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岳飛的決意
狩獵美男之古旅 休掉億萬總裁 傲嬌前妻你別跑 啞醫 清穿之四爺寵妃 蜜戰99天:高冷帝少太危險 第六神座 龍魂劍士 靈異陰陽眼 顛覆笑傲江湖
第二百七十五章 岳飛的決意
江南氣候溫暖溼潤,而且百姓富裕馴良,大宋的官吏自南渡後普遍樂不思蜀,連光復的中原故地大家都不太願去,更別說是遙遠寒冷的河套平原了。於是乎,本來河套地區的管理就已經很差了,官吏還嚴重不足,朝廷對它本就不強的控制力自然更是一落千丈。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河套平原年年豐收,那些無法無天的當地官吏也未必願意履行趙?當初與耶律大石定下的的協議,畢竟自己拿去偷偷賣掉,收益可要大得多了,何況由於管理不善、人口流失(注河套平原的很多軍墾農場甚至已經開始虧損了,又能有多少餘糧呢?
河套地區糧食產量大減,能夠輸出境外的糧草就更是十不餘一,而套外的遼軍則首當其衝,紹興十三年的糧草供應量幾乎比上一年少了一半,為了填補缺口不得不千里迢迢從西域運來,代價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數量上也有不小的差距。說實話,要不是東征之前,耶律大石已經清空庫藏,囤積了大量糧草,恐怕到紹興十三年冬天,遼軍就有斷糧的危險。趙?當初同意將外套地區讓給遼軍牧馬(其實是當時北方久經戰『亂』後已經變得地廣人稀,趙?對河套地區的開發只能依軍隊屯田,人力畢竟有限,只夠開墾更為富饒的內套地區,所以就將相對貧瘠而且易攻難守的外套當作便宜人情了,畢竟要利用遼人,也總得付出點代價,解決了部分問題,但隨著遼軍數量日益增加,就算耶律大石捨得殺馬充當軍糧,也終究只能算是權宜之計。在外套屯田倒是一個辦法,但外套水土不如內套,遼軍又沒有屯田的傳統(他們貼補軍用的傳統是“打草谷”,即搶劫,開荒種地效益太低了
耶律大石為了這次西征可謂殫精竭慮,自然不可能甘心退回西域,而糧草問題又無法視而不見,無奈之下耶律大石只得打起了內套的主意,而目前內套的『亂』象則給了他趁虛而入的機會。不過,此事如果處理不好,遼宋之間就可能反目成仇(其實只要不打起來,耶律大石就不怕。),那時金人可就要高興壞了,所以耶律大石並沒有急著動手,而是又耐心等待了數月。幸運的是,沒過多久,整個北方的局勢就發生了令耶律大石驚喜交加的變化,雖然一開始傳來的也未必就算得上是什麼好訊息
早在收復河東之後,岳飛就開始著手準備攻略燕雲,但是燕雲地區易守難攻,只要守將不犯錯,即使是精銳的岳家軍,也得拿人命去填才行。在這種情況下,岳飛開始瞞著朝廷偷偷擴軍,如果連有一定戰鬥力的輔兵也算上,到紹興十三年底的時候,岳家軍的總數已經接近三十萬之眾。雖然其中新兵居多,但岳飛練兵的本事首屈一指,只要他好好訓練幾年,金國的燕雲防線再怎麼固若金湯,岳飛也完全有信心將其攻破。
岳飛並不是不知道這種私自增兵的行為不但不合規矩制度,也是宋朝開國以來朝廷最忌諱的情形之一,但岳飛這個人往好裡說是“堅持真理”,往壞裡說卻也可以叫做“剛愎自用”,只要他自己認為是該做的事,哪怕違法,哪怕會因此送命,甚至因此身敗名裂,岳飛也絕不會有半點猶豫。岳飛的想法很簡單,他要儘快收復燕雲十六州,絕不能拖延太久、讓金軍恢復元氣,而這項艱鉅的任務也只有他可以完成。雖然“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但岳飛覺得只要瞞住朝廷幾年,讓他來得及收復燕雲就行。只要燕雲重新回到大宋手裡,宋軍就將重新奪回對北方胡人戰略上的優勢,那時只要有一個合格的大將坐鎮就行,那朝廷會如何處置自己,就沒那麼重要了,至於個人的安危,岳飛從來就沒有在乎過。
但宋代士大夫階層對於武將的防範是有傳統的,何況無論是原來的首相張浚,還是現在第三度成為首相的秦檜,與岳飛的關係都不太好,對這個封疆大吏自然是格外關注。張浚志大才疏,除了不斷向趙構打小報告中傷之外,想不出什麼有效的手段來制約岳飛,所以岳飛尚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但秦檜就要厲害得多了,完全稱得上是“殺人不見血”
當初趙?提出邊疆地區自治的思路後,趙構越用越是舒心,朝廷什麼都不用管,還可以獲得不少純收入。雖然遠比不上直接收稅那麼多(但卻是純收入),可是想到中原故地重建的可怕開銷,就明顯要划算太多了,因此即使在長子南下之後,趙構也沒有廢棄這一政策,反而開始在陝西、河東、河南、河北、山東以及南方的廣西等廣大地區普遍推行自治模式。而張俊、韓世忠、劉?、趙密(張俊麾下最具將才的一個,智勇雙全但心胸狹隘,而且為人陰險毒辣。)、楊政(吳?部將,因為吳?還在“守孝”,所以西軍暫時由他統率,沒什麼特別的才華,但極少犯錯。)、解潛(屯田第一將,從趙?麾下“反正”之後被朝廷提升為山東兩路制置使,權力之大不亞於岳飛韓世忠等一線名將。)、郭浩(和解潛情況類似,但權位要差不少,受命在甘肅屯田,實際上朝廷是要他制衡“吳家軍”。)等一大幫將領則都被委以重任,將這兩年新收復的北方土地基本上“瓜分”了個乾淨(其實就是藩鎮,只不過它們是要上繳一小部分稅收,而不向朝廷伸手要半文錢的新型藩鎮,遇到力不能及的大規模戰事或者天災,藩鎮可以向朝廷求援,但該地的主官也得換人並接受調查,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那些大將們肯定會盡量死撐的
注1:生產搞不上去,官吏們還拼命貪汙,屯兵的生活日益艱難差的自然就多了,而且又沒幾個外地人願意過來,自然這裡的人口越來越少了。某種意義上來說,若不是遼軍東征抵達外套後,在事實上形成了一道屏障,河套平原只怕就要因為抵擋不住大漠諸蕃的侵襲,得而復失了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