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
護花之孤膽兵王 未來之 你與時光皆情長 婚怨奪愛 醉朱顏 地下城之逆轉乾坤 鬼宅陰夫 校草殺手蘿莉控 致命殺神 皇家兔子
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絕大多數臣僚、將領的規諫,親率蜀軍七萬多人,以為義弟關羽報仇為名,孤注一擲地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東吳名將陸遜以“積極防禦”的策略,歷時一年的堅守,後發制人,“火攻蜀軍連營”,在夷陵重創蜀軍主力。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臨終前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李嚴等蜀漢重臣,令其輔佐新帝興復漢室,隨後就亡故於白帝城,史稱“永安託孤”。
劉備逝世後,太子劉禪繼位,緊尊父命,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此時,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曹魏、東吳兩國也虎視眈眈,蜀漢政權岌岌可危。據《諸葛亮集》記錄,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和尚書令陳群等人就曾寫信勸降諸葛亮,欲讓其舉國稱蕃。然而,諸葛丞相不為所動,在領益州牧後,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均親自細心決斷,國內政事隨之也有了起色。同時,諸葛亮認為,君主剛剛辭世,國家根基不穩,不宜發兵征討中南叛軍,轉而採取外交手段,派鄧芝及陳震出使東吳重新締結聯盟,消除了南中叛軍的外部支援。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見時機成熟,親自率軍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並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分化瓦解對手,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同年秋,平定了南中地區的所有亂事,並獲得一定的兵源補充。在諸葛丞相的不惜努力下,蜀漢帝國實力也有所恢復,逐漸擺脫了夷陵兵敗的陰影。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統領蜀漢大軍進駐漢中,開始大規模訓練士卒,積極籌備北伐曹魏。同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故,曹睿即位,是為明帝。諸葛亮見時機成熟,上書《出師表》給劉禪,陳述出師北伐的原因,表明自己統一中原的希望,開始了自建興六年至十二年五次北伐的序幕。《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山”似乎有些不妥,史實中,諸葛亮前後出師北伐共有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取道岐山的。其中,以第一次北伐機會最佳,也最值得後人所研究與回味。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準備出兵北伐,將領魏延主動請纓,請諸葛亮發萬兵(五千為後勤部隊)給他出子午谷襲取長安,其認為魏軍主將夏侯楙怯而無謀,見蜀軍突至,定會自亂陣腳,由此便可一舉攻克,再與由斜谷出兵的蜀軍主力會師,這樣長安以西便不再屬於曹魏了,這便是後人所說的“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端出口叫做“子口”,南端出口稱為“午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則在於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貫穿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也就不言而喻了。依照魏延計劃,蜀軍可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集中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等地,確保關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隨後逐步加以各個擊破。此計聽起來甚是巧妙,但其中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五千兵馬攻不下長安自不用說,蜀軍肯定不能越過長安而固守一兩個險關而自掘墳墓;即便蜀軍能憑藉突襲取得長安,甚至潼關、武關,以蜀軍的軍力(蜀軍不過十萬左右,也就是相當於魏軍的一個大軍區),倉促間能不構築起堅固的防禦,仍然是一個大問題。一旦魏軍從潼關、武關、蒲坂多路挺進,與關中餘部形成裡應外合之勢,剛剛進入關中的蜀軍形勢將變得十分不利,處理不當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北伐的十萬蜀軍是蜀漢帝國的根本所在,倘若覆滅,蜀漢也就算亡了。故而,飛刀認為,初次與魏軍交手,諸葛先生的選擇應該說是妥當的,至少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確無必勝的理由。史實中,諸葛亮則派出由趙雲、鄧芝率領的一支軍馬作為疑兵,自箕谷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注意。魏明帝曹睿命曹真都督關右諸軍,前往抵禦趙雲。諸葛亮趁機親率蜀軍主力趁勢向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發起進攻。毫不誇張地講,當時沒有人想到蜀國能夠在夷陵慘敗、劉備辭世後如此短的時間內組織起如此有效的北伐力量,因此,魏國對於蜀軍的北伐毫無防備,直接導致了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棄守郡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子脩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戰報傳到洛陽,曹魏朝野恐懼,魏明帝曹睿情急之下決定御駕親征,急率大軍救援關右,坐鎮長安,並派遣大將軍曹真督軍至郿縣防禦蜀軍趙雲部,令張郃率軍五萬前往抵抗諸葛亮部。諸葛亮隨即也派遣馬謖為前鋒,搶先佔據街亭設防。同時,為了防備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從臨渭出擊配合張郃的進攻,於是諸葛亮又命令將軍高翔率領一支軍隊屯駐在臨渭以北、街亭以南的列柳城。魏軍名將張郃出拒,因馬謖處理戰事過於草率,被張郃於街亭擊敗。諸葛亮見勢不利,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就是“一出祁山”的始末。
此後,曹魏感覺到了蜀軍的巨大威脅,在曹操當年“固守關中策略”的指導下,構建了以秦嶺為依託的鞏固防線,以守為主,等待時機,致使蜀軍之後的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進行了自己一生的最後一次嘗試,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送女人用的頭巾髮飾給魏軍都督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託詞平息了將士們的憤怒。八月,諸葛丞相終因積勞成疾,病故於五丈原,結束了其英武悲壯的一生。
先生的曠世才華,不必飛刀多言,看過《諸葛亮集》的人都會知道;而先生的耿耿衷心,也無需飛刀也多講,看過《出師表》的人自然就會懂得。山河*多才俊,千古華夏英傑輩出,但飛刀獨愛諸葛先生,對於他的崇拜是難於言表的,以自己的能力再寫先生的生平也端的沒有“演義”中那麼精彩灑脫;如今對於先生的一些負面評論,飛刀也不願再多做批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飛刀有幸曾親自到過三秦,看到了巍峨聳立的秦嶺山脈,不由得想到了“六出祁山”的故事,此刻它的真與假已經顯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曾經有一位英雄,為了他畢生的偉大追求而在此揮師征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