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一章 胡雪巖的穩慎做人絕學

第一章 胡雪巖的穩慎做人絕學


沉淪的校花 冥王絕寵:特種兵王妃 夜血姬 穿越哈利波特之我是赫敏 三公主的冷魅復仇之路 摘星 攻略總監大人 萌娘三國演義 競存生靈 花美男管家

第一章 胡雪巖的穩慎做人絕學

做人要穩,要謹慎,這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不穩的人是得不到別人信任的,因為這樣的人給人的感覺除了浮躁還是浮躁,那麼,這樣的人誰敢把大事交給他做呢?誰敢把重擔交給他挑呢?做人只有穩了,謹慎了,那麼才能真正地做好人。

做生意要以和為興

胡雪巖語錄:待人和睦,是一個人的處世之道。生活儉樸能使人家業興旺、發達繁榮。一個人心性平和,那麼就會氣血通暢、骨肉祥和。氣血通暢,就能百病不侵;骨肉祥和,則身體無恙。一個人若能待人和睦。那麼就不會與人發生爭端,一家人若能和睦相處,那麼家業必然昌盛。

在中國的傳統化裡,“和”字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家和萬事興,指的就是一個家庭只要和睦相處了,那麼萬事都會做得好,而政通人和指的是人民在開明的統治下而安居樂業。這都是跟“和”有關的例子。所以,千百年來,“和”字已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心中,內化為人們的價值觀了。

在人際關係中,也講求一個“和”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睦了,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也就少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和睦了,那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也就少了。而生意場上就更要講求一個“和”字了,只有講求了“和”,那麼生意才會興隆,生意場上的敵人才會變成朋友。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簡單,我們做生意不和別人吵架不就是“和”了嗎,我們不搶別人的生意不就是“和”了嗎。果真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生意場上的“和”不僅僅是這些,因為生意場是一個複雜的地方,牽涉到的利益是方方面面的,也許由於你的一時疏忽而沒有打理好某一方面的關係,就會造成你滿盤皆輸的結局。因此,在生意場中,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怎樣去利用、講求“和”,使不利於自己的形勢變得對自己有利,最後,讓牽涉到的各方都能心滿意足。這才是真正的講求“和”字的高手,這才是成功的商人。

胡雪巖就是這樣的一位成功商人,他真正的理解了中國傳統化中的“和”字的內涵,並把它運用到他的生意中去。

有一次,胡雪巖為左宗棠購買了一大批洋槍,但胡雪巖要把這批洋槍運往浙江與太平軍戰鬥的前線去。本來胡雪巖每次購買的洋槍從上海運往浙江的時候都是由當時的松江漕幫協運的,沒有出過什麼問題。

可這一次麻煩就來了,太平軍方面透過間諜得知了這批軍火的運送路線及時間,於是就想在半路上把軍火給截下來。但是要想擷取這麼大的一批軍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平軍方面於是就計劃從漕幫內部人員開始動手。他們找到俞武成,這個俞武成是漕幫老大魏老爺子的拜把子兄弟。找到他之後,經過如此這般的計劃,一切佈置妥當,只等這批軍火一運到松江,就動手截留下來。

但是,胡雪巖也透過密探得知了太平軍要截留軍火的訊息,心中十分不安,要是這批軍火落到太平軍手裡,那不僅對不住左宗棠,也會對湘軍不利。但問題就是漕幫的大當家是魏老爺子,而俞武成又是他的拜把子兄弟,如果胡雪巖對俞武成動手,阻止他截留軍火,那麼俞武成必定會找魏老爺子幫忙。到時候胡雪巖就要與魏老爺子為敵了,但是魏老爺子是漕幫的老大,而胡雪巖的生意卻要依賴漕幫的水運,並且魏老爺子也是胡雪巖的朋友,要是與他為敵的話,則必定傷了雙方的和氣。這樣的層層利害關係搞得胡雪巖都一時難有良策。

最後,胡雪巖不得不去拜訪魏老爺子,把清政府與太平軍的實力分析了一遍,認為清政府打敗太平軍是指日可待的事。要是清政府打敗了太平軍,那麼,漕幫在截留軍火方面的罪行將會受到清政府的追查。魏老爺子是聰明人,在這種形勢下,開始表現出動搖了。看到這種情形,胡雪巖覺得機會來,於是趁熱打鐵,說只要魏老爺子能阻止俞武成截留軍火,就會送給魏老爺子十萬兩銀子。魏老爺子心動了。

為了幫助胡雪巖渡過這一難關,阻止俞武成動手,魏老爺子決定和俞武成斷交。本來是拜把子兄弟的交情,現在卻因為無奈而到了反目的關口。在一般人的心裡,魏老爺子和俞武成的關係肯定會斷絕的了。

但此時的胡雪巖卻另有一番打算。他不但要阻止俞武成動手截留軍火,還要讓他與魏老爺子的老交情也維持下去,彼此誰也不傷了和氣。

俞武成有個90歲的老孃俞三婆婆,這是個極厲害的角色。胡雪巖的計劃就是把她請出來,要她來說服她的兒子,這樣一來就不會讓魏老爺子和松江漕幫為難了。當胡雪巖找到這個俞三婆婆說明來意的時候,可俞三婆婆卻在胡雪巖面前故意裝聾作啞,對胡雪巖的話一概不理。面對這種情形,胡雪巖採取了像對付魏老爺子一樣的辦法,他對俞三婆婆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一方面表示自己不願使松江漕幫為難,另一方面又表示不願意請兵護運這批軍火,怕跟俞武成發生衝突,傷了江湖義氣。俞三婆婆畢竟是一個老江湖,一番帶有目的的話之後,聽出了胡雪巖話裡的意思,“不願請兵護運”就等於在指責俞武成搶劫軍械,這可是殺頭抄家的罪名啊。

面對這樣的情況,俞三婆婆再也裝不下去了,她厲聲吩咐手下人去把自己的兒子找來。

胡雪巖在一旁見俞三婆婆生氣了,急忙裝作好言相勸。說這事怪不得俞大哥,他們也是道聽途說,事情還不知真假呢,況且俞大哥也不至於敵友不分。他的來意,是想請三婆婆做主,請俞大哥出面,以保軍火運送過程中的平安。聽胡雪巖這麼一說,俞三婆婆承諾此事理當效勞,這就意味著她會勸服俞武成退出擷取軍火的活動。

可事情並不這麼簡單,俞武成手下有一批弟兄,這批人都是一些要錢不要命的人,只要他們截留軍火成功,太平軍是要給出豐厚的獎賞的。為了這份獎賞,他們這批人準備了好長時間了,現在卻要罷手,那麼,這不是到嘴的肥肉又飛了嗎。所以,俞武成現在也是騎虎難下背。而胡雪巖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讓俞武成安然跨下虎背。但憑胡雪巖的腦筋、實力和方方面面的關係,擺平這件事倒也不算太難。

因為俞武成的這批手下弟兄看重的無非是錢財,那麼就給他們相應的錢財就行了。在利益相誘面前,胡雪巖很快同俞武成達成了協議,由胡雪巖報清軍發給這批人三個月糧餉,保證不誘降,事成後編入綠營軍。最後,軍火順利到達了浙江,而相關的三方面都沒有傷了和氣。

這就是胡雪巖好好地把握住了“和”字內涵的結果,本來魏老爺子已經答應幫助胡雪巖對付俞武成了,但是,果真這樣的話,魏老爺子和俞武成之間鹿死誰手還不知道,更糟糕的是胡雪巖在江湖上將會被別人看作是小人,因為是他挑起了魏老爺子和俞武成這對結拜兄弟之間的爭鬥,那麼胡雪巖在以後的生意中就會有更多的敵人了。

所以,胡雪巖透過講求“和”字不僅圓滿地完成了左宗棠交給他的任務,而且他還使得魏老爺子和俞武成兩人交情依舊,他也使俞武成以及他手下的弟兄都賺錢了,同時,他還結識了俞武成,這為他以後的軍火生意、生絲生意都奠定了基礎。

一日一心得: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是中國人的中庸思想,而最能體現這種中庸思想的就是一個“和”字。中國人萬事講求一個“和”,家和萬事興,政通人和。這一個“和”字給中國人帶來了人際關係的和諧。在商場上,因為利益關係,往往會導致爾虞我詐,使得每一個經商人事事如履薄冰,但真正成功的商人卻都是講究“和”字的能手,主張“和”為上策,處事求個圓滿,和氣方能生財。

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胡雪巖語錄: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牆。

俗話說,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我們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斷用愛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仇恨自然沒有容身之處。我們寬容別人就是用愛來充滿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充滿愛了,那麼我們就能拋棄仇恨、放下憤怒,這就是我們在善待自己。

清代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緊挨著住在一起,因為都要建房造屋,於是為了地皮,發生了爭執。張廷玉夫人便向在北京做官的張廷玉寫去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預此事,但張廷玉看完信之後,寫了一封回信勸導他的夫人說,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夫人看完信之後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於是主動把牆退後三尺,葉侍郎家看到這種情景,感到非常慚愧,也把牆退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儘管張廷玉失去了祖傳的幾分宅基地,但換來的卻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也許有人會說,身為宰相的張廷玉對一個比自己官小的侍郎讓步,是軟弱的表現。難道真的是這樣嗎?肯定不是這樣的,張廷玉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有一顆寬容的心。這種寬容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俗話說:吃小虧佔大便宜,上天是公平的,你在這裡失去的東西,它會在那裡給你加倍的回報,當然我們不應該以佔大便宜為目的去吃小虧,而是以善待自己之心去寬恕別人。

有一次,胡雪巖創辦的胡慶餘堂在進貨的時候,一個採購人員不小心把豹骨誤作虎骨買了進來,而且數量還不少,有好幾千兩銀子。管理倉庫的餘生認為這個採購人員平日裡做事很靠得住,從來不會出什麼錯,是一個做事讓人放心的人,於是在忙亂之中沒有檢視這批貨物就把豹骨存入倉庫備用。有個新提拔的副手得知此事之後,以為晉升的機會又來了,於是就直接向胡雪巖打“小報告”。得知訊息的胡雪巖立即到倉庫查看了這批藥材,但是胡雪巖二話不說就命藥工將豹骨全部銷燬。面對這種情況,倉庫管理人餘生羞愧地向胡雪巖遞交了辭呈,因為之所以造成這麼嚴重的經濟損失,是由於自己工作上的失誤帶來的。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胡雪巖不但沒有批准餘生辭職,還好言相勸說“忙中出錯,在所難免,以後小心就是。”但對那位自以為舉報有功、等著獎賞的副手,胡雪巖卻給了一張辭退書。因為在胡雪巖看來,身為副手,發現進貨出現了問題不及時向餘生彙報,已是瀆職,而背後打“小報告”更是心術不正,繼續使用這種人,肯定會造成上下隔閡。

正是這種善任厚待、寬嚴相濟的用人方針,使胡雪巖擁有一批盡心盡力的管理人才。人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不要緊,要緊的是知錯能改。如果胡雪巖一點都不容許他的員工犯錯誤,那麼,他的員工肯定都會受不了他,那麼他們也就不可能死心塌地地幫胡雪巖打理好他的生意了。可以說,胡雪巖在生意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有一批為他死心塌地工作的員工。

當然,寬容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要把怨氣甚至仇恨從心裡驅趕出去,的確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胸襟。而胡雪巖對那些不管是傷害過他的還是損害了他的利益的人,他都擁有這種胸襟。

胡雪巖有一個生意夥伴龐二,他手下有一個大夥計朱福年,但是這個朱福年做事卻不厚道。他私下裡拿了東家的銀子自己進貨賣。這時候胡雪巖和龐二做的生意是絲綢。儘管朱福年做得滴水不漏,但是還是被火眼金睛的胡雪巖和龐二給看出來了。龐二很生氣,不能容忍自己的夥計拿著自己的銀子做生意,卻不經過自己的同意。龐二對胡雪巖說,一定要查清朱福年的問題,狠狠整他一下然後讓他滾蛋。但胡雪巖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朱福年跟了他們這麼多年了,一直以來都兢兢業業,沒有什麼過錯。所以這次就不要大張旗鼓地去查他的事,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給他留點面子。只是暗地裡進行,讓朱福年知道他的事情已經被東家發覺了。胡雪巖和龐二就先透過關係,摸清了朱福年自開戶頭、將絲行的資金做生意的底細,然後再到絲行看賬,在賬目上點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他們也只是點到為止,不點破朱福年私下裡做生意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讓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經被東家抓到了“把柄”但又不知道實情。同時,他們還給出時間,讓朱福自己檢查賬目,彌補過失,等於有意放他一條生路。最後,則明確告訴朱福年,只要盡力,他仍然會得到重用。這一下朱福年真就感慨不盡,徹底佩服胡雪巖了。

胡雪巖曾說:“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牆。”並且一直以來他都把這一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去身體力行。如果胡雪巖在面對餘生的錯誤時,就二話不說把餘生給辭退了,也許,這樣做胡雪巖的心裡會好受一些,畢竟這是涉及到自己的幾千兩銀子。但是胡雪巖要是真那樣做的話,那麼,胡慶餘堂的其他夥計肯定會人人自危,個個小心翼翼地,那還有誰敢大膽地做事呢?而胡雪巖採取了寬容的原則,沒有追究餘生的責任,首先餘生會感謝胡雪巖的寬容,同時,這對於胡慶餘堂的其他人來說,也會對胡雪巖產生敬佩之情,那麼,胡雪巖儘管損失了幾千兩銀子,但是換回的卻是大夥的心。

一日一心得:

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而要想朋友多,寬容是前提,對別人總是吹毛求疵的人肯定是不受歡迎了,更何況與他做朋友了。所以,生意場上多為別人留一條退路,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留一條出路。

做生意也要與人為善

胡雪巖語錄:廣泛地施恩於人會使自己的事業興旺發達,與人積怨則會導致滅亡。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裡的這句話可謂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但人卻像帕斯卡爾所說的“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所以人又是非常複雜的。但是人不管怎樣的複雜,怎樣的隨著自身的思想、行為、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而有一點不變的則是人的善。不管是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還是市井屠夫,善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因為“善是靈魂上的健康”(斯賓塞語)。

我們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那麼我們把我們的善良施予別人就是與人為善。《國語周語下》中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就是說,為善就好像登山一樣,一步一步地走去便覺得心曠神怡、天清氣爽;為惡就好像掘井一樣,一鏟一鏟挖下去,便覺得眼昏神迷,就好像掉入了深淵一樣。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應與人為善,“作善降祥”、“行善救人,脫身俗情”(《圍爐夜話》)。西遊記中的唐僧帶著三個徒弟,翻越了千山萬水、經歷了千辛萬苦、想盡了千方百計、克服了千難萬險、戰勝了千魔百怪,積累了千善萬德,才到西天取得了真經。而他們之所以能取得真經,就是他們不斷積累善行的結果。

在胡雪巖的生意生涯中,與人為善一直是他的座右銘,他把與人為善看得很重,因為他認為“廣泛地施恩於人會使自己的事業興旺發達,與人積怨則會導致滅亡。”

清政府於1864年消滅太平軍之後,各省紛紛辦洋務,大造戰艦,特別是沿海諸省。像福建就建造了福建船政廠,專門用來生產作戰用的軍艦。而浙江作為一個沿海大省,也想辦廠造船,但是浙江省卻因為財政空虛,無力建廠購船,於是打算向外國購買炮艦。

但是購買炮艦的事卻事關重大,因為一筆交易動輒數十萬兩銀子,按照清朝官場的潛規則,與外國人做生意是可以從中提取回扣的。一筆數十萬兩花費的交易可以從中提取回扣不下十萬兩,所以,這是一件油水豐厚的事。這次藩臺的麟大人購買炮艦的事沒有向巡撫黃大人彙報,拿了這麼多的回扣,麟大人覺得有點心虛,儘管朝中有自己的老師做靠山,但這畢竟是巡撫黃大人的治下,於是麟大人決定拉攏黃大人的表親周道臺入夥。一則周道臺能言善辯,同洋人交涉是把好手,二則他是黃巡撫的表親,萬一事發,不怕巡撫大人翻臉。

周道臺本來就是一個見錢眼開的人,看到現在又有油水撈了,自然十二分地願意幫助劉大人。於是他瞞著巡撫大人幫劉大人同洋人洽談,這事本來做得機密,不巧卻被巡撫大人手下的何師爺發現了。何師爺因為跟胡雪巖是好朋友,加之他平時對周道臺也十分看不慣,於是就把這件事對胡雪巖說了。

而胡雪巖又把這件事對自己的好友王有齡說了。時任湖州知府的王有齡聽到這件事後非常高興,因為周道臺對王有齡使過一回手段,在巡撫大人面前打過他的小報告,讓他的仕途差點就斷了,也影響了胡雪巖的生意,王有齡現在覺得是報復的時候了。他主張原原本本地把事情告訴黃巡撫,讓他去處理。但胡雪巖卻認為此事萬萬不可,生意人人做,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如果強要斷了別人的生意,得罪的可不是周道臺一個人。

最後兩人決定由何師爺出面解決這件事情。帶著胡雪巖和王有齡的囑託,當天夜裡,何師爺就去找周道臺。何師爺敲開周道臺家的門,二話不說,就把兩封信交給周道臺,周道臺開啟一看,嚇出一身冷汗,因為信上明明白白寫著他與洋人做生意購買炮艦的事情。這可是讓他丟掉烏紗帽的事情。何師爺看到周道臺這種反映,於是趁機說,今天下午,他在巡撫院中經過,看見有人扔進來兩封信。他撿起來一看,原來上面寫著告發周道臺同洋人購買船隻的事情,他覺得大事不妙,出於同僚之情,才來通知他的。周道臺聽何師爺這麼一說,早嚇得魂飛魄散了。呆呆地站在那裡,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周道臺自己也知道,平時自己與別人結怨太深,這一次肯定是有人報復,於是他拉著何師爺的衣袖求他出謀劃策給指條明路。

何師爺故意沉吟了很久,才對周道臺說,這件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既然已經同洋人談好了,不買也是不行的。但是要買的話,卻需要一筆鉅款,這麼多的錢自己一時又拿不出來,只能叫一位鉅商提供資助,弄妥當之後,再向巡撫大人彙報。這下可把周道臺給難倒了,以周道臺的人際關係,在江浙一帶,哪裡有什麼鉅商大賈的朋友,周道臺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看到周道臺的這種情形,何師爺按照計劃又給周道臺指明瞭一條路。他說湖州知府王有齡有一個結拜兄弟胡雪巖,他是江浙大賈,可以向他求救。但是周道臺一聽到王有齡的名字,心裡就有難言之隱。

而何師爺也知道周道臺此時的心思,於是又對他講明其中的厲害關係,聽得周道臺又驚又怕,想想確實無路可走,只有厚著臉皮向王有齡求助了。於是第二天一大清早就去拜訪王有齡。王有齡也早就做好了準備迎接周道臺的到來,雙方坐定之後,周道臺道明瞭來意,王有齡沉吟片刻,道:“這件事兄弟我原不該插手,既然周兄有求,我也願意協助,只是所獲的回扣,分不敢收,周兄若是答應,兄弟立即著手去辦。”周道臺一聽,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哪有辦事不要錢的?以為王有齡覺得自己在開玩笑,不是真心相求,於是趕緊宣告自己是一片真心。最後,兩人推辭了半天,推辭來推辭去,王有齡就是不要回扣,周道臺無奈,只得應允了。於是王有齡到巡撫衙門,對黃巡撫說自己的朋友胡雪巖願意藉資給浙江購船,事情可託付周道臺辦。巡撫一聽又有油水可撈,立即應允。

周道臺見王有齡做事如此厚道大方,自己覺得對不住王有齡。辦完了這件事後,親自到王府負荊請罪,兩人於是成了莫逆之交。

有了周道臺這層關係,以後胡雪巖的生意就更好做了,因為透過這一件事,胡雪巖把周道臺變成了對自己有利的朋友,以前在巡撫大人面前進讒言的人不見了,隨之而來的是一位生意上的最牢靠的夥伴。

做生意與人為善,胡雪巖很清楚這一點,“積恩則昌,積怨則亡。”所以他特別注重運用人情,時常體察人情,關心他人的難處,對人講義氣,幫人排憂解難。與胡雪巖交往的人,大都佩服他的這種俠義之舉,願意和他做生意。他們不僅把胡雪巖看作生意人,更多的是作為朋友,甚至知己。所以,胡雪巖四處與人為善積累的恩德,就像隨手撒下的種子,為他帶來了許多的商機和回報。

一日一心得:

商人做生意就是想賺錢,但是賺錢之外,還要與人為善,因為與人為善就是為自己積累恩德。只有自己與人為善把別人當朋友了,別人才會把自己當朋友,自己的朋友多了,才能成就大事。

做人就要講求信用

胡雪巖語錄:為人最要緊的是收得結果,一直說話算數,到臨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等成語,都是古人講求信用的典範。在古人的世界觀裡,誠信是他們立身處世的根本,有時候甚至比生命都重要。就像我國古代的尾生一樣,與戀人相約於橋下,等了很久,女子都沒有來,而這時候又漲水了,但是尾聲卻一直不肯離去,抱著柱子最後淹死在了河裡。

像這樣的講求信用的例子在中國浩如煙海的獻裡,舉不勝舉,據某史料記載:

北宋詞人晏殊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所以,在我國,講求信用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傳統品德。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乏不守信用,背棄誠信的事例。我們總能在新聞報道中見到或聽到某某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某某公司坑蒙拐騙、某某奶粉喝了得結石……企業的這種種行為,都違背了誠實守信的原則,而對於這些企業來說,這些不守信譽的行為最終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據報道,某地有家很有名的食品廠製造偽劣月餅的事件經媒體曝光後,一夜之間,這家食品廠的產品在全國各大商場銷聲匿跡。他們花數年的時間投入巨大人力財力創立起來的知名品牌毀於一旦,這家企業也瀕臨倒閉的境地。所以誠信一旦失去,就難以挽回了。

胡雪巖深知這一點,他說:“為人最要緊的是收得結果,一直說話算數,到臨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所以,他的經商的一生,也就是講求信用的一生。

左宗棠剿滅了捻軍、鎮壓了回族起義、收復了新疆之後,他回到朝廷。由於他的功勞,皇帝提拔他直入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掌管兵部。此時,由於中國的江南沿海一直都受到列強的騷擾,清政府為了抵抗這種騷擾,增強自己的實力,於是就派左宗棠籌辦南洋實務,訓練新兵。左宗棠就派遣王德榜去自己的家鄉湖南招募兵勇組成新軍。幾個月下來,王德榜在湖南招募到六千人馬。因為招募來的新軍需要用火槍來裝備,又要給每個人發軍餉,同時,還要一筆開拔費,這些錢粗略算起來就要二十幾萬兩銀子。這儘管是國家的事,這筆錢應該由國家來出,但是,現在的清政府**已經到了極限,貪汙腐化成風,就算清政府把這一筆錢撥下來了,那也肯定是還沒有到士兵的手上就被各級官員給貪汙掉了。左宗棠對這種事情一清二楚,所以他也沒有對政府的撥款抱又多大的希望。那麼誰來給他出這麼多錢呢?這時候他想到的自然又是胡雪巖。

左宗棠自從和胡雪巖相交以來,胡雪巖就一直為左宗棠的事業提供資金,而左宗棠也為胡雪巖的生意提供靠山。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互相依靠的關係,但是又很緊密。

這一次,左宗棠也給胡雪巖寫了一封信請求胡雪巖提供資金,胡雪巖滿口就答應了。儘管胡雪巖答是答應了,但是胡雪巖自己卻有點為難了。因為中國和法國在上海發生糾紛,導致上海的市面極其蕭條,不管是生絲還是藥材市場,都不怎麼景氣,胡雪巖在這兩方面都沒有賺到什麼錢。同時,胡雪巖為了能夠控制生絲市場,他投入了兩千萬兩銀子用於囤積生絲,導致阜康錢莊的現金流量不足了。同時,因為李鴻章和左宗棠向來就是政敵,此時李鴻章為了排擠左宗棠,不讓他在東南地區插足,已經定計叫盛宣懷在上海擠掉胡雪巖,授意上海道臺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協餉。這一部分協餉,原是用來歸還胡雪巖為左宗棠經手的最後一筆洋行貸款的。這一筆洋行貸款的第一期五十萬還款期限已經到了。這裡有五十萬銀子妖還,再加上左宗棠需要的資助款,再加上要購買幾千只洋槍,總共不下一百萬銀子。一百萬銀子對於以前的胡雪巖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但是現在的胡雪巖把阜康錢莊的資本都壓在了生絲上了,是在抽不出資金。

儘管這樣,但是胡雪巖還是滿口答應了左宗棠,為他提供資助。因為自從結識左宗棠以來,胡雪巖在左宗棠面前說話從來沒有打過折扣,很有信用,因而深得左宗棠的信任。現在左宗棠已經老邁年高,且身體又多病,在朝廷的時日也許不會太多了。如果他現在不幫助左宗棠了,別人就會認為他是因為左宗棠快要退出權利層了,就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了,於是就把左宗棠丟一邊了,自己也就可以不為他辦事了。

並且胡雪巖也不是一個過河拆橋的人,他決不願意一生注重信用而到最後為一件事使這種靠一生積累起來的信用付之東流,因此,即使到了真正是勉力支撐,而且岌岌可危的時候,寧可支撐到最後一敗塗地,也要保持自己的信譽、形象。所以哪怕現在的他再艱難,他也滿口答應左宗棠的請求,正像他自己說的,“為人最要緊的是收得結果,一直說話算數,到臨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

一日一心得:

有信用的人才值得別人去相信,這是一句真理。我們要想擁有更多的朋友,在生意場上一帆風順,那麼,講求信用則是根本,一個過河拆橋的人是沒有信義可言的,這樣的人在別人心裡也是不值得相信的。

做生意也要重感情

胡雪巖語錄:一個真正的商人,應該是一個有信之人。生意做完之後,該虧則虧。虧的是銀子,賺的是感情。

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這首詩中,那個琵琶女由於年老色衰嫁給了一個商人做妻子,但那個商人卻只看重錢財而不看重感情。有一天,那個琵琶女去買茶,等她回來的時候,商人獨自走了,把她一個人拋棄在了船上。

在阿拉伯的關於阿凡提的故事中,有很多關於奸商的故事,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

城裡有一個奸商賣肉總是缺斤短兩的。一天,阿凡提又來買肉,他又少給了阿凡提半斤多肉。阿凡提氣得來找他質問:“喂!你怎麼又少給了我半斤肉?”

“不可能,我這桿秤是獨一無二的準星秤。”奸商爭辯道。

“那好,就請你用這杆獨一無二的準星秤稱一稱你的良心吧!”阿凡提說。

又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

阿凡提到一位奸商的店鋪來買黃油,對奸商說:“我想買與上次一樣的黃油,如果沒有那種黃油我就不買了。”

奸商高興地說:“太好了,您對我的黃油評價如此之高,我真榮幸。”

“不是這樣,有位巴依老爺要到我家來做客,我不願意他再來,因此我才要買你賣的黃油。”阿凡提回答說。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商人就沒有什麼好印象,“無商不奸”,這是人們對商人的看法,認為商人為了錢,什麼奸惡的手段都能使出來,就像發阿凡提的故事中一樣,那些奸商不是缺斤短兩,就是所售貨物質量很差,或者幾個人一起合夥做生意賺了錢,為了分紅不均而打得頭破血流,一點感情也不講。

但胡雪巖卻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胡雪巖的意識裡,朋友之間一起做生意,可以自己虧銀子,但是不能虧感情。

胡雪巖的阜康錢莊發展起來了之後,他開始把眼光瞄準了生絲市場。因為當時中國的生絲很受洋人的喜歡,出口量很大。於是,胡雪巖從阜康錢莊調出幾萬兩銀子,和南潯鎮上的生絲大戶又是自己的朋友的龐二合夥做起了生絲生意,同時入股的還有漕幫首領尤五、洋商買辦古應春、湖州“戶書”鬱四。

經過一番千辛萬苦之後,這筆生意做成功了。胡雪巖他們把生絲從浙江等地收購回來,運到上海,再轉手出售給洋人,賺了十八萬兩銀子。錢儘管是賺了不少,但是,過程也不簡單。胡雪巖為了做成這一筆買賣,與洋人討價還價,同時,在收買人心、拉攏同業、控制市場、壟斷價格上也可謂絞盡腦汁、精心籌劃。更有甚者,胡雪巖他們的生意正做得好好的時候,卻半路上殺出一個程咬金。龐二的一個大夥計朱福年想搞垮胡雪巖,從中作梗,破壞他與洋人的關係。為了對付朱福年,胡雪巖、尤五、古應春、鬱四、龐二等人一起出動,大費一番周章才把朱福年收服了。

賺了錢之後,大家就一起分紅,按照胡雪巖的原定計劃,大家一起分紅之後,他能分得一大筆錢,這就可以還清他當初開錢莊時欠下的債務了。本來他的如意算盤打得好好的,但是朱福年一跳出來,他的希望就落空了。因為他們這次做生意,合夥關係太複雜了,有漕幫,有洋商買辦,每個地方都要去打點送禮,開銷太大了。為了收服朱福年,涉及到了很多的人和方面,這些也都是要分紅的,因為人家為了你的生意也出了力。

但胡雪巖還會不會和這些夥伴分紅呢?分,當然分,哪怕是錢不夠分,也照樣要分下去,這就是胡雪巖當時的決定。於是,他把一筆筆錢分了下去。等胡雪巖分完所有的錢之後,他發現還少了一萬多銀子不夠分,於是,他不得不從他自己的阜康錢莊裡又拿出一萬多銀子來,分給那些人。所以,這一次成功的生意,胡雪巖不僅分沒有得到,原先的債務沒能清償,而且還拉下一萬多銀子的虧空,實際上甚至連賬面上的“虛好看”都沒有,等於是白忙活一場。

剛結完帳,胡雪巖也感到不快,自己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那麼多的艱辛,不但沒有分到紅,而且自己還要搭進自己的老本。但沒過多久,他也就釋然了。因為他的原則是可以虧自己,但是不能虧朋友,答應了別人的事,必須照辦,若失信於人,下次難有成事之可能。儘管自己虧了許多的銀子,但是卻用這些錢買到了許多的人情,這些都是用錢換不來的。

並且在這分紅的過程中,尤五、古應春、鬱四、龐二等人對他佩服之至,他們看到了胡雪巖是一個重情分,可以共患難、共安樂的朋友。並且這樁生意的做成使胡雪巖積累了與洋人打交道的經驗,為他後來馳騁十里洋場和外商做軍火生意以及借貸外資等,打下了基礎。同時,透過這樁生意,他與絲商巨頭龐二結成了牢固的合作伙伴關係,建立了他在蠶絲經營行當中的地位,為他以後有效地聯合同業,控制並操縱蠶絲市場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胡雪巖儘管錢是虧了,但是,他用錢換來的是尤五、古應春、鬱四、龐二等人這些可以以生死託付的朋友和幫手,胡雪巖以後的所有大宗生意,都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說,在這一筆生意上,胡雪巖的“錢財賬”是虧了,而朋友之間的“感情賬”卻是大大地賺了一筆。前者的數目是有限的,後者卻能給他帶來無盡的機會與錢財,其“收益”就實在不可以金錢的價值來衡量。

一日一心得: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而這種交道就是人情。生意場上儘管都是以盈利為目的,但是,人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不懂人情的商人肯定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因為有時候很多的生意就是靠人情做成的。

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

胡雪巖語錄:拿了會燙手的錢,即使再多也不能沾,否則會自取滅亡。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意思就是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所以,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

2008年10月,法國拍賣公司佳士得宣佈,將拍賣本屬於我國的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這一訊息傳出後,在我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我國近百人組成律師團向法國佳士得拍賣公司追求索回。但佳士得公司不顧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於法國當地時間2009年2月25日在巴黎舉行公開拍賣。

針對這一事件,我國前任外交部長李肇星說:“說得輕一點,這種拍賣不能給拍賣者的祖國的好傳統帶來任何光榮,結果可能是恰恰相反。的確,化是沒有國界的,但是任何和化有關的人是有祖國的。不管你是哪國人、你幹什麼事情,應該想想不要使自己祖國的名聲受到傷害。就個人而言,幹這種事情恐怕對個人也不一定真正有好處。中國有句話,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把這樣的物、搶奪來的物拿來拍賣,不能算‘有道’。”

法國佳士得公司透過拍賣本屬於中國的物而獲取利益的做法並不屬於君子行為,因為它嚴重違背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這和今天很多股市上的那些希望一夜暴富的投資者差不多,常常把致富的希望寄託在發一筆橫財上。

商人重利本無可厚非,因為每個商人去經商的目的就是想賺取錢財,作為商人的胡雪巖也不例外,他也把利看得很重,不管是他開錢莊還是做生絲生意,他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但是胡雪巖賺錢走的卻是君子之道,那些蠅營狗苟之類的燙手錢,他是從來不會沾手的。

19世紀20年代,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為了扭轉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牟取暴利,因為鴉片在中國具有巨大的銷售市場。但是鴉片的輸入對中國卻影響極為嚴重,它導致了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嚴重影響了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由於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很多的人都在吸食鴉片,嚴重腐蝕了清朝的統治;此外,鴉片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這種種影響導致了道光皇帝下了一道禁菸令,派遣林則除去廣東虎門銷煙。從此規定,在中國銷售鴉片是犯法的行為。

但是很多的商人卻因為銷售鴉片有利可圖,為了牟取暴利,紛紛非法走私鴉片,導致清政府對鴉片屢禁不止,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而胡雪巖儘管富甲一方,又有官場、江湖勢力做自己的後盾,生意遍及各個商業領域,但他卻從來不做這種像販賣鴉片一樣觸犯法律的生意,因為這種錢他不能賺。正像他自己說的,“為身外之物冒被囚殺頭之險,無論如何也不划算。”

胡雪巖和英**火商哈德遜做軍火生意,購買一批洋槍,本來是談好了的,而浙江炮局的龔家父子卻從中橫插一槓,想要和胡雪巖搶這筆軍火生意,但是龔家父子採取的手段卻不是正當的,他們父子倆是透過走後門買通黃巡撫的三姨太才獲得了這批軍火合同。像龔家父子這種行為就不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行為,他們這樣做典型地損害了胡雪巖的利益,違背了生意場中公平競爭的原則,同時也踐踏了人自身應該遵循的基本的道德準則。商場交易是應該重視互利互惠的。所以,這種錢,胡雪巖也是絕對不賺的。胡雪巖做生意一向崇尚光明磊落,走的是陽光大道,從來不會為一己私利而損害他人。

在這件事上,胡雪巖和嵇鶴齡最後想出了一個盤馬彎弓,引而不發的辦法,由嵇鶴齡給黃巡撫上一道說帖,說英國商人來主動和他們聯絡,要賣給他們一筆槍械,和普魯士人給的款式一樣,只是價格低,每枝只要二十五兩,同仁們已經討論,認為價格合適,請撫臺大人定奪。

黃巡撫本來是想從這筆軍火生意中賺一筆的,但是怕人彈劾,就此作罷。而龔家父子由於黃巡撫這個靠山不支援他了,他不得不找到胡雪巖,願意和他共同做這筆生意,胡雪巖當即表示願意合作,並在利潤上讓龔家父子一些。最後做成了這筆軍火生意,胡雪巖和龔家父子都賺了一筆。

也許有人會認為胡雪巖是個傻瓜,龔家父子這樣的採取不正當手段和他搶生意,當他們輸了的時候卻又想和他合作一起做這一筆生意,他居然也答應,把這種已經就快要到自己手裡的錢硬生生地分給龔家父子。但胡雪巖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這筆生意裡的一部分錢是不能拿的,只能給龔家父子。為什麼呢?龔家父子也想做軍火生意,和胡雪巖就是同行,如果胡雪巖獨吞了這筆生意,那麼他就會得罪同行,得罪了同行是生意場中最不明智的選擇,因為是同行,以後碰到的機會多的是,如果得罪了他們,那麼,他們就會想方設法來陷害胡雪巖,到時候胡雪巖就算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提防了。所以,這種錢是不能拿的,那麼就和同行來一起分享這種利益吧。

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胡雪巖在其一生的經商生涯中,始終都恪守著這條準則,不敢越雷池半步。

一日一心得:

生意場上,經商雖以賺錢為目的,以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掏”到自己的腰包裡來為結果。但還要講究“道”。對於生意人來講,商人圖利無可厚非,不過,賺錢要走正道,要光明正大地從別人口袋裡“掏”來銀子,並且要做讓別人心甘情願地讓你來“掏”。這也就是所謂的“生財之道”。

做事要說一是一

胡雪巖語錄:江湖上做事,說一句算一句,答應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後就吃不開了。

“說一是一”、“一言九鼎”,形容人說話算數。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後世就以“一言九鼎”來形容人說話有信譽。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的確,講求信譽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前提。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天都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失掉了別人對自己最基本的信任,我們豈不是會成為人人避之而唯恐不及的獨行者?

經商也一樣,商人要是不講求信譽,怎麼能在風雲變幻的商海中站穩腳跟呢?怎麼能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呢?

王有齡在好友何桂清的幫助下,他在京城加捐了一個候補知縣,分發到浙江。但江浙巡撫黃宗漢便委任他為海運局的“坐辦”,他剛一上任,關係他仕途命運的事就來了。他接到了一道催運漕糧的上諭,因為江寧失守,官軍無糧,浙江的漕米至今沒有運到上海,朝廷震怒,於是嚴命加緊運輸,稍有延誤,定從重治罪!

王有齡於是就把這件事給胡雪巖說了,胡雪巖聽說此事,知道這是黃宗漢故意整治王有齡。因為今年漕米尚未收齊,運河河道也沒有疏通,加之河面上不太平,在時限之內,運漕米到上海,幾乎是不可能!這時候王有齡才知道上了黃宗漢的當。面對這種情況,胡雪巖想出了一條妙計何必費事運糧,可直接拿著銀票到上海去買糧食!

於是胡雪巖帶著信和的張胖子去上海買糧食,船到了松江,張胖子打聽到漕幫有米要買,只是苦於沒有門路,於是胡雪巖想起了當時認識的一位小哥,那位小哥送給他一塊玉佩,說讓他有事就帶著玉佩去找松江漕幫的魏老太爺。於是,胡雪巖和張胖子去找魏老太爺,順利地被魏老太爺接見,魏老太爺答應胡雪巖的請求,漕幫先墊十五萬石大米給海運局,於是王有齡的難題被胡雪巖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此時,洪秀全已經開國稱王,自立國號為太平天國,並派遣林鳳祥、李開芳率領一路兵馬北征,而清政府也不示弱,派出兩位欽差大臣,迎頭狙擊林鳳祥、李開芳。因此,朝廷與太平軍之間,將有一場決定勝敗的大戰,而王有齡則相信局勢會向有利於朝廷方面的方向發展。因此他與胡雪巖商量,想將松江漕幫那批大米改墊付為直接收購,即讓信和先借出一筆款子,買下松江漕幫的大米在上海交兌,完成漕米交兌任務,而浙江現有來不及運到上海的那批漕米,自己囤積起來。因為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只要一動刀兵,糧食一定漲價。那麼王有齡的意思就是,與其讓別人賺錢,不如讓自己賺錢。他想改變原來商定的辦法,就是要將那批將來議定還給漕幫的大米囤積起來,等戰事一開,自己賣出賺錢。他甚至想到就借漕幫的通裕米行來囤積這批糧食。

而胡雪巖一明白王有齡的意圖,立即就表示反對。他對王有齡正色說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過我們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說一句算一句,答應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後就吃不開了。”

這就是胡雪巖和王有齡的區別之處,王有齡在看到情況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求著別人幫忙,而到了情況可能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卻又想著按對自己有利的方法辦,毫不顧及別人的利益。

也許王有齡的打算也並不為過,因為商人自有商人的價值標準,商人本來就是圖利的,有得錢賺就儘可去賺,只要不違法,也無可厚非。同時,漕幫此時本來就急於賣出糧食以換取現銀,以解燃眉之急,改墊付為收購,也許還正合他們的心願,也算不得是違背諾言。

而胡雪巖就不一樣,他認為說一句算一句,是生意場上必須遵守的規矩,凡是答應了別人的事情,達成的協議,只要不是萬不得已,就必須遵守、履行,不能隨意反悔。那些一切都只為了自己打算,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不想想別人的行為,本身就不是誠信君子所為,這樣的人,自然也就叫人看不起了,在生意場上,叫人看不起,就自然不會有人和你合作了。正是因為胡雪巖的這種說一是一、一言九鼎,才處理好了與漕幫的關係,後來胡雪巖的軍火生意和生絲生意都是在漕幫的幫助下做成功的。

一日一心得:

人只要一出爾反爾,信譽就會在別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對於一個商人來說,這樣失去的將會是最寶貴的東西。商人一旦失去信用,就不會再有人和你合作,那麼,自己失去不僅僅是賺錢的機會,失去的還是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事事留下退路方可無恙

胡雪巖語錄:無論做事還是經商,都應學會掌握與運用機變與權變之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時時注意給自己留下退路。

我們看武俠小說,有過這樣的經歷,某人和某人比武,每一招每一式都只用八成的功力,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用十成的功力,或者說再多一點,用十二成的。這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如果用十成乃至十二成的功力,那麼自己在使出那一招的時候把自己的後路給堵死了,自己在使出這一招之後,由於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導致下一招就使不出來了,那麼就會吃虧。

這就像劉備舉全國之師去攻打東吳一樣,劉備在得知關羽被東吳給殺了之後,興師去討伐東吳,由於失去了理智,根本沒有為自己的軍隊留下後路,全部歇息在樹林中,最後被陸遜一把火給燒得一乾二淨,使得蜀國元氣大傷,最後慢慢的就衰落了。

這也像跑步一樣,如果用的力氣太大了,跑起來速度是快了,但是在停下的那一刻的慣性就大了,如果是急驟停下的話,那麼肯定會因為慣性而摔倒,如果是沒有用盡力氣跑的話,那麼隨時都可以停下來。

事事力氣不可使盡,要懂得為自己留下後路,這樣不管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都有迴旋的餘地,如果用盡了或者太過了的話,就只有吃虧的份了。做生意也是一樣的,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時時注意給自己留下退路,這是一個高明的商人在每一次出擊之前都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我們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要是萬一出事了,咱辦呢?要是加之沒有後路的話,那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胡雪巖的生意之所以能有那樣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敢於冒險,他每一次抓住的機會和風險是並存的,在那樣的高風險下,他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獲得大成功。這一方面和他自己的能力以及他會用人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每一次行動都為自己留有後路,所以他才敢放手一搏,這一搏往往就成功了。

就如他的錢莊生意,我們知道,過去的錢莊和現在的銀行是一樣的,透過吸收存款和放出貸款的經營模式獲得利益,因為吸收存款的利率要低一點,放出貸款的利率要高一點,透過這種差價來獲得利潤。這樣的一種經營方式看起來只要能把握時局,隨市面行情變化,根據銀價的起落浮動調整好存款貸款的利率,錢莊就可以穩穩當當坐收漁利。這種將本求利,平平淡淡比較穩妥的運作方式當然也可以,但終歸不是做錢莊生意的“大手筆”,很難賺取更多的利潤。而要賺大錢,做大事業,就必須有“大手筆”,而要做出“大手筆”,存款和貸款都會有風險。

首先來看貸款,貸六兩銀子和貸六十萬兩銀子,對於錢莊來說,哪一個獲利更大呢,不用說,是貸六十萬兩的,而能貸那麼多銀子的人肯定不可能是那些平民百姓。能貸那麼多銀子,也需要那麼多銀子的人就只有一種人,那就是大商人,他們借那麼多錢是去做生意的,等生意一成功,那麼還款也很快。由於本錢大,那麼這些商人在生意中賺的錢也就多,因此他們也就不在乎那點利息了。所以,向這種人貸款是最賺錢的。

但是做生意是有風險的,生意越大,風險也就越大,把款放給這種人,錢莊也就因為這位商人的風險而要承擔風險了。萬一這位商人生意失手,血本無歸,那麼錢莊放出去的款也就有可能不僅收不回高額的利息,連本錢可能也無法收回,這樣對於錢莊來說,損失可就大了。比如在朝廷與太平軍交戰的兵荒馬亂的時候,米商借款販運糧食,獲利就極大。獲利極大,風險也極大,朝廷與太平軍交戰,土匪時常出沒,運糧之途險惡難測,米商隨時都可能血本無歸,放款給他們就不能不考慮考慮。

在吸收存款方面,當然希望客戶越大越好,並且要是不要利息的話就更好了。像胡雪巖借王有齡的關係代理官庫,這樣的錢就是不要利息的。可有些存款本身就有風險,比如太平天國失敗之際,胡雪巖的阜康錢莊私下接受太平軍逃亡兵將隱匿私財的存款。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賊”,按慣例要抄沒他們的家產。如果有人與阜康錢莊為敵,走露一點風聲,說阜康錢莊代理太平軍存款,朝廷萬一追查“逆產”到錢莊,錢莊就必須報繳官庫,還有可能因為“助逆”而治罪。但是如果被捕的太平軍遇赦開釋,來錢莊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規矩錢莊必須照付,而存款又要上繳官府,這樣一來對於阜康錢莊來說也就必然要雞飛蛋打,吃“倒賬”認賠錢了。

所以,錢莊要想經營下去,那就得為自己找好一條後路,要不然,錢莊就會因為某一件事而半途倒閉。就像貸款給那些米商一樣,胡雪巖在貸款之前都會弄清楚,這些米商會將米運往哪裡?如果要是運到官軍佔領的地方,途中較為安全,生意風險小,可以放款給他。但要是運到有太平軍的地方去,途中險惡,風險極大,就不能放款給他。這就是為自己的錢莊發展著想,留下退路。因為錢莊貸款讓米商運米到官軍佔領的地方,萬一放倒,別人可以原諒,自己不至於名利兩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如果放款讓米商將米運到有太平軍的地方,萬一放倒,別人會說你幫“長毛”,吃“倒賬”活該,那也就將自己逼上了絕路,永無翻身之日了。

在吸收太平軍將士的存款方面,胡雪巖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因為吸收太平軍將士的財產,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所以在吸收他們的財產之前不得不想好應對之策,為自己留下退路。那就是一旦洩露訊息,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話可以推脫:“他來存款時隱匿了身份,頭上又沒有‘我是太平軍’的標誌,我哪裡知道他是逃亡兵將?”這樣一來至少可以為自己洗脫助紂為虐的罪名,不至於走上連坐治罪的絕路。

正是這種事事留下後路的做法,使胡雪巖的事業在面對一次次風險時都能化險為夷,使他一步步走向巔峰。

一日一心得:

事情只要有後路,哪怕失敗了也能從頭再來。那麼,在做事的時候就能全身心的投入,不會有瞻前顧後的想法了。但是話又說回來,不能因為有後路,所以就事事亂來,一頓蠻幹,那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