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重灌騎兵
雷老虎大傳 奸妃生存手冊:誤惹一等妖夫 重生之帝后風華 二次元締造者 幽靈鳥 深情王爺追妻之溺寵神女妃 蟲族帝國 養道 詭當 忠義周家軍
第十二章 重灌騎兵
重灌騎兵
簡介
重灌騎兵被譽為移動的堡壘,騎兵全身都裹在厚厚的裝甲之中,騎兵的坐騎也都身披重甲,只有馬的小腿**在外,馬眼外也都罩有防止弓箭設計的眼罩,裝備一個重灌騎兵的資金可以一小隊的輕步兵。
重灌騎兵的武器包括一支3米的騎槍,一把短劍和一面騎士盾。
攻擊方式是衝擊,騎兵手持騎槍平伸向前,藉助坐騎的高速運動給地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實際損傷。在戰場上,重灌騎兵的衝擊是以50人為一組得中隊攻擊為方式的。
除了長槍兵以外,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可以抵禦重灌騎兵部隊的全速衝擊。新月帝國的軍神尤里安。杜貝爾曾經說過,對抗重灌騎兵的最有效武器就是重灌騎兵。
歐洲中世紀騎兵
大家總還記得,古希臘重武裝步兵曾恆赫一時。在歐洲的中世紀,出現了騎兵壓倒步兵的形勢,但步兵並不馬上就讓位給騎兵,這從整個中世紀中由步兵取勝的不少戰例可以看出。
騎兵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騎兵剛出現時確曾威震四方,但隨著古希臘方陣的出現就被降為次要的了。這是由於當時的馬還沒有馬鐙和馬蹄鐵,古希臘重武裝步兵方陣成了騎兵不可逾越的盾矛之牆。
後來,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夕,斯基泰人發明了馬鞍;公元四世紀時,日耳曼人在馬鞍兩邊安上環狀皮帶來放腳;到了公元八世紀,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滅亡時才有了馬鐙;到公元九世紀,才在馬蹄底釘上鐵掌。自從四世紀時出現了兩邊帶有環帶的馬鞍後,騎兵的情況就完全變了,戰鬥中也不致摔下馬來了。到馬鞍,馬鐙,馬蹄鐵都完備時,騎兵就成為中世紀時駕馭戰爭的一個決定性的力量。
中世紀歐洲人用的馬鞍,具有前橋和後橋,兩邊有環帶。騎兵打仗時兩腿直直地踩在環帶上,就象站在那兒似的。據說,諾曼底公爵,綽號“征服者”的威廉,1083年在芒特城前,由於他騎的馬踩上一塊燃著的木炭而摔倒,馬鞍堅硬的前橋將他的肚皮劃破而致死。
到公元九世紀時,北歐海盜象旋風一樣所向披靡,不斷地劫掠北區和西歐海岸。海盜的威脅使喚整個在軍事上出現了常備的機動部隊,它由經過戰爭鍛鍊的騎士組成,能迅速迎擊入侵之敵,這就是“職業化”軍隊的萌芽。
騎士的裝甲
那時騎士所穿的戰服是齊膝緊身甲。它有袖,是用皮或厚布做成的,上面鉚有魚鱗一樣的鐵片,約15公斤重。從頭部到肩,罩有一種形似風帽的有活動鎖環的鎖子甲,頭上戴有護鼻的圓錐形鐵頭盔。可這時的馬還沒有任何的鐵甲保護。
騎士的盔甲,不斷地在演變。十二世紀時,袖口還有保護兩手的連指手套;緊身甲外面再穿上一件上衣或麻布作戰服,以防甲衣上的鐵片被日晒雨淋而生鏽;衣服和盾都飾以醒目的標誌,以便識別。到十二世紀末,頭盔變成了圓柱形,把騎士整個頭部都套進去,只有通風口和縫隙供呼吸和觀看用。十三世紀末,齊膝緊身甲被鱗片甲所取代,鱗片甲不僅造價便宜,並穿脫較方便,它是把小鐵片鉚在皮衣或布衣裡層,所以從外面是看不見小鐵片的。十四世紀,一種堅硬的鋼甲---大白盔甲取代了鱗片甲,把騎士的軀幹,四肢和主要關節通通蓋住;頭盔讓位於帶不活動臉甲的輕頭盔;馬也有了鐵甲或鋼甲的保護。
全副大白盔甲約重40公斤,做工精緻。用大白盔甲裝備起來的騎士團,十五世紀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全歐洲的唯一模式。不論在德國,義大利,還是在法國,西班牙,騎士的裝甲看不出任何區別,因為當時都是向同一製造作坊,特別是在米蘭購買盔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