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33節 第33章 桃花義

第33節 第33章 桃花義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一夢瞭然 田園皇婿 燒火丫頭修仙記 失落世界的程式碼 和親之忠犬求婚記 總裁的待嫁新娘 落鳳成凰:啞女亦傾城 H4系列:偷心完美老公 天是紅塵岸

第33節 第33章 桃花義

第33節 第33章 桃花義

桃花義?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忠貞與堅定

誰說歲月無情無義,誰說英雄已經走遠……

他們的故事由信念衍生出來,沿著命運的掌紋,一步步往前。一路上,沒有背棄,沒有放棄,就這樣跌跌撞撞走到終點,竟抵達萬人不及的高度。

最開始,不過是,素不相識的三個男人在街市中偶然相遇。

他們誠然心有壯志,可是年紀也不小了,依然默默無聞。雖然一見如故,桃園結義,誰也沒想到,日後竟然能夠成就一番功業,建立了蜀國,三分天下。

他們結義的情景在正史上沒有記述,民間卻不肯捨棄關於它的美好想象,自我完善,執意流傳至今,話本小說屢有演繹。一部浩蕩的《三國演義》便是以這個故事起筆:

涿縣的春天並不平靜,黃巾軍起義,情勢緊急。大漢皇帝的招兵檄文到了涿縣。應徵的人不在少數,可惜,大多數人的命運,註定是化作茫茫沙場上的一縷無家可歸的亡魂。

這生機勃勃的春天就是一座巨大的墳墓,等候無數人喪生殞命。

在劉備的眼中,這個春天並不殘酷。他感受到奧妙,是命運伸出的橄欖枝,是他二十八年默默無聞的人生得以改變的微妙契機。它盛大光臨,他絕不放棄。更何況,他還遇上了兩位志同道合的英雄。他們的出現,讓他相信,多年的等待、蟄伏,而今改變命運的機會到了!

相信在關羽和張飛的心中,也激盪著同樣振奮的想法。三個一見如故的男人相邀入了酒肆,相談甚歡。天下雖然混亂,唯有亂世才能出英雄,給他們這樣家族衰落、出身低微、流落異鄉的人機會,讓他們施展抱負,一鳴驚人。

天下,在雄心勃勃的三人眼中,是一頁等待他們落筆的素箋。巨集偉的藍圖即將構建。

次日,他們在涿縣的桃花林裡備下青牛白馬,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神明在上,桃花為證。桃花,在他們的生命裡,象徵著信義和男人永不凋零的熱情,而不是輕浮、風流。至死不渝。這四個字,很多人在許諾的時候都會脫口而出。只有他們,是用行動、用整個生命去實踐了這個誓言。

開始的路就不順利。劉備被長官輕視,任命為小官。他從容隱忍,因為他知道,事業的起步總是艱難的,身為一個沒落的貴族後代,不管他內心潛伏著多少尊崇和驕傲,他都必須剋制、順服,從低做起,仰人鼻息。

關羽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他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他沒有發表過多的意見。他選擇跟隨在大哥身後,靜待時機。這是他和劉備的默契,因為他相信這個人,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張飛則表現出性格中急躁、驕傲、嫉惡如仇的一面。他看不慣一個平庸無能、自大的人在他們面前耀武揚威,尤其是對百姓不善,對他的大哥不公。終其一生,他都堅定地相信,劉備這個人是值得追隨的。

而後,是漸漸有了些名望,有了自己的一小撮兵馬。可依然是諸侯中力量薄弱的一位,屢戰屢敗,四處播遷。

一路流離。看到別的人兵強馬壯,兄弟三人的心裡不是沒有落差的吧!即使是偶爾蒙人收留,受人饋贈,寄人籬下的滋味仍不好受。何況,劉備的理想,並不止是征伐天下。不管是口號還是真誠的信念,他希望能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光復漢室。這也是他唯一的政治籌碼和聲望所具。

現實回饋他的,是一次又一次難堪的失敗。眼見權臣僭越,君主懦弱,諸侯分茅裂土,忙於爭權奪利。大漢江山越來越凋敗,而今氣數將盡,無藥可醫。他想力挽狂瀾,卻深感有心無力。

大勢去矣,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他無數次被打得只剩一群殘兵敗將,身後跟著一幫老弱婦孺,惶惶如喪家之犬。他的身邊,人潮來了又去。最最堅定和忠誠的力量,是他的兩位兄弟。

關羽和張飛的驍勇,讓稱霸一方的各路諸侯垂涎不已。我們不能妄加揣測,這些人之中有沒有人動過心思,派出說客,試圖說服他二人離開劉備,我們只知道,關羽和張飛一直對劉備不離不棄。我相信,這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曾經歃血為盟,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絕非僅憑一個單薄的誓言來維繫。

他們對他忠誠,他對他們也忠誠,不曾懷疑,不被動搖。這感情殊勝,猶如蓮花,彼此的信任和支援,足以幫助他們走出一個又一個困境。

不能小看劉備的個人魅力,他絕非一個一籌莫展、任人擺佈的傻瓜,動輒就哭一鼻子的膿包。他一路走來,非常小心,妥善經營自己,善於團結身邊的人。生活動盪不安,處處危機四伏。他在每一次看似狼狽的喘息中暗自休養生息。他不怕被人輕視,早已習慣在諸侯傲慢的敵意中慢慢培育自己的力量,在沒有找到那個人之前,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他深知自己不能輕舉妄動。他必須蟄伏再蟄伏。

最最要緊的,是他們始終擁有一樣的信念和理想。即便在最最艱難的時候,劉備亦有絕不放棄的堅韌和豁達,他的兄弟在他身上看見的,不是失敗者的落魄,而是激昂向上,一個強者永不言敗的強悍的生命力。

永不言敗,越挫越勇,也是他們共同的性格和信念。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信念和理想,說起來彷彿空泛,但當它真正起作用的時候,它比世間的真金白銀、權力地位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若無理想,他們當初不會走到一塊;若無信念,他們不會現在還走在一起,一路的堅持,深摯的情感由漫長的時間積累起來,不被移走。

劉備從未懷疑過他的兄弟。所以關羽才會封金掛印而去,千里尋兄;所以張飛才會拼死苦戰;所以趙雲才會千里投奔;所以諸葛亮才會出山相助。

直至諸葛亮火燒新野,劉備才算是真真正正在軍事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他三顧茅廬請出的世外高人果然不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

諸葛先生甫一出手就名動四方,處女作漂亮至極。如果說這三兄弟就是一堆摞在一起等待被燃燒的乾柴,諸葛亮就是那團火焰,更是點燃這個火堆的人。至此,白天黑夜,劉備終於可以舒心地笑了。他找到了一個真正能幫他運籌帷幄的人。

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由口服心不服到心服口服。形勢的發展讓他們驚喜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羽扇綸巾的書生,談笑間指點江山,檣櫓灰飛煙滅。

他是這般從容。有了他,他們的**和夢想就有了實現的希望。諸葛亮,他能把劉備手上為數不多的棋子盤活。沒有這個人,劉關張三人縱然有蓋世的本領、沖天的抱負,團結在一起再緊密,也只是一盤死棋。

他是他們的一條船,能載他們到理想的彼岸。他是一陣和煦的春風,有了他,桃花才能開得繁盛如火。

諸葛亮洞悉這一點,他和劉備彼此需要。多年以來,他也在等待著一個與他信念一致的人來召喚,勾動他蟄伏已久的壯志雄心。他清楚地看到潛藏在這三兄弟身上的無窮的能量。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絕世的戰神,劉備本人又有得天獨厚的號召力和耐心。這樣的人,是值得付出心力輔佐的。

作為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之一,諸葛亮雖然足不出戶,仍然對天下局勢瞭若指掌。他清楚地知道,與他一樣聰明絕頂的曹操不需要他,他也不能認同曹操的行事。道不同不相為謀。孫權固守江南,手下一幫根深蒂固的權臣謀士,他無須擠進去出謀劃策,而且孫權是自己要稱王稱霸的人,他不可能為漢室江山去奮鬥。只有劉備,他寬仁平和,素有名望,此時雖然根基未穩,勝在後勁強勁。他能提供給他最需要的舞臺,最大的尊重和自由。

說到底,仍是因為他們信念一致。

後來的許多事無須贅言。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而與東吳之間的利益矛盾,又導致了後來結盟的失敗。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爭鬥和不斷冒出的對手。關羽敗走麥城。張飛在閬中被叛將所弒。劉備伐東吳,大敗,託孤白帝城。

諸葛亮帶著趙雲默默地收拾殘局,輔佐年幼的阿斗即位。聰明如他,怎會不知立國未穩之時開國君王的猝逝會帶來怎樣深重的危險影響。可是對於劉備一意孤行遠征東吳,他給予了理解和最大限度的支援。

既然不能改變事實,那就接受吧。因為他知道,對於劉備而言,霸業穩固不是最重要的,他的兄弟之情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他們,就沒有他。這輝煌的功業都是因你們和我一手開創。假如可以換回結義兄弟的性命,即使要劉備拱手奉上蜀國,他也在所不惜。而這樣的他,正是諸葛亮所欣賞,甘願為之奉獻才華青春追隨的他!

怎能忘記那遙遠的、涿縣的春天,桃花明豔的時候,他們在桃園裡盟誓。過了這麼多年,那情形鮮明如昨日。誓言朗朗如星漢高懸,其人在下一刻未敢相忘。

不求同生,但求共死。

很多人不能理解諸葛亮,他為何肯為劉備鞠躬盡瘁?即使後來明知劉禪不是明君之才,也甘心輔佐,是不是愚忠?原因說穿了很簡單:士為知己者死。

身處一個物慾至上的年代,彷彿每一點物質上的小小提升都令人振奮,值得誇耀。人們痴迷於對慾望的追求,習慣輕視道義,漠視信義。忘記了這世間必有一些東西會超越單純的慾望存在,而它值得我們追隨一生,為之肝腦塗地,不問值不值得。

在他隨劉備走出茅廬、翻身上馬的那一刻,他接受了他的信義,就交託了信義,將彼此的命運打碎,融在一起,此生不離不棄。

涿縣的春天,桃花明豔的時候,他們在桃花樹下結義。那陣春風吹來,桃花微微頷首,它感受到命運顫動的絃音。英雄聚首,滅強敵。日月為之新,天地為之變。在不久的將來,還有更多有情有義的人要聚到一起來。

誰說歲月無情無義,誰說英雄已經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