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善於洞悉人心:瞬間看透他人的心思4
夢中情聖 綜赤之焰 通神塔 裁仙 凌藍雕 末世藥奴 火影之宇智波歌黛 替身 殘愛死神復仇公主 三途
第四章 善於洞悉人心:瞬間看透他人的心思4
(8)喜歡用含糊不清的語氣和詞語結束話題的人,非常膽小怕事,大多神經質,明哲保身,需要承擔責任時常常推託搪塞。比如說“這只是個人的看法”、“不能以偏概全”、“從某種意義上講”或“在某種形勢下”等等。
(9)說話輕聲細語的人,這種人生性小心謹慎,具有一定的化修養,措辭嚴謹適當,而且謙恭有禮。他們對人很有禮貌,別人也會尊重他們;胸襟寬闊,能夠包容他人的缺點和錯誤,對人也很客氣,不輕易責怪與怨恨他人,注重交往,能夠主動與周圍的人拉近距離。
(10)經常滔滔不絕談個不休的人,一方面目中無人;另一方面好表現自己。並且,這種型別的人,一般性格外向。當話題冗長、須相當時間才能告一段落時,談論者心中必潛在著唯恐被打斷話題的不安,唯有這種人,才會以盛氣凌人的方式談個不休。至於希望儘快結束話題交談的人,也有害怕受到反駁的心理,所以試圖給予對方沒有結果的錯覺。
(11)講話時竊竊私語,或者彷彿耳語一般小聲囁嚅的人,聲音不知不覺中變小者一定是屬於內向型的人。內向型的人往往會在無意識之中跟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還會採取內閉式的姿勢。他們對別人的戒心非常強烈,而且認為不必讓對方知道多餘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們連自己應該說的話也懶得說出來,一心想“隱藏”自己,聲音當然就會變成囁嚅了。這種情況不僅是在一對一的聊天時如此,。在會議上的發言亦如此,因為他們並不想積極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至欲言又止,變成了喃喃自語似的,聲音很小,又很緩慢。說話時,往往不是明確而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總是喜歡繞著圈子,使聽的人感到焦躁不安。這種人即使是對於詢問也不會做明確的答覆,態度優柔寡斷,給人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
這種人對別人的戒備心理固然很強烈,但是內心幾乎都很溫和,為了使自己的發言不傷害到別人,總是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再說話;同時又擔心自己發表的意見將造成自己跟他人的對立。因為膽怯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過度害怕錯誤以及失敗,只好以較微弱的聲音娓娓而談。也許他們認為這種說話方式最安全。不過,對於能夠推心置腹的親友以及家屬就不一樣了。對於這一類特別親近的人,他們都會解除戒心,彼此間的距離也被拉近了,因此能夠以爽朗的大嗓門以及毫不掩飾的態度跟對方交談,能夠很自然地露出笑容。
從言語中辨析人的品德情操
一個人的言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人的一些實際情況,從言語中可以辨析人的品德情操。
古人的名言,對我們正確地知人識人很有啟示。我們可以透過辨析考察的言語來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德才行為,因此,言語辨析法不失為知人識人的有效方法。
使用言語辨析法知人,需要有言語做基礎,沒有言語,辨析也就成為一句空話。從人們生活實踐看,獲取考察物件言語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直接交談法。就是透過與被考察物件直接交談來辨別他的德才行為。這種方法是人們在知人識人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實踐也證明,這是獲取被考察者言語並能正確判斷其德行較好的一種方法。
日本名古屋商工會議所主席土川元夫有一次接待一位要求到他那裡工作的人。談了20分鐘,便作出決定:不能留用。當推薦者問他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就能決定取捨的時候,土川元夫說:“這個人和我一見面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根本不讓我有說話的餘地,我在說話時他又滿不在乎地不注意聽,這是他的第一個缺點。其次,他很得意地宣傳他的人事背景,說某某達官貴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位名人也是常常和他一起喝酒的酒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出來故意讓我知道;第三,我想聽的話,他又沒有說出來,真令人擔心,這種人怎麼能做同事呢?”聽了這番分析,推薦人也佩服得直點頭。
二是耳聽八方。就是在與被考察者廣泛接觸中,做善聽他們言談的有心人。對被考察者的話,在正式場合下說的要聽;日常生活中說的也要聽;順耳的話要聽,逆耳的話也要聽;正確的話要聽,錯誤的話也要聽。從被考察物件者的各種閒言碎語中知人識人。譬如一個人在正式場合說話的內容是滿口的政治套話,很進步,而在“自由市場”上卻說話不負責任,甚至散佈一些不滿的言論,說一些極為消極的話。這時,我們就可以判斷出此人心口不一,不可信其言語。
三是委託傳輸法。就是透過第三者來獲取被考察物件的言語。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被考察者說話也有一定的選擇和掩飾性。比如有的人在場時不敢說,有的脾氣不投的不願說,還有的性格內向的不善說。這時,我們可以透過與被考察物件合得來的第三者與其談話,來獲取真實的言語。但是,領導者選擇的第三者應當是為人正直,有責任心的可靠的人,這樣才能保證傳輸言語媒介的“保真度”。
經過多種渠道,獲得了考察物件的大量言語資訊後,從這些言語資訊中去辨析考察者的一些實際情況。在知人的實踐中,最難辨析的還是奉承和吹捧自己的言語。善聽順耳之言是人的天性。奉承吹捧者把錯的說成對的,黑的說成白的,以致有的人就聞“順言”而放棄原則。我們在實踐中要注意掌握識別吹拍之徒的方法,常見的識別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自省法。就是當聽到奉承讚美之言時,要客觀地分析自己與“美言”之間是否名副其實,以便找出讚美者的動機。知人者在聽到讚揚之言的時候,不要自我陶醉,飄飄然、昏昏然。首先要用鏡子照一照自己,比較一下,檢查一下,看看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讚揚相符不相符。如果不相符,就要認真分析一下讚揚人的動機,是出於偏愛,還是出於懼怕,出於有求於自己。
二是反證法。是指聽到過頭的讚美之言,就可以初步斷定對方的不良德行。聽到“美言”,就可以對被認知者懷疑有不善之心,其做法雖有些偏激,但它仍不失為一種觀察人的有效方法。
三是明技法。就是了解和掌握善諛者的常用技法,以便更好地識別其不良動機。從實踐看,善諛者最常用的技法,就是根據“人心向善”的心理,把被說服者的優點吹得天花亂墜,把其缺點或問題圓滑得天衣無縫。
言語談吐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才能學識,這是許多實踐所證明了的真理。當然,無論從洋洋萬言或一句話中,還是從聲音大小中來識別人的才能學識,都離不開國情、地情、時情和人情等客觀環境,離開了這個環境,就無法做出正確的鑑別。另外,知人識人者要特別注意鑑別那種“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誇誇其談者,不要把誇誇其談誤認為是才能學識的表現。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要吃大虧。這在歷史上也有教訓。成語“紙上談兵”,給人以深刻教訓。
從言語中辨析人才的德才行為,看起來很簡單,事實上,卻不是件容易的事,辨析物件是活生生有思想、有心機的人,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心裡話埋在肚子裡不說,有的見風使舵專撿好聽的話說,等等。
花言巧語不可信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想往上爬,或是想獲取某種利益,便採取說好話的方式,以花言巧語巴結、奉承別人,或是做出過分親密的事,讓你上當受騙:也有的人是採取拉關係、套近乎,跟你拐彎抹角扯親攀友,這些都是應該警惕的。
荀攸是曹操的謀士,他從小就有奇才,13歲那年,他的祖父去世了,就在一家人極為悲痛的時候,他祖父昔日的下級張權跑來弔喪。
張權一走到荀攸祖父靈柩前面,就大放悲聲,如喪考妣。他哭著,還一再表示要為故去的老太守守墓,以報答老太守的深恩大德。張權的虔誠表現令荀家上下十分感動,全家都懷著感激的心情準備答覆他提出的請求。這時,始終不動聲色的荀攸,經過觀察,覺得此人態度反常。他想到祖父生前從來沒有向家人提起過張權這個人,可見他與祖父並無深交,更沒有聽誰說過祖父對此人有什麼值得厚報的深恩。他覺得一個人施之過重,必有他意。此人對死者的悲情是言不由衷,對死者之愛也是言過其實。而且此人請求過切,談吐又閃爍其詞,料他必有所隱;再者此人面帶憂愁,必有所懼。荀攸看出破綻,忙找叔父荀村談了自己的疑慮。果然,待叔父喚過張權,經過一番盤查,此人便招認自己犯了殺人之罪,是想借為老太守守墓之名,逃脫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