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三十三章 來的都是客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三十三章 來的都是客


重生之改造命運(逐浪) 偏執狂:神祕首席專橫愛 終難忘 潛龍天下 陰陽噬天 別拿土地不當仙 邪王毒寵:爆萌小狂妃 胭脂河詭怪傳說 虎皮鸚鵡珍珠斑的故事 決紅塵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三十三章 來的都是客

李思明猜找上門來的,一定不是工作上的事,因為他自認為自己在現在這個崗位上還是“無名小卒”。 而且來的客人大帥一定也不認識。

只能是與公司無關的事情。

李思明開著車回到了家,從父親的表情上看,客人來了有一段時間,見李思明現在才回來,有些不耐煩。

客廳裡一溜坐了八個人,而且看上去都像文化人,因為大多戴著眼鏡。 這很顯然讓父親應付不過來,跟文化人打交道不是父親擅長的,他那一套派不上用場,來的都是客,他對知識分子有著樸素的尊敬,唯恐怠慢了。 用父親的話說,咱是工人階級出身,跟文化人是兩條道。 所以看到兒子回來了,鬆了一口氣。

李思明一進來,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八雙眼睛盯著他直到他走到近前。 李思明心說,我這個主人都到了,你們客人也不起身寒暄一下?他哪裡想到這些人內心之中卻是震驚無比,他們知道李思明很年輕,但見到他本人還是很吃驚。

“各位,我是李思明,自我介紹一下吧?”還是李思明打破了沉默。

“哦,你好,李導演,我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我姓謝!”八人中最年長的一位自我介紹道,這人戴著一副很別緻的大眼鏡。

“啊?原來是謝導演,您好、您好!”李思明立刻表示自己的尊敬,“您是前輩。 叫聲小李就行!”

久仰大名啊,李思明不知道謝大導演謝老爺子找上門來有何貴幹,李思明都已經把自己跟電影絕緣了——因為他從來不曾想在這行幹太久,他只不過把導演當成一個工具而已,所以他就沒有以導演自居地自覺,甚至認為那是別人的事。 此大人物,李思明也只是聽說過而已。 從沒見過他本人,他的電影李思明倒是看過。 比如那部詼諧的《大李,小李和老李》,這是李思明父親李全最愛看的,常常以老李自居,大家都姓李嘛,而且都是車間主任,不過他自認為自己比劇中的老李要開明高大。 父親自稱老李。 李思明只能當小李。 老李要是知道眼前的這位老者正是那部他最愛看地電影的導演,就不會找不到話題了,一定會將他所知道地溢美之詞全奉獻出來。

李思明沒有“大導演”的自覺,但別人不會這麼想,至少幹這一行的人不會這麼想。 上次楊月萬里迢迢地奔赴夏威夷,除了告訴自己她懷孕的好訊息之外,還告訴他有人希望他回國拍那部反映中越戰爭的電影。 可回國拍那玩意,沒錢拿啊。 這是李思明心裡最真實最卑鄙的想法,沒法說出來,要不然他跑到美國來巴結美國的觀眾是為什麼? 現在更不想將時間放在拍電影上面。

他當時用眼前這位六十二歲高齡地大導演作為擋箭牌,事實上他用對了,本來就是這位德高望重的大導演的作品嘛,咱要剽竊就剽竊外國人的——那部武俠片除外。 還賺外國人的錢,所謂“崇洋媚外”咱可不在乎,賺得越多越好。

謝大導演帶著自己編劇、攝影和幾位主演光臨,主要是來徵詢一下李思明的“高見”,有人想請李思明來拍這部電影,他也有所耳聞。 這也是這部電影現在才開始拍攝的原因之一。 他們這是趕往雲南拍攝現場,不辭勞苦地繞到了深圳。 李思明很想知道他們是怎麼知道自己住在這裡的。

李思明地電影除了那部《查理的天使》外,都已經在國內公映了,甚至都是美國本土之外最早上映的,李思明懷疑銀都的林老闆有當盜版的潛質。 單就這速度就值得讓人佩服。 最令李思明不爽的是。 他一分錢也沒撈著,銀都機構倒是既掙了錢。 又賺了面子,唯一地好處是,政府獎項中優秀譯製片獎,倒是被自己的電影占盡了,可那是譯製片廠的榮譽,跟自己無關。 至於這部《查理的天使》為何沒公映,道理很簡單——幾位女主角衣著暴露,性感,充滿**,社會不良影響太壞啊!前些年女青年燙個頭髮都被人罵不正經,更何況這些在美國人看來都有些暴露的鏡頭,這還是李思明有意降低暴露度的結果,即使在美國,社會開放程度,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也沒法比。 因此這部電影只能在電影學院或者電影製片裡,享受“內部觀摩”的高階待遇。 李思明當然也不想毒害祖國的花骨朵們,這個罪名太令人髮指了。

謝大導演的低姿態,讓李思明受寵若驚,只有他自己清楚他不過是冒牌的導演,所以說他自認為自己最應該拿地不是導演獎,而是演員獎——因為他總是在演戲,演地還是一位“成績斐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導演”地形象。

“小李,嗯,我就倚老賣老,這麼稱呼你。 ”李思明的虛偽讓謝大導演以為這個年輕人真的有那麼謙虛,“我受命要拍這部電影,今天我帶了主創人員不請自來,就是想聽聽你的高見。 ”

“謝導演太客氣了,我不當導演已經……嗯,還不太久!”李思明道,“事實上我就拍那麼幾部電影而已,我現在都已經改行了。 ”

“小李,謙虛過分等於驕傲。 ”謝導演卻很認真地說,“有志不在年高嘛。 你的那幾部電影在國內上映,每次都是萬人空巷啊,而且型別與風格讓人過目不望。 就那部戰爭片來說,讓人震撼,國人從來沒看過這麼一部真實殘酷的戰爭片,當年我們看《巴頓》以為那是最好的戰爭片,可是看了你的戰爭片,才知道原來你的電影更讓人拍手叫好。 所以我們請你提點建議,也是應當地。 ”

“是啊。 李導演,你的電影十分不錯,也為我們中國人爭了光。 ”編劇說道。

“好,你們拍的是一部好電影。 ”李思明脫口而出,看著八個人吃驚的表情,尤其是這位編劇,搪塞道。 “我說的是小說,我拜讀過。 根據小說改編的劇本一般也很不錯,作為一名導演,我認為劇本是電影創作的基礎。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故事有吸引力,電影才有吸引力,說到底,電影就是在說故事。 如果這個故事本身沒有說服力,那其它地元素也是無本之末。 ”

他說的有些過了,一時沒有剎住車,人家電影還沒拍呢,你就叫好,所以李思明自圓其說,也還說地過去。 這位編劇正是小說的作者。

“為什麼?”謝導演饒有興趣地問道。

“我的那部電影受人歡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真實。 什麼是真實。 不僅是服裝、道具,還有人物對白、肢體語言,都要符合歷史原貌和個人特點。 戰爭片更是如此,如果一位紅軍戰士手持MP38衝鋒槍,那會怎麼樣?導演不真誠不認真不敬業,那是絕對的。 戰爭中的軍人。 都是無畏的嗎?不是地,我告訴你們不是那樣的,第一次殺人的時候,有人會忘了自己手中原來是有武器的,有人會尿褲子的,有人會作惡夢,不論他是哪個國家的軍人。 我們以往的戰爭電影中,雖然有很多精品,但是時間太久了就形成了一個模式的,軍人都是很高大很勇敢。 即使有小毛病無非是愛發牢騷不講衛生這些‘小毛病’。 你地這部小說好就好在。 它真實,所有的人物都塑造的很完美。 梁三喜代表著軍隊中相當一部分的形象,我……就見過許多這樣的人的家屬,趙蒙生只想著走後門,搞‘曲線調動’,這絕不是詆譭軍隊形象,而是真實可信地,尤其在戰爭爆發的時刻。 ”李思明對著編劇,侃侃而談的說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什麼樣的,藝術就是什麼要的,當然藝術要高於生活。 ”

拋開導演這個外衣之外,李思明自信在反映這場仍在繼續的戰爭的電影中,自己是最有發言權的。 他的隊員中像梁三喜式也不是個別,這也是他讓小刀創立一個老兵基金會的唯一原因。 已經很長時間沒見著小刀了,不是捲款出逃了吧?李思明在心中這樣腹誹。

令他感到意外地是,擔任攝影地攝影師,李思明也認識,正是當年八一製片場奔赴戰場拍攝戰地新聞紀錄片的老趙,不知道他為什麼在上影廠攝製組。 李思明剛坐下,此人就衝著他擠眉弄眼,讓李思明懷疑他是不是鬥雞眼,直到他主動自我介紹自己曾當過戰地記者,因為親歷過戰爭,所以臨時借調過來地,李思明這才忽然想起。

“對、對,李導演說的太對了!”老趙搶先說道。 本來根本輪不著他來評價,不過看他表情,似乎急於表明自己是李思明的知己,有義務主動站出來,證明李思明所說的是偉大而又正確的,絕對的偶像啊。 老趙太“多情”,衝著李思明眨了眨眼睛,讓李思明噁心無比。

將飾演趙蒙生的唐某人,正坐在李思明的身旁,其實李思明剛進門第一眼就看到了他,也是他能輕易認出來的唯一的一位,想認不出來都不行。 好笑的是此人被國人,尤其是女人們斥為“奶油小生”一類,自從數年前,《追捕》在國內萬人空巷之後,高倉健這個日本人就成了硬漢子的代表。 難道中國數億男人中就沒硬漢了嗎?八十年代的女人們發出這樣的感嘆,崇洋媚外原來是從女人們開始的啊(注:女讀者千萬別罵我哦,呵呵)!

認識更多的人,更多的名人。 這是李思明在這個世界感觸最深的地方之一,這就是圈子,而且電影圈裡的名人出現的概率要比經濟界、科技界甚至政界名人大得多,這恐怕是中國未來社會開放的成果之一吧。

“你說的是軍隊的社會性吧?”謝導笑著道。 他的總結又一次讓李思明感嘆,人有時候不能說那麼多廢話。

“對。 是社會性,您真是一針見血啊。 ”李思明恭維著,卻說道,“軍隊是由人組成,這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地文化,受過不同的教育。 家庭的情況也是不同的,軍隊也日益受到社會的衝擊。 我們在拍反映軍隊題材電影就要考慮這一點。 相反過去我們往往將軍人形象放在了太高的位置,臉譜化、模式化、神化比較嚴重,因而在新時期如果不注意到這種社會性,給人感覺太虛假。 ”

“小李,你說的很有道理,這也是我決心想拍這部電影地原因。 ”謝導說道,“不過。 你的觀點有些極端了點吧?”

“謝導,我知道您地意思。 ”李思明笑了笑,“這就涉及的電影的作用問題。 思想性與藝術性,是需要一個故事去支撐的,而觀眾的口味是在變的,如果我們導演和編劇不去變,觀眾總有一天會拋棄我們的。 在國外,電影公司只願意去影迷愛看地。 如果某個題材被證明是失敗的,就沒有人會去拍,他們重視的是娛樂性,有娛樂性才會有票房的保證,這是他們才關心的。 在這娛樂性中,其實也隱含著西方人的價值觀。 ”

“可是國內不同!”謝導有些激動。

“當然。 ”李思明笑著道。 “國內的製片廠我不太清楚,可是我猜你們每年年初一定是計劃要拍多少多少部電影,如果有錢就多拍點,沒錢就少拍點,這叫計劃。 至於有沒有票房收入,導演也不用去管,製片廠也不管,只要沒有政治思想問題能完成任務就行,我說的對吧?至於當中有沒有資金地浪費,我就不知道了。 因為水準高的電影每年就那麼幾部。 ”

謝導啞口無言。

“我的幾部電影在國內萬人空巷。 我很滿意。 香港銀都機構賺了不少錢,如果我是一個外國人。 根本就不可能獲准在國內上映。 這叫市場。 78年以來,國內每引進一部外國電影和電視劇,都會在國內引發熱潮,我想這一點應該讓所有的藝術家們包括文化部門警覺。 我們不尋求自身的改變,將來是沒有出路的。 ”李思明深有感觸,“我地那幾部電影是拍給美國人看的,如果有更多的美國電影在國內上映,早晚有一天會佔領國內各影院,因為他們已經培養了觀眾,讓觀眾習慣於看美國電影,如果上綱上線的話,就是另一種侵略!”

“我承認你說的很有道理,可是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有經濟意識,那說的是經濟界的,現在有的在國營企業搞承包試點吧?咱們知識分子和藝術界的,要是講這個,恐怕不太好。 ”謝導道。

“可是演員們已經先走一步了。 ”李思明道,“咱們國內有好幾位年輕演員,不是去了美國?大家都知道,我在美國還見過,雖然境況不佳,但是賺美金,看上去也高國內同胞一籌?”

“這不是我們考慮地事情。 ”謝導表情很灑脫,反問道,“你為什麼不拍電影?拍了之後打回美國去不就行了嗎?”

“可我地誌不在此,科技才是我應該做的。 ”李思明解釋道。

“小李,要說你在電影上地才華,沒人不稱讚的,你不繼續拍電影,那是太可惜了。 ”謝導對這位總是面帶自信的微笑的年輕人很感興趣,見李思明改行,真是恨鐵不成鋼,苦口婆心地勸導著。

李思明鬱悶啊,遇到了這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真是後悔啊,可是還得作洗耳恭聽狀。

老趙對李思明的過去挺了解的,自從戰場歸來之後,李思明在報紙上出現過幾次,但是老趙是個有心人,很有心地瞭解李思明的過去。 當有人痛罵李思明這個大學教授不務正業的時候,老趙知道李思明甘願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本身就是何其的偉大和不可思議,對那些言語不屑一顧。 他的內心裡,卻為李思明鳴不平,因為李思明不可能跳出來為自己離開大學解釋,他所做的都是國家軍事祕密。

當李思明在深圳和中央首長握手的時候,老趙卻又一次吃驚了,李思明改行的速度太快了,而且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他對李思明是佩服的不得了——李思明不是天才,就是瘋了。

這位老趙,一個勁地為李思明開脫,這讓謝導挺不解。

“小趙,你這個人怎麼回事,一個勁地跟我唱反調!”在謝導面前,老趙也是小趙。

“哎,我這是見您老欺負一個小輩,看不過吶!”老趙挺仗義的,是個爺們。

天色較晚,母親買菜回來,和父親張羅一桌好飯,謝導一行人本來沒打算在這裡吃晚飯的,只是因為李思明回來有點晚,沒說幾句,天色就晚了。 來的都是客,李思明即使是不想被謝導教訓一番,也不得不極力邀請他們留下來吃晚飯。

於是,李思明又得承受著謝導的語言轟炸,好在當著自己父親的面,他也不好說得太多。 李思明發揮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大談拍電影的心得,並保證只要在道具、化妝、器材還有煙火特技方面,如果需要,保證會免費提供幫助,將所有人哄得開開心心的。

“這大概是我對國產電影所能提供的幫助吧!”李思明在心裡說道,“我不當導演已經……很久了!”

李思明的父親老李,這下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就是自己的偶像啊,找到了共同語言,一個勁的勸酒點菸,李思明懷疑他是不是藉此多喝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