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節 第27章 桃花仙
誘惑之都 霸道王爺妖孽妃 明神 殺無戒 混沌雷帝傳 霸愛:魅帝的慵懶妃 鳳樓嬌 光量子之超進化 醫女很萌很傾城 幻想世界盃2006
第27節 第27章 桃花仙
第27章 桃花仙
桃花仙——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落魄與自得
探夢姑蘇。唐伯虎不會知道,我是為他來的。蘇州城這麼大,因為有了桃花塢,因為桃花塢裡住過唐伯虎,一切有了繾綣的夢意。
提筆寫下這篇文章時,我腦中不由自主冒出來的第一句話是:“親愛的,你快樂嗎?”
這句話,是問唐伯虎的。
唐寅的形象,多年以來在影視作品的影響下,已經成為風流不羈明朝才子的代表。《唐伯虎點秋香》《三笑姻緣》《金裝四大才子》——這些“歡喜冤家”“才子抱得美人歸”的橋段,都讓唐伯虎玩世不恭風流倜儻的才子形象深入人心;就連他寫的《桃花庵歌》後人讀來也覺豔羨不已,彷彿看見了一位灑脫曠達的世外散仙。
探夢姑蘇。唐伯虎不會知道,我是為他來的。蘇州城這麼大,因為有了桃花塢,因為桃花塢裡住過唐伯虎,一切有了繾綣的夢意。
下過雨的街道,滴水的屋簷,迂迴的長街短巷,寥落的行人。雨傘如蓮花般開合。初春的輕雨,洇溼了青瓦白牆的舊宅。雖是桃花半開未開的時節,入眼已有點點嫩綠柔紅,穿街度巷之間,尋到唐伯虎的舊屋,竹籬茅舍是才子之居,清簡雅舊的地方。暮色如輕紗罩下,詩意在將歸未歸之際覺醒了,像風雨之中的故人,《桃花庵歌》如約而來。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細雨淋漓,惆悵不知從何處撲打過來。他曾真實在這裡活過。只是,時光流轉,將他帶離了。辰光這樣靜,我能感覺到這裡的每一處舊物都還存留著他愉悅、傷心的氣息。
突然我就有淚意。誰願相信,這只是個美麗的誤會。隱居在這裡的唐伯虎是個生活潦倒、內心落寞的人。
他為自己治過一枚印,刻上“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可他沒有揮之不盡的錢財。這間草堂,還是他在三十五歲的時候用賣畫積攢下來的錢建造的容身之所。他有的,只不過是用之不竭,又無處投遞的才華。
他也沒有過人的桃花運,沒有八個表妹九個老婆。只不過他畫仕女登峰造極,一樣的女子在他筆下,就鮮活了,或悲或喜或愁或怨,如一樹桃花千百妍姿,別作一段風流態,誤使人以為他閱女無數。
他因畫多了仕女、春宮圖,喜歡青樓狎妓,第三個老婆名九娘,被訛傳為“光是老婆就有九個”。他沒有賣身華府點過秋香。秋香確有其人,可惜琵琶別抱,與他毫無交涉——兩個人只是被好事的文人拉扯到一起,敷衍出一段曠世奇緣。關於唐伯虎的婚姻生活,另是一部血淚斑斕的傷心史。
桃花塢是他無奈的退步居,不得已的藏夢地。蘇州,是他的開始,也是結束。
青年的時候,唐伯虎瀟灑飄逸、傲世不羈。他父親從商,家境富足,家庭和睦。生活在這樣家庭的男子,自身又才華橫溢,便如現今的富二代,不勞而獲,一切得來順理成章,會覺得好日子享用不盡,甚少考慮將來。
唐伯虎那時也必定有點這樣的心態。富足也是荒涼,是以他與狂生縱酒狂歌,一如現時年輕富足的浪子,不知如何消遣自己的精力,便呼朋引伴,縱情聲色。
他生活的變故起自於二十多歲。短短的時間裡,他父母、姊妹、妻子相繼亡故。親人亡故的打擊讓唐伯虎一度意志消沉。原先的荒涼不算荒涼,生活一夕之間面目全非,命運總有辦法使人境遇顛覆,墜落深淵,體驗更深層的悲苦。幸有好友祝枝山再三鼓勵,唐伯虎方從一片荒蕪中抬起頭來,重拾生存的目的。
他畢竟是有才的,收拾起心情,收斂了心性,甫一出手,就得了鄉試的解元。稍稍努力便勝過他人十年寒窗,一時間鄉野聞名,舉座皆驚。眾人對他刮目相看,原來他真是有才的,你看你看浪子回頭金不換,多麼振奮人心!
正當他躊躇滿志以待來日會試揚名之際,一場無妄之災降臨了,唐伯虎捲入了科場舞弊案。這可不是小事一樁,禁考三年。科舉時代,官員是皇權意志的傳達者和政策實際執行者,官員晉身的科考是選拔人才、關係朝廷的大事,只要不是絕頂昏庸的皇帝都會慎重待之。
歷代科舉制度的嚴苛,絕非戲文小說裡寫的那般輕易。不是一篇八股、誇誇其談就能換一個狀元頭銜。考試之時的嚴苛,足以使一個精神正常學富五車的人神經崩潰發揮失常。
會試之後還有殿試,直接面君對答。對一些可能連官員都沒見過幾個的讀書人而言,又是極大的心理考驗,在這種情況下,把話說清楚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還要對答如流,把握分寸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層層選拔下來,能夠屹立不倒的絕對是心理素質過硬的牛人。康熙朝的吳兆騫,有名的才子,絕對有真才實學的人,也是因為臨場發揮失常而被人認定作弊,牽連進舞弊案,流放至寧古塔。
後來顧貞觀為他的事求到納蘭容若。堂堂相國公子,也只能說,你給我十年時間,我試著為你營救他。在顧貞觀的懇求和堅持下,納蘭轉託了自己的父親,明珠同樣頗費了一番心思,才找準機會把吳兆騫救回來。
殿試的主考官是皇帝,擔任會試主考官的人當然也不是泛泛之輩,不是當朝重臣,就是文壇泰斗。當年的主考官程敏政就是這樣的人。樹大招風,程敏政身居顯要招人嫉恨,有人蓄意謀算他。
程敏政愛惜唐寅的才氣,對他大加讚譽,期以重望,使他未試之前就名滿京都。主考官的垂青愛惜為唐寅招來了禍患。當程敏政遭人彈劾,誣他收受賄賂洩露試題時,唐寅也被牽涉其中。
此事中另一個受害人叫徐經。徐經也許默默無聞,但他的後人徐霞客卻是大名鼎鼎,現代驢友的鼻祖,古代浪遊第一人。
科考舞弊案後,程敏政下獄,出獄後時值酷暑,一代名臣發癰毒不治而卒。徐經絕意功名,唐伯虎鬱郁一生。大明朝從此少了一位名臣,多了一個商人,多了一個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