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正文_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再回白象

正文_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再回白象


悠思似夢 我曾在你的故事裡 流氓惹火公主 嫡長女 極品邪仙 玄幻之異界稱霸 萌物相公,碗裡來! 鄉村美人淚 極品逃妃 緣聚陌上情

正文_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再回白象

而坐在石屋中的羅隱也透過各種佈置在牢獄密道中的機關,看到了現在發生的情景,見到那清靈山的僧人居然和華青峰打了起來,覺得倒也是不錯的結果,雖然他不覺得華青峰會被這些人打敗,但如果因此分身乏術,甚至傷了元氣的話,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之前那華青峰居然將自己的三尸化身擊敗,而且打得屍骨粉碎,一切都沒有留下來,也令羅隱吃驚而惱火,雖然說只是化身,但也擁有本體的六七成力量了,這都被華青峰一面倒的打敗了,日後自己難道還要花上全部力量才有獲勝的機會麼?自己可是吸收了星官印中的龐大真元,已經修行到了天煞境,要比那華青峰足足高出一個等級了啊!

想到了星官印,羅隱心想反正現在也是無事可做,只能暗暗觀察情況發展,還不如再多吸收點星力真元,說不定就能把道基穩固下來,於是便從芥子空間中取出這一方彩光流連的寶印來,正準備吸收,卻忽然感應到其中曾經自己接觸的一片元神烙印中,居然有了新的內容。

這星官印一直收藏在自己身上,旁人暫時是沒有接觸它的可能的,若是其中出現了新內容,只能說明是什麼機緣到了才讓自己看到,羅隱隱約間覺得此事不簡單,並非和自己毫不相關,於是伸出手來讀取那段新的內容是什麼:

終於還是回到了白象城,龍寒仰起頭來,將這無垠安詳景象盡收眼中,爾後閉上眼睛,感受著清涼的山風從指間輕輕拂過,吹皺一身白袍和幾縷髮絲,神情靜謐而安詳,像是在享受著天地間至高至美的悠揚自在。

已經快二十年了吧,時間猶如白駒過隙,總不等人,當察覺到頂上青絲漸漸融為一片白雪時,自己卻已不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翰林大人,您看,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了?”一個佝僂的身影出現在沉浸於

百感交集的龍寒身後,生生打斷了他天人合一的大自在,引得一陣皺眉。

然而那人卻依舊安之若素,聲音陰陽怪氣,帶著明顯的恭維,和一絲暗暗的威脅:“聖上命小的來輔佐翰林大人譙祭聖白象金頂,這幾日來已經耽誤了不少時間,要是皇上怪罪下來就不好了。小婁子我人輕命賤倒無所謂,但大人大好前途繁華錦繡,可不能為這點小事斷送了。”

龍寒沒由來的一陣煩躁,但也知道對方實乃皇上特意安插,又有聖旨在上壓著,更隱隱然是隨行而來的這一小支軍隊的領袖,暫時不好與其起衝突,便揮了揮手錶示自己知道了。

想當初自己是何等瀟灑灑脫,一副不折傲骨的模樣,然而現在對這種奴顏媚骨的宦官都不能發火,若非自己有不得不借助皇家才能完成的事,恐怕轉世七生七世也不會如此忍氣吞聲。

“豎幡,擺陣,請尚方寶劍。”龍寒抬頭看了一下天空,手指微微動了幾下,稍稍算計了番天數,覺得天時已到,便對身旁的小婁子下了命令,他也知道那行軍隊雖然名為奉旨助翰林譙祭,實則皆看那宦官之眼色行事,所以無論什麼話,只要跟小婁子說了便可,他自然會吩咐下去,也省的自己扯開嗓子大叫了。

“你們九個去舉幡;你們幾個,三個一組去周圍巡邏,一有訊息就來報;剩下的人,按照原定計劃拿出法器,站在各自的位置開始佈置陣法。”看著小婁子井井有條的安排著眾人,龍寒不由露出了一絲苦笑,雖然自己是憋屈了點,但這一路上若不是有他四處打點,自己可要再多費不少心思。

眾將士聽令,紛紛從行囊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道家法器來,然而若是普通人看到此地景象,一定會覺得不倫不類,頗為滑稽。

因為他們拿出的所謂法器,竟然是筆墨紙硯!

這些將士可不是普

通計程車兵,而是如今佛界南方第一大國離經國的國主多年經營,極大花銷,精心打造的一支“道軍”,他們不但如同一般的軍隊那樣訓練有素,體格強健,更是自幼便有修煉經歷,根骨甚佳,並由離經國主親自指派各大道宗名師一一輔導,其中最短者也修煉了數十年。

這一支軍隊不僅打起仗來驍勇善戰,更因為有強大道法護身傷敵,若要稱其為以一敵百也不為過。當然了,對於修道之人來說,幾十年的歲月只如驚鴻一瞥,若非奇遇,在境界上並不能提升太多。但這一支軍隊本就只求實力,不求道行,訓練方法也多以劍修、武修入門,注重急功近利而不在乎頓悟飛昇,因此與同等歲月的修道士比起來,反而強大了不少。

當然了,這群人裡若是有退役後心生嚮往修仙者,便會發現自己實則根基不穩,難以進步,但這是二話了。

按理來說,有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君主一定會將其用於攻城略地的建功立業中。然而正值離經國盛世,就連小動亂也不常有,這一支軍隊為自己的底牌,也不能隨意派出,所以陷入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局面。

然而在這歌舞昇平的年代,不惜花重金和大量精力打造這樣一支道軍,卻並非僅僅“追求實力”能解釋的,離經國主心中其實另有計較。

原來自從寶樹國分裂動亂末年直至戰國年間,世俗許多統治階級見到了佛門的雷霆手段後紛紛都不敢再造次,一心歸附於佛門,從此世俗間佛法也是大盛,上至許多國家的天子都與各地佛門法師義結金蘭,下至民間幾乎連五歲小孩子都會念兩句佛經,可謂鼎盛一時。

而與之相反的是天下道門,老一輩紛紛飛昇後,卻罕有新鮮血液輸入——大部分有志於修仙的年輕人或出於主動,或被局勢影響,紛紛投入瞭如日中天的佛門,導致道門日益凋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