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546回 桓玄當皇帝(一)

第546回 桓玄當皇帝(一)


色遍天下 草根職場手記 總裁,搶來的老婆 染染軍婚記 面癱太子俏萌仙 仆街寫手的英雄無敵 末日喪屍筆記 豪門狩獵:金主獨捧小萌妻 二鬼子漢奸李富貴(曲線救國續集) 重生抗日年代之劉婉

第546回 桓玄當皇帝(一)

第546回 桓玄當皇帝(一)

於是,葉武聽了爺爺的話,率領水軍截住了孫恩陸軍的退路和糧道,沿途襲擾。孫恩的水軍既敗,陸軍又被斷了後路,在葉楓、劉牢之、劉裕的三路攻擊下,只能撤回海島,再作打算。

這時候的東晉,還是一片混亂,內憂外患之中,內憂比外患還要嚴重。孫恩叛亂,始終剿滅不掉,還有愈演愈烈之勢。而一些方鎮世家大族,也看到東晉朝廷孱弱,想舉兵造反,奪了朝廷的天下。

這時候的晉安帝司馬德宗,才是一個19歲的孩子,榮華富貴的環境下,話都說不利索,連春夏秋冬都分不清楚,分明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哪能有什麼出息。朝廷的大事,全憑著權臣會稽王司馬道子和其子司馬元顯主持。

401年的桓玄,已經32歲了,正是當立之年。他長得相貌奇偉,神態爽朗,博通藝術,也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自己的才能和門第頗為自負,總認為自己是當世的英雄豪傑,當堂堂立於東晉眾位方鎮之上。

然而,由於父親桓溫晚年有篡位的跡象,所以朝廷一直對他懷有深深的戒心,而不敢重用。23歲的時候,他才被認命為太子洗馬,幾年後,才出任義興太守,頗覺得不得志,曾經感嘆:“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這樣的官不當也罷!”

於是棄官回到他的封地南郡(今湖北江陵)。途中經過建康,拜見執政的宰相司馬道子,司馬道子酒喝多了,當著眾人的面對他說:“你的父親晚年想當賊,給你個太守你還不幹,想怎麼著?”

當時嚇得桓玄跪地流汗不起。從此以後,他恨死了司馬道子,深感到自己被晉廷疑忌,怕是一輩子不能重用,又上疏朝廷,說明自己冤枉,但奏書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屬荊州管轄的江陵。當時荊州刺史王忱處處跟桓玄過不去,想出種種辦法打壓他。392年王忱病死,晉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心想,王恭勢大,要是他當了荊州刺史,自己更沒有出頭之日,當前之計,只有找一個相當弱勢的人在荊州當家,自己才有施展的機會。

他選中了誰呢?選中的這個人就是和自己關係比較好的殷仲堪。

於是,桓玄派人入京去賄賂孝武帝所寵信的尼姑支妙音,讓孝武帝任命“書呆子”氣十足的黃門侍郎殷仲堪當荊州刺史,果然孝武帝聽從妙音尼姑的意見,以殷仲堪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對桓玄十分敬怕,而桓玄憑藉父親、叔叔常年治理荊州的威望,再加上殷仲堪的關係入主政治,親自為殷仲堪出謀劃策。

士民畏懼桓玄更甚於殷仲堪,而殷仲堪呢,更覺得離不開桓玄,對他言聽計從,而桓玄也要藉助殷仲堪的軍力,處處取悅於他。

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書僕射王國寶,倚仗會稽王司馬道子的權勢,畏懼青兗二州刺史王恭的軍力膨脹,尾大不掉,計劃削弱各方鎮。桓玄認為機會來了,削弱方鎮,不光牽扯到青充二州,當然也涉及到荊州。

他勸說殷仲堪起兵討伐王國寶,並派人聯絡王恭,推王恭為盟主。殷仲堪還有些擔心,怕孤掌難鳴,荊州軍力不行,如果兵敗,那將落個不可收拾的局面。訊息傳到青充二州,王恭卻大為高興,決定主動出兵,並聯絡殷仲堪。

方鎮一動,天下震動,朝廷倒害怕了,只能殺了王國寶息事寧人,王恭也罷兵,不再追究此事。在此過程中殷仲堪和桓玄始終沒有實質性的軍事行動。

王恭嚐到了甜頭,原來朝廷這麼好欺負啊,再欺負一回又如何,反正已經得罪了朝廷,再不亂騰點,早晚得被朝廷滅了。同年,王恭在豫州刺史庚楷的勸說下,在京口起兵,討伐江州等地。表面上是江州之地,實際上司馬昭之心,天下皆知,那就是建康司馬氏的天下。

荊州和江州緊靠著,哪能無動於衷,殷仲堪急忙召集眾位賢達商量對策。桓玄對殷仲堪說:“朝廷誅殺王國寶後,王恭威名已經大顯天下,現在王恭再次舉兵,其勢必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呢,屁股已經坐在王恭一邊,早就把朝廷得罪了。上次緩兵不進,已失信於王恭,現在我們只能整頓軍隊,及早出徵,參加王恭建功立業的行列。”

殷仲堪想了想,此時也沒有別的辦法,而別的賢達也提不出更好的主意,只能依照桓玄的方略進行。

於是荊州聯絡王恭,並調兵遣將,以楊佺期率水師五千為前鋒,桓玄率部隨其後,殷仲堪自率主力二萬,相繼東下。戰事進展的相當順利,荊州軍隊的桓玄打進了石頭城,殷仲堪的主力進至蕪湖。

正在大功即將告成之際,卻聽說王恭已死,劉牢之背叛王恭,率北府兵駐紮新亭(現南京市雨花臺區,當時建康南部重要的軍事堡壘)。桓玄三軍大驚失色,再也沒有進軍的決心,便回師駐紮在蔡洲(今南京市西南)。

王恭怎麼突然死了呢?這說起來又另有一番故事。

原來的時候,不但王恭受司馬道子的打壓,而身為北府兵重要將領的劉牢之,同樣受司馬道子父子的欺負,正因為同命相憐,兩個人才漸漸地走到了一起。可是自從王國寶死後,王恭覺得劉牢之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所以頤指氣使,把劉牢之當成一個普通的武夫使用。

為此,劉牢之氣壞了,兩人之間出現了深深的裂痕。他對王恭懷恨在心,早就想尋找機會報復王恭,以求心中出了這口惡氣。

當時朝廷派兵抵抗王恭的正是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他正是看中了王恭與劉牢之之間的矛盾,派廬江太守高素去策反劉牢之,並許下事成之後,以王恭的位號授予劉牢之。當時王恭的參軍何澹知道此事後,立刻密報給王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