴的一顆樹,不算運費,光買樹就花了十六萬。”
“十六萬,沒搞錯吧?不管它能值多少錢,這樹栽在體現雲陽豐厚文化而又充滿生機的廣場內有些不適宜。要麼,把這顆樹弄到市委小院內,和那假山相映生輝吧。”
許炎林說:“王書記,按照園林設計,廣場一共有八顆這一類的盆景樹,是不是都要換掉?”
“都換掉,怎麼搞的,沒一點審美觀。花那麼多錢買幾顆枯樹,太煞風景了!”王江明顯然有點發火了。
許炎林和屈福田焉焉的,好像霜打的茄子一般。其他的黨政官員們看到王江明臉色不好看,也都不再言語。
第二天,晚報頭版頭條刊載了王江明視察湖濱文化廣場建設的訊息,還配發了大幅照片。王江明一進辦公室,晚報放在辦公桌上,那條特別醒目的新聞赫然進入他的眼簾。他坐在轉椅上,粗略地瀏覽了一下晚報,然後將報紙放到一邊,認真地閱讀著權威黨報上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一位權威記者採寫的。文章有三千多字,題目是“農業產調結碩果——訪雲陽市委書記王江明”。文章雖然已經發表了一個多星期,但王江明每天都要看一看。正是這篇文章,使他的名字傳遍了中華大地;也正是這篇文章的廣泛影響,省委領導才決定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會在雲陽召開。那天,撰寫這篇文章的記者打電話給王江明,說文章第二天見報,王江明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當初,王江明接待這位記者採訪時,就像接待中央首長一般熱情周到,生怕出現差錯。那位記者臨走時,他囑咐水祕書長用車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飛機場,並大包小包帶了不少雲陽土特產,還給了那位記者一個厚厚的紅包。文章發表後,王江明立即打電話給那位記者表示感謝,並許諾如果那位記者再到雲陽來,不管是私事還是公事,他都熱情接待,並陪同到底。
王江明意猶未盡,市委水祕書長走進來說:“王書記,省委辦公廳正式發了電傳,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會下個月在我市召開,叫我們認真準備。”
“時間定了嗎?”王江明問道。
“初步定在十八號,如果有特殊情況,再另行通知。”
“好吧,老水,通知市委常委,明天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會議準備工作,後天我和金木同志還有你一起到省裡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彙報。”
“好,王書記,我馬上去發通知。”老水說完就往外走。
“等等,老水。”王江明 忙叫住水志先,拿過那篇記者的文章說,“這篇文章在市委內參上轉發一下,發到鄉鎮一級,讓鄉鎮幹部學習學習。”
水志先接過報紙瞟了一眼說:“我這就發下去,王書記,還有什麼事要交辦嗎?”
“哦,忘了,到省裡彙報,要準備一點禮品。”
“知道了,我讓辦公室同志去辦,您放心好了。”
“好吧,你讓高祕書到我辦公室來一下。”
水志先答應著出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