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251、第兩百五十一章

251、第兩百五十一章


美女總裁的超級兵王 七龍珠之新生布羅利 重生·小茶 亙古第一 異界之紈絝人生 血谷幽魂 鴻蒙大道 你存在於我的世界 冬至的祕密 農女當自強

251、第兩百五十一章

第兩百五十一章

元光三年春, 黃河改道, 水注鉅野、通淮、泗等, 十六郡遇災。

災報急送長安, 天子召群臣議, 定下賑災治水數策,隔日宣於殿,開郡庫放糧賑災,並從長安運送穀物藥品。

劉徹當殿下旨, 以趙嘉和韓嫣為賑災正副使,率步兵、虎賁兩營前往救災。隨行有長安醫匠數十名, 以及墨者和方技家百餘人。

出發之前, 趙嘉請墨家幫忙, 對運糧大車加以改造, 增設可行水上的機關。並請方技家制造能升空的熱氣球, 滯空時間短沒關係, 務求數量足夠。

趙嘉和韓嫣忙碌時,水患災情不斷送抵長安,一封比一封緊急。

偏在此時, 邊郡又送來急報, 有胡騎在雲中、定襄一代出沒, 草原別部傳出密報, 匈奴王庭欲要報樓煩王白羊王被滅之仇,大軍正蠢蠢欲動。

遇匈奴來犯,魏悅、曹時和李當戶隨時可能北上。三人無法請纓與趙嘉韓嫣同行, 只能在隊伍出京之日,送其離開長安,期待此行順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五月中,洪水漫十六郡,沿岸村寨裡聚悉數淹沒,房屋良田盡被沖毀。死者的屍體漂浮在水上,生者互相救助,奮力在水流中掙扎,拼命抓住能抓住的一切。

無論青壯老人,無論婦人孩童,稍不留心,就會被捲入湍急的漩渦,一息沒頂。

眼睜睜看著家人被河水吞噬,悲傷之下,竟有人縱身跳入水中,哪怕鄉人奮力去拉,到最後,留下的也只有幾片破碎的衣角。

大雨連綿不斷,水位猛漲,高祖時修築的堤壩接連決口。縱有地方官吏組織填塞,仍擋不住洶湧水勢。

洪泛五日,即有數縣巡河長吏被水捲走,死傷失蹤的百姓以千計。至第六日,水情愈發嚴重,發往長安的急報一封接著一封。

災難當頭,偏有商賈泯滅人性,大發昧心財。明知災民缺衣少食,卻大肆提高糧價,亦有惡徒無賴趁機為惡,搶奪財物不算,更劫掠女子孩童賣與販僮奴者。

東郡、濟南郡、東海郡等太守先後下令,遇災民過時,當施粥給藥,不可強行驅趕,更不可肆意傷人甚至強掠為僮。

嚴令之下,仍有地方豪強陽奉陰違,同貪官汙吏互相勾結,以摻雜泥土的陳糧替代郡庫發下的粟米,並膽大包天,分批運走防疫藥材,任由災民飢餓病重而死,險些釀成民-亂。

手握實據,東海郡太守汲黯怒不可遏,寫成奏疏送往長安,同時下令捉拿涉案的縣令、縣丞和縣尉,奪其官印綬帶,通通押去堤壩塞河。縣中豪強盡數下獄,首惡立殺,從者同押去堤壩,待洪水退去,死了就算,沒死繼續依律治罪。

濟南郡太守鄭當時本非酷吏,然事急從權,面對貪婪成性、不恤民情的惡徒,半點不留情面,下起手來狠過汲黯數倍。

汲黯好歹是上報過再殺,鄭當時沿用郅都和寧成在任時的舊例,只要查證屬實,無論縣中官員、地方豪強還是不法商賈,當日就推出去砍頭。

涉案者一律從嚴懲處。

首犯定斬不饒,從犯可殺可不殺,全都提出牢房殺掉。

殺人之地選在城外,當著災民的面,劊子手高舉屠刀,數十人頭滾滾落地。

這一幕既讓百姓出一口怨氣,大呼痛快,也讓僥倖躲過一劫的郡內豪強脊背生寒,回憶起被郅都和寧成統轄的恐懼。

鄭當時推崇黃老,為人謙和,他們本以為這位鄭使君好說話,這才壯著膽子發不義之才。萬萬沒想到,這位只是表面和氣,發起狠來,半點不遜色之前兩位太守,著實令人寒毛卓豎,毛骨悚然。

面對染血的法場,眾人終於想起,鄭當時祖上曾追隨項王四處征戰,手上不知握有多少人命。而鄭當時本人年少時曾以行俠為樂,不乏與人爭強鬥狠的傳言。別看鄭太守修身養性多年,推崇老莊,真正發起怒來,誰的情面都不給,該殺就殺,半點也不會手軟。

先有郅都,後有寧成,如今又有鄭當時,豪強們摸摸自己的脖子,不約而同開始思量,一個就算了,連續三個都是這樣,是否真是風水問題?

汲黯和鄭當時雷利風行,狠狠懲治一批官吏,壓下豪強和不法商賈,使一場可能-爆-發的民-亂消弭無形。

然而,亂雖未起,水災卻遲遲不退。

臨到五月下旬,水勢更為驚人,非但村莊裡聚,連縣城乃至郡城都被淹過。

六月初,長安旨意下達,賑災官員已經動身,並有大批糧食和藥材即將運抵。

東郡太守最先得到訊息,擔憂水勢過大,運糧車過不來,加上洪水漫漫,難以找準方向,親自組織人手,拆卸能用的木板,準備出城幫忙運糧。

“此去難料生死,如不願,我絕不勉強!”

日前洪水氾濫,東郡太守的長子趕往縣中巡河,不慎被水捲走,至今沒有訊息,怕已是凶多吉少。強行壓下悲意,太守親率官寺眾人踏上河堤,次子和三子更主動請命,率領健僕青壯塞河,助百姓儘速撤離。

高祖年間,朝廷曾派人治理黃河,修築河堤。

工程距今已有五十多年,又遇河流改道,天降暴雨,洪水屢次沖垮堤壩,單憑郡內河工青壯去堵截,實是杯水車薪。

如若雨水不停,水位再次上漲,堤壩必然徹底被摧毀。待到那時,河堤上的人怕是一個都退不下來。

“阿翁,我們去了!”

東郡太守長子已去,餘下兩子此去亦難斷生死。

今日一別,或將成永訣。

“去吧,我以阿子為傲!”

太守一家死守河堤,官寺上下團結一心,縱然此前有不和、矛盾甚至仇怨,此時也拋到一邊,一心一意聯起手來,共同面對滔天洪水,同心協力度過難關。

長安旨意和賑災糧藥抵達時,官寺中僅剩下太守和主簿,以及三四名文吏。餘下盡往各處河堤,組織人手堵塞缺口,救助百姓。

為運送這批糧藥,東郡太守調集城內全部男丁,耳順老人和舞勺孩童都被召集起來,由他親自帶領,只為能儘快將糧食送往各處。

有糧才能活命,有藥方能救人。

數月殫精竭慮,面對不斷增多的死亡和失蹤數字,東郡太守尚不到半百,鬚髮盡已全白。

“隨我出城。”

隊伍出城時,上百穿著短褐的婦人主動加入進來。她們有的出身郡城,家中男丁俱已上了河堤,有的則是被洪水-逼-來,得東郡太守開城收留,方有容身之地。

洪流滾滾,懷山襄陵。

城內低處,水已能沒過腳踝。出城後將遭遇什麼,眾人早有準備。但在此時此刻,眾人的腳步沒有停頓,神情間沒有半分遲疑。

為保衛家園,邊塞婦人和孩童都可以拿起刀箭同胡騎拼殺。他們一樣有血性,一樣能豁出性命,用身軀擋住洪水,為身後的親人、族人爭得一片存身之地,爭得一線活命的機會!

“使君,我等願隨使君同行!”

東郡太守沒有出言,僅交疊雙手,深躬到地。在他身後,主簿同僅剩的文吏端正衣冠,隨之行禮。

“出城!”

城頭已無郡兵。

早在數日前,郡內堤壩三度決口,青壯不足,東郡都尉點將兵親往塞河,除隔日一騎飛報,再無任何訊息傳回。

現如今,一郡治所沒有郡兵駐紮,連各家健僕都被抽調,僅有十多名傷殘老卒,重新拾起長矛,肩負起看守城門之責。

隊伍出城之前,為湊夠木板和水囊,太守府的門板都被拆得一乾二淨。

隨著不斷前行,水位也不斷攀升,沿途可見被沖毀的堤壩,以及用來堵塞缺口的巨木、石塊和泥土。

不少壯丁和郡兵甚至以身為牆,拼命攔在壩上。

在攔壩的人中,東郡太守和主簿都看到自己的家人,雙方卻無暇對話,僅遙遙對望一眼。前者繼續行進,準備接引長安來的隊伍,後者咬牙堅守在原地,只為防住這一處缺口,不讓洪水繼續肆虐。

東郡尚且如此,可以想見,災情更為嚴重的東海郡等地又會是什麼樣子。

出城不久,連降多日的暴雨終於停歇。

只是天空依舊陰沉,東郡太守不敢懷抱僥倖,令眾人加快速度,務必趕在下一場雨落下之前同長安來人匯合。

“使君,快看天上!”主簿突然驚呼,手指前方。

東郡太守循聲望去,不由得也是一驚。

水天一線處,正緩緩升起數個球狀物,並排向太守一行所在的方向飛來。球狀物下,隱隱現出黑色長龍,行似運貨的大車,卻如河船一般行在水面上,而且速度飛快。

距離漸近,看到“船”頭按劍而立的年輕官員,看到其後軍容整齊的將兵,看到將兵簇擁下,如小山堆疊的穀物和藥品,東郡太守激動得眼圈泛紅,不顧掉落的發冠,奮力淌過渾濁的河水,近乎是撲到船身前,牢牢抓住木板,用力到指甲幾乎翻起,才確定這一切不是幻覺,自己不是做夢。

“蒼天,東郡有救,百姓得生!”