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五章 馬案疑雲

第五章 馬案疑雲


我的極品未婚妻 誤入豪門:女人,別玩火 大武宗 修真的電腦程式設計師 愛妃太牛怎麼辦 穿越:陌路相愛 蛇蠍太后之男色妖嬈 星際後勤兵 離婚遇到愛 龍組戰兵

第五章 馬案疑雲

第五章馬案疑雲||一慈禧太后對馬案的態度微妙——曾國藩接到這道上諭,心中十分不安。

隨同上諭而來的還有一個大包封,裡面包著近日京報。

京報登載了署兩江總督江寧將軍魁玉奏報案件的簡單情況:馬新貽檢閱武生月課後回署,在箭道上遇一男子,被此人用短刀刺死。

刺客當場抓獲,名叫張文祥,河南人,該犯供詞支離遊移。

讀罷京報,曾國藩陷於沉思。

刺殺總督,大清朝立國以來,這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被刺的馬新貽,又是近世官場上一個精明強幹的角色。

馬新貽曾是曾國藩的屬員,他對此人有所瞭解。

馬新貽字穀山,山東曹州府菏澤縣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與李鴻章、郭嵩燾同年,他未入翰苑,以知縣分發安徽,任建平縣令。

從咸豐三年起開始帶兵,先是與太平軍,後又與捻軍轉戰在安徽戰場,因軍功不斷遷升。

同治二年授按察使,旋遷布政使。

這段時期,曾國藩坐鎮安慶,與馬新貽多有接觸,他對這個官運亨通的僚屬的評語是:精明,勤快,城府深。

同治三年,布政使尚未做滿一年的馬新貽便接替開缺回籍的曾國荃,當起浙江巡撫來了。

遷升之快,令人眼紅,連曾國藩也暗覺驚訝。

他不明白,此人究竟有什麼背景,以至於聖眷如此隆盛,那時,曾國藩已遷到江寧。

這天,前去杭州赴任的馬新貽來到總督衙門拜謁。

本就長得英俊勻稱的馬新貽,高就途中,益發顯得神采奕奕,與曾國藩縱情暢談,神態甚是軒朗。

曾國藩微笑著說:“閣下在安徽任職多年,此去又將巡撫浙江,聽說過桐城一家三人當浙撫的佳話嗎?”“這倒沒聽說過。”

馬新貽欣悅地說,“請中堂見示。”

“桐城方姓,是當地有名的大族。”

曾國藩撫著長鬚,興致盎然地說,“乾隆時,方恪敏公觀承由直隸藩司升任浙撫,他在撫署二門上題了一聯:‘湖上劇清吟,吏亦稱仙,始信昔人才大;海邊銷霸氣,民還喻水,願看此日潮平。

’二十年後,其侄方受疇亦由直隸藩司升浙撫。

二十八年後,其子方維甸以閩浙總督暫護浙撫篆。

方維甸想起三十年間,父、兄和他三持使節,真是他們方家的殊遇,於是在父親當年題聯的楹柱旁邊的牆上書寫一聯:‘兩浙再停驂,有守無偏,敬奉丹豪遵寶訓;一門三秉節,新猷舊政,勉期素志紹家聲。

’又在聯後寫了一段長跋,記敘了這樁家門幸事。”

“真是浙江巡撫史上的一段佳話。”

馬新貽擊掌讚歎。

“謝謝中堂在我撫浙前夕講了一段這麼有趣的故事。”

“今閣下亦以藩司升任浙撫,但願馬府亦和方家一樣,後世再出浙撫。”

曾國藩笑道。

“那就要託中堂的洪福了。”

馬新貽興奮異常地說。

談完這段趣事後,馬新貽謙虛地向曾國藩請教治民之方,曾國藩也以一番誠意談了他準備在兩江實行減免賦稅,以蘇民困的計劃。

二人談得很是投機。

馬新貽一到杭州,便學習曾國藩的做法,奏蠲因戰爭而拖欠未交的賦稅,又奏減杭、嘉、湖、金、衢、嚴、處七府浮收錢漕,又請罷漕運諸無名之費,朝廷都一一允准。

他又親自帶兵沿海岸肅清海盜。

到了同治六年,他便升為閩浙總督,成了一位年輕的制軍。

第二年,曾國藩調直隸,馬新貽便到江寧來接任。

那次,當曾國藩看到年不滿五十,並無殊勳特績,又與湘淮兩系都無淵源的馬新貽時,心中陡起不快。

兩江重地,向來非老成宿望、大德大功者不能輕授,讓馬新貽來接替,不是有意降低兩江總督的規格嗎?是不是朝廷中有人存心以此來壓一壓湘淮諸將帥呢?這樣想過以後,他又覺得自己的懷疑沒有根據,心胸太狹窄了,轉而依然對馬新貽以禮相待。

這兩年聽說馬新貽在兩江干得不錯,何以忽遭這等慘變?張文祥一江湖流浪者,他為何要謀刺總督?此人敢於在刀兵林立的校場之中行刺,又居然一刀刺殺成功,其人之膽量、本事必然非比等閒。

憑著曾國藩的閱歷,他也想到此人背後,很可能有非同一般的複雜網路,一旦涉足其間,後果難以預料。

當年不避艱險、銳意進取,以夔、皋、伊尹為榜樣,欲做一番陶鑄世風、振興天下大業的禮部侍郎,今天位居宰輔、功高震世,卻因捻戰無功,津案受辱,且體力衰弱,疾病纏身,更兼這十多年來經歷了太多的險風惡浪,洞悉了權力顛峰上的傾軋虞詐,反而變得越來越謹言慎行,越來越悲觀失望了。

他上疏給太后、皇上,說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眵,江南庶政殷繁,若以病軀承乏,將來貽誤必多。

再四籌思,惟有避位讓賢,乞回成命,籲懇聖恩另簡賢能,畀以兩江重任。

目前津案未就緒,李鴻章到津接篆以後,仍當再留津郡,會同辦理,一俟津事奏結,再行請開大學士之缺,專心調理。

奏摺很快被批轉回來,上諭命曾國藩即赴江督之任,毋再固辭。

詞氣堅決,無再商餘地,曾國藩只得抱病遵命。

“大人,卑職想馬制臺這事真是蹊蹺。”

得知曾國藩決定赴兩江履任後,趙烈文提醒道,“天津之案發生後,朝廷一日一旨,急如星火,命從速從嚴辦理。

馬制臺被刺有一個多月了,京報只有魁玉的簡單奏報,未見就此事所下的諭旨。

又刑部尚書鄭敦謹奉命去江寧調查此案,據說才離京幾天。

雖然馬制臺之案不能與津案相比,但此事亦非同小可。

大人還記得十多年前鄧子久中丞被刺之案嗎?那時咸豐爺避難熱河,聞訊後一連下了數道諭旨,對滇撫徐之銘的奏報逐條批駁,而那事最後還是由太后和今上手裡結的案。

鄧子久乃一剛從藩司升任的巡撫,且在旅途中被殺,馬穀山為一現任總督,又在校場被刺,事情嚴重得多,朝廷反應並不太強烈。

此事令人甚為疑惑。”

趙烈文所說的鄧子久被刺一案,曾國藩當然知道。

咸豐十年,雲南布政使鄧爾恆(字子久)擢貴州巡撫,赴任途中,改換陝西巡撫。

雲南巡撫徐之銘為官不正,害怕鄧爾恆進京陛見時揭其陰私,遂指使副將何有保在曲靖縣將鄧謀殺。

事後上奏朝廷,說盜匪行刺,已將凶手正法雲雲。

咸豐帝嚴厲斥責徐之銘,又命雲貴總督劉源灝密速訪查,據實具奏,務期水落石出,不準稍存徇隱消弭之見。

後來,劉源灝風聞其中之故,竟然不敢赴滇,遷延半年,中途乞病歸。

不久,咸豐帝病死,西太后執政,立即撤了徐之銘職務,命張亮基速赴雲南辦理,又起復潘鐸專辦此案。

最後因何有保等人內部起鬨,案情大白。

鄧爾恆被殺後的幾個月,全國議論紛紛,京報天天登載有關訊息,一時官場矚目雲南。

相形之下,馬案是冷清多了。

難道是朝廷有意冷落?趙烈文的提醒有道理!“依卑職愚見,大人不妨再上個摺子,請求陛見,聽聽兩宮太后對此事的看法。”

曾國藩採納了趙烈文的建議,上折請晉京陛見。

同時發函給紀澤,要兒子安排家眷先行南下,不必等他。

奉旨允許進京陛見。

於是曾國藩待李鴻章來津,交接直隸總督印信後,便啟程入京。

這時正逢曾國藩六十大壽在即,一到京師,軍機處便奉旨賜壽:御書“勳高柱石”匾額一面,御書“福”、“壽”字各一方,梵銅像一尊,紫檀嵌玉如意一柄,蟒袍一件,吉綢十件,線縐十件。

前來法源寺送壽禮的小軍機特為告訴曾國藩:“勳高柱石”匾額乃皇上親筆所書,這四個字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兩宮皇太后為這四個字,把十六歲的小皇上著實頌揚了一番。

皇上親筆書贈大臣,這還是第一次,真個是曠代鴻恩。

過去一句泛泛褒揚天語,能使曾國藩內心激動幾天幾夜,成為他奮發前行的強大動力,可是而今這些破格的崇隆聖眷,都不會再引起他的**了。

他是一株枯乾的老樹,春風已不能再吹出綠葉了。

由周壽昌發起,湖廣同鄉在湖南會館設盛宴為之祝壽,雖然他親筆題寫的匾額已照原樣又制了一塊,仍舊高懸在會館大門上,但砸匾的往事畢竟令他感到錐心痛苦,他只應酬性地略坐一坐,便藉口身體不適告辭。

當年慶賀同科十進士的豪興,已成為非常遙遠的回憶了。

壽筵擺過後,兩宮太后、皇上在養心殿接見兩次。

皇上照例緘默,東太后也未開口,兩次接見加在一起,西太后總共只問了他十幾句話,他最關心的馬新貽被刺事,僅僅只兩句。

一句:“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他摸不透這話的意思,只得含糊答道:“這事很奇。”

西太后略停一會,又說出一句:“馬新貽辦事很好。”

這句話總算是點到了實質,他趕緊順著她的話回答:“他辦事和平精細。”

尖起耳朵欲聽下文時,沒有了,叫他跪安退出。

第二天,乾脆連馬新貽的名字都沒提了。

西太后只問他何時啟程,要他到江南後練兵。

十月初十日,是西太后的萬壽節,曾國藩隨班朝賀。

第二天,正是他晉六十歲的生日,為表示公而忘私,這天一早,他便離京南下了。

途中,曾國藩反覆地咀嚼西太后的兩句話,細細地揣摸朝廷對馬案的態度,慢慢地有了些較明確的認識。

西太后對此事並不太熱心,印證了趙烈文的分析。

朝廷對馬新貽的看法尚好,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沒有要將此案追查個水落石出的意思。

對於這樣一樁大案奇案,朝廷的態度顯得頗為難以理解。

一路上,他把這些想法與趙烈文、薛福成、吳汝綸等人商討,他們也都覺得奇怪。

這些離奇的跡象倒刺激了趙、薛、吳這班熱血幕僚的好奇心。

他們極力慫恿曾國藩把這事查個水落石出,並猜測弄清之後必有許多意外的收穫。

曾國藩淡淡地笑了一笑。

他不指望什麼意外之獲,但既然已受命重回江督任上,查明此事乃職分所在。

他於是寫了一封密信,派急足送給正在江寧附近整頓長江水師的兵部侍郎彭玉麟,要他先行祕密查訪。

兩江總督衙門正在重建之中,尚未完工,馬新貽當總督時,衙門設在江寧府署。

曾國藩不願與馬新貽冤魂作伴,而先前住的原太平軍英王府已作他用,於是暫借鹽道衙門辦事。

一連幾天,江寧城裡上自將軍魁玉,下至過去的平民舊識,川流不息地前來拜謁。

除魁玉、藩司梅啟照以及鄭敦謹未到之前代為審案的漕運總督張之萬外,曾國藩一律謝絕。

忙過這些應酬後,他又親到江寧府去弔唁馬新貽,送上一副輓聯:範希文先天下而憂,曾無半時逸豫;來君叔為何人所賊,足令百世悲哀。

這天傍晚,彭玉麟悄悄進城來訪。

“滌丈,你見老多了!”僅僅兩年不見,曾國藩便衰老得如同古稀老人,大出彭玉麟的意外。

“雪琴,你兩鬢也增了些白髮。”

彭玉麟比曾國藩小五歲,這幾年因國秀病故,世事多艱,心情不暢,身體也大不如昔了。

“都老了!上月厚庵來江寧,他還不到五十,便彎背了。

還有春霆,早幾個月大病一場,差點把命都丟了。”

“春霆害的什麼病?”曾國藩的腦子裡很快閃過二十年前長沙城裡,鮑超被鎖拿,當街向他求救的情景,想不到那樣一個雷打不倒的漢子也垮下來了。

“還不是過去的那些刀傷箭傷發作!”曾國藩搖頭嘆息。

“還有次青,前幾天一個平江勇哨官來水師看望過去的弟兄們,說次青在關門著書,絕口不談過去的事,好像有滿腹牢騷。”

“早年在長沙、衡州投靠我的朋友,我自信都沒虧待他們,一個個也都還說得過去。

授文職的,大都在道貢以上,授武職的起碼也是個遊擊、參將,不願做官的回到家裡,也都是富翁財主。

唯獨次青至今向隅,我於他有虧欠。

過些日子,我要專門為他上個摺子,請朝廷起復。”

曾國藩這種出自內心的沉重情緒,使彭玉麟深受感動,他覺得氣氛太灰暗了點,遂將語調一轉,說:“有一個人倒是越活越灑脫了。”

“哪一個?”曾國藩從對李元度的歉疚中走出來,生髮了幾分興趣。

“郭筠仙。

我聽厚庵說,剛基去世,他悲傷過一段時期後便很快釋懷了,這兩年讀了很多洋人的書報,常說洋人超過我們的地方很多,不只是船炮器械,他們的法律國制都值得我們效法。

世道變了,禮失而求諸野。

他很想出洋去看看,總未遇到機會。”

郭嵩燾的兒子郭剛基是曾國藩的四女婿,聰慧好學,只是天不假年,二十歲便病逝,留下嬌妻幼子,害得父親、岳父傷心不已。

“筠仙的這個心思十年前便有了,我總覺得他今後會在這方面有一番事業出來。

是該多有一些大臣到外面去看看,現在夜郎侯太多了,總以為自己了不起。”

曾國藩想起了幾個月前,以醇王為首的清議派對處理天津教案的掣肘,至今仍感委屈。

“我曾經答應過筠仙,向皇上保奏他出洋考察,這兩年內只要我沒死,就一定踐諾。”

自從辦津案以來,曾國藩常常想到死,他有一種預感,而這種預感又使他多次夢見死去的祖父和母親,他於是更相信死期不遠了,心中常默唸著哪件事該了而未了,應如何了結。

每當這時,他的一顆心,便會如同脫離軀體似地飛回了荷葉塘。

不知為什麼,荷葉塘那塊貧瘠僻冷的土地,那條小小的淺淺的涓水河,那座荒蕪的高嵋山,還有長年累月生活在那裡的父老鄉親,總是勾起他綿綿不絕的思念,當年那個寒素的耕讀子,是怎樣急切地盼望走出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啊!今天,這個勳高柱石的大學士,卻又魂牽夢繞般地想回到它寧靜的懷抱。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曾國藩為此而迷惘,而困惑,而苦澀。

此中答案的確難以尋求。

相見的氣氛居然這般令人傷感,這是彭玉麟進城之前所沒有想到的。

渣江的退省庵早已建好,杭州的退省庵也正在籌建中,彭玉麟向來對名望事業看得淡薄,內心的痛苦也就不如曾國藩的深重,談過幾個老朋友的近況後,他轉入了正題:“滌丈,馬穀山這事,好使人驚詫!”“是這樣的。”

曾國藩點點頭,說,“雪琴,你把馬穀山被刺那天的詳情說說吧!”“好。”

彭玉麟端起茶杯,輕輕地呷了一口,似有所思地說,“這真是一件怪事——”曾國藩第三部——黑雨二張文祥校場刺馬——江寧城內駐有綠營兵二千多人,棚長以上的大小頭目有二百餘人。

這些頭目,每月由記名總兵署督標中軍副將喻吉三考核一次,稱為月課。

月課的內容主要為弓、刀、石、馬四大項,成績分優、甲、乙、丙四等,是武職遷升黜降的一個重要依據,向為軍營所重視。

七月初,喻吉三便下達命令,二十五日在校場大考,屆時總督馬新貽親自檢閱。

應考者早早地作準備,人人都想在總督面前博得個好印象。

不巧,二十五日那天下起雨來,大課便推遲到第二天。

二十六日清早,天還未大亮。

江寧校場就熱鬧起來。

大大小小的頭目跨著駿馬,穿好緊身戰甲,一進校場,便各自活動起來。

校場規矩很嚴,就連中上級武官所帶的隨身僕從,都不得進場,只能在柵欄外觀看。

卯正,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喻吉三等人簇擁下來到校場。

他身穿從一品錦雞蟒袍,頭戴起花紅珊瑚頂帽,腳踏雪底烏緞朝靴,神色莊嚴地走上檢閱臺。

一聲號炮響後,考核開始。

喻吉三宣佈,馬制臺特為準備了十二朵大紅綢花,每個專案的前三名,都可以得到制臺大人親授的紅花。

應考者無不踴躍。

先考弓術。

弓以力為單位,一力十斤。

從八力起開弓,連續開滿三次者為合格。

八力開後再加至十力,合格後再加至十二力。

十二力合格者為甲等,超過十五力者為優秀。

開弓完畢,再考平地射。

每人發六支箭,在三十步遠外對準靶子射,六箭皆中靶心者為優。

接下來考刀術。

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一百三十斤之分,能將一百三十斤重的大刀舞得嫻熟者為優等。

石分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二百八十斤、三百斤四等,將石拔地一尺,再上膝,再上胸,將三百斤的石頭舉過胸脯者為優。

武職人員的考試遠比文職人員咬筆桿做文章有趣。

開考後,柵欄外便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而且越來越多。

大家以高昂的興致觀看,並以喊聲、掌聲為應考者吶喊鼓勁助威。

最精彩的是馬術。

校場馬術的考核為馬上射靶。

這時已到午初時分,校場四周早已是人山人海,熱氣騰騰。

儘管衛兵一再阻擋,圍觀的百姓還是拼命地向柵欄靠近,柵欄旁邊的幾株大樹上都爬滿了人,好幾株枝幹被壓斷了,從樹上掉下並跌斷手腳的事時有發生。

校場的一頭有三個離地四尺高的土墩,土墩上插一根六尺長的竹竿,竹竿上掛一塊寬三尺、長四尺,用布做成的牌牌,叫做布侯。

布侯上畫著三個圓圈,離布侯三十丈遠處有一道白石灰線。

人騎在馬上,打馬在校場上飛跑三圈後,再對著布侯射箭。

一共射四箭,四箭全中布侯內圈者為優秀。

柵欄外,成千上萬名觀眾的眼睛跟著校場上的跑馬轉,隨著一箭箭射出,報以喝彩和惋惜聲。

場內的應考者和素不相識的場外圍觀者,幾乎達到了息息相通的地步。

最後,一百多名武官全部跑馬射箭完畢,居然無一人四箭全中布侯內圈的,在一片遺憾聲中,也根據高下定出了前三名。

到了未正時刻,四大專案中十二名優勝者神氣十足地走上檢閱臺,馬新貽給他們一一戴上大紅綢花,又說了幾句勉勵話。

恰在這時,有一處柵欄被擁擠不堪的百姓沖垮了十多丈寬的缺口,兩三百名膽大者從缺口中潮水般湧進了校場,衛兵們來不及攔阻,擠進來的人都朝箭道跑去。

因為箭道的那一端是總督衙門的後門,馬新貽將要從這裡回署。

馬新貽平時外出,總是坐在遮蓋嚴密、前呼後擁的八臺大轎裡,百姓哪能見到!今日能有這樣的好機會,大家都想一睹制臺大人的威儀。

“大人,箭道兩邊擠滿了百姓,讓衛兵驅散後您再下去吧。”

見馬新貽正要走下檢閱臺,喻吉三彎腰勸阻。

“不必了,百姓們想見見我,就讓他們見見又有何妨!”志得意滿的馬新貽也想借此機會,給江寧百姓一個好形象。

他邊說邊整整衣冠,揚起頭走下檢閱臺。

柵欄外的百姓見衛兵並不驅趕闌入者,便紛紛從缺口處擠了進來。

一時間,箭道兩旁聚集著近千人。

馬新貽在巡捕及貼身衛士的保護下斂容正色,大搖大擺地穿過校場,走進箭道。

頭上的紅頂,頸上的朝珠,身上的彩色繡線,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五色光毫,照得百姓們眼花迷亂,豔羨驚歎:“好神氣的馬大人!”“比以前的曾大人精神多了!”“當然咯,還不到五十歲,又沒有吃過曾大人那多苦,當然精神。”

“平常人哪有這福氣,做督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馬新貽邊走邊聽到這些讚歎之辭,心中洋洋自得,腳步邁得更加威武。

這時,一個年輕的武弁從箭道邊人群中衝出來,高喊一聲:“表舅!”然後跪下。

馬新貽一聽,腳步停下來。

看時,原來是他堂姐的兒子王成鎮。

去年,馬新貽將他從山東原籍召來,安排在督標中軍當個外委把總。

這王成鎮不成器,最好賭博,有點錢便去賭場賭了,直到輸盡為止。

早向,王成鎮輸得身無分文,以母親病重,回家探望無川資為由,向馬新貽要了十兩銀子。

他拿著這筆銀子,沒有半個月又輸光了,到馬新貽那裡扯謊,說被人偷去了。

馬新貽見他哭哭啼啼的,便又給了他十兩。

誰知不久又輸了,還倒欠賭房五兩銀子。

馬新貽得知後氣得大罵,吩咐僕人,再不准他進督署。

王成鎮無法,便借這個機會向表舅面求。

馬新貽見是他,喝道:“你這個混帳東西,還有臉來見我!”說罷,扭轉臉繼續往前走。

王成鎮跪著高喊:’表舅,表舅!”馬新貽不理,只顧朝前走。

王成鎮見狀,忙站起,跑到馬新貽前面,又是一跪,哭道:“表舅,求你再寬容外甥一次。

外甥委實欠了別人的銀子,無法歸還,只得如此!”“你給我滾開!”馬新貽抬起右腳,猛地向王成鎮踢去。

“大人,冤枉啦,冤枉!”馬新貽的腳尚未收回,忽地從人群中又衝出一個高大壯實的漢子來。

他飛奔向前,走到馬新貽的面前,彎腰打千。

“你是誰?”馬新貽停步喝問。

“大人!”那漢子邊說邊向前走一步。

猛然間,他從腰中抽出一把發亮的腰刀來,用盡全力,向馬新貽身上扎去。

馬新貽被這突如其來的行動嚇懵了,正在慌亂之際,那腰刀已插進了他的右助之下。

馬新貽慘叫一聲,隨即倒在箭道上,血如泉水般地噴湧出來。

箭道兩旁的百姓高喊:“總督被殺了!”“抓刺客!”走在離馬新貽身後丈多遠的喻吉三聞訊趕上前來,馬新貽的貼身侍衛也都紛紛趕上,只見那刺客並不逃跑,站在那裡,對著青天狂笑道:“你們來抓吧!老子大事已成,高興得很,我跟你們走。”

衛兵擁上來,拿一根繩子將刺客綁住。

喻吉三高喊:“先前跪的那人是他的同夥,不要放了他!”衛兵們又把王成鎮抓住。

王成鎮嚇得臉色灰白,話都說不出一句來。

刺客又笑了起來,說:“你們放了他,殺人的只有我一個,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並無同夥!”喻吉三哪裡聽他的,吩咐將兩人一起押進總督衙門。

倒在血泊中的馬新貽已人事不省,被眾人抬進了臥室,一邊飛馬去請醫生。

校場內外上萬名圍觀的百姓,眼見得出了這樣一件百年難遇的稀奇事,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驚訝之餘,全都奔向總督衙門,懷著巨大的好奇心,打聽事情的究竟。

總督衙門一時大亂,也無人出來維持秩序,大堂外看熱鬧的人密密匝匝地圍了不知多少圈。

過一會,江寧藩司梅啟照帶著江寧知府及江寧、上元兩縣縣令等人升堂開審。

刺客被五花大綁地押了上來。

梅啟照敲打著驚堂木,喝問:“大膽狂徒,你叫什麼名字?何處人氏?幹什麼的?從實招來!”那刺客面不改色,昂然站立在大堂之中,從容答道:“我叫張文祥,河南汝陽縣人,無業。”

“你為何要謀刺馬制臺?”梅啟照又厲聲發問。

“有人叫我乾的。”

“此人是誰?”“此人是將軍。”

大堂上審訊的官員們面面相覷,無不驚愕失色,他們立即想到江寧將軍魁玉。

梅啟照的心怦怦直跳,不知如何審下去,好一陣才問:“將軍在哪裡,你認識他嗎?”張文祥坦然回答:“將軍就在我家旁邊,我並不認識他。”

官員們被弄得莫名其妙。

梅啟照問:“你不認識將軍,將軍怎麼叫你幹?”“我今天清早在將軍面前抽了一簽,上上大吉,故知將軍同意我去幹。”

陪審的官員們有的已大致猜到了,有的還不明白,梅啟照已知將軍決非魁玉,心中有了數,遂又猛拍一下驚堂木,大叫:“大膽狂徒,你老實招來,這將軍到底是誰?”“它是我家門旁邊石將軍廟裡的將軍。”

這下,所有會審的官員們一齊放下心來。

正在這個時候,魁玉急急忙忙趕來,對梅啟照說:“此事非比一般,恐有意外,現在外面百姓眾多,一字一句都聽得清楚,哄傳出去,不利審查。”

梅啟照依了魁玉的意見,將張文祥押下收審。

直到天黑下來,總督衙門圍觀的百姓才漸漸散去。

到了第二天上午,馬新貽因流血過多死了。

當天晚上,總督衙門裡又傳出新聞,馬新貽的姨太太懸樑自盡。

過幾天又報王成鎮瘋癲。

事情愈加複雜了。

曾國藩第三部——黑雨三江寧市民嘴裡的馬案離奇古怪——“張文祥到石將軍廟求籤一事,魁玉、梅啟照都沒有說起。”

曾國藩聽完彭玉麟的敘1/5|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