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


Boss不好惹:萌妻小祕書 奇貨可居 她的時光可傾城 強寵青梅:腹黑竹馬來 總裁,偷你一個寶寶! 絕世兵王俏總裁 逆天獨寵,狂妃很妖孽 網遊之我愛金幣 穿越之桃花源 茗香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立德正己之禮:射禮立德正己之禮:射禮弓箭是人類在中石器時代發明的狩獵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武器,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的弓箭史源遠流長,相傳黃帝發明弓箭,夏代有羿射十日的傳說。

甲骨文‘侯‘字寫作‘■‘,象箭射向箭靶之形。

上古崇尚勇武,射中者為首領,這就是諸侯之‘侯‘的來歷。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弓箭愈益成為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意味深長的是,正是在這崇尚武力的時代,儒家卻將弓箭變成禮樂教化之具,引導社會走向平和,這就是射禮。

一、射禮梗概從傳世文獻來看,先秦時期可能有四種射禮:一是大射禮,是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為了挑選助祭者而舉行的射禮,大射禮的禮法,見於《儀禮》的《大射儀》;二是鄉射禮,是每年春秋各州為教民禮讓、敦化成俗而舉行的射禮,鄉飲酒禮的禮法,見於《儀禮鄉射禮》;三是燕射,是國君與大臣在燕飲之後舉行的射禮,旨在明君臣之義;四是賓射,此說僅見於《周禮》,是天子與故舊朋友的射禮。

《儀禮》有《射義》一篇,綜論射禮的禮義。

大射禮與鄉射禮的級別不同,參加的人員也不同,但儀程基本相同,本文主要介紹鄉射禮。

鄉射禮在州的學校‘序‘舉行。

行鄉射禮之前,先行鄉飲酒禮。

需要說明的是,主持鄉射禮的是賓,而不是地方行政長官,這一點與鄉飲酒禮相同。

賓是尚未獲得官爵的處士,但德行卓著,由賓來擔任射禮的主角,顯然是為了提倡尊賢的風氣。

人選一經確定,州長要親自登門約請。

行禮之日,州長要在序門之外迎賓。

射禮的具體指揮者是司射,司射與鄉飲酒禮中的司正是同一個人,換了一個稱呼而已。

射位在序的堂上,用空心的‘十‘字做標誌。

箭靶稱為‘侯‘,設在堂正南方三十丈遠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圓形的皮製小屏,是報靶者的藏身之處,箭到此處已經乏力,故稱為‘乏‘。

一切準備完畢後,司射上堂報告賓,賓宣佈射禮開始。

州學的弟子把弓、箭、筭籌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陳設好。

鄉射禮的核心活動是三番射。

‘番‘是次、輪的意思,三番射就是射手之間的三輪比射。

第一番射側重於射的教練。

司射挑選六名德才兼備的弟子,將射藝相近者兩兩配合為一組,一共三組,分別稱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謂‘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每番比射,射手都是發射四支箭。

射禮開始,報靶者將報靶用的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為全場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

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雜越!‘三耦都脫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鉤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護臂,左手執弓,右手的指間夾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帶中。

第一番射三耦在堂下站定,司射在堂上作射儀的示範:先將左足踩到射位符號上,面朝西,再扭頭向南,注視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後俯身察看雙足,調整步武,最後開弓射箭,直至將四支箭全部射完。

於是,上耦的兩位射手上堂射擊,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馬和司射的命令。

司射在堂下命令道:‘不許射傷報靶者!不許驚嚇報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禮後射擊,射出一箭後,再從腰間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後由下射射。

如此輪流更替,直到將各自的四支箭射完。

報靶者揚聲向堂上報告射中的結果。

第一番射是習射,所以不管射中與否,都不計成績。

接著,上耦下堂,次耦上堂,雙方在西階前交錯時,相揖致意。

次耦習射的儀式與上耦相同。

最後,次耦下堂,下耦上堂習射。

至此,司射上堂稟告賓:‘三耦都已射畢。

‘第二番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賽,要根據射箭的成績分出勝負。

參加者除三耦之外,還有主人、賓、大夫和眾賓。

主人與賓配合為一耦,主人擔任下射,以示謙敬;大夫身份比較高,但為了表示謙虛,都與士一一配合為耦。

堂下的眾賓也配合成耦。

首先由三耦比射。

三耦到箭架前取箭,接著堂下的眾賓也前往取箭,然後在三耦的南面順序而立,以北面的位置為尊。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9回覆此發言59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司射命令上耦開始射擊。

兩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禮後上堂,報靶者迅速離開靶位。

司射宣佈說:‘凡是沒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計成績!‘兩位射手象第一番射時那樣輪流開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負責計算成績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籌丟在地上。

上射的筭籌丟在右邊,下射的筭籌丟在左邊。

如此這般,三耦全部射畢。

接著是由賓與主人配合成的耦、大夫與士配合成的耦、眾賓之耦先後上堂比射。

比射的程式以及計算中靶次數的方法,與先前一樣。

射畢,有司拿起剩餘的筭籌報告賓:‘左右射都已射完。

‘司馬命令將射出的箭送回,報靶者聞聲應諾,拿著旌旗背朝箭靶站好。

於是,有司開始統計左右射的筭籌數量,先數右面那一堆筭籌,以兩根筭籌為一‘純‘,右手一純一純地數到左手上;取滿十純則作一堆,縱向放在盛籌器的西側;再取滿十純時,就另作一堆放置。

剩下的籌,如果是雙數,就按‘純‘為單位,橫向放在十純一堆的西側;如果是單數,則要把零單的籌豎向放在‘純‘的西側,使總數一目瞭然。

然後數左獲的筭籌。

釋籌者拿著勝方淨勝的筭籌向賓報告比賽結果。

如果是右獲一方勝,就說:‘右方勝了左方。

‘如果是左獲一方勝,就‘左方勝了右方‘。

淨勝數如果是雙數,要以‘純‘為單位報告;如果有單數,則在純數之後再報單數。

如果左、右獲筭籌的數量相等,就從雙方的筭籌中各取出一支報告賓,說:‘左、右方筭籌的數量相等。

‘司射命令三耦和眾賓:‘勝方射手脫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護臂,手執拉緊弦的弓(表示能射)。

負方射手穿上左衣袖,脫下扳指和護臂,將弓弦鬆開。

‘各耦射手先後上堂,負方射手站著將罰酒喝完,再向勝方射手拱手行禮。

但如果負方是賓、主人和大夫,則不必執弓,以示尊優。

司馬酌酒向報靶者獻酒,併到靶前的左、中、右三處致祭。

司射酌酒向堂下的釋籌者獻酒,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第三番射第三番射的過程與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時有音樂伴奏。

樂工演奏《詩經召南》中的《騶虞》,樂曲的節拍,演奏得均勻如一。

司射在堂下宣佈:‘不按鼓的節奏射箭的,不得計數!‘三番射與二番射的程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後是賓、主人、大夫和眾賓順序比射。

凡是應著鼓的節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籌扔到地上,最後將比賽的結果稟告賓:勝方贏若干籌,或者是雙方射平。

三耦、賓、主人、大夫、眾賓順序上堂,負方射手喝罰酒。

三番射至此結束。

旅酬旅酬是射禮的餘興節目,程式與鄉飲酒禮的旅酬基本相同,從身份高的人開始,依次向下進酬酒,先由賓酬主人,大夫酬眾賓之長,直到將在堂上就坐的所有賓客都進過酬酒。

最後二位受酬者站在西階上,依尊卑之序向堂下的各位眾賓酬酒,直到全部輪遍。

其間,堂上堂下的音樂或間或合,歌奏不已,盡歡而止。

賓起身告辭,走到西階時,樂工奏《陔》的樂曲。

賓出大門,眾賓也都隨之出門,主人在門外以再拜之禮相送。

次日,賓到主人家拜謝,隨後,主人到賓家拜謝。

二、射以觀盛德射禮的性質是什麼?有學者認為,射禮‘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也有學者見古代國學、鄉學中有教射的科目,認為是軍事教育。

其實並非如此。

上古社會素樸無華,射事屬於男子。

所以,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將來成為一名志在天地四方的男子漢。

高超的射藝,原本是勇力與技巧相結合的技藝。

例如,養由基百步穿楊,孟子說,‘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萬章下》),能射出百步之遠,是勇力過人的表現;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楊樹葉,就不僅僅是勇力所能達到的了,還必須有技巧。

春秋時期,人們注重射手的力量和準確性,《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潘黨與養由基將七副盔甲疊在一起,居然能一箭射穿。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獸皮製作,故簡稱‘皮‘。

以較量射中、射穿為目的的比賽,稱為‘主皮之射‘。

孔子對這種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賽很不以為然,認為違背了‘古之道‘,他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論語八佾》)他認為,能否射中‘皮‘,取決於射手的體能,不值得看重;所當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養,這是一種‘飾之以禮樂‘(《射義》)、寓教於射的活動,與軍事訓練有本質區別。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9回覆此發言0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儒家認為,要想射中目標,必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射義》)。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介紹的,儒家的禮樂思想的主旨,是強呼叫樂來引導心志的中正、用禮來規範形體的正直。

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與禮樂的結合點,在保留比射的形式的同時,重塑了射禮的靈魂。

射手的一步一式都必須體現禮樂之道,‘進退周還必中禮‘(《射義》)。

四肢發達、勇力無比而不知禮義者,在射禮中將無所措手足。

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記載,行鄉射禮時,鄉大夫要向圍觀的眾庶徵詢對射手錶現的評價。

評價的專案有五條:‘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

‘第一番射,不計成績,只要求容體合於禮,所以說是‘容‘。

第二番射,屬於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計算成績,所以說是‘主皮‘。

第三番射,射手不僅要容體合於禮,而且要按照樂節發射,所以說是‘和容‘;由於射姿與樂節相配合,所以又說是‘興舞‘。

在鄉射禮的評價體系中,所注重的是‘和‘與‘容‘。

漢儒馬融將‘和‘解釋為‘志體和‘,就是心志與體態相和,頗得其旨。

‘和容‘射禮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層修養的外現。

儒家的射禮,實際上是逐步誘導射手學習禮樂、使心志與形體都合於‘德‘的教化過程。

三、‘發而不中,反求諸己‘儒家將往昔的田獵之射,提升為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內涵十分豐富,其主題之一,就是把射禮作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種方式。

《射義》說:‘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

繹者,各繹己之志也。

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則射中矣。

‘意思是說,所謂射,是尋繹的意思。

射者身份各不相同,但都應在射禮的過程中尋繹自己的志向。

只有心氣平和,體態正直,緊握弓箭,瞄準目標,才有可能射中。

《射義》還提出,無論是做父親的、做兒子的,還是做人君、人臣的,都要把箭靶作為自己的道德標準來射。

儘管同用一個箭靶,但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標卻各不相同。

射鵠的過程,就是反覆內省、存養、進取的過程。

因此,孔子說:‘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射義》)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如何面對待失敗,培養起百折不回的毅力,從失敗走向成功,可以從射禮中得到體悟。

《射義》說:‘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射箭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和心志。

發而不中中,根本原因在於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者,而是要‘反而求諸己‘,反躬自問。

中國古代的射禮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的儒家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種影響,至今仍能強烈地感覺到。

韓國人把射箭稱為‘弓道‘,認為它含有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時,可以涵養心性和道德,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體育運動。

目前,韓國弓道協會有二十多萬會員。

筆者數年前曾在韓國漢城參觀過白雲山弓道俱樂部,見到了古代的角弓,教練為我作了使用的示範。

牆上貼著的‘練功八法‘中,就有‘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等文句,這是國內已經看不到了的場面,令人既感到親切,又感到失落。

四、‘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會與他人之間出現競爭,如果沒有健康的競爭心態,就很容易引發惡鬥、影響社會安定。

如何處理這類問題,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

孔子認為,人只要注重提升精神境界,自然就會淡泊名利,平心靜氣地對待競爭。

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論語八佾》)意思是說,君子以修身進德為本,所以不妄與別人爭高低。

如果一定要說有所爭,那就是比射了。

比射要分勝負,輸了要當眾飲罰酒,所以君子在比賽中要力爭勝利,但在比賽時,卻是處處與對手揖讓而升,下來後一起飲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所謂‘揖讓而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與合耦的射手上堂比射時的一連串禮節。

例如,第一番射開始時,上耦的兩位射手拱手謙讓後,從庭西並排往東走,上射在左側,下射在右側;走到正對著西階的地方,兩人拱手謙讓,然後北行;到西階下,彼此再次拱手謙讓。

於是,上射先登階,走到第三級臺階上時,下射才走上第一級臺階,兩人之間要空一級臺階。

上射走到堂上後,要略向左側站立,以便為下射讓出登堂的地方,並在此等待;下射登堂後,上射面朝東向他拱首行禮,然後並排向東走去。

當兩人都走到正對著射位符號的地方時,面朝北行拱手禮,然後北行;走到射位符號前時,再次面朝北行拱手禮。

司射在合耦時,充分考慮到了他們的水平,每一耦的上射與下射,水平都比較接近,競爭必然比較激烈,二者之間必有勝負。

但是,射禮要求射手每一個儀節都彼此敬讓,每一番射都是如此。

以次來培養競爭者的修養。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9回覆此發言3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十四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燕禮之‘燕‘通‘宴‘,義為安閒、休息。

燕禮是古代貴族在政餘閒暇之時,為聯絡與下屬的感情而宴飲的禮儀。

燕禮可以是為特定的物件而舉行的,如出使而歸的臣僚、新建功勳的屬官、聘請的貴賓等,也可以是無特殊原因而宴請群臣。

天子、諸侯、族人各有燕禮,但多已亡佚,本篇為諸侯宴請臣下之禮。

燕禮的儀節比較簡約,以飲酒為主,有折俎而沒有飯,只行一獻之禮,意在盡賓主之歡。

《儀禮》有《燕禮》一篇記燕禮的禮法,《禮記》有《燕義》一篇記燕禮的禮義。

一、燕禮的陳設燕禮是在路寢舉行的。

古代天子有六寢,路寢一,小寢五。

諸侯有三寢:路寢一、小寢一、側室一。

路寢是正寢,是天子、諸侯在此聽政、處理事務;小寢是休息的地方。

燕禮開始之前,有司們要陳設好各種器物。

膳宰將餚饌陳設在路寢的東側。

編鐘、編磬、鍾、鎛、鼓等樂器陳設在堂下的東、西兩階之間。

在正對著堂屋東側屋簷滴水處的地方,放著洗手時接棄水用的盆——洗;洗的東邊是盛水器——罍;洗的西邊是稱為‘篚‘的竹筐,裡面陳放著爵、觶等供卿大夫用的酒器。

國君使用的酒器是用象牙裝飾的,稱為‘象觚‘。

陳放象觚的篚稱為‘膳篚‘,設在洗的北邊。

國君與卿大夫的酒尊也是分開的。

卿大夫用的是兩隻方壺,陳設在堂上的東楹柱之西。

國君專用的酒尊稱為‘膳尊‘,陳設在卿大夫的酒尊之南,上面用粗葛布或細麻布覆蓋,尊的底部有托架。

參加燕禮的還有許多尚未得到爵命計程車,稱為‘士旅食者‘,他們用的是兩把圓壺,陳設在門內的西側。

順便要提到的是,燕禮吃的是狗肉。

狗肉香氣濃郁,又能補益身體,是古人喜愛的食品。

古人在十分鄭重的場合用牛、羊、豕;在相對隨意的場合則用犬。

古代寢廟門外的東、西兩側都有灶,吉禮用東邊的灶,凶禮用西邊的灶。

燕禮的狗肉在東邊的灶上烹煮。

二、席位與尊卑參加燕禮的人很多,身份與地位有很大差別,因此,席位的安排要體現出尊卑與等差。

《燕義》說:‘君席阼階之上,居主位也;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

‘國君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居於整個禮儀的主位。

儀式開始時,惟有國君一人上堂,獨自面朝西而立,其餘的人都站在堂下。

‘適‘與‘敵‘通,是匹敵的意思,‘莫敢適‘是說國君是一國的至尊,沒有人敢以與國君相匹敵的身份與之行禮。

國君就位之後,卿、大夫、士、士旅食者等在小臣的引導下進入寢門。

卿大夫在門內的右側、面朝北、按照尊卑的順序並排而立,尊者在東。

士在門內的左側、面朝東並排而立,尊者在北。

士旅食者在門內左側、面朝北而立,尊者在東。

卿大夫等站定後,‘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大夫皆少進,定位也‘(《燕義》),意思是說,國君下堂,站在阼階東南,‘南鄉‘,‘鄉‘通‘向‘,南向就是面朝南;‘爾卿‘,‘爾‘通‘邇‘,是靠近的意思,爾卿就是說國君向諸卿行禮,讓他們近前來。

於是,諸卿的佇列轉而面朝西,尊者在北;國君又向大夫行拜禮,讓他們近前來,大夫只是稍稍上前,佇列的方向不變;士的佇列依然在原地。

如此,國君面朝南,卿、大夫、士等分立於東、南、西三面,圍擁著國君。

君臣的這一方位,正是燕朝之位,所以這一程式含有定君臣之位的意思。

在燕禮進行的過程中,賓和卿大夫先後要登堂入席,他們在堂上的席位也預先作了安排:賓的席位在堂上的戶、牖之間;上卿的席位在賓席的東側,上卿中的尊者席位在東首。

大小卿的席位在賓席的西側,其尊者的席位在西首,靠近賓席;大夫的席位接著小卿的席位往西排,如果大夫的人數較多,西側排不下,可以在西序之前折而往南坐。

席位安排的原則是,地位越尊,離國君的距離越近。

士沒有資格在堂上就坐,席位安排在庭中的東方。

三、賓與主人古禮宴飲之禮,一定要設主人和賓,否則就不成其禮。

前面介紹過的鄉飲酒禮和鄉射禮都是如此,燕禮自然不能例外。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2回覆此發言4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按照常理,燕禮的主人應該由國君擔任,賓則由卿中的尊者擔任。

但是,禮儀中的主人與賓平起平坐,彼此匹敵。

如此一來,就會發生兩個問題,其一,卿在朝臣中的地位最高,地位僅次於國君,尊卑最為接近。

如果以國君為主人、卿為賓,則國君勢必要處處與卿分庭抗禮,不免有‘國有二主‘之嫌;其二,如果讓國君擔任主人、卿擔任賓,則兩人始終為繁瑣禮儀所累,難以盡興暢飲。

因此,燕禮使用了一種變通的方法:讓主管膳食的宰夫擔任主人,宰夫的爵等是士;另選一位大夫擔任賓。

讓宰夫和大夫去周旋揖讓,不僅沒有了君臣無別的顧忌,而且可以使國君和卿得到解脫,坐觀其成,歡聚燕飲。

所以,《燕義》說:‘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主,臣莫敢與君亢禮也;不以公卿為賓,而以大夫為賓,為疑也,明嫌之義也。

‘賓的人選,由國君指名決定,被指名者要稍稍上前婉言推辭,表示不敢當。

在國君重申剛才的決定之後,賓這才再拜叩首,接受任命,併到大門外等待主人的正式邀請。

於是,國君在庭中向卿大夫行拜禮,然後上堂入席。

接著,有司迎賓入門,來到庭中。

儘管燕禮中的賓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賓,但在形式上依然是燕禮中的重要人物,所以,在賓進入中庭之後,國君要從堂上走下一級臺階向他作揖,以表示優禮。

同樣,宰夫雖然擔任主人,但他只是代替國君獻酒的主,並非燕禮上真正的主人。

因此,宰夫在上、下堂時都不得走阼階,而只能與其他人一樣走西階。

四、賓主的一獻之禮燕禮從賓、主行一獻之禮開始。

賓主上堂後,彼此行禮。

然後,主人準備向賓獻酒。

獻酒的儀節是程式化的,在燕禮中反覆出現,為了行文簡明起見,這裡先將獻酒的禮節作一介紹,後面從略,不再重複。

按照宴飲禮節,主人在斟酒之前,要先下堂到庭中的‘洗‘之前洗手、洗酒爵(或觚),以表示鄭重和潔敬。

此時,賓不能獨自在堂上安坐,那樣有役使主人之嫌,是自大的表現,所以要隨之下堂。

此時,主人要辭謝對方下堂;賓則以禮作答。

洗手、洗爵畢,雙方一起上堂。

接著,主人再次下堂洗手,以示為對方酌酒的鄭重。

出於同樣的原因,賓要再次下堂,彼此之間辭讓的儀節與剛才一樣。

於是,雙方再次上堂,主人酌酒之後,向賓獻酒。

賓拜謝後接過爵,入席坐下作食前祭祀,即先用脯醢祭祀,再用酒祭酒,意在紀念先世創造這些食物的人。

賓祭畢,要稱讚酒的甘美;主人答拜;賓將爵中之酒飲盡,拜謝主人。

主人答拜。

這是主人向賓獻酒,稱為‘獻‘。

接著是賓酌酒回敬主人,即所謂‘酬‘,儀節與‘獻‘基本一樣,只是賓、主的角色發生了轉換:賓成了敬酒者,而主人成了接受敬酒者,因此,兩人的禮節正好與前面相反。

唯一的不同是,主人喝完酒之後,不能讚美酒的甘美,因為酒是自己的。

酬畢,主人執持空觚下堂,放入庭中的篚內。

照例,此時再由主人酬賓,一獻、一酢、一酬,一獻之禮才算完成。

但是,燕禮中的主人不是正主,賓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賓,主賓之禮不得掩蓋國君。

所以,燕禮在儀式上不得不有所變通,在保持賓主儀式的同時,要兼顧到國君的尊嚴。

為此,在賓、主獻、酢之後,插入了主人向國君獻酒的儀節,這是其它宴飲禮節所沒有的現象。

主人向國君獻酒時,賓不敢在堂上安處,主動下堂迴避。

國君請賓上堂,以示優禮,賓這才上堂站在西序的內側。

主人下堂洗手、洗象觚(國君專用的酒器);然後上堂酌酒獻給國君。

國君拜謝後接過象觚。

主人下堂面朝北向國君行拜送禮。

於是,國君作食前祭,祭畢,將象觚中的酒飲盡,拜謝主人。

主人在堂下答拜,然後上堂接過象觚,再下堂放入膳篚。

按理,接著要由國君洗手、洗爵,酌酒之後酢主人,但是主人不敢與國君行此大禮,所以只能自己為自己酢酒。

主人下堂,另取一爵洗濯,再上堂酌酒。

由於這酒是代表國君而酢,所以要從膳尊中酌取。

然後下堂,在阼階下向國君再拜叩首。

國君答以再拜之禮。

接著,主人作食前祭祀,祭畢,將酒飲盡,向國君再拜叩首。

國君答以再拜之禮,主人將空觚放入篚中。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220:12回覆此發言5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主人酬賓的儀節,此時方才得以繼續進行。

主人下堂洗手、洗觚,上堂從方壺中酌酒後,向賓行拜禮。

賓答拜還禮。

主人代替國君祭酒,接著飲酒;賓不敢當此大禮而推辭。

主人將觚中的酒飲盡後拜賓;賓答拜。

主人洗觚之後從膳尊中酌酒,賓拜謝後接過觚,主人拜送。

賓入席祭酒,祭畢,將觚放在脯和醢的東側。

五、四舉旅酬主賓的獻酬禮完成之後,是國君自上而下地為臣下進酒勸飲,即所謂‘旅酬‘。

燕禮的旅酬,每次都以‘舉爵‘作為開始的訊號。

而國君所舉之爵,要由專門的人(《燕禮》稱為‘媵爵者‘)準備好,並放在國君的席位前。

由於與禮的人數很多,身份等級彼此不同,而且每人都要被輪到,燕禮的程式相當漫長而繁複。

《燕義》把這一系列程式概括為如下的幾句話:‘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後獻庶子。

‘‘獻君,君舉旅行酬‘,是為賓舉旅酬。

‘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是為卿舉旅酬。

‘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是為大夫舉旅酬。

‘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是為士舉旅酬。

庶子的地位卑微,不再為之舉旅酬。

所以,在燕禮中先後要為賓、卿、大夫、士等四次舉爵勸酒,即所謂‘四舉旅酬‘。

燕禮旅酬的大致過程是:主人向賓獻酒之後,向國君獻酒,國君飲盡後,往爵中酌滿酒、高高舉起,向在座者酬酒勸飲;接著,主人向卿獻酒,卿飲盡後酌酒高舉,向大家酬酒勸飲;主人又向大夫獻酒,大夫飲盡後酌酒高舉,向大家勸飲;主人又向士獻酒,士飲盡後酌酒高舉,向大家酬酒勸飲;最後,主人向庶子獻酒。

如此由上而下,酬及每一位與禮者。

整個過程如同接力賽,一環扣一環,緊湊而又熱烈。

其間,先是堂上的樂工在瑟的伴奏下,歌唱《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等樂曲。

演唱完畢,主人向樂工獻酒。

接著,吹笙者站在鍾、磬的中間,吹奏《南陔》、《白華》、《華黍》等樂曲。

演奏完畢,主人向吹笙者獻酒。

之後,堂上堂下交替歌奏樂曲:堂上鼓瑟《魚麗》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庚》之曲;堂上鼓瑟《南有嘉魚》之歌,堂下則笙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南山有臺》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儀》之曲。

接著歌奏地方樂曲:《周南》中的《關雎》、《葛覃》、《卷耳》,《召南》中的《鵲巢》、《采蘩》、《採》。

此時,往往要用射箭的方式來樂賓,儀節與鄉射禮一樣。

正式的禮節至此結束,接著進入‘無算爵‘的階段。

每人的席前都擺上了佐酒的餚饌,此時飲酒,相互勸酒,不再計算行爵的次數,可以隨意酌飲、相勸,至醉而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在無算爵之時,也絕對不允許因醉失禮,為此而專門指定了監酒者對與禮者進行督責。

1/4|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