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實_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解決三個問題
都市修神傳 召喚獸之如意狼君 豪門蜜愛:億萬boss寵小妻 金玉滿唐 青年村支書 天獄戰神 逐暗傭兵團 明鄭之我是鄭克 曖昧神皇 風塵怪俠
第六章 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實_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解決三個問題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解決三個問題
處理好科技與經濟的協同問題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從1985年開始,歷經了“科學的春天”“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驅動”等多次重大戰略調整和變革,取得了諸多進展和成就,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依然凸顯,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脫節導致經濟實力與科技競爭力不相稱。因此,應堅持把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作為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協同推進科技和經濟兩個方面的改革。
建立企業主體化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專案由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國家、省重點建設的工程技術類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優先在具備條件的行業骨幹企業佈局,有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真正向企業匯聚。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相關政策和措施,切實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緊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改進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加大企業研發裝置加速折舊等政策的落實力度;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分類績效考核制度,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自主創新的支援力度;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和金融支援。
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戰略聯盟。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要提高知識創新能力,更多地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援和服務,促進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需求。行業骨幹企業要主動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開展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相關基礎研究,聯合培養人才,共享科研成果。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努力推進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系統性改革,建立以服務需求和提升創新能力為導向的科技服務體系,定期對學科專業實行動態調整,大力探索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科技與經濟協同化的商業創新模式。首先,以商業模式的創新為切入點。完整的技術創新活動是一個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應用和產業化的過程,但由於體制機制原因,我國科技進步後的商業模式缺位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近年來我國在雲端計算、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湧現了一大批高技術成果,但同時開發出完整商業執行模式的企業卻屈指可數。其次,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支撐為結合點。我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既有科技系
統自身體制的原因,也有在全球低端製造平臺位置上創新要素需求不旺,導致缺乏有效結合的原因。戰略性新興產業既代表未來社會的產業方向,也代表了科技創新的前沿方向,應該成為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最佳發力點。
處理好科技投入與成果產出的對稱問題
近年來,由於缺乏科技資源投入的集約最佳化和巨集觀協調,科技投入和成果產出不相稱,科技資源配置中“分散、重複、封閉、低效”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科研績效問題突出表現為:科研人員人力多,但人均科研成果產出較少;論文數量多,但高引頻次論文較少;專利數量多,但核心專利較少;科研創新模仿和跟跑多,但原創和領跑較少。為此,應全面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科技投入與產出的績效管理。
加強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在組織架構上,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整合多家科技計劃管理部門職能,統一設立專門決策諮詢機構和聯席會議制度,重點解決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科技計劃“碎片化”等問題。在專案管理上,切實糾正專案工作中行政干預過度的弊端,政府部門不應直接管理具體專案,而應統一交由專業機構負責,政府則重點管巨集觀、管規劃、管佈局和管監督。在資源配置上,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除少數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專案需要政府直接配置資源外,有關技術開發性研究專案儘量交給市場。在管理平臺上,加快推動公共科技資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國家科技管理資訊系統,推進科技計劃(專項)資訊的互聯互通。
加強科技經費的績效管理。進一步改進競爭性經費和穩定性支援經費的資助機制,加強分類指導,最佳化經費投入結構,既要防止經費投入的“馬太效應”,也要防止“撒胡椒麵”。進一步改進科研人員的收入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切實提高科研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探索教師和科研人員年薪制改革試點。進一步加強對法人單位科研經費使用情況的評估監督,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專案經費管理機制和審計方式,嚴格科技財務制度,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加強科技經費管理使用的綜合績效評價,健全科技專案管理問責機制,依法公開問責情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建立行之有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讓重大技術發明者獲得較大收益,讓侵權、模仿、造假行為付出沉重代價,設立智慧財產權法院,從嚴從快受理、查究智慧財產權案件。探索技術、知識資本化制度,落
實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股權、期權激勵和獎勵等收益分配政策,完善科研成果的收益權和處置權歸屬問題。著力建設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立社會科技需求報告和社會技術成果報告制度,推動科技成果雙向交流。加大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應用推廣的支援力度,研究採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創業投資等多種形式,完善和落實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的需求引導政策。
處理好科技評價與創新文化的耦合問題
現行相對單一的科技評價標準普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經費輕水平、重產出輕應用、重短期輕長遠、重成果輕人才等一系列問題,以致創新活動目標異化和行為扭曲,滋生學術腐敗等不良風氣。此外,現行“短平快”的評價模式、行政化傾向及評價程式的日益煩瑣,嚴重壓抑了科研主體的創新**。我國科技評價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必將直接影響著創新文化的塑造。因此,創新文化的修復和建設也是繁重而緊迫的任務,科技體制改革也必須涉及深層次的文化層面。
構建多元的科技評價模式。根據不同型別科技活動特點,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制定導向明確、激勵約束並重的評價標準。建立評價專家責任制度和資訊公開制度,完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監督評估制度,發揮科技社團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探討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引入文獻計量分析、經濟回報率分析、業內評價分析、回顧式檢驗分析和定量指標分析方法,減少單一評價對投入和產出的侷限認識。
完善科學的科技獎勵制度。提高獎勵質量,減少數量,逐步取消層層設獎做法,適當延長報獎成果的應用年限,重點獎勵重大科技貢獻和傑出科技人才,強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獎勵導向。根據不同獎項的特點完善評審標準和辦法,逐步減少由政府部門組織的獎勵評審,嘗試引入學科協會組織等第三方組織評獎,鼓勵社會力量設獎。科技獎勵與職務晉升、職稱評級、加薪等福利掛鉤要慎重對待,適可而止。
培育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建立健全科研活動行為準則和規範,加強科研道德和科學倫理教育,強化科技人員的學術意識和社會責任。加強科研誠信的社會監督,擴大公眾對科研活動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加強國家科研誠信制度建設,建立科技專案誠信檔案,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科技工作者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管理部門要保障學術自由,營造寬鬆包容、奮發創新的學術氛圍,要打破學術壁壘,建立健全共享合作的學術文化生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