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們是老兵
超越韋爵爺【完結】 西門慶締造王國 逗比成長史 錯愛:拿什麼來愛你 溪沉閣 極品上仙 網遊之召喚道士 亂長安 美女阿姨媽媽 至尊頑主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們是老兵
1989年4月5日,麻栗坡烈士陵園。
長長的石階似乎看不到頭,高高的翠柏如寶塔一樣莊嚴肅穆。 李思明和小刀帶著無盡的懷念走進烈士陵園,他們的腳步沉著有力,彷彿如正在操練計程車兵一樣,一往無前地向著目標進發。 是的,他們曾是一個兵,往日軍隊生涯的點點滴滴彷彿如滔滔江水一般,飛快地湧上他們的心頭,讓他們不能自持,而他們的臉上卻是無盡的悲傷與懷念。
彩雲之南,一片繁花似錦,本該是一個讓人歡呼雀躍的季節,但此時此地卻是大地含悲,天地間飄蕩著悲傷與懷念。 仍是那一片蔥蔥郁郁,那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一如既往地顯示著它深邃遼闊的一面。 高大的喬木如哨兵般挺立在陵園的周圍,越發比李思明記憶中的更加高大,四周巍峨的青山像歷史老人見證著歷史的長河。 在這群山環抱中,在這南疆濃濃綠蔭的的籠罩下,四十多個墓碑默默無言。
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在。
南國的硝煙漸已消散,去年海上的28分鐘短暫戰鬥也早已經消逝,淡得讓人很快忘記。 越南人越來越感到他們不僅在軍事上和國際外交上的雙重失敗,而且他們還喪失了寶貴的十年時間。 這一年,無論是北方巨龍還是南方那個夜郎自大者都已經不願再打下去了,即使還有零星的邊境衝突已經無關大局。
而共和國許多年輕地軍人們已經永遠地倒下了,他們是唯一的悲劇者。 李思明一遍又一遍地撫摸逝者的墓碑上的文字。 唸叨著每一個人的外號,回憶著每一個人生前的音容笑貌。 那些往日的點點滴滴從來就不像今天這樣,讓他歷歷在目,就像在昨天才發生過一樣。 那一座座墳丘如逝者生前一樣排著整齊地隊伍,等待著他們曾經的領導者來檢閱。
李思明莊嚴地舉起了右手,表明他曾經也是戰士,並向他親愛地戰友們深深地鞠了一躬。
李思明感到羞愧。 他又一次想起了孫昌的兒子孫大軍曾經問過的問題。 他應該感到羞愧,他從來就沒將自己的心思全部放在軍隊。 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執著於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認為科技事業才是自己的全部,才是最值得自己奉獻的。 為此他殫精竭慮,無時無刻不在為著理想主義而努力著,
他很忙,時間很寶貴。 他曾經無數次地這樣為自己開脫。 直到今天,他才發現自己原來所做的,還遠遠不夠,他一手資助的老兵基金會,看上去是如此的高尚和慷慨,但是卻永遠沒有比親自來這個神聖的地方看一眼要更可敬得多。
而今天這個日子,距離上一次,已經過去了8年之久。
李思明和小刀兩人默默地將煙盒撕開。 給每位親愛的戰友們點著,取出烈酒灑在這片熱土之上,讓烈酒的芬芳在空氣中飄蕩。 他們倆人默默地做著這一切,沒有任何言語,那淚水卻從兩個男人的心底湧出,任憑兩串淚痕沿著臉膛直流而下。
終於。 兩人無法自持,立在戰友們地墓前,卻高昂起他們的頭顱,對著廣闊的藍天像個孩童一樣放聲大哭。
守墓的老者,上前替他們將帶來的鮮花分散到每位逝者的墳前。
那些同樣是來祭奠自己戰友地軍官,從不遠處走了過來,默默地向這些素不相識的逝者敬上一個莊嚴的軍禮。
有遠道而來的逝者家屬前來探望自己的親人,從他們身邊路過,看到此情此景,悄悄地轉過身去。 抹了抹溼潤的臉頰。 為陌生人送上自己的慰藉的眼神,卻感受著同樣的悲哀與心痛。
一隊八九歲的紅領巾在老師地帶領下。 走近身前,送上花圈,在旭日光輝地沐浴之中,列隊齊整地敬了個少先隊隊禮。 往日純真活潑地臉,此時充滿著莊嚴和神聖。
戰爭結束了,硝煙已經散盡,戰士的心已經冷卻。 熱血時代已經遠去,人們更加關心地是物價、工資和生活,也許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被人忘卻,正如我們忘記過去的一切與自己毫不相干的身外之事一樣再正常不過。 再後來,我們偶爾談起這些事情,就像談一件閒聞逸事一樣輕鬆平常。 也許,這終究是個告別的年代,幾乎所有人義無反顧地拋棄了舊有的生活秩序,就連英雄本身,也因為太重的神話色彩讓人無法留戀。 但我們還會珍藏曾經有過的感動,那些七十年代的符號,八十年代的精神偶像,像一幅幅沾染過時代芬芳的老照片,褪去了崇高,卻依然是真實無比。
李思明的思緒卻飛到了遙遠的黑龍江,那裡早已不是“北大荒”,而是“北大倉”,李思明無數的前輩和同輩,曾經在那裡揮灑著汗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將不毛之地建成共和國的糧倉。 而那裡,同樣躺著一群李思明熟識的年輕人。 李思明又一次深深地愧疚著、追憶著。
素不相識的軍官們走上前來,敬了個軍禮,很用力地握了握兩人的手,然後紛紛轉身離開。 沒有說一句話,更沒有客套,他們跟李思明都不認識,但是曾經的共同經歷,讓他們用這無言的方式表達著相同的感情,一顆戰士的心,是他們維繫這種肢體語言的紐帶,他們彼此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到同樣的東西。
兩人來到陵園管理處,找到負責人,提出捐助陵園保護資金的要求。
“這個……太多了吧?”幾位負責人看著兩人送上的一張面額五十萬的支票,不敢相信。 這支票必須到深圳才能用得上。
“沒什麼。 我們都遠在外地。 很少有機會過來看一看,我們希望這些錢都能用在陵園建設與保護上,作為一個老兵,捐點錢也是應該地!”李思明道。
“那太感謝你們了,老兵!”負責人握住李思明的手道,“以前也有人捐款,卻從沒這麼過。 為了慎重起見。 麻煩兩位老兵跟我們見見上級領導?不然,我們也不敢收這麼多錢!”
“那好吧!”李思明答道。 他們要是隨隨便便地收了錢。 李思明還有些不放心。
李思明和小刀兩人拜會了相關領導,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小刀以老兵基金會的名義和陵園管理處達成協議,保證持續捐助,以表老兵們的心意。
我們是老兵,李思明和小刀兩人驕傲地這麼自稱,多麼驕傲的自稱啊。 陵園管理的上級也沒有理由拒絕兩位老兵和他們身後更多地老兵,這是件好事,將基金會大大地誇獎了一番,並保證一定會妥善地使用。
還是走吧。 李思明和小刀兩人看了最後一眼,也轉身離開,投入滾滾紅塵和繁華的大千世界。 這裡只是他們內心地情感寄託之處,是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放聲痛哭的地方,是他們緬懷往日崢嶸歲月。 並感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地方,卻不是他們應該長久停留的地方。
那繁華的人間世界,那鋼筋混凝土組成地都市森林,才是他們生活、工作和追求所謂理想的地方。 在這寧靜得有些冷清的地方,陪伴戰友們的只有這巍峨的青山和這片紅色的熱土,而生者卻往往是單方面來這裡向逝者索要往日的精神和慰藉。
“我們是狼牙的戰士。 來自東北大雪原,奮戰南國密林中,只要軍號一聲響,流血犧牲不算啥……”
李思明似乎聽到有人在用生命地力量高唱著這首歌,起初是一個人在吟唱,然後是兩個人,最後是一群人,歌聲也變得高亢嘹亮起來,那歌聲似乎在群山之間迴盪著,並在他的心靈深處共鳴著。 每一個音符都讓他的心在顫抖。 彷彿古代的騎兵等待著戰鼓的敲響時的興奮與激昂。
“小刀,你聽。 有人在唱《狼牙之歌》!”李思明側耳傾聽著,問道。
“不會吧?”小刀懷疑道,他仔細地傾聽了一番,確定這是李思明地幻覺,卻說道,“也許是吧!”
“本來就是嘛!”李思明斬釘截鐵地確認道,他的語氣不容置疑。
小刀卻沒有反駁,兩人並排地往外走去,再也沒有回頭。
李思明回到深圳後,有好幾天都沒有打起精神來,他還長久地懷念與追憶著,似乎還在他的戰士們中間。 楊月十分擔心。
“沒什麼,只是想起許多往事,有些傷感而已!”李思明自嘲道,“大概是年紀大了的緣故吧!”
李思明是一個樂觀的人,生活上的苦難和個人的磨難從來就沒有真正地讓他消沉過。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總是一個戰士。 一個戰士的情懷,總是堅強不屈的,面對生活總是微笑地面對,而悲傷總是在風雨之後,用自己赤誠之心悄悄地撫平自己受傷的心靈。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李思明對理想也總是充滿著鬥志,他要像戰士一樣向著敵人一次又一次發起衝鋒。 或是正面衝鋒,或是迂迴包抄,他從沒忘記自己有一顆戰士地心。
走過**四射地七十年代,又走過不乏熱血沸騰的八十年代,這當中有苦悶、磨難、貧窮、歡樂、悲傷、犧牲與榮耀,轉眼間李思明已經三十多歲了——這正是一個男人事業步入正軌地年紀,也許會在大多數人還一事無成的時候,個別人就已經站在眾人仰視的高峰。
在八十年代就要結束的時候,在另一個十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李思明的心中還珍藏著對往日無盡的懷念,更多的卻是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與希望。
一個時代宣告結束,另一個大時代接踵而至,一個屬於李思明一個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