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題外話】勘破 放下 自在

【題外話】勘破 放下 自在


變身女學 總裁大叔惹不起 總裁情緣 水戀月 雲上法師 不滅聖靈 鬼夫歸來:夫人不太乖 獸性獨寵:辣手小毒妃 末世之三國城

【題外話】勘破 放下 自在

水墨山水再相逢:

一善念一惡念都是種子,都要入輪迴,荼蘼,何時以般若文字,教人不思善不思惡,見得自己本來面目?

眾生業力輪迴,各有其因緣,莫擔心女孩嫁不出去,嫁不出自有嫁不出的因果。善惡終有報,因果還自受。

相較於荼蘼的婆心熱切,我是冷麵又冷心的。因為我真的認為,情愛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戀戀成空,越相愛執著越難解脫。生死輪迴,無窮無盡。荼蘼啊,你寫六度佛緣,你諄諄教導,為何總不把情愛之虛幻揭示給大家看?由色悟空是我所看重的。我有意見也是因為你把情渲染得太真太深,讓看文的人都想去追求一份真愛。你為什麼不把真愛是空的事實揭示出來,如阿難剜眼,血淋淋,讓痴男怨女看個清楚!

當然,家庭責任是要負的,我反對處處留情,更反對一往情深,無所住而生其心,做好入世的工夫,要有隨時出世的心腸。莊子喪妻鼓盆而歌,我是欣賞的,不是心硬,而是明白。連個金剛心斷愛慾都做不到,不要談濟世救人的慈悲。

我這個人是比較各色。學佛是結婚後的事,俗緣深重,有老人有孩子有愛人,要讓他們歡喜。我現在才努力又努力,讓他們每個都高興。但我心裡明白,若戀愛前學了佛,一切都不會發生,也是自己業力太重。不能像弘一大師拋下妻子兒女之念,心中常自思,若得因緣了結,餘生定要從沙彌做起,作如法的佛門弟子。

荼蘼,八萬四千法門,都很殊勝,我是淺薄的人,可能不能理解你,你莫見怪。

我自心認為,情愛美好的另一面是慘烈的真相,比如孫兒娶祖母,六親鍋內煮。無常和骷髏才是愛人的真相。

愛戀糾纏早晚化為塵土。

遠離愛慾,脫離輪迴。

最後一次發表意見。以後我仍會關注,但要止語,因為話出口成妄,語言永遠不能表達我真實內心。原諒我,荼蘼和lily,我還會每天看書,但我不會再發表評論了。

******************

感謝師兄的留言,有惑即是精進!

真法無人能說,如來亦不能說。《金剛經》雲:誰說如來曾說法,是為謗法謗佛。

可我們是眾生啊,不是佛。是眾生就逃不過一個“妄”字。佛法說不得,人法說的。最擔心山水師兄止言。一個“妄”字就把人嚇住了?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山水師兄怕什麼?

怕人“非”你?

你我不正是在相互“非”麼?

法一出口,說者輕慢,聽者更輕慢,人性之詬病。此非“詬病”,強名“詬病”,輕慢就輕慢,善說法之材必是“慢族”,“貪族”無法說。一個人連自己都搞不定,能去發心救度別人嗎?所以師父們會教人在觀想時,升起“佛慢”。

“慢”著無相,無善無惡,以堅固的菩提心為前提,慢就轉為善用,轉為道用了。

師兄莫困惑,夢中說夢皆妄言。

本無空與色,本無淨與染。你我佛心無分別,修行的層次不同。

宗喀巴大師說:一切教乘並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屬教誨。法乃濟世良方,得什麼病開什麼方。此文為希求姻緣者而作,此法為希求姻緣者說。千處求,千處應,觀世音菩薩不與人美好的姻緣麼?

咱吃了葡萄,知道酸,可人家要吃了才知道。為沒結婚,沒戀愛過的小姑娘說出離法?不和機緣吧。

師兄安心,我為師兄解惑。

師兄原屬人中獅子,因緣之下,遭遇情感波折,徹底失望了,於是勘破:世間男女之情皆是夢幻泡影。遂升起出離心,成就阿羅漢。

然而,師兄之心“有所住”了,住在了阿羅漢的出離心裡。放下了世間情愛,又拿起了出離心。

師兄所悟,色即是空。所有世間一切皆是夢,皆是妄,皆是假相。男女情愛,自然也如夢幻泡影。

我所言法,空即是色,空若有形,空便是色。師兄竭力將男女之情退避心門之外,心裡裝著有形之空,不是真空啊!

用世俗的話說,師兄是人世間最最執著情愛之人。因太執著,希求情愛清淨汙染,非清淨無染不可以名之為“真情真愛”。那份失望實在裝在師兄心裡,一刻不曾放下,荼蘼深深體味,師兄心中苦啊!

勘破,放下,自在——

修行總會有這樣的過程的,荼蘼一路走來,深解師兄所惑。

遇到挫折後,我們勘破、出離了。可出離之後,我們發現原來無濟於事,當初的傷口不能因此而減少,於是放下阿羅漢的成就,向外照徹,發菩提心入了大乘。

可在大乘的文思修行中,我們發現,要度人要行菩薩行,要入世啊。不在世間如何度世呢?於是,我們回到了世間,以不二之心,與世間的一切煩惱打交道,遊戲三昧。

正所謂:初見山時,見山是山。此時,人在凡俗。再見山時,見山不是山,此阿羅漢之心地。又見山,見山還是山,阿羅漢又回到了世間,通過了清修,我們看穿了這個世界,色空無二,於是人得了自在。

荼蘼再文中揭示了這個過程:

《好人》裡顏如玉升起了出離心(未必要出家,心出離是為真出離),但在《輕浮》裡她安住於“出離心”了,所以有了眼下的諸多煩惱。她得入世啊,入世度眾生啊,或者說,得找菩薩去度自己啊。於是,她要珍惜緣分,跟自己的煩惱如實的打交道啊。。。。。

卓芙蓉亦是如此。眾生皆有佛性,未必要讀多少經,她比顏如玉有悟性啊,走得更快。因為那個歐陽堇,她失望了,招老男人,攀附金錢權勢,無明胡鬧,但是那次意外之後,進了緣堂之後,她開始文思修行,漸漸的,心性變得穩定了。於是,有了新的愛情,一個大乘的付出式的,不求結果的愛情。

珍惜兩人的緣分,真心付出(佈施心),心已無我,分與合一切隨緣,結果已經不再重要了。到了這個覺悟,這已不是人間情愛了,這是“慈悲”啊,慈悲是真愛啊!

她比顏如玉的精進之處在於,她了知,她能容!她知人身有暇,便能容人身有暇,她知愛情有暇,便能容愛情有暇。我們愛上的不過是個“人”啊,怎麼可能沒毛病呢?容了他,度了他,於是度了自己。

她比顏如玉勇猛,她敢於入世,面對真實的世界,真實的有情眾生,真實的自己。顏如玉還在紙上談兵,她不敢面對自身的暇,無力面對愛人的暇。是暇非暇,是名為暇,是我們心中的分別念所化。悲心即平等,平等的對待美好與黑暗,接受黑暗與瑕疵的存在,是為善道。

師兄所謂“妄言”,必有“真言”相對,是名“妄言”。然而,人世間一切是空,本無“真言”,師兄為了迴避“妄言”,從此就不說話了?

師兄在上次留言事時,提起“達摩祖師”與二祖。必然了知這個故事:

慧可說,自不心安,要祖師幫他安心。

祖師說,將心來,吾與汝安。

慧可尋心而不得。

祖師說,吾與汝安心竟。

個人俗一層的理解,找點事兒,比如找找心,當時的不安就過去了。

勝義來理解:心是空性的,安是空性的。看到的都是空性,都是和合的假名,還有什麼可不安的?

僧璨之見慧可,可曰:“將罪來與汝懺”!

罪是空性的,懺是空性的,都是空性的,還有什麼可懺的?

道信之見僧璨,璨曰:“誰縛汝”。誰是空性的,繩子是空性的,人怎麼會不自在呢?

佛命須菩提“為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說: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我怎麼能為菩薩說般若?

佛因而印成之曰:如是!如是!若知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即是為菩薩說般若了。

修行到了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就是為菩薩說般若,夢中說夢兩重虛啊!

如實面對世間煩惱——正是顏如玉倆兒子說的那段法,“色即是色,空即是空,色無定色,色即是空。。。。。。”

師兄若是妄,荼蘼更乃大妄言,

師兄不要躲起來,要繼續留言啊!!!

複次,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哉,善哉,我等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是在互消業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