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八十一章 “慷慨”的李思明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八十一章 “慷慨”的李思明


醫妃藥翻天 欠你一句再見 童話之外 花心二少之美女休想逃 神聖的亡靈法師 神級破爛王 絕世寵物 網遊之暗黑無雙 狂暴穿越 風流和尚獵豔記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八十一章 “慷慨”的李思明

李思明在香港逗留了半個月。

在這些天他和曾智包括渡邊、袁侯在內拜會了香港證券界人士,廣交朋友。 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計劃將香江電器整體在香港上市,如果成功,這將是一個類似企業的首創。 因為香江電器雖然是香港註冊,法律上講是一家香港企業,但主要資產在內地,主要市場在內地,主要經營活動也在內地,到目前為上,還沒有這樣型別的一家公司在香港發行股票。 能否獲得投資市場認可,還是一個未知數。

上市的目的,直接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以開拓海外市場,母公司微星科技集團早就不再投資香江電器。 第二也是提升香江電器的國際化形象,以方便開拓海外市場。 自1989年8月9日,四川老軍工企業長虹決定全國範圍全面降價,每臺向消費者讓利50元,同時保證國家稅收一分不少以來,洋品牌受到極大的衝擊,包括香江在內。

長虹彩電在長虹這次彩電降價開創了我國彩電史上價格戰的先河,50天后,國家出臺了彩電降價政策。 此次長虹率先降價至少產生了兩個劃時代的影響,首先是從此國產彩電擺脫了計劃經濟的陰影,企業真正取得了對自己產品營銷的主動權,為我國彩電業市場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正是由於國產品牌不斷透過價格優勢與外國品牌拉開了距離,為彩電最終進入進入尋常百姓家創造了條件。

在李思明記憶中的歷史。 也許就是從這開始,低價格似乎成了中國企業唯一地市場競爭手段,連老外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似乎中國產品就是廉價品,一邊用著中國廉價貨,一邊還大言不慚地談“威脅”。 李思明對此很憂慮。

香江電器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影響不大。 一是因為市場定位不同。 香江電器早就在國產彩電廠開足馬力生產時,就開始精耕細作。 確立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二是香江電器的技術研究中心已經成為公司發展的動力之所在,不斷地透過技術研發,提供最新科技成果,讓香江電器走出了國門,賺外國人的錢;三是香江電器改變了策略,透過技術改造和設計,將成本削減了8%。 並且透過為國內彩電廠提供映象管等核心部件的手段賺錢,這也體現了香江電器自身地研發水平,技術出身的李思明影響到所有地股東和高階管理人員,大家都對技術有著不甘人後的熱情;四是降價實際上極大地影響到了那些在國內沒有建廠的“純”外國品牌,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香江電器實際上是擠壓著這些品牌在國內的市場空間。

正是1989年的國產彩電的降價行動,直接促成了香江電器地國際化嘗試,要不怎能顯出自己的水平?李思明等人對海外市場有著強烈的野心,經過兩年多的開拓。 香江電器在海外市場嶄露頭角,渡邊這位電器公司的總裁正重複著他的同胞們曾經走過的路,以至於有不知底細的外國人大喊:“日本人又殺過來了!”

即使是中國遭受國外地制裁的那段時間內,因為香江電器註冊地是香港,加上渡邊這位日本籍身份,還有曾智的香港身份。 讓香江電器可以免受很大一部分損失,貼著香江牌的彩電只不過將“Made in China”改成“Made in Hong Kong”罷了,因為本來就是嘛!而集團所屬其它部門,也透過類似的手段,逃脫掉被禁止進口關鍵性裝置和原材料,或不能出口的命運。 這其實就是李思明在公司創立之前,就想到地一點,事實證明他的“先見之明”。

但是在海外那是客場作戰,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援,電器公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每年贏利過億。 卻要全部砸進去。 為此尋求上市募集資金,已經提上了日程。 自從進入九十年代以來。 上市成了中國企業家們的夢想,有人宣稱“一股就靈”,就可以達到“國際標準”,先是國有企業,然後是私營企業,紛紛尋求在國內A股上市,只不過吸取夢想發財的普通中國股民的血汗錢而已。 AnyCall電訊還計劃推出股票機呢!

最初股市剛開張的時候,股民們忐忑不安地聲稱:“領導幹部不買股票,我們怎麼放心!”,還有人說:“社會主義股票永遠不跌!” 一夜暴富的心理讓所有人都心潮澎湃起來。 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在沒有“出生證”的情況下,生米煮成熟飯,領先上海證券交易18天營業,搶到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的名頭,深圳與上海地“矛盾”似乎進一步激化。 但是1991年8月,深圳股市自1990年12月開市以來,已連續下跌達9個月之久,總市值已損失達七八億元之多。 廣大中小投資者大多在1990年10月股價高峰期入市(發行股票跟交易所交易並非一回事)。 例如,某退休工人,傾其所有,於上年10月以250元/股購進深金田股票,此時,經拆細後僅值6.00元/股(相當於未拆細以前地60元/股),那情形真是欲哭無淚。 同樣的厄運也降臨到深市龍頭股深發展地廣大持股人身上。 深發展於7月30日拆細為29.54元/股,8月17日覆盤,突然掉至10元/股。

市場一片恐慌,股市崩盤的危險已迫在眉睫。 習慣於計劃經濟下過日子,卻遠未適應市場經濟風險的投資人期待著政府。

香江電器並不符合國內上市的標準,因為從法律上講。 它是一家純外資公司,而在香港上市,李思明又擔心投資者不瞭解本公司地情況,雖然香江電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很好看,過去三年一直逐漸贏利,而且在過去一直按照香港會計準則行事。 但從長遠來講,在香港上市。 一個更規範的資本市場更符合香江電器的利益。 李思明等人在香港證券界,一圈拜會下來。 反饋的意見是對香江電器上市專案很感興趣,不僅是因為香江電器在內地市場的表現,也是因為微星集團整體上的重大成就已經為市場提供了很多想像力地空間。

幾位股東考慮再三,還是決定香港上市計劃不變,剩下的就是投資專家和會計師們地工作了。

結束了香港的事務,李思明匆匆直飛北京,他天生就是勞碌命。 因為美國微軟公司的那位大老闆第一次來中國。 作為半個主人和股東,李思明當然要全程陪同。 蓋茨的首次中國之行,李思明早就知道,無非是想開拓中國市場,並且已經將windows 3.0中文版的工作提上了日程。

李思明現在的心情很怪異,因為上輩子他對微軟是一肚子意見,對“盜版有理”也持贊成態度,可是這輩子作為股東。 他可不能這麼想不是?李思明感覺自己像是引狼入室,恐怕不久的將來,中關村地系列漢化軟體恐怕就壽終正寢了。 但是話說回來,1991年6月8日,福州召開全國第一屆“視窗”技術大會。 它本身就是一個預言:“視窗”勢不可擋,要成氣候。 這一次。 全中國都知道了,中關村有個王志東和他的外掛式中文平臺。

因為李思明,視窗的中文版比原本的歷史要更早地提上了日程,而且將勢不可擋,李思明可以想像得到,至多明年底,國內的漢化系統或者外掛中文平臺都將逐漸進入歷史。 他不知道自己是該高興,還是該嘆息,他更不知道將來盜版橫行的時候,自己應該持什麼立場。

李思明和蓋茨兩人在京會合之後。 就直奔相關部委。 而李思明則是那個“託”。 蓋茨36歲,李思明34歲。 這兩位年輕的富豪,第一次共同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只不過人家蓋茨是真富豪,而李思明到目前為止只擁有一個急待開發地寶藏而已。 李思明心裡對微軟很不滿意,因為微軟很少分紅,還不停地配股、增股,李思明為了保住自己的股權比例,還不停地往裡添錢,也就是說他擁有的鉅額微軟財富,只是紙面上的,他還捨不得向公眾投資者轉讓一部分,因為視窗95還沒出來呢,那時才真正是霸主!

“這一個十年,也許就是這兩位年輕的科技精英,主宰著世界!”有人在羨慕他們擁有的財富地同時,這麼評價。

而美國各大主流媒體,也紛紛報道這次亮相,人們在討論李思明在微軟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只得佩服李思明的投資眼光和在軟體方面的遠見卓識。

只是李思明很鬱悶,因為蓋茨挺瀟灑地拿出了一張兩百萬美元的支票,說是要捐給中國災區。 李思明在香港好不容易拍賣自己的收藏品,並且委託捐獻,這下李思明有些肉疼。 他更不想被國人罵成“為富不仁”,只是自己手頭實在是緊,但咬咬牙,頗肉疼地“慷慨解囊”,又代表微星集團捐了相當於兩百萬美元的人民幣。

“要是蓋茨再大方一些,那可怎麼辦啊?”李思明這時可不敢暗罵蓋茨小氣,作為中國人,更不能被人家外國人給比下去了。

蓋茨在拜會了國家各部門之後,又參觀了中關村。 這兩人在中關村是頗受歡迎的人物,都稱得上是技術英雄,也稱得上是財富神話。 尤其是李思明這位早前默默無聞的人物,悄悄地在深圳幹了一番讓全中國人稱道的事業,更讓中關村地人欽佩無比。 只是李思明在參觀時,一不小心發現了盜版軟體。

“我很欽佩,這裡是一片勇於探索勇於開拓地熱土,一群有理想的人為此付出了自己地努力,並且成果豐碩。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裡的商業體系是一種發財慾望和胡打亂撞相結合的結果,它不是從技術發明而來,而是從技術的應用而來,一方面是對技術的崇拜,一方面是對利潤的追求,過於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我對中關村的未來並不太看好。 什麼時候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者首創,那才稱得上‘中國矽谷’。 ”李思明第一次來到中關村,不得不應記者們的要求給予評價。

李思明的評價並不能讓人滿意,甚至給某些人的洋洋得意潑了冷水。 忠言逆耳,這話不太好聽,李思明也不在乎,是你們要我評價的哦?事實上在深圳微星公司的周圍已經聚積了相當一部分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不是微星公司的客戶,就是微星公司的供應商,已經形成了相當的群聚效應,正如李思明曾經預料的那樣,以點帶面,正日益顯示出微星公司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也許某一天深圳將取代中關村,也不是什麼異想天開。

“微軟公司對推出視窗中文系統很有信心,這將滿足中國市場對這一便利性軟體的需求,我們承諾將考慮中國市場的購買能力,以最優惠的價格供應中國市場。 ”這是蓋茨在深圳與合作者長城集團簽約會上的講話,他聽取了李思明的建議。

最優惠價格?即使是最優惠的價格,中國人也會覺得太昂貴,李思明也這麼認為。 李思明已經可以預料到未來市場上的盜版情形,他似乎並不擔心,就好像與他本人無關,因為他總覺得自己賺了。

“老規矩,作為股東,我們不干涉微軟的內政。 ”李思明似乎想將自己撇清。

“還是咱們搞硬體好啊!”李思明在心裡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