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1節 第1章 序 石上桃花

第1節 第1章 序 石上桃花


快穿之表妹攻略 豪門隱婚:首席痴纏愛密妻 埃及第一寵後 寵妻上天,萌妃要翻 邪神狂女:天才棄妃 異能匪王 我的末世基地車 惡魔聯盟:創世魔法學院 裸足 領主初養成

第1節 第1章 序 石上桃花

第1節 第1章 序—— 石上桃花

傳說中,一位叫安期生的神仙,某日飲醉,遺墨於石上,石上便長出了絢爛桃花。這傳說引我無限神思。

寫作之人,無論生存之世多麼惡濁動盪,心底要有仙意,唯此,文字才可皎然出塵。醉後潑墨於石上,生出桃花來。醉是無意,無意才得見天機。寫作之人心應似磐石,求證不息;生出文字卻要似桃花嫣柔,能撩動人心柔軟。

石不生花,桃花卻又絢美,種種無稽正如文字組合,顯出這因緣錯亂的美。這世界一如迷幻醉痕。

安期生,道教傳說中的仙人。他是秦漢年間山東的一位藥農,生活在海邊,終年跋山涉水採集草藥,故而身體硬朗,老年時依然很健碩。這在短壽的古代是令人稱奇的事,時人皆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遊各地,來到山東地界,聽說世上竟有“千歲翁”,聽聞海上多仙山,產長生不死之藥,便派人把安期生請去,暢談三晝夜,賜以金帛,命安期生下海採藥供他服用。深知世上並無長生藥的安期生不受金銀,留書始皇:“後數年求我於蓬萊山。”安期生怕始皇尋他問罪,便遁隱了。

據傳秦始皇三次東巡琅琊,三次到天台山都是為了再訪安期生。一心追求長生不死的秦始皇,未能驅使安期生為他下海採藥,一直不死心,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又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採集仙藥。徐福輾轉於海上,遇到風浪阻隔,沒有找到蓬萊仙島、採到長生藥。傳說他怕始皇怪罪,就率眾東渡瀛洲,到達今天的日本。徐福帶著他的童子軍們去開闢新的天地,留在陸上痴心守望的秦始皇,在徐福還未回京覆命前,就病死在巡遊途中了。

另一個好長生之術的是漢武帝,對安期生同樣迷戀不已。那曾經為他招魂的方士李少君為彰顯自己神奇,對他進言:“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這明明就是為自己的大話埋好伏筆:假如你找不到,不是沒有仙人,是仙人不願見你。另一個備受漢武帝寵信的方士欒大(漢武帝的女婿)則自稱:“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同樣是假借傳說,自高身價。反正君王好這口,那就投其所好好了。秦皇無計覓仙方,換作漢皇,一樣無計。這世上若真有仙人,也不會輕易屈從於帝王的威勢,贈與滿心慾望的人長生不老藥。他們總是超脫地看人世興衰,王朝迭替。仙人漫遊於東海之濱,笑談滄海已經三次變作桑田,千年的光陰只是滄海一粟。

安期生隱居的地方,就是現在舟山群島中的馬秦、桃花、普陀山等處。他在此間採藥濟民,安度晚年。因有醉墨石上生桃花的傳說,人們便將他隱居的島嶼稱為“桃花島”,將他煉藥的山峰稱為“安期峰”。傳說雖不可考,但安期生來此隱居的記載確鑿。唐宋建縣以後,還把六橫、桃花附近諸島劃為一個鄉,取名為“安期鄉”。

一生好道慕仙的李白,曾多次遊歷天台山、安期生故地,並作詩言: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

他靈活地借用傳說,對仙人有著溢於言表、深深的敬意,要追隨仙人左右,為其閒掃落花。他更欽羨仙人的自由灑脫,不為世俗所拘。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仙人綠雲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迴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桃花島,在金庸的小說裡是東邪黃藥師的隱居之地。1994年,金庸探訪此地時曾言,以前他雖沒有到過這裡,但這裡確實是桃花島的原型。桃花島的美景一可春日自遊,二可由文字觀,三可借古人詩作賞之:墨痕乘醉灑桃花,石上斑紋爛若霞。浪說武陵春色好,不曾來此泛仙槎。

詩人感慨著,許多人漫贊桃源、苦心尋覓桃源,卻不知此地真實存在。古代交通不便,資訊不暢,旅遊資訊也沒有如今發達,有許多人沒有機會到此遊歷。若來到這裡,他們會發現這裡就是人間的桃源,比意想的更恬靜、悠然。就如那詩中所嘆: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自《詩經》初嫁,到秦漢飄搖、唐之明豔、宋之清麗、明清豔流俗,桃花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繁花開謝、綿延不絕。桃花與桃花互相遮蔓、輪迴,在詩與詞、小說、電影、話劇、歌舞之間接壤,最後呈現出一個個獨立的意象。對於外國人來說,他們很容易瞭解松竹梅蘭和牡丹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卻不是很容易弄明白桃花這樣東西的文化內涵。桃花在中國,太複雜,但凡想起,先有一言難盡的曖昧。

美到極處,便成蒼涼。

桃之簡靜、桃之輕靈、桃之悽婉、桃之豔媚、桃之貞烈,我傾其所有尋找。記憶開闔,是不壞的盒子。有些關於桃花的詩詞輕易就浮現,有些卻隱匿得非常深,需要費心尋找。

如長路行至倦怠,寫得我恨不得棄筆罵人。桃花乃大俗大雅之物。你知道古人也是在不斷重複,重複訴說著一些意念:桃花源、仙人、紅顏。滾滾紅塵中的婉轉風流,走馬章臺時輕豔涼薄的邂逅,顛沛離散後心頭不愈的血痕……能蒐羅的都蒐羅了,該挖掘的亦都挖掘了。將一朵桃花看開,它就自成世界。

文字中顯現的桃花,已不僅盛開於春。隨季節輪轉,它盛開在時間的最深處,打敗了時間,恆久不謝。活潑,輕佻,寧潔,孤獨,豔麗,悽美,壯烈,深邃。桃花時而嬌豔如初嫁少女,時而閒靜如隱士仙人,時而滄桑如英烈美人。有時高杳如神話,有時平易如井畔鄉鄰。你面對著同一個它,千嬌百媚的它,要儘量找出不同的標籤,以鮮亮迥異的語言來形容。

主題的重疊,語言的重複在所難免。這是一件讓寫作者自恥,暗自悲傷,灰心的事情。也許你們不會相信,我每寫一本書,都會對自己厭棄、徹底懷疑、失望一次,要過許久才能恢復元氣。寫作的過程,是由無數次大大的難過和小小的喜悅組成。寫作是叩問神蹟的事情,才華的迸發和經典的誕生都是偶然,更多時候,是漫長的建設,建立之後推翻,中間充斥著對自我的否定——之所以堅持下來,是我意識到,桃花是古典詩詞中不可迴避的概念。它是我深入探究古典詩詞最動人的線索。藉由抒寫桃花,會讓心沉靜下來,投入一隻郵筒,遞送給茫茫無涯的未知。

許多情緒似是而非,許多故事似幻似真。追憶著似水年華,俯拾即是的精雅詩句,如萬千交映星辰。看見月下的桃花,聽見心裡的琴聲,相信知音不遠,甘心沉到那樣的寂寞溫柔裡。

此時我分明感覺到,文字有著放生的作用。一個被困多時的意念得到新的詮釋,一如重獲新生。

重來我亦為行人,那年春,除卻花開不是真。桃花會是新系列的開始,在此之後的主題書,我已想出,它們關於明月、碧山、煙柳、脈脈黃昏——關乎中國人心底最熟悉、溫存的念想。古老的春天到來的時候,花開的時節,像古人那樣賞花、玩月、彈琴、飲茶、賦詩、作歌、宴樂。生活是用來感知的,可以有更簡單、微妙的方式。即使不能全然做到,也要接近那種心境。生活的質地,生存的樂趣,只有從容和緩的心才能體會到,也唯有保持**、堅定、通透的心,我們才能不丟失傳統、本我,在日復一日增加的壓力中自得其樂。

更新和守舊一體同源。時代要變就讓它變好了。身外之物日新月異都好,只要我們的心還固守清靜,那麼桃花源就一直都在。

我渴望,能寫出泉水一樣甘甜清冽的文字送給你們。無須贅言,你們的心,是最好的品鑑師。

看花人未老,相知語難頻。歲月沉沉,我只是希望,可以逐日修習成簡靜的女子。心似繁花豔照,身如古樹不驚。

舊人面,新桃花。如此,或可與你們相看不厭。

這次,又和以前一樣。我的序總在最後寫成。日子,亦都清明靜好。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