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袁世凱家族

袁世凱家族


王牌醫生 青帝重生 韓娛十三年 危險總裁小嬌妻 快穿即使只是一場遊戲 來自星星的寵妻 狂妃有毒妾居一品 幽靈門 羽妖之戀 丞相擄愛之冷妻難逃

袁世凱家族

民國三年(1915),袁世凱籌備當洪憲皇帝,拍馬屁者從四方雲集而來,環繞在他身邊。有些御用文人考證"龍脈"之來源,認定其遠祖是三國時代的袁術,近祖是明末名將袁崇煥,在效忠信中獻計獻策,請求袁世凱每年要祭祀袁氏先祖,以保"龍脈"興盛。袁世凱看了這些效忠信,沒點頭也沒搖頭。那陣子他正在籌劃坐龍椅的大事,沒功夫操心這些雞零狗碎。何況有人在他耳邊嘀咕,那兩個姓袁的大人物在歷史記載中並不怎麼光彩。

袁寨村的人告訴我,多年前袁氏祠堂牆壁上有一塊鐵鑄的牌匾,上面刻印著族譜,據說,這塊牌匾是清朝咸豐年間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所主修,被當地人稱做"袁氏鐵板家譜"。上面一共排列了袁家譜系80代人的輩分,依次是"志三耀九,保世克家,啟文紹武,衛偉國華……"。相傳這份族譜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有個叫袁道渙的人撰寫的,後來到了民國三十七年(1948),袁家後代又將這份族譜重修了一次。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多半是這份重修的族譜。

在現存的《項城袁氏家集》中,有文字可考的袁氏先祖名叫袁九芝,生活在清代乾隆盛世,是個私塾先生。其子袁耀東,從小跟隨父親讀書,長大後子承父業,也以在蒙館教授學童為立身之本。追溯起來,到了袁耀東這一代,袁家的光景仍然不好過,但是父子兩代教書匠卻在項城遠近鄉鄰中贏得了一些清正的好名聲,提起袁家父子塾師,人們都認為那是很有學問的兩代人。以至於淮寧富戶郭如珽也不嫌棄其家境清貧,心甘情願地將小女郭氏嫁給了聲名鵲起的袁耀東。

誰知道郭氏剛嫁到袁家後不久,公爹袁九芝就病不起,沒過多少日子竟一命嗚呼了。袁家有人背地裡嘀咕,認為是郭氏帶來了黴運。郭氏出身富家,是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哪裡受過這種窩囊氣,和當塾師的夫君一商量,決定搬出來另立門戶。

河南項城是個窮地方,這裡土地貧瘠,經濟落後。袁家此時剛剛脫離貧困線,不再租種地主的土地,頂多只能算是"下中農"。過慣了富家生活的郭氏,現在知道了清貧的滋味不好受。不過,這個有教養的女子堪稱優秀,她身上沒有世代富家子女那種懶散習氣,相反,貧寒的處境更是激起了她要幫助這個家族出人頭地的決心。袁耀東是個庠生(庠生,科舉制度下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肩不能挑重擔,手不能幹農活,郭氏鼓勵夫君,唯一的出路就是發奮讀書。

郭氏身上具備中國傳統婦女的許多優點,她不僅勤勞、勇敢、善良、吃苦耐勞,而且能生育,會治家。

先說她的能生育。她和袁耀東一共生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袁樹三,次子袁甲三,第三子袁鳳三,第四子袁重三,女兒排在第五,姓名不詳。子女一個接一個出生,家庭中的經濟收入卻並沒有增加,這樣一來,家境越發顯得窘迫。郭氏毅然辭退了家中唯一的一個婢僕,凡事皆事必親躬,白天下田忙活路,還要圍著鍋臺轉,夜晚稍有點空隙就紡紗織布。附近的人家見郭氏這般能幹,無不伸出大拇指誇讚。

中原一帶有句古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命運、風水和積陰德這些屬於玄學,簡單幾句話說不清楚,這裡暫且不論。讓我們看看袁家先輩是如何看待讀書的。郭氏是個心性很高的女性,她自從嫁到袁家後,將全部希望寄託在丈夫袁耀東身上,除了承擔所有家務活外,還一門心思要幫助丈夫參加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這類故事成千上萬,只不過歷史學家一般不會注意這些細節,任其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方誌、筆記中了。

誰知道袁耀東到了40歲光景,不僅科舉考試沒有成功,反倒因為用功過度,不幸染上了癆病。用今天的醫學觀點來看,癆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症,醫學上叫做肺結核,打幾針青黴素就能解決問題。但是100多年前,癆病同今天的癌症一樣是不治之症。每天,郭氏看著丈夫袁耀東在書桌前佝僂著身軀咯血的情景,心中如同刀割般難受。為了治癒丈夫的病,她經常出入於典當鋪和中藥鋪之間,當掉從孃家帶來的金銀首飾,抓來一副副中草藥,殺掉家中正在下蛋的老母雞,燉煎雞湯端到丈夫跟前,伺候他喝下去。可是袁耀東的身體依然一天天繼續消瘦,癆病到了晚期,咯血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直到最後身亡。

丈夫的葬禮結束之後,郭氏望著幾個尚未長大成人的孩子,悄無聲息地抹掉眼淚。袁耀東的去世,使這個家庭失去了棟樑和主心骨,靠一屋子的孤兒寡母,還能將袁氏家族這一系支脈支撐起來嗎?尚未脫掉孝服,剛成新寡的郭氏拿起丈夫用過的教鞭,在袁耀東的靈牌前給幾個兒子訓話:"如果誰不發奮讀書,就不是他爹的兒子!"幾個兒子眼裡噙著眼淚,一邊跪著朝父親的靈牌磕頭,一邊聆聽母親的教誨。

跪在地上的幾個兒子都還很小。老大袁樹三14歲,次子袁甲三10歲,老三袁鳳三和老四袁重三分別是5歲和3歲。幾個年齡尚小的兒子看著母親鐵青色的臉,似懂非懂地點頭,14歲的袁樹三和10歲的袁甲三已經開始懂事,忽然遭遇了這一場父親去世的變故之後,他們似乎在一夜之間長大了許多,他們向母親的承諾,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這之後,袁樹三和袁甲三果然很爭氣,每天聞雞起舞,用功讀書。

為了給幾個兒子請個好塾師,郭氏不僅自己辛勤勞作,還三番五次去向孃家求援。在郭氏的費心操持下,幾年後,袁樹三、袁甲三相繼考入縣學,成為秀才,並以優異成績獲得了"廩生"的榮譽稱號,官方定期發給廩餼,用今天的語言解釋,叫做困難補助金。

在古代,對於所有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說,科舉之路是他們唯一的途徑。然而這條路又是那麼狹窄、擁擠和艱難。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在談到袁世凱先祖們的科舉之路時,感慨萬千地將科舉考試比喻為買彩票,買的人不計其數,中獎的幸運兒只有少數幾個。他舉例說,在他祖籍安徽的唐氏家族中,歷大清268年,只考取了一個秀才,由此可見科舉考試之不易。"屢試不第,才是士子之常情;榜上有名,那才是意外。"(唐德剛語)考進士是皇帝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的方式,每四年才一次,榮登紅榜的僅有百餘人,用今天的參照系數比較,遠不亞於考取一個博士後的難度。

讓人稱奇的是,原來數百年間默默無聞的項城袁家,忽然好運連連,道光十四年(1834),袁甲三中了舉人,次年赴京應試,又中進士。紅榜發出,報喜的人馬排了一里多地,袁甲三身披大紅綬帶,騎在高高大大的大洋馬上游鄉串村,著實風光了一回。十幾年後,袁家再傳捷報,這一回給袁家帶來榮耀的是袁甲三的大兒子袁保恆。道光三十年(1850),袁保恆考中進士,此時袁家的家境已經擺脫了先前的窮困,袁保恆考取進士後的喜慶活動,要比他父親當年隆重很多。

一門兩進士,一時間在項城這個窮鄉僻壤成了爆炸性的新聞。在舊時官宦升遷制度的影響下,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扶植聰穎子弟,讀書上進,參加科舉,是合族的事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僅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袁氏家族就成了家喻戶曉的顯赫人家。

如果細心探究的話,一個家族的興衰,必定有其自身執行的規律。

在袁氏家族最初的一輪崛起中,郭老太太絕對是個功不可沒的人物。在她含辛茹苦的操持下,家庭境況逐年好轉,蒸蒸日上。更為可喜的是,幾個兒子不僅用功,而且團結,有的會當官,有的能賺錢,不管會當官還是會賺錢,所有兄弟都是一門心思想著這個大家族。這個傳統一直影響了幾代人,直到袁世凱這一輩的早期,袁家子孫仍然像群星圍繞太陽轉似的,整個家族都以郭老太太為中心運轉。

這是後話,按下不表。先來說說郭老太太四個兒子以及一群孫子的情況。

大兒子袁樹三,年輕時異常用功,人也聰明,曾經以優異成績考取縣學,並且破例成為享受困難補助金的"廩生"。然而長子的地位,決定了他必須得比其他兄弟多承擔一份家庭義務,郭老太太雖然能幹,但畢竟是個女人,家庭大事上遇到難題,往往是同老大袁樹三商量。翅膀上繫了包袱就難以飛高,也許因為這些原因,袁樹三的科舉之路並不通順,後來他在陳留縣署理訓導,兼涉教諭事宜,相當於今天的縣教育局局長。

不過在為人處世方面,袁樹三堪稱楷模,言談舉止,進退有度,成為袁家兄弟的一面旗幟。袁樹三之妻王氏,也是個通情達理的賢內助,孝敬婆婆,侍候丈夫,撫養子女,均為鄉鄰們所稱道。袁家兄弟幾個從小以大哥袁樹三為榜樣,對他十分敬重。在《項城袁氏家集》中有這麼一則記載:有一次,袁樹三偶遇風寒臥床不起,請來遊醫捏脈吃藥仍不見好轉,聽說四十里外有棵神樹,跪拜許願特別靈驗,幾個弟媳婦商量之後,提著祭品專程前往跪拜祝禱,沒過幾天,袁樹三的病果真好了。

次子袁甲三是袁家由平凡轉為榮顯的重要一環,情況特殊,下節專敘。

第三個兒子袁鳳三,年輕時也試圖走科舉之路,無奈時運不佳,幾次應試都沒能考中舉人,不免有些灰心。家裡人鼓勵一番之後,袁鳳三繼續拼搏,結果仍然不中。於是,袁家人決定捐納,用銀子為他買頂官帽。

捐納,又叫貲選、開納,或者稱捐輸、捐例,通常是由政府根據國庫的財政情況和官場上的潛規則,將官位品爵定出價格,公開出售,併成為制度。捐納制度始於秦漢兩代。每逢國家有徵戰、災情等大事,財政出現重大危機,就會採用捐納的方式,拿出官帽子公開兜售。此後歷朝歷代,國家到了緊要關頭無不開辦捐例。千百年來,官場上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捐納制度和科舉、廕襲、保舉一起,成為登仕升官的四大途徑之一。

從經濟上看,捐納是一樁效益奇佳的買賣,一次投資,一輩子受益,而且所花成本和收益比較起來,並不算大;從仕途上看,捐納比透過科舉正途得到官帽子要容易許多。正因為此,清朝從康乾盛世到光緒年間,報捐者眾多,一些官宦門第、殷實人家以及有錢的商人財主都樂意為子弟捐官,美其名曰"討飯碗",用今天的觀點看,也就是找份好工作。

那時候袁甲三還未考取進士,袁家的經濟狀況正處於上坡起步的初期,郭老太太將幾個兒子聚在一起召開家庭會議,說明了要為老三捐官的實情,兩個兄長十分支援,爭相解囊相助。據史料記載,捐官銀兩不足,兩個嫂嫂(袁樹三的妻子王氏和袁甲三的妻子陳氏)立即取出私人釵釧等貴重物品,拿到當鋪去典當。袁鳳三捐官後,得到了個禹州訓導的頭銜。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後,此人以平定捻軍守城有功,獲賞五品銜,以知縣候選,但那只是個掛名的官,一直沒有補缺。

袁家老四袁重三,年輕時也曾考過科舉,幾次應試不中,遂打消了這一念頭,一直在家當鄉紳。雖說袁重三沒有出外做官,卻也是個相當重要的人物,提起袁家的發家史,怎麼也離不開他。

原來,袁重三這個人讀書不怎麼樣,然而很有經濟頭腦,尤其善於治家理財,在三個兄長離家出外當官期間,袁重三是支撐整個家族的重要支柱。袁重三斂財的辦法有很多,三個兄長按月寄回幫襯家用的銀兩,他都儘量節省下來,拿去購買土地田畝,然後租給農戶耕種,到了年底穩收租金。除此之外,袁重三還在縣城開了好幾家典當鋪,偶爾也放放高利貸。十幾年的功夫,袁家來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清貧之家一躍而成項城首富。

精明強幹的袁重三如果活在現代,大概是個各方面素質都優秀的複合型人才,袁氏家族男女老少幾十口人,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條,這種大家族的日常管理貌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看過《紅樓夢》的讀者就會心知肚明。如果說袁甲三是袁氏家族最初一輪崛起的發動機,那麼他的四弟袁重三則是這輪崛起的掌舵人。許多年以來,袁重三都是影響袁氏家族的一個重要人物,在少年袁世凱的身上,依然還能看見他這個四爺爺的影子。

項城袁氏家族由郭老太太發端、四個兒子齊心協力共創的紅火家業,到了他們下一代"保"字輩頭上,仍然保持著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

老大袁樹三,娶妻王氏,生子袁保中、袁保慶;老二袁甲三,娶妻陳氏,生子袁保恆、袁保齡;老三袁鳳三有一子,名袁保頤;老四袁重三有四子,姓名分別為袁保晉、袁保純、袁保恬和袁保皖。

正應了一句俗話:"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大概因為袁家老大、老二當年勤奮苦讀的緣故吧,在"保"字輩的這九個兒子中,真正能為袁家爭得榮耀的,還是袁樹三、袁甲三生下的四個兒子。

袁保中是一代梟雄袁世凱的親生父親,少年時兩次應試科舉不中,遂斷了這個念頭,一生也沒有入仕做官。在郭老太太孫子這一輩裡,袁保中是老大,順理成章地留在家中幫助四叔父袁重三操持家務,即使後來太平軍佔領了清朝半壁江山,袁家子弟辦起了團練,紛紛奔赴疆場效命殺敵之時,袁保中依然沒有邁出鄉關一步,盡心盡力幫忙主持家政。他曾經走過捐納之路,以附貢生的資格捐過一個同知,不過那只是個掛名的官銜,並無實際意義,相當於名譽副縣長之類虛職。有了這塊金字招牌,袁保中與人打交道時多了一個籌碼。

袁保中生有六子三女。先是娶妻劉氏,劉氏病故後納了個妾,又是姓劉。原配妻子劉氏生有二子,長子袁世昌早夭,次子名為袁世敦,自持嫡傳,血統正宗,與父親後娶繼室小妾所生的袁世廉、袁世凱、袁世輔、袁世彤諸兄弟素來不和。即使後來袁世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權勢極重,他們之間的關係仍未能改善。這是後話,下邊的章節還將敘述。

袁保慶是袁樹三的二兒子,也是袁世凱的嗣父。咸豐八年(1852),袁保慶考中舉人,此後再考進士,初試未中。太平軍興起,朝廷暫停科舉,天下讀書人斷了做官的正途,袁保慶收拾起書袋,跟隨叔父袁甲三南北征戰,建立功勳。由於平亂有功,也由於叔父在官場上的照應,袁保慶得到了皇帝的嘉獎,奉旨候補知府,赴山東濟南補用,後調赴南京署理江淮鹽運道--這是天下官人全都羨慕的一個肥缺。袁保慶走馬上任,帶著正室妻子和新納的美妾金氏,以及過繼來的10歲的嗣子袁世凱。

官運亨通的袁保慶,私下裡卻有一個難言的遺憾。原配夫人牛氏出身大戶人家,知書達禮,夫妻間感情一直不錯。不幸的是,她生了兩個兒子均因病早夭,牛夫人傷心欲絕,從此鬱鬱寡歡,再也沒有生育。從繁衍後代的想法出發,袁保慶先後續納了小妾王氏、陳氏,可惜兩個小妾的肚子並不爭氣,生下三個女兒後,便再也沒有了動靜。一晃袁保慶年齡過了40歲,官運財運樣樣都很通暢,就是未能有一個兒子,心頭時常泛起斷後之憂。妻子牛氏見丈夫整天如此鬱悶,想到了一個兩全的主意。原來,她在生下頭胎時,正巧袁保中的繼室劉氏也生下了袁世凱,當時劉氏奶X水不足,而她的奶X水極為充足,於是經常將兩個嬰兒放在一起哺乳。後來牛夫人的孩子不幸早夭,而袁世凱卻健康地活了下來,在牛夫人的眼裡,她一直將袁世凱視為己出。袁保慶無子,袁保中卻有六個兒子,牛夫人所出的主意是,將袁保中家的老四袁世凱過繼為子。

袁保慶聽了這個主意,也表示贊同。他先去向郭老太太請示,郭老太太一心巴望袁氏家族早日興旺發達,沒有不同意的。袁保慶再去找他哥哥商量,袁保中也十分豪爽地滿口應承,挑個吉祥的日子,把過繼的儀式從簡辦了,從此以後,袁世凱就始終跟隨在他的嗣父身邊,過著一種輕裘肥馬、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兒生活,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慶因霍亂死於江南鹽運道任所,那年袁世凱14歲。

袁世凱處世的八面玲瓏,與嗣父袁保慶的教育和少年時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據史料記載,袁保慶到南京署理江南鹽運道時,新娶了一房漂亮的姨太太金氏,此人是南京城裡有名的交際花,憑藉花容月貌,恃寵而驕,經常和正室牛夫人爭吵,鬧得家中硝煙瀰漫。此時才十一二歲的袁世凱卻能調停其間,既可博得牛夫人歡心,又可逗得金太太開懷大笑,兩個女人往往看在袁世凱的分上,暫停了她們之間無休止的"戰爭"。

袁保恆是袁甲三的長子,也是袁氏家族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此人字小午,道光三十年(1850)考中進士,時年25歲,經館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之後不久,太平軍起事,他離職隨父從軍,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袁保恆在與捻軍的作戰中,是一名彪悍威猛的戰將。因為平捻的戰功,於咸豐七年(1857)被封侍講學士銜,並賜頂戴花翎,次年又被加封伊勒圖巴圖魯封號,這個滿語封號的意思是"勇士"。這之後,袁保恆在宦海中幾經升遷沉浮,先是在李鴻章麾下差遣任用,後來隨陝甘總督左宗棠赴陝西,擔任幫辦,專管西征糧草,功績卓著,贏得贊聲一片。

據說,袁保恆之所以深得左宗棠賞識,是因為一件國寶。隨左宗棠西征途中,有個偶爾的機會,袁保恆聽說了一則傳聞,陝西岐山有個破落的大戶人家想賣掉一尊大盂鼎,因無人識貨無法出手。袁保恆聽後興致盎然,專程祕密前往,以700兩白銀的價格買下那尊價值連城的國寶。這事後來傳到了左宗棠耳邊,他圍著大盂鼎足足看了兩個時辰,連聲稱讚袁保恆慧眼識寶,獨佔大運。袁保恆來了個順水推舟:"所有的好運氣都是左大人帶來的,當初買下這件寶貝,原本就想送給大人。"左宗棠一聽眉開眼笑,並不謙讓,當場笑納。

不知道這則傳聞是否帶有一些演義成分,但是袁保恆在官場上為人豪爽、出手大方的特點確實比較突出。至於袁保恆是否愛拍長官的馬屁,據筆者所看到的史料分析,此論並沒有多少根據。事實倒是恰恰相反,袁保恆為人耿直磊落,遇事敢於直言,在顢頇衰頹的清朝官場中,算得上一個口碑不錯的好官。大概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袁保恆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光緒元年(1875)入京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成為正二品朝廷大員,也是袁氏家族中功名僅次於其父袁甲三的二號人物。

在袁世凱成長的道路上,袁保慶、袁保恆是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們的言傳身教深刻影響了袁世凱的一生。關於袁保慶、袁保恆的故事,在本書以後的章節中隨著主要人物袁世凱的出場還將提到,此處暫且略過。至於袁家"保"字輩中的其他人物,相比袁保慶、袁保恆而言要遜色許多,事蹟乏善可陳,此處也不多敘述。

中國有句古訓叫做"盛極而衰",還有句老話叫做"富不過三代"。袁氏家族因為袁甲三、袁保恆父子連捷考中進士而光宗耀祖,那時候鄉鄰里所有人都說:老袁家的祖墳開始冒青煙了。但是祖墳冒過青煙之後又將如何,卻是一個沒人願意提及的話題。任何一件事物,過了鼎盛時期之後都難以逃脫逐漸下滑的命運。隨著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上升,項城袁氏家族的人變得囂張跋扈起來,有的人甚至依仗權勢,肆意干預地方事務,鬧得縣太爺毫無辦法。官員們私下議論時個個搖頭,認為"項城官難做"。項城袁氏家族是沿著興盛的路繼續往下走,還是由盛而衰轉向滑落?這個暫時成了一個誰也說不清的謎團。

概括地說,清末新政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清朝最初的想法是:透過實行新政,一步一步地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抵禦“外辱”,而且還能加強清廷貴族的威權統治。這個構想當然是不錯的,可是,世事難料,設想和現實效果之間往往會出現巨大的反差。清末新政正是這樣。

在人心思變的時代,清廷有能力發動一場社會改革事業,但是,這個日薄西山的王朝已經沒有能力控制這場改革了。換一句話說,清末新政最初雖然是朝廷發動起來的,可它後來的發展軌跡卻超出了朝廷的設想。這一點看似難於理解,其實並不複雜。一場整體性的社會變革,它本身往往是有發展規律的,而這種規律並不以發動者的主觀期許為轉移。

以新政中派遣留學生一事為例。在新政時期,清廷一面在國內創辦新式學堂,一面派遣大批學生出國留學。在派遣的留學生中,去日本留學的人數最多。據記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朝派往日本的留學生僅280人,等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留日學生就已經達到了8000人。為什麼要大規模地派學生去日本而不是別國?對此,張之洞的論述很有代表性:“至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考,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若自欲求精求備,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應該說,張之洞的主張既表達了中國人要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迫切感,又考慮到了派遣學生留學日本的諸多具體方便——“同文、同種、省費”。對最初派遣的留學生,張之洞給他們的臨別贈言是:“將來學成歸國,代國家效力,戴紅頂,做大官,可操券而獲!生等其勉之!”①由此可見,清朝對留學生是抱有厚望的——期待著他們學成歸來,“戴紅頂,做大官”,做大清王朝合格的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