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三十七章 玉石種類

第三十七章 玉石種類


冷校草!你是我的! 一夜強寵,帝少節制點 專治各種不服 臥龍曲 快穿之狗腿逆襲記 這個相公有點壞 法寶穿越覓聖人:星神滅世 重生嫡女:錦繡商路 撒旦總裁訓妻成癮 遮天耽美我的師傅不可能這麼可愛

第三十七章 玉石種類

果將把由玉雕琢而成的器物叫作玉器的話,那麼未曾雕琢的玉就叫玉石或者玉料。

玉是中國的特產,儘管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流傳的玉石種類並不多,就那麼屈指可數的幾種。

下面就介紹幾種著名的玉。

?和田玉嚴格說起來,只有和田玉合乎上面科學定義的軟玉,也叫新疆白玉、羊脂玉、崑崙玉等,產於新疆的和田(古稱于闐、和闐)和墨玉兩地。

從白玉或羊脂玉這個名稱可以看出,和田玉細膩晶瑩,如凝如脂,一般是白色的,但也有其他顏色的和田玉,如黃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可能新疆墨玉這個城市就是因為盛產墨玉而命名的。

無論是哪種顏色的和田玉,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透閃石,且含量一般在90%以上。

和田玉流傳甚廣,早見於石器時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惟我獨尊達數千年之久,直到19世紀中葉翡翠流入我國,才打破了和田玉的壟斷地位。

高質量的和田玉均採自和田河中,這是由於變質成因的軟玉的品質並不是很好,但經過長時間的河水洗禮後,它會變得冰清玉潔,才成為著名的和田玉。

?翡翠翡翠本是古代鳥名,指一種帶有紅色(翡)和綠色(翠)羽毛的鳥。

而作為玉的翡翠則基本上是取其綠色的含義。

翡翠是硬玉的纖維狀和氈狀的集合體,堅韌細潤,其綠色濃、豔、正、陽,也有少量紅白等色的翡翠。

和其他玉石不同,翡翠是唯一不產自中國的玉石,僅僅見於緬甸,於清代晚期大量進入我國。

硬玉是在變質條件下形成的,它要成為玉質的翡翠,尚需要經過一定的搬運和沉積,這就是為什麼翡翠原料常呈卵石狀,且表面有一層風化的“皮”。

?獨山玉簡稱獨玉、南陽玉,產於河南南陽獨山。

獨山玉為變質產物,其成分較為複雜,其礦物組成以斜長石為主,但含有多種其他組成的礦物,如黝簾石、雲母、陽起石等。

正是因為組成的多樣性,使得獨山玉的顏色十分豐富多彩,有紅、黃、綠、白、青、黑、紫七類,而多色玉稱為雜玉。

其中以綠獨玉最為珍貴(有獨翠之美譽),紫玉和雜玉次之。

獨山玉的開採也很早,在河南南陽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有獨山玉製作的玉鑿、玉鏟等,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也有相當部分的獨山玉。

?岫巖玉它是一種蛇紋石(一種含mg、si、oh的礦物)質的玉,產於遼寧岫巖而聞名。

岫巖玉質地緻密細膩,色澤豔麗,半透明,以特徵的黃綠色為主,間有白、青、黑等色。

岫巖玉也有悠久的歷史,在遼寧海城小孤山古人類洞穴遺址中發掘出來三件玉質的砍斫器,該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迄今有1萬多年,並且在距今有7000年的瀋陽新樂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岫玉製作的玉刀。

岫巖玉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由地下深處形成的超基性岩石(如橄欖石巖等)經過漫長的熱液蝕變而漸次形成的。

值得說明的是,史書上記載的玉類有上百種,產地也遍及華夏各地。

但由於多種原因,有的玉種並沒有流傳下來。

如藍田玉,在漢晉時期名重一時,宋代以後便失傳了。

現代的陝西藍田玉泉山產出的藍田玉是一種蛇紋石化的大理岩,玉質並不是很好,即便是古人也不可能將它視為一種美玉;和氏璧和完璧歸趙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了,但和氏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玉,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迷。

儘管近來有專家考證說和氏璧是產於湖北神農架地區的月光石,但也沒有確鑿的證據。

還有一些,雖然具有玉的名稱,實際上並不是玉。

如漢白玉,只是一種高階石材,作為玉還顯粗糙,也缺乏玉的堅韌和細膩。

??美玉本身是非常昂貴的,如果雕琢以後並賦予其政治和文化的內涵,那便是無價之寶了。

要不然,藺相如也不會置生命於不顧,要使那塊美玉“完璧歸趙”了;“黃金有價玉無價”也就是這個含義。

和玉的珍貴比較起來,玉的文化內涵更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

較為典型的是玉的“五德”之說,漢代的《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此五德便是玉的人性化的表達,說成現在的話,就是仁、義、禮、智、信,象徵著倫理道德中的高尚品德。

實際上,在我國古代,玉不僅是道德的標準,同時也和政治、經濟、禮儀、宗教和日常生活等活動關係非常密切。

比如,玉器一直是政治等級制度的標誌器物,玉璽只能是皇帝專用;春秋時期的“六瑞”之說,就是指天子以下的官員只能使用不同規格的圭;在唐代,不同級別的官員只能佩戴不同級別的玉帶。

??從使用的角度,古代玉器可分為禮器、兵器、佩飾、隨喪玉、玉器皿、玉陳設等。

不同的玉器有著不同的名稱,其形狀和大小多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但玉禮器(指古代祭祀活動所用的器具),數千年來卻變化不大。

《周禮?大宗伯》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這裡的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就是所謂的玉禮器。

其中玉璧(中間有孔的半圓形玉器)、玉琮(立方體,上下貫穿一圓形孔洞,外方內園)、玉圭(扁長形帶尖頂的玉器)的器型都很清楚;玉璜則有兩種形狀(一是弓弧形玉器,類似虹的形狀,另一是半圓形片狀,類似半璧);玉璋的形狀還不太明確,古代文獻講“半圭為璋”,沒有指明是縱向或者橫向將圭一分為二;而玉琥是什麼形狀,到現在仍然還很不清楚。

玉兵器主要出現在商周時代,有玉戈、玉刀、玉戚、玉鉞等,但春秋戰國及以後,這幾種玉兵器就很少見了。

玉佩飾產生於原始社會,現在有人還經常佩戴玉佩、玉墜等,在古代還流行佩戴玉玦(環形有缺口的玉器)、玉璜、玉人、玉龍等,這些對現代人已經很陌生了。

隨喪玉就是喪葬用玉,在封建社會里十分流行,品種有玉柙、玉琀、玉塞、玉握、玉琮等,對應於人體的不同部位。

玉器皿出現很早,種類也很多,?主要集中在餐具、酒具、文具等裡面,“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便是一例。

玉陳設主要是指大型玉飾物件,如玉山、玉屏、玉獸等。

此外,在古代玉器中,還有很多名字看起來很陌生的玉器,如、玉韘、玉夔、玉如意等,想要深入瞭解它們,就需要參觀一些文物博物館和查閱一些專門的書籍了。

目前傳世的古代玉器並不多,我們現在陳列和研究的古代玉器多為出土的。

一個普遍接受的觀點,就是從石器時代開始,玉便伴隨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了。

一般認為,古代的玉多產於新疆的和田,如明代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中說:“凡玉入中國貴重用者,盡出于闐”。

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麼在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以上)出土的玉器(多是透閃石玉,有人認為也是中國最早的軟玉記錄)就應該來自新疆的和田;又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和江西新幹商代大墓出土的玉器,據鑑定也來自新疆,即現在的和田玉。

那麼,這些玉料是如何從遙遠的新疆運送到內地和江南的呢?要知道,遠古時期的交通甚為不便,路途又這麼遙遠,因此不能不懷疑這種說法的可靠性。

雖然也有人認為和田玉是在漢代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9-126年)後才傳入內地的,但這種說法也缺少有力的證據。

所以也有人推測,?在絲綢之路開通以前,已經存在一條運輸玉石的“玉石之路”。

這裡我們也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即遠古時期內地的這些軟玉不是來自新疆,而是產自當地,只不過它們是當地的“透閃石”質的玉,而非新疆的和田玉。

新近在遼寧岫巖發現了“透閃石質”的“岫巖玉”為我們的觀點提供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