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第二百六十章 躲避追殺
醫亂情迷,高冷男神在隔壁 帝女風華 願,與鳳和鳴 生擒活捉 辣媽攻略 農家藥膳師 英雄無敵之血尊 鬼少別抓我 夜太美,愛卑微 教主如此多嬌
第二十二卷 第二百六十章 躲避追殺
豫東大平原無邊無際的平坦、廣闊,像一個其大無比的墨綠色大翡翠圓盤,這綠色的渦河連同這原野上綠色的生命,造成了一片綠色的天地。
陰陽先生穭灶有往返陰陽両界之法術,得知兒子穭鍋的來歷是奉玉帝旨意下凡出世,一個甲子年後大有作為,穭灶十分清楚六十年為一個甲子,即是六十歲後,遇水接龍。 六十年的今日發大水,看來兒子穭鍋的名字得改,要佔個水字,才是玉龍得水,龍是離不開水的,即把穭鍋的“鍋”字,改成了帶水的“渦”,即渦河的渦,改名為穭渦。 穭灶面對改換的名字,自言自語道:“我們父子把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佔全了。 ”
陰陽先生穭灶心中大喜,自己揀來的兒子竟然是奉玉帝聖旨下凡的穭朝廷,保駕宰相文曲星轉世到了後羅李村,李軍師已經提前出世,此事關係重大,兒子將來要奪取皇上江山,可不是一般小事,如果張揚出去,已經有真龍現身,那北京城的明朝皇帝朱由校豈肯拱手相讓。
陰陽先生穭灶是看陰陽風水預測命運、吉凶的老先生,當然心中十分清楚,此時正值明朝末年,天啟七年(一六二一年),後金攻打瀋陽和遼陽,兩地先後失手,再加上災荒之年,外患內亂,內有各地義軍蜂起,明廷朝中一片混亂。 天下大亂,到處佔山為王。 明朝簡直是亂成了一鍋粥,農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田地荒蕪,餓殍遍地。 真的要改朝換代了,要出個真龍天子,來收拾明末地殘局。
果然不錯,就在太白金星拋下文曲星的聖旨,穭渦跟著下來出世之時,北京城皇帝朱由校早晨起床坐立不安。 頓感頭昏目眩,天啟皇帝病了。 皇宮的太醫怎敢怠慢,紛紛趕來診治,各顯其能,把脈擦顏觀舌,方法使盡,不見好轉,找不出病因。 無奈只好喊來陰陽先生施術。
陰陽先生經過幾次測算,相術上顯示;“玉帝下旨,穭朝廷降生河南安徽,遇水接龍,恐怕要改朝換代了。 ”
天啟皇帝朱由校精通木匠,對農業略知一二,聞聽所言,氣炸肺俯。 “什麼穭朝廷!簡直胡說八道,莊稼不種自出的叫穭,只聽說穭豆子、穭麥子、穭芝麻……,朝廷怎麼會是穭的,穭是仿製品,總不會再仿製出一個朕來。 造謠惑眾。 拉出去砍了。 ”並下旨,誰再議論什麼穭朝廷之事,一律斬首。
殺了陰陽先生,天啟皇帝朱由校的病情不見好轉,繼續惡化,於天啟七年駕崩,葬於德陵,廟號熹宗,遺詔有弟弟朱由檢繼位。
穭渦的降生,是認定聖旨上地“穭”字下凡。 被皇宮的陰陽先生算出。 雖然皇上朱由校殺死了陰陽先生,自己也搭進了性命。 從此皇宮上下不敢談論“穭”字,不過真龍降生,遇水現身,暗地裡傳得沸沸揚揚,神乎其神,什麼一條大河接龍後,直衝鳳陽地先祖皇陵。
新登基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得到訊息,進行追查謠言,追來追去,竟然追到有權勢的太監魏忠賢的身上。 魏忠賢樹大根深,黨羽遍及全國,被封為九千歲。
崇禎皇帝朱由檢即刻採取措施,一面下旨全國張貼皇榜,一面派兵追查,重點安徽河南,特別在兩省交界處,抓到剛出生的幼童統統殺掉,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人。 並派九千歲魏忠賢前往鳳陽保護先祖皇陵,查清此事。
穭家墳屬鹿邑管轄,離鳳陽不遠,當時渦河還沒形成,穭渦降生,是茶水童子在聖旨上滴下水珠,太白金星把聖旨提起,想把水抖掉,誰知,一滴水順著羅李村、**寺直達玄武鎮,在穭家墳拐了個急彎,順著東南直下鳳陽。 隨著太白金星拋下文曲星的聖旨,一夜之間大水降臨,激流衝下,從此形成一條河。 當時只是一條小河溝,六十年後發大水,遇水接龍,河流加深加寬,從此根據穭渦的名字得名,為渦河。 這是後話。
惠憎長老法師喝了一口茶水,咳唆一聲,清了清嗓子,繼續講述**寺發生地故事。
陰陽先生穭灶心想;如今真龍天子竟然出現在自己家裡,看來,我必須做好一切防備,防止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軍師及身邊的陰陽先生算出此事。
於是,他揹著穭渦到處東躲西藏,果然讓陰陽先生穭灶算準了,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軍師算出,派兵追殺、剿滅,重點河南安徽結合部,責令當地官府追查。 一時間,搜查抓人的馬隊一趟緊接一趟。 只要抓到一歲以內的幼童統統殺掉,幾次到穭家墳來抓,都撲了個空。
還有一次,相當驚險,穭灶揹著穭渦身穿長袍,把穭渦蓋在袍下,手拿相術招牌,見大隊人馬追來,趕緊躲到一座破廟裡,把穭渦藏到神臺之下,交代穭渦不要出聲,否則有性命危險,小穭渦生下就會講話,當然不敢出聲。 這時,搜查的馬隊已經來到破廟門前,穭灶趕緊迎了出去。
明軍頭領抬頭觀看,見是位相術先生,即問道:“身後背的什麼?”
陰陽先生從背後卸下個小木箱,裡面裝地全是相術書籍、工具什麼的,木箱是擺地攤時,當做板凳用的,這是穭灶早做好的偽裝。
明軍頭領看到背的東西是個木箱,沒少什麼東西,問道:“那你看到我們跑什麼?為何喊叫站住,不停下來檢查?”
“哎呀,長官,不知你們喊我做什麼?我一個孤老頭子,無兒無女,看到馬隊害怕,以為遇上了土匪,所以拔腿就跑。 ”明軍把穭灶上下翻騰一邊,而後看了看穭灶。 就在這時,一位士兵來報:“闖王李自成的大軍追來了,趕快跑啊!”
明軍頭領丟下穭灶,帶領隊伍走了。
穭灶把穭渦從神臺下取出,兵荒馬亂年代,有家怎敢回去,帶著穭渦到處流浪,曾幾次險些被抓,都死裡逃生,此時正值全國爆發農民大起義,再加上後金入侵,朝廷忙得不可開交,一面抵禦後金,一面又要鎮壓起義軍,鬧得手忙腳亂,哪有閒心管什麼穭朝廷之事,這才讓穭灶父子躲過災難。
與此同時,官府在各處張貼皇榜,特別那株連九族,嚴格地刑法,嚇壞了**寺的朱善人和花善人,也不知從哪兒得到的訊息,穭朝廷就是當年被長老法師抱走的小童,一旦被抓,就要尋根追蹤,尋到朱花兩家那還不得滅九族。 當時正是崇禎三年,朱家和花家已經把**寺建好,取名朱花寺。
當時的朱花寺十分威武,寺院前面有九條大路通往各村,其中西南角有一條東南西北大道,東南至玄武直達鹿邑縣城,西北至李原直達胡廟、朱口。 東邊有一條南北長直路,此至李樓。 南至馬陳,一點不彎,足有十里多地。 其次是通往易周村、後羅李村、前羅李村、皇集村、徐灘、黃閣、關橋,等九條大道,俗稱九龍門彙集中心。
寺院東南角2米處,橋頭溝邊,並建有一個十米多高的龍亭,四角翹簷,矗立在東南方,顯得十分美觀。 夏天做活的人們,都在龍亭下乘涼、避暑。 這是寺院初建情況。
朱善人和花善人自任為第一屆廟會的會首,當時朱家和花家,二家都是官宦之家,有權有勢,住在朱花寺南一里地,
“住在寺南一里地啊,我現在就去找他們瞭解此事,更為清楚。 ”我打斷了他的話。
惠憎長老法師搖了搖頭道:“現在已無村莊,只有兩個莊戶,俗稱花莊戶、朱莊戶。 ”
“剛剛建好寺院,災難已經破解免除,為什麼搬走?搬哪兒去了?”我再次提出疑問。
惠憎長老法師想了想道:“具體原因,為什麼搬走,是怕受到連累,皇榜上寫的清清楚楚,反叛朝廷誅滅九族,花家在此地生下朝廷,當時地朝廷天啟皇帝朱由校,怎麼也不會容下第二個朝廷出現。 ”
雖然按照長老法師所言在此建一座寺院,可以破解朱、花兩家災難,等寺院建好了而且香火旺盛,可是朱、花兩家相繼出事,花夫人由於思念生子,悲傷過度,一病不起,晚上一夢,得知兒子就是皇榜上追殺地穭朝廷,而且還要株連九族,再加上官府常來搜查搗亂,又怕後果嚴重,萬一被抓去,前來相認生身父母,豈不受到連累,朱家和花家有至親之交,誅滅九族,肯定受到株連,無奈之下,兩家只好離開此地,花家遷往安徽省亳州,隱姓埋名。 朱家雖不是當事人,也怕株連,只好離開此地,遷到比較近的李原集楊寨村。
“怪不得眾人所講;易周村是塊風水寶地,曾出過朝廷啊。 ”我感到驚訝。
“那可不,易周村卻是塊風水寶地,出過朝廷千真萬確。 ”惠憎長老法師驕傲地講道。
欲知後事
請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