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莊子論劍_第56章 坐而論道
冷心首席保鏢妻 望族毒妃 馭獸妖后:廢柴大小姐 位面縱橫 顛覆七界 再生緣 別說你是誰 幽靈神探 大魏王侯 麥田裡的守望者
第2卷 莊子論劍_第56章 坐而論道
不多時,一道蒼老的身影,自大廳外緩步而來。
來人,赫然是莊子。
劉宣一看到來人,便轉身面對莊子,拱手長身揖禮。
面對莊子這樣的大學宗、老前輩,即使劉宣在邯鄲有了微薄的名聲,甚至被人尊為‘劉子’,但和莊子比較,卻猶如螢火之光與皓月般,有云泥之別。
莊子微笑著點頭,柔聲道:“閣下便是最近在邯鄲聲名鵲起,人人稱道的劉子吧。老夫聽說了劉子的事蹟,能令公孫龍昏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劉宣道:“詭辯而已,不足掛齒!”
話鋒一轉,劉宣擺手道:“莊子,請!”
“請!”
莊子大袖一拂,示意劉宣落座。
賓主落座。
莊子開門見山道:“如果劉子作為太子的說客,大可不必說,以免徒增尷尬。老夫七老八十的人了,一把年紀,沒心思折騰,也不想再招惹是非。”
劉宣笑了笑,他不急著丟擲目的,回答道:“在下來,是為了和莊子坐而論道。”
“哦,劉子也精通道家學說?”
莊子眼中,掠過一抹異彩。
劉宣時稱荀子,出身儒家,這是人人知道的情況。
雖說,莊子對劉宣的具體才學、為人、處事等不怎麼熟悉,但他對荀子很熟悉。荀子不僅精於儒家學說,更精研法家,涉獵道家、墨家等各家學說,是一個極有能力的人。
劉宣作為荀子弟子,應當不弱。
事實上,任何一家的代表人物,對其餘各家學說都會有所涉獵。
知己知彼,才能利於不敗之地。
劉宣神色坦然,道:“莊子繆矣,在下不精通道家的學說,有所瞭解而已。再者,在下所說的‘道’,不僅僅是道家的黃老之道,更涵蓋儒家之道,墨家之道,法家之道,陰陽家之道,以及其他諸子百家的道……種種大道,不可勝數。”
莊子深邃的眸子中,閃爍著攝人的精光。
坐而論道!
原來劉宣論的是百家之道,並不是僅僅是道家之道。
莊子雙手搭在腿上,挺直背脊,臉上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道:“劉子請,老夫洗耳恭聽。”
劉宣拱手道:“請教了!”
莊子擺手,示意劉宣闡述觀點。
劉宣神色鎮靜,不急不慢的開口:“在下認為,無為而無不為是道,仁、義、禮是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道,陰陽、五行是道,兼愛、非攻是道……何種學說,不論何種道,歸根結底是人道。任何學說都脫不開人,總稱人道,莊子以為然否?”
莊子點頭道:“萬事萬物離不開人,總稱人道,並無差錯。”
說到這裡,莊子略微停頓了一下,氣勢陡轉,沉聲
道:“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道、儒之間,有大區別;儒、法之間,道、墨之間,儒、墨之間,也有大區別。”
說到這裡,莊子心中微笑。
劉宣和他論道,首先丟擲人道的說法。,令他難以辯駁。
只是細微中,又有差別。
劉宣道:“莊子所言,在下贊同。”
面對莊子的回答,劉宣先承認莊子的解釋,旋即話鋒一轉,開始發問:“敢問莊子,道家和儒家之間,區別在於何處?”
這個問題,其實很常見。
道和儒的區別,以及各學派的區別,當世都有研判。
這對莊子,也並非難題。
莊子輕笑兩聲,從容回答:“孔子曾說一句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老夫認為這句話,闡述了道和儒的區別。”
劉宣道:“理由呢?”
莊子回答道:“儒、道之間,儒如山,道如水。”
“儒家似山,巍峨雄壯,堪為中流砥柱。這其中,草木獸蟲以之生,雲雨風雷以之出。儒家內修身,外養德,達則善天下,窮則善起身,是入世的典範。”
“道家似水,潺潺緩緩,柔順而處下,利萬物而不爭。道家講究順其自然,守靜以待,無為而無不為。正所謂,不爭是爭,雖隱於市卻心繫天下。”
莊子一摞頜下的鬍鬚,道:“儒家入世,道家隱市,雖有共同點,卻有大區別。”
劉宣聞言,肅然起敬。
這番話,分析得鞭辟入裡。
劉宣忽然站起身,走到了大廳的中央,長身揖禮道:“莊子之言,堪為經典。莊子之行,堪為典範。在下替邯鄲百姓,替趙國百姓,替天下的百姓,向莊子道謝。”
“這和老夫的言行有什麼聯絡?”
莊子眼眸眯起,隱隱不妙。
和劉宣論道,他闡述道和儒的區別,似乎中了圈套。
劉宣回到坐席,解釋道:“莊子說道家不爭是爭,隱於市卻心繫天下,此言大善。道家雖然不爭,雖然無為,但終究是心繫百姓的。”
莊子聞言,大笑了起來。
“好個劉宣,原來在這裡打埋伏,竟等著老夫上鉤。”
莊子看向劉宣,頗為讚許。
劉宣表面上論道,卻故意問及儒、道區別,讓莊子說出道家的宗旨。莊子一代學宗,身為當今道家的代表人物,自然尊奉道家的理念,否則便違背了道家的宗旨。
劉宣道:“些許詭謀,難登大雅之堂。”
莊子道:“你的話有道理,辯駁也直奔要害。只是,老夫未必遵從,未必要勸諫趙王。老夫不是迂腐不化的人,也願意學學儒家,窮則獨善其身。”
劉宣瞪大眼,露出驚愕神色。
莊
子拒絕了!
劉宣苦心孤詣的設套,就是為了讓莊子上鉤。沒想到莊子隨心所欲,根本就不中計。
一時間,劉宣心頭也亂糟糟的。
莊子微笑道:“劉子心思縝密,辯才無雙,足以勸服趙王。”
劉宣搖頭道:“我已經試過,但失敗了。”
頓了頓,劉宣繼續道:“趙王喜好比武鬥劍,劍道館廝殺不止,流血不斷。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百姓和官員也跟著好勇鬥狠,死傷無數。長此下去,往小了說,每天死傷百姓;往大了說,國政必然受到影響。”
“一旦趙國陷入危機,又會發生戰爭,會有無數百姓因此而罹難。”
“莊子所心所欲,做出任何決斷,宣都無法干涉,也無權干涉,更不敢阻撓。”
“只是,莊子能眼睜睜看著百姓死於非命嗎?”
劉宣語氣誠懇,勸說道:“莊子是當世的學宗,我在莊子的面前賣弄才學,是自取其辱。但是我仍是這麼做了,因為百姓無辜,不能讓百姓慘死。”
“如果莊子無力勸說,我不會勸。”
“明知不可為,而強行為之,實屬大不智。”
“但是莊子辯才無雙,舌上生風雷,胸中藏星斗,一言便可解救無數人。對莊子來說,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劉宣拱手行禮,道:“宣不自量力,懇請先生一試。”
一番話懇切實誠,令人動容。
莊子聽後,臉上流露出思索的神情。
劉宣打鐵趁熱,繼續勸道:“我明白莊子的顧慮,是擔心涉足趙王和太子之間遭到波及。但莊子的憂慮完全是杞人憂天。”
“第一,趙王是明君,不是心胸狹窄之輩。”
“第二,莊子所為,是有利於趙國之舉。趙王因此而生出嫌隙,更加害莊子,最後反而會讓趙王名聲蒙塵,為列國嗤笑。”
“所以,趙王不可能對付莊子。”
劉宣說道:“站在趙王的角度,他不論是為了趙國,還是為了自身的名譽,都不可能為難莊子的。所以,請莊子一試。”
一番話,解除了莊子的隱憂。
莊子臉上的褶子,忽然舒展了開來,道:“劉子真是一個好說客。”
劉宣道:“莊子謬讚。”
莊子眼中閃爍著精光,沉聲道:“以劉子之能,你足以勸服趙王。看樣子,劉子也有所擔憂,擔心趙王遷怒於你。”
劉宣搖頭,不承認這事。
莊子思考了片刻,道:“罷了,老夫勉力一試。”
聽完劉宣的話,莊子也贊同劉宣的分析。再說了,能讓劉宣欠人情,讓趙悝欠下人情,也是不錯的結果。
“莊子大德!”
劉宣鬆了口氣,終於粲然一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