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卷 決戰黃巢第四章 談玄論道

第四卷 決戰黃巢第四章 談玄論道


神醫柳下惠 盛世紅顏傾天下 超級護衛 鬥破之刀氣縱橫 姻緣錯:腹黑將軍的細作 重生之賤受逆襲 悍夫逼婚 妻狠傾絕 錯嫁良緣 雄霸大明朝 全息網遊之苦力

第四卷 決戰黃巢第四章 談玄論道

御書房中,杜光庭滔滔不絕、長篇大論,李儼默默無言,洗耳恭聽。

雖然杜光庭洋洋灑灑說了幾十條,但其主要意思不過“整理科儀”、“改革戒律”、“加強管理”、“大力推廣”等幾條。只是他說得十分詳細,看樣子就知道,他對這些東西早有了成熟的見解,說起來才能滔滔不絕於耳。

李儼耐心聽完,表面上雖然不說,心中卻一直不滿意。

他並不是一個道教信徒。實際上,作為一個後世人,他就算不是完全的無神論者,起碼也是一個“敬鬼神而遠之的人”。即使他不完全否認神靈的存在,也並沒有把神靈看得太高。以他的觀點,那些神靈即使存在,要麼是一些擁有高科技技術的外星人,要麼就是一些在進化上已經長足進步,擁有了一些普通人無法擁有的力量的人

。無論哪一條,都遠遠達不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地步,自然也犯不著將其當成神靈一樣崇拜。

總而言之,李儼並不是一個信徒,道教的衰落與否,如果不是關係到他的大計,他也絲毫不會在意。杜光庭說的這些東西或許對道教的發展很有意義,卻沒有談及李儼最關心的話題。他當然不會滿意了。

那麼李儼想讓道教來為他幹什麼呢?不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了透過道教統一思想,為華夏民族打造一個健康的、開放性地、有活力的思想氛圍和思想素養。另外一方面。也打算透過道教中所包含的那一部分科技成分,為中國的科學發展事業打下基礎。

而這兩者,其實都不是沒有別的選擇。統一思想方面,儒家的思想在當時佔據主流,如果改造得當的話,完全可以達到李儼地要求,並不一定非道教不可。而科技研究方面。百家爭鳴時候的墨家比道家水平更高。雖然在漢武帝時候罷黜百家,墨家也因此消亡。但實際上在民間還有很多墨家地技術和理論流傳。一般人雖然找不到,李儼以帝王之尊的身份下令去找,卻並沒有多大的問題。

當然,這兩個額外的選擇比起道家來說,在操作方面的困難要大一些,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李儼並不想這樣做。但如果杜光庭不能讓他滿意的話。他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很快,杜光庭似乎覺察到了李儼有點心不在焉的跡象,總算將自己滔滔不絕地講述告一段落,話題轉向了李儼感興趣的方面:

“我道家《道德經》《南華真經》(即《莊子》)其中微言大義十分玄妙,非添置過人之人不能解之。當今我道門對這兩部經文有多種解釋,卻很少有能近乎於道的。故應當重新詮釋兩經,廣步天下,以昭我大道之妙。”

“那麼。杜真人以為老莊之語,應當作何解釋才算得到了其中真意呢?”

“小道以為,老君所言之道,有三義,一為理,二為導。三為通。理者,理實虛無,以明善惡。導者,導執令忘,引凡入聖。通者,通生萬法,變通無壅……”

“道者,虛無之稱也。以虛無而能開通於物,故稱曰道無不通也,無不由也。若處於有。則為物滯礙。不可常通。道既虛無體,無則不為滯礙。言萬物皆由之而通……”

(注:以上話語和下面的一些闡述皆來自杜光庭著作的《道德真經廣聖義》)

李儼細細品味杜光庭的話

。暗暗點頭:杜光庭是說,道為事物的運動變化開拓了途徑,也就決定了這種途徑;道又是事物運動的推動力量。這種理論,不正可以歸結到基礎科學嗎?道是事物運動地推動力量,可以歸結為力學。道決定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可以歸結為物理、化學準則。當然,要做出這樣的歸結,則必須善加引導,否則也不過是又一番空泛的玄談了。

“心之惠照,無不周偏。因境則知生,無境則知滅,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

這是說心隨境遷,而知識來源於外界的刺激,對境方能生知,這已經接近現代科學的觀念了。

“萬物自古而固存,豈待為之而後存哉?物自得其生育動作也……”

這是說物是從來就存在地,並沒有一個刻意的主宰去創造它。這已經脫離了造物論的神學,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等等等等,林林種種,杜光庭的思想中雖然還有些擺脫不了迷信、空泛玄談的成分,卻已經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科學觀。那迷信、空泛玄談的成分,也是受他的時代限制所至,還要慢慢來改造。

見李儼聽得專注,杜光庭也是大喜,知道自己多半有戲,侃侃而談的勁頭更加主了。旁邊地鍾離權師徒見他似乎很受李儼歡迎,也是十分歡喜。

正談間,李儼突然打斷了他地話:“杜真人,朕曾經提出過‘新仙學’的概念,真人以為朕地說法可近老子真意?”

正興奮中的杜光庭如同頭上被潑了一瓢冷水,頓時冷靜下來,小心翼翼的措辭道:“陛下所言,其實很有道理。只是……只是大道無形,大道無為,這樣似乎稍微有些偏頗……唯有有道之士行之方可,若無心性修為,還是修心守一方為正道。”

修心守一?還要有道之士?

那些有道之士整天修心,修的一顆心中再沒有情緒起伏、在沒有追求,讓他們來搞科研,哪裡還會有求知慾和進取心?而科學的發展沒有這兩樣東西,又如何發展得起來?

李儼頓時眉頭一皺:“杜真人所言差異

。既然這個天地之間無處補充賽著‘道’。那麼窮極天地之理,難道就不是修道麼?若能將天地之間一切萬物生化之理皆窮盡知盡,又何愁不能得道?”

窮極天地之理?

這也太狂了吧!

杜光庭反駁道:“天地無窮,萬物無窮,人生有限,如何能夠窮盡?”

其實即使在後世,也沒有人敢說人類已經將宇宙地奧祕都瞭然的。不過李儼此時也只好硬著頭皮上了:“一人之生有限,那麼千人、萬人、萬萬人呢?只要人能夠世世代代。永遠的這樣探索下去,終有窮盡天地之理的那一天。即使不能徹底窮盡,那也能無限的接近大道。你們道家修道,一個個都躲在屋裡修心。或許你們真有透過修心而得道的一天,但即使得道也不過是你自己一人,於天下蒼生何益?爾等生於天地之間,受天地萬物供養。等成道之後,卻不對供養爾等的天地萬物作出回報,何其自私也!何其失德也!而朕所言之新仙學,每得天地之一理,必書而記之,公而用之。以其理制器,供給天下百姓之用。如是,一人於此中有所進益。這天下蒼生皆得其利,皆可以借而近道也!此乃大公之舉。昔老君得道,書成《道德五千文》,南華帝君(即莊子)得到,書成《南華真經》,皆傳自悟之道也。於是天下求道之士,皆得其澤被。朕之新仙學,雖不敢與前賢比肩,也是追思先賢之意,與爾等自求解脫,惘顧蒼生之舉,只怕更加近道吧!”

說到這裡,李儼想起後世地文明發展,興致大發:“若有一日,人人能知飛空之理。知長生之理。知千里傳音,千里傳像之理。知一日千里之理,知移山易河之理,知其理而能用之,豈非個個近仙,人間與仙境何異?”

杜光庭只聽得瞠目結舌,吶吶道:“這……這真的可能嗎?新仙學真地能達到這一境界?”

被套上新仙學名號的科技,豈止達到李儼口中所說?李儼心道自己還有所保留,沒有說上天登月,深海暢遊,核爆摧山毀嶽,計算機自動操作,網路通訊猶如對面交流等等東西呢。這些東西李儼在後世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自然信心十足:“那是當然。若真待新仙學發展起來,這些東西不過等閒事耳!”

杜光庭半信半疑,也只好姑妄聽之了。

一旁的鐘離權心中暗笑:“我們這位陛下可不是等閒之輩。那新仙學之神妙,只怕只有仙人才能徹悟出來,豈是你能夠反駁倒的?”

原來鍾離權不去精心修煉,卻來搞什麼“新仙學”

。杜光庭對此一直不以為然,總是勸他重視心性修為,不要為這些東西分心。只是科學研究對於真心喜歡的人來說,的確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鍾離權也不肯放棄。不過他卻沒有李儼這樣地能力,駁不倒杜光庭,只是心中卻不服氣,於是與他打了個賭,只要杜光庭能夠駁倒新仙學的創始人李儼,鍾離權就帶著眾人棄新仙學而去。

杜光庭自信滿滿而來,滿以為能說得李儼心向他心中的“正道”,卻沒想到反被李儼說得對自己的信念懷疑起來。

鍾離權心性爽直,很有些“老天真”的味道,這才鬧出打賭之事。此時勝利,自然萬分得意,在一邊朝杜光庭擠眉弄眼不已。李儼不知就裡,還道這鐘老神仙哪兒出了什麼毛病呢。一時也不便詢問,心中納悶不已。

杜光庭心中對李儼所說雖然半信半疑,但李儼畢竟是皇帝,他要想整頓道教,離不開李儼的支援,於是口上不住贊同,表示自己認識不夠,以此來逢迎李儼之意。

李儼也知道他並未心服,不過他要的只是杜光庭這麼一個牌子,杜光庭本人如何想法並不在意。畢竟朝廷的力量之大,並非區區一個道門能夠抗衡地。只要杜光庭能為李儼達成目標,其本人如何想也就並不重要了。

於是表面上君臣言談甚歡。說到最後,李儼對其賜號“廣成先生”。把他日後才會得到的封號給了他,同時授其授麟德殿文章應制,任命其為上都太清宮內供奉(由於蝴蝶效應地影響,原本黃巢進長安前就被鄭畋推薦入朝廷得到此任命的杜光庭一直在野,並沒有入朝),又新設一個臨時職務叫“大唐天下總都道綱”,總理天下道教。命其次日入朝覲見。正式授封。

於是杜光庭滿意的告退而去。

由於杜光庭與李儼的某些觀點不同,李儼心中也有了新地打算。

整頓道教。這個事情還是要有杜光庭來作的,但如何整頓卻要由李儼自己來定。杜光庭身邊當然也要摻些沙子,不能毫無監控。摻沙子的最好人選嘛,當然就是那些已經接受“新仙學”地道士們的弟子了。

這些小道士們,年紀大地不過二三十歲,年紀小的還未成年。但是他們都已經在自己師傅身邊被“新仙學”思想薰陶已久,早已經全盤接收了新仙學的思想。同時在新仙學上近乎無所不能的李儼

。也成為他們心中天人一般的人物。他們地忠誠,不會有太大地問題。

將這些人弄倒杜光庭一邊,一方面可以儘量栽倒們整頓地時候加大新仙學地影響力,將那些可以接受新仙學思想的人拉過來。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唯心”一派的消極影響增大。同時還可以把那些不能接受新仙學的人作為包袱丟給杜光庭。

恩,這樣還不完全穩妥。萬一杜光庭把這些人統一起來,那不就對自己構成威脅了?還要弄一個在道家威信很高、但又不是杜光庭一派的人物出來做他的副手,分薄他身邊的力量。形成彼此牽制地局勢。這樣自己就無憂了。

想到這裡,李儼開始回憶道家有影響的著名人物。很快這個人就呼之欲出了:張天師一系。

儒家孔門一系、道家張天師一系,可都是地位崇高,影響一直遍及中國的整個古代、近代的。尤其是張天師一系,後世電視裡面那些捉鬼的道士不是自稱茅山正宗,就是號稱張天師多少代傳人。可見其影響的深遠。

這麼一個家族,在道家中地威信無疑很高。而他們歷史的悠久,一直作為道教精神領袖的經歷,也讓他們不可能甘於屈居杜光庭之下。讓他們出來跟杜光庭打對臺,但給他們的權力又小於杜光庭,於是他們的行動不可能真正妨礙到杜光庭整頓道教的大局。而張天師一系對權力不如杜光庭的不甘,又會讓他們不斷跟杜光庭過不去,也會對杜光庭的行為形成掣肘。最妙的是,他們彼此間的權力鬥爭,都必須爭取李儼地支援。這無形中增大了李儼對道教力量地控制力度。可謂一舉數得!

想出這個法子。李儼自己也不禁有些得意。當了這麼多年皇帝,帝王心術的研究。總算有了一點成果了。於是他開口詢問張天師一系地近狀。

鍾離權心裡可沒那麼多花花腸子,還以為李儼是真的關心這道門精神領袖近況,嘆息一聲,說道張天師一系雖然身為道門精神領袖,實際上對道門並沒有太大的約束能力。尤其是最近的幾任皇帝崇佛貶道,道門地位大跌,人情冷暖下,他們的情況頗不容樂觀。

李儼心中更喜。

有些東西,失去了才顯得尊貴。現在張天師一系地位下降,可還沒到遺忘曾經的尊榮的地步,心中對權力的,只讓更加強烈,只怕會咄咄逼人。杜光庭就算看在他們從前的威望和同是道門一脈的份上對之退讓,也難以息事寧人

。只要杜光庭還掌握道門最高權力一天,他跟張天師一系就必然勢不兩立。倒省了李儼不少挑撥離間的工夫。

想到這裡,李儼不由得微微一笑。不料目光微微一瞟,卻見呂洞賓露出思索模樣,似乎有所得的樣子,心中一震:莫非自己的意圖被呂洞賓看出來了?

此時呂洞賓也發現了李儼的目光,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來。李儼頓時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他又想起呂洞賓此人武藝精深,頗有才幹,心思慎密,又有大志,整天搞研究未免屈才。他又是很早就投靠自己的人,不如把他放出去,為自己辦事,也順便一展他心中抱負。

於是開口道:“鍾老神仙,朕向你要一個人,不知意下如何?”

“何人?”

“便是令徒呂道長。朕思張天師一系淪落,心有不忍,故欲請其入朝,一面為大唐祈福,一面也好封賞,助其重振。只是其地處江南西道饒州貴溪龍虎山(今江西貴溪),離行在遠隔千里,又有黃巢賊寇作亂,道路不寧。呂道長武藝精熟,朕欲令其前往龍虎山,詔請當代天師前來,率隊保護。鍾老神仙可肯放人?”

鍾離權哈哈一笑:“此乃道門盛事,老道兒無不遵從。”

李儼又道:“鍾老神仙,朕觀呂道長即負武藝,又有謀略,可堪大用。而呂道長又年輕力壯,不應拘束於一處。當前國事艱難,朕求賢若渴,鍾老神仙可肯割愛,待呂道長請張天師回來之後,出山為朕效力?”

鍾離權狡黠一笑:“陛下這可為難老道兒了。劣徒一直以來在老道兒身邊服侍,於新仙學一道,對老道兒助力甚大,暫時離開老道兒還可堪忍受,要是長此以往……這個……老道兒可就……”

說這麼多,還不是想要好處,李儼沒好氣道:“鍾老神仙有話儘管直言,朕準了就是……”

鍾離權嘿嘿笑道:“既然陛下開了金口,老道兒就不客氣了。陛下說曾經於夢中得授天書三卷,上卷名曰《物理》,講述天地萬物至理,中卷名曰《數學》,講述術數運算之道,下卷名曰《化學》,講述萬物變化之道,乃是新仙學之無上寶典。老道兒一直十分嚮往。陛下也曾經答應默寫出來。只是至今也不見蹤影……老道兒不要別的,就要這三卷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