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衛軍現狀(上)
重生萌夫追妻 婚內燃情:慕少寵妻甜蜜蜜 替身老婆 誘妻成婚,總裁好手段 黑色家族的祕婚:魅寵7分77秒 傳說中的世界 末世之雷霆武者 古墓凶煞 我和恐怖鬼王 小夫妻天天惡戰
第三百八十章 衛軍現狀(上)
第三百八十章衛軍現狀(上
正因為這樣,到紹興十九年底的時候,衛軍三十多萬一線陸軍之中全加起來也不過裝備了三千多枝燧發槍(其實主要還是因為趙?對火器的可靠『性』要求太高,要不然三萬枝都造出來了,明代中國一樣沒有加工機械,照樣有不少燧發槍裝備部隊。不過趙?的謹慎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可靠『性』不行,士兵害怕誤傷自己就不敢用,士兵不敢用的武器,就算再厲害,又有什麼用呢?明朝的例子就是前車之鑑啊)。但不管怎麼工階段能將工藝完善,對日後工業化生產也是很有幫助的。基於同樣的理由,趙?甚至讓一些精英工匠試製撞針擊發型的近代後膛火槍,目的就是為了積累相關的經驗,如果僥倖出了可用的成品,雖然數量太少無法拿去裝備部隊,也可以自己拿來玩玩的
相比火槍,大炮方面倒是取得了更大的進步,不但海軍艦船已經完全實現了火炮化,用於野戰的小口徑火炮也已經試製成功。而且火炮的彈種如今也變得五花八門起來,除了主要用於海戰和攻城的實心彈,採用延期引信的那種開花彈的生產能力也大大增強,同時延期引信的可靠『性』也有了脫胎換骨般的提高(已經超過五成了,甚至可以故意令炮彈在空中爆炸。),其他彈種如霰彈、鏈彈等等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唯一遺憾的是,由於硫酸的工業化製取依然沒能實現,雷汞的成本便依然居高不下,只能以實驗室的方法制取有限的數量,以供彈『藥』研發之用。
隨著軍隊的逐步火器化,在趙?的有意引導下,衛軍上下集思廣益,逐漸總結出了一些能夠揚長避短、有效發揮火器威力的打法和軍事制度,這一點在趙?看來甚至要比槍炮本身更加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火器優先裝備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兵,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官兵們的榮譽感,因為最好的武器配給最好計程車卒,這無疑是一種光榮,官兵們訓練時肯定也會更加認真刻苦;另一方面老兵的勇敢與鎮定可以保證火器的威力得到充分發揮,而不會因為心慌手抖而『射』偏、甚至出現嚴重的『操』作失誤,而且他們以前的大部分戰爭經驗也都可以派上用場。至於『射』擊技術,怎麼說也比冷兵器的訓練要容易多了,哪怕是一個新兵,訓練幾個月便也可以投入戰場了,對於老兵而言,就更加不是問題了。
也正是在確認了這一點後,趙?讓人取出本來已經封存了的火繩槍圖樣,開始大批次地生產這種其實已經相當成熟的火槍。與燧發槍不同,火繩槍對工匠的技藝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只要水平還過得去,並按照規程認真工作,成品率就不必擔心了。因此火繩槍的生產開始後,其產量幾乎馬上就如同井噴一樣暴增,僅紹興十九年一年就生產出三萬七千餘枝,而且其後的幾年裡每年都以五成以上的速度增長。
火器保有數量的暴增令趙?終於下了將衛軍的一線步兵全員火器化的決心,由於一線部隊基本都是上過戰場見過血的,而且衛王府對軍工生產抓得很嚴,所以歷史上熱兵器最初投入戰場時暴『露』出的一些弊端不會出現(一是火器威力不夠大,二是侷限『性』較大,但真正導致在明代中國出現火器部隊打不過敵人的冷兵器部隊的,主要還是因為制度不完善以致火器質量不合格、士卒訓練又不嚴格,同時他們還因為過度依賴火器這類遠端攻擊手段,而失去了與敵肉搏的勇氣,但是由在冷兵器戰場上倖存下來的百戰老兵使用火器,就沒有這些問題了。)。當然槍等大殺傷力的自動武器發明之前,士卒近身肉搏還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全員火器化就少不了一樣重要發明,那就是刺刀。
燧發槍上加裝卡座式刺刀並沒有什麼技術上的難題,不過數量畢竟太少,還不如專門調撥一致長矛兵保護,所以關鍵還在於那些火繩槍。歷史上西方的火繩槍是無法安裝刺刀的,但那是因為火繩槍裝備歐洲軍隊的時候,刺刀尚未發明,沒有這個需求,火繩槍的形態自然不可能天生就適合加裝刺刀。而到了西方人發明刺刀的時候,燧發槍已經出現,那麼他們自然不必再花力氣去改進火繩槍的結構與形態,以使其能夠裝上刺刀了。
不過,那是在西方,東方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趙?記得很清楚,在明代的中國(注刺刀其實早就被髮明瞭出來,明人稱之為“銃劍”,只是與後世威風八面的卡座式刺刀不同,它是固定在槍管裡的,也就是說,裝上了刺刀就不能『射』擊了,所以靈活『性』要比卡座式差一些(八路軍打日本鬼子的時候如果也用這種刺刀,就沒辦法陰他們一把了。儘管如此,但趙?卻以為,只要卡座式刺刀提前出現,對火繩槍的形態產生改進的需求,以中國人的心靈手巧,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夠改造出可以加裝卡座式刺刀的火繩槍來。到了那個時候,衛軍的步兵遠近全能,又有數量優勢(因為火器訓練起來容易,中國又不缺人口,所以想搞人海戰術很容易,突破冷兵器時代百萬軍隊的數量極限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只要制度合理、將領有力,質量也未必就不能兼顧。),還有各式火炮和一些花式火器的配合,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都無往而不利。至於守城,這本就是步兵最擅長的工作,就更不用提了,何況以衛軍目前的實力,又有誰敢向其駐守的城池發起主動進攻呢?
而海軍方面,本來基礎就相當好,這幾年雖然技術工藝方面進步有限,但光是船隻數量與噸位的持續增加,就足以繼續擴大大宋相對於其他國家原本就大得嚇人的空前優勢。而在技術方面,高宣之後的優秀船工們為了證明自己青出於藍,一直想要造出更大更堅固的戰船,可他們這幾年裡的兩次大膽嘗試都失敗了,空有十五萬石(即7多噸)的滿載排水量,卻只能停泊在港口內作為一個不錯的景觀,遇到稍微厲害一點的暴風雨根本堅持不了多久
注1:似乎同時期的日本也有,連名字也完全相同,不知道是誰學的誰。明朝的鳥銃(明初中國的火繩槍是領先於世界的,但到了明朝中期已經落後了,而日本則改進了葡萄牙人傳入的火繩槍,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單兵管狀火器,戚繼光在與倭寇的戰鬥中發現了它的優越之處,就讓人仿製並改進這種火繩槍,很快就青出於藍。同時期學自倭寇的軍品還有不少,例如由倭刀改進而來的“戚家刀”。直到明末,中國在輕型火器的技術上也不弱於世界頂尖水平,遺憾的是,由於制度不合理與吏治的先進的武器裝備並沒有有效地轉化為軍隊的戰鬥力,而且明末朝廷內憂外患,也沒那個財力繼續大力置辦火器了。)是仿製的日本“鐵炮”,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像是大明學自日本的可能『性』較大;但若考慮到兩國翻譯的習慣(中國人喜歡再創作,很少會沿用原名,而日本人則基本上是能夠沿用就沿用,除非日語裡沒有類似的讀音。),似乎日本學自中國才更合理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